七年级新部编版历史上册期末综合检测练习题(能力培优篇)(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新部编版历史上册期末综合检测练习题(能力培优篇)(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七年级新部编版历史上册期末综合检测练习题(能力培优篇)
一、选择题
1.《三字经》有云:“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这段话反映的主题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奴隶制王朝的更替
C.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国家博物馆某展厅最吸引人的展品是一粒出土于浙江、距今一万年的炭化稻米。通过科技考古,专家们认定这粒米是迄今考古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米。这说明( )
A.稻米是当时最主要的食物 B.使用骨耜提高了水稻产量
C.水稻栽培起源于我国南方 D.南稻北粟局面已基本形成
3.陈胜吴广起义和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农民起义。这两次起义的共同点是( )
A.都是在治世之中出现 B.都沉重打击了所在王朝的统治者
C.都是因为刑罚的残酷 D.都建立了农民阶级领导的新政权
4.《史记·平准书》曾记载,汉武帝巡行全国时所用赏赐,帛一百多万匹,钱、金以亿计。汉武帝时期国家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得益于( )
A.统一度量衡 B.实施“推恩令” C.确立察举制 D.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
5.从传说时代到西汉中期,中国境内各民族交往情况如下,反映出( )
A.交往的主要方式是战争 B.以和为主促进民族交融
C.有战有和加剧民族分裂 D.民族交融只出现在北方
6.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成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名医扁鹊发明了切脉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B.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把一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
C.秦始皇下令烧毁各国史书和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著作
D.公元前3世纪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
7.铁权是秦朝称重的标准器,器身一般刻有小篆诏文,注明标准单位“石”(秦制1石=120斤)、现有的考古发现表明,铁权在我国多地均有出上。以上材料说明秦朝( )
A.铁矿资源丰富 B.对外贸易繁荣 C.制定了统一货币 D.统一的度量衡得到推行
8.下图中,人首鸟身的扁鹊侧面站立左手执针,右手把住病人的右手诊脉,病人身后尚有两人等待医治。这幅拓片体现出扁鹊( )
扁鹊行医画像石拓片(局部)
A.使用切脉诊法治疗病人 B.能实施外科手术 C.强调人体血脉循行情况 D.提倡预防疾病
9.战国时期有位学者说:圣人不向往久远的古代,不效法成规旧例,而是针对当代的社会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位学者( )
A.注重仁义道德理念 B.呼吁人们崇尚贤能
C.要求进行变法革新 D.希望政府无为而治
10.九年级(1)班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史课程时开展探究活动,收集了以下史料,据此判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
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11.《国语·齐语》中提到:“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斸(zhǔ),试诸壤土。”“美金”是指青铜,用来制作兵器;“恶金”是指铁金属,用来制作锄头等农具。这说明在春秋时期( )
A.金属铸造制作工艺水平精湛 B.牛耕广泛应用
C.铁制农具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D.畜牧业非常发达
12.距今约5000年的山东省大汶口文化遗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百余件随葬物品,部分墓葬却一无所有;同时期的浙江省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等,这和其他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这说明,当时( )
A.中华文明辉煌 B.原始农业形成 C.禅让制度盛行 D.出现贫富分化
13.我国拥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196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在陕西蓝田县发现一个猿人头盖骨化石,距今约163万年。蓝田人遗址属于我国( )
A.百万年人类史范畴 B.一万年文化史范畴
C.五千多年文明史范畴 D.三千六百多年信史范畴
14.汉字作为中国人文字交流的工具,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们越来越依赖电脑、手机等现代科技手段传递信息,弱化了书写能力。某校书法兴趣班的同学在学习了中国书法发展史时了解到,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书写流畅,不像草书那样难认,也不想楷书那样书写缓慢。他们收集到王羲之《兰亭集序》(临摹),从该书法作品中可以知道行书的特征之一是( )
A.字形方扁,严实厚重 B.棱角分明,骨力遒劲
C.简洁明快,势巧形密 D.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15.北朝文人的作品除了与生俱来的游牧文化底色外,还吸纳了中原地区朴实敦厚的儒家文化;而南朝文人的诗歌除一以贯之的文学气质外,风格也渐趋于雄健豪迈之风。这一现象反映出魏晋南北朝( )
A.民族交融促进文化发展 B.政权更迭加剧南北方的冲突
C.人口迁徙促进经济发展 D.政治变革加快少数民族汉化
16.《晋书》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宋书》记载南朝“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些材料说明( )
A.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B.文学艺术繁荣发展
C.江南地区持续开发 D.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17.战乱犹如洪水猛兽,往往会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毁灭。而从公元291年至公元306年的“八王之乱”,其危害是( )
A.历时十几年,人民饱受痛苦,加速了西晋灭亡
B.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的高潮
C.北方的少数民族开始向汉族人民学习耕种技术
D.豪强地主发展起来,兼并土地,与官府分庭抗礼
18.“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青。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诗人刘禹锡的这首诗歌可以用来研究( )
A.诸葛亮治蜀的情况 B.隋唐重庆的粮食生产
C.唐朝诗歌繁荣局面 D.唐代市镇的繁荣场面
