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李商隐《锦瑟》最好的解读:意象特点——美丽与哀愁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李商隐《锦瑟》最好的解读:意象特点——美丽与哀愁

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
李商隐《锦瑟》最好的解读:意象特点——美丽与哀愁
从《锦瑟》诗中美丽哀愁的意象入手进行解读,通过详实的诗作依据,证明这些意象是李商隐所偏好的,以及意象背后附着的李商隐独特的性格特征。
整首诗中的意象充满了凄美浪漫的情调。但是请大家注意,首先我们应该看到不仅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李商隐人生的最终时刻,并且其中所运用的意象也都是李商隐一生所偏好的集大成。意思是说李商隐过去在创作文字中持续闪烁的吉光片羽,都汇聚到这首押卷的代表作里,其实凡是李商隐所好用的诗歌意象,大都具有同一个特点,也就是美丽与哀愁的共同结晶。
01春心
以“春心”来看,这个词在李商隐的诗中一共出现两次,包括“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追踪这个词汇,最早的源头是来自楚辞《招魂》的“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如此一来,屈原那执着不悔的浪漫多情的精神已经为他灌注了一种纯净优美的血脉,而这一份无比纯洁执着美好的心灵又那么脆弱,容易受到伤害。于是李商隐的诗中更常出现伤春这个词,例如说:
“年华无一事,只是自伤春。”
“君问伤春句,千词不可删。”
“我为伤春心自醉,不劳君劝石榴花。”
“莫惊五胜埋香骨,地下伤春亦白头。”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最后还有一个例子“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伤春这个词汇,但是其实更加清楚表现出伤春的悲哀。试看那份无比美好的心灵,随着春天的流逝逐渐残缺殆尽,而所得的竟只有沾衣的眼泪而已。这已经初步显示了李商隐一心追求美好的事物却又总是受到伤害的人生体验。
02无端
而李商隐对这样的人生充满了无法理解的困惑,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遭遇,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而造成这些现象的道理又何在,于是往往升起一种莫名所以的、无缘无故的无奈感。所以他的诗里也常常发出“无端”的感慨,那这也成为李商隐诗歌中常常出现的语词,例如说:
“秋蝶无端丽,寒花只暂香。”
“人岂无端别,猿应有意哀。”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无端嫁得金归婿,辜负乡亲是早朝。”
“云鬓无端怨别离,十年移易住山期。”
像这些例句都用“无端”表达出一种事出意外,难以言全而莫名所语的感受,不过以上这些这几个词,虽然在数量上颇为令人注目,但是它却不是李商隐的特有现象,而是中晚唐诗人很普遍常见的惯用词。如果我们在《全唐诗》里面搜寻起来,不仅数量很多,而且在运用的内涵上看李商隐也很接近。
03晓梦
真正专属于李商隐的专利,可以展现出他与众不同的美学品味,和他的心灵趋向的其实是“晓梦”和“锦瑟”这两个用语,在全唐诗里,“晓梦”这个词一共出现21次,单单李商隐就占了4次之多,将近1/5。所以是别的诗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可见李商隐对这个词汇的钟爱。
而什么叫“晓梦”呢?为什么李商隐偏好“晓梦”这个词?那是因为“晓梦”就是清晨破晓时所做的梦,由于接近日出的时刻,又是清醒之前所做的最后一场梦,因此它的特点是短暂而清晰,这就道出追忆平生的时候,那记忆犹新却又稍纵即逝的感受。更何况“庄生晓梦迷蝴蝶”的梦境是如此美丽缤纷,有如庄子梦蝶一般,彩翼双飞,徐徐然翩翩然,与繁花互相辉映,梦中人当然流连忘返沉迷不可自拔。