19.据我国多处考古发现:从西周至春秋早期,一般墓葬随葬的陶器均为普通的生活用陶器;西周中期后,普通老百姓的墓葬中出现鼎、豆、壶等陶礼器,诸侯国君墓葬中的礼器规格更甚;西汉中期前后,墓葬中的陶器组合开始以仓、灶、井等生活类陶明器为主;到东汉时期,随葬品出现反映地主生活的陶乐舞杂戏等模型。这些考古发现反映了古代陶器( )
A.功能的多样性 B.使人类过上定居生活
C.制作技术精湛 D.浓缩社会观念的演变
20.今天所说的“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经这条道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丝织品、漆器、铁器等,铸铁和凿井技术也在这时西传。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石榴等,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也传入中国。这说明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示意图
①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②促进了中外贸易与文化交流
③有利于我国大一统局面形成 ④加强了我国南北地区的联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二、材料题
21.与不同文明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途径。根据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
【译文】华夏族并不是由单一民族组成的。自远古时代以来,中华大地各族交错杂居,频繁接触交流,消除了彼此小的差别而趋向大的一致,逐渐演化形成一个民族,也就是后世的华夏族,
材料二:
材料三: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拔拔 长孙 贺兰 贺
达奚 吴 独孤 刘
丘穆陵 穆 勿忸于 于
(1)从材料一中看出华夏族的形成具有什么特点?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指的是谁?
(2)材料二中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被称为什么? 它是哪个朝代开通的?图中①处是这条道路的出发点,请写出它是当时的哪座城市? 这条道路起到了什么作用?
(3)材料三表格反映的是哪次改革?(1 分)这次改革迁都到哪里? (1 分)改革的措施有什么重要意义?
22.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阅读下列有关农业方面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奴。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西汉初年,人口减少,土地荒芜,经济残破不堪。汉高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者释放为平民,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他的继任者继续注重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局面。到汉武帝时,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将地方的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新钱币。
材料四:江南之为国盛(国家最繁荣昌盛的地方)……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丝绵布帛之饶(富饶),覆衣天下。
——《宋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取得重大发展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体现了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措施?
(3)阅读材料三,材料中汉高祖的统治措施被称为什么政策?材料中的“第一个盛世局面”在历史上称为什么?汉武帝统一铸造的新钱币是什么?
(4)材料四反映了江南地区什么历史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因为有诸侯在)。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初,刘邦在地方大封子弟王,称为“诸侯王”。诸侯王的权力很大,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诸侯王还有一定的军权,有财政权,可在国内征收赋税。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下令“以秦币同天下之币”。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货币……实行盐铁官营专卖。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状况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部编版
材料四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其他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而汉武帝则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重视教育,在中央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国学。
(1)材料一中可以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纷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为解决这一问题,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
(2)根据材料二中的文字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地方大封子弟王”带来的问题?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
(3)材料三中秦始皇、汉武帝统一货币,促进了国家经济的交流与发展。请说出他们统一的货币的名称。
(4)材料四中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不同,但其目的相同,他们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尊崇儒术”的影响。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A 图B
(1)材料一图A和图B两部作品分别集中体现了哪两位历史人物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他们的思想核心。
材料二:西汉初期,诸子百家学说流行。汉武帝继位后,在国都长安设立太学。太学生最多时达3万余人。太学以《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学为教学内容,太学生通过严格的考试方可毕业,并按成绩高低授予一定的官职。
——摘编自樊克政《学校史话》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汉太学的办学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太学创办的背景。
材料三:司马迁创造了史学记述研究的新体例。《史记》写作特色鲜明,在他心中,文化能够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他记述历史人物,也记述制度、社会、学术、经济等问题,开创了百科全书式的研究范畴。通过历史记述总结经验教训供后人借鉴的方式,也同样来自《史记》。
——摘编自赵璐璐《<史记>与中国文化》
(3)材料三中的“新体例”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史记》的“写作特色”。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乙巳卜,殼贞:王大令众人曰劦田(注释:协力耕田),其受年(今年会是一个丰收的年份吗) 十一月。辛巳卜,争贞:今者王共人呼妇好伐(注释:讨伐)土方。丁巳卜,槱(注释:一种祭祀方法),妇好御于父乙。
——摘编自郭沫若主编《甲骨文合集》,中华书局
材料二 甲骨文首先证明了商朝的存在,其相关内容基本能够与《史记·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相印证,同时又能揭示出太史公记载错误的地方。
——《甲骨文:殷商王朝百科全书》
材料三 铭文大意是:周成王五年四月,按照武王的礼,进行福祭,周王于丙戌日在京宫大室中对宗族小子何进行训诰,内容讲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随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统治天下。武王灭商后则告祭于天说,余入住到天下的中心,由此统治民众。周王赏赐何贝三十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纪念。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甲骨文记载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甲骨文为什么“能揭示出太史公记载错误的地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能获得哪些关于何尊及其铭文的历史信息
(3)综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史料类型有哪些,并指出甲骨文和青铜器共同的历史价值。
26.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23年9月28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最新考古成果,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新发现1具古人类头骨化石——郧县人3号头骨,新发现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距今约100万年,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
——摘编自央视网
材料二 距今约1万年,生活在长江、黄河流域等地的先民已栽培水稻、粟、黍,并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在农业兴起的基础上,原始社会不断发展,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
——摘编自七年级上册教科书
材料三 距今4300年前后,中华各地的文明进程出现转型,其重要特征是中原崛起。距今4300—4100年,气候发生较大变化,气温异常,降雨不均,洪水频发,各地区文明的进程受到较大影响。这一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文明衰落,黄河中游地区文明进程加速发展。距今4300年前,黄河中游的势力集团在与周围其他集团的力量对比中逐渐占据优势,山西陶寺和陕西石峁两座巨型都邑相继出现。
——摘编自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官网
(1)“郧县人” 的发现填补了我国哪两个古人类之间的空隙
(2)根据材料二,概括原始农业兴起的主要标志。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原始农业的兴起有什么意义?
(3)根据材料三,距今4300年前后,中华各地的文明进程出现了怎样的转型?针对当时“洪水频发”的状况,哪一位传说人物带领人民成功消除了黄河水患?
(4)根据上述材料,你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了什么进一步的认识?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B D B D D A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A C A C A A D A
21.(1)特点:在错居杂处交流融合中形成、在民族交融中形成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均可。
“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
(2)道路:丝绸之路。
朝代:汉代。
出发点:长安。
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地区:洛阳。
意义: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22.(1)主要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政策:休养生息政策;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新钱币:五铢钱
(4)现象: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原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社会安定;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下人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
23.(1)分封制;建立郡县制。
(2)诸侯王的权力很大,严重威胁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回答出“推恩”二字即可)。
(3)秦始皇:圆形方孔半两钱;汉武帝:五铢钱。
(4)巩固统治;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24.(1)A:孔子。核心思想:仁。B:老子。核心思想:道。
(2)特点:国家主导;办学规模大;以儒家经学为主要学习内容;与官吏选拔相关等。背景:西汉初期思想不统一;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等。
(3)新体例:纪传体通史。特色:纪传体通史体例为后世所沿袭;注重实录实证和理性批判的修史意识深刻影响史学发展;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大一统历史的发展。
25.(1)内容:甲骨文记载了农业生产、战争、祭祀等方面的内容。原因:甲骨文是商朝的直接史料,能更准确反映当时的历史事实,而《史记 殷本纪》成书较晚,可能存在记载错误,通过甲骨文可以纠正这些错误。
(2)历史信息:周成王时期进行祭祀;周王对宗族小子进行训话;周朝有赏赐制度;当时使用贝作为货币;何尊是为纪念某事而制作等。
(3)史料类型:甲骨文属于文字史料,青铜器(何尊)属于实物史料。共同历史价值:都是研究商周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有助于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对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6.(1)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
(2)主要标志:人工栽培农作物;饲养家畜;磨制石器;烧制陶器;开始定居生活。(任2点)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3)转型:长江中下游地区文明衰落;黄河中游地区文明进程加速发展。传说人物:禹。
(4)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的起源以农耕文明为基础;中华文明具有从多元起源到以中原为引领的一体化趋势。(一点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