果然李商隐诗里面直接提到蝴蝶的总计有29首,蝴蝶点缀在诗人的梦里梦外,正是那一片春心的化身。然而那小小的轻盈的春天精灵,同样是那么脆弱,容易受到伤害,和春花一样短暂,所以说它可以算是伤春的典型事物。蝴蝶点缀在“晓梦”中,就更增加好梦难留的惆怅感。
04锦瑟
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锦瑟这个意象,我们查了全唐诗里总共只出现11次,而单单李商隐也就用了4次。整个的比例竟然高达整个全唐诗所有数量的1/3,这真的是难以找到别人可以来相比的。更关键的是《锦瑟》这首诗,也是全唐诗里唯一一首用锦瑟作为标题的诗篇,换句话说唐代的2200多位诗人中,没有一个像李商隐一样眼光在锦瑟上流连,注目凝视着它,不愿意离开,到最后还全力为锦瑟打造出一首杰作,成为5万首唐诗里唯一一首以锦瑟作为对象的咏物诗,可想而知李商隐对锦瑟是多么的情有独钟。
作为李商隐所钟爱的诗歌意象,李商隐之所以特别偏好锦瑟的原因,一个是因为它的美丽高贵。所谓的“锦”是华丽的织物,和锦绣有关的词汇也都是最美丽的象征,像所谓的锦绣文章、锦绣大地、锦心绣口都是如此。那么同样的瑟这个乐器再加上锦字,可见造型十分的精美。在周礼乐器图里面就提到: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可见锦瑟的美不是珠光宝气的宝色,而是以“绘文如锦”展现出人文艺术的文化精神,代表一种知识的感知,品味的性灵的美。
至于李商隐特别偏好锦瑟的原因之二,那是因为瑟这种乐器本来就是悲哀的象征,来自一个古代的神话传说。我们看《史记》里面的记载,他说“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瑟本身就是一个哀愁的意象,瑟之所以是25根弦是被减半的结果,原本的50根弦悲戚至极,甚至连“太上忘情”最伟大的太帝这位天神也为之动容,到了完全无法承受的地步。如果琴弦加倍的话,就会让最伟大的天神都会被悲哀所淹没。
《史记》的记载是后世的神话,可以说是后人用来解释瑟的悲剧感染力。那当然有了这个浓厚的神话色彩以后,就反过来使得瑟更染上了迷离凄美的深沉悲剧感。李商隐不仅选的瑟这个悲哀的乐器,更是偏偏要用50根弦的瑟,所谓的“锦瑟无端五十弦”,那这一方面是切合当时李商隐的年龄约数,另一方面他更是要借以传达载不动许多愁的悲剧一生。于是锦瑟这种文采华美却声音悲哀的乐器,金玉其外,酸涩其内,代表了一种柔美深情的心灵,而又带有无限的沉痛悲感,本来就是一个美丽与哀愁的共同结晶。就像李商隐的心灵和他的人生一样,努力的追求美丽,但是美丽又同时渗透了悲伤的泪水,很美又很沉重。于是就成为李商隐一个属于他的特殊象征。
05超现实的神话传说
除了大量这一类美丽与哀愁的意象之外,《锦瑟》这首诗的第二大特点就是充满了迷离不清的晕染效果。而这种效果主要是运用超现实的神话传说来达到的。请看第一句的“锦瑟无端五十弦”,已经开启了神话的视野。接着中间的两联四句,更是一路神游雾外,让我们深入到陆地海底中,展开无限的想象。
我们看第三句的“庄生晓梦迷蝴蝶”,这一句是用庄周梦蝶的典故。在庄子的《齐物论》里面提到:“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其中梦是虚幻的,化蝶更是幻中之幻,一切都失去了真实的界限,这也已经开展了一个超现实的空间。
接下来的第四句“望帝春心托杜鹃”又运用周朝末年蜀王望帝死后化为杜鹃这样的一个传说。李商隐用这个典故来表达一种生生世世传承不绝的执着。关于这个传说,有各种各样的版本,有详有解,但是都表现出一种生死不渝的执着,尤其是人鸟之间的异类转化,还有世世代代的生命流转,这都只有在传说中才能出现。
并且请大家注意,望帝化为杜鹃鸟,又延续了庄周梦蝶的物化的形态。只不过一个是迷醉不已,一个是悲怨不喜,都同样表现出不被现实所局限的一种超越性。
06沧海月明,泪中之泪
第五句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这更可以说是李商隐运用典故纯熟至极的一个最高表现。他把“月明珠圆”以及“鲛人泣珠”两个传说巧妙融为一炉,毫无獭祭鱼式的堆砌,反倒天衣无缝,出神入化。这个典故反映了古代天人感应的联动思维。
像左思《吴都赋》里面就提到“蚌蛤珠胎,与月亏全”,意思是说蚌蛤里面所孕育的那个珍珠跟月亮的残缺其互相对应的。
唐代的李善注引《吕氏春秋》:月望则蚌蛤实,月晦则蚌蛤虚。意思是说月到望这一天最圆满的时候,那么你所采的蚌蛤的珠,就会非常的圆实。等到月到了很阴晦的那一天,那么蚌蛤就可能完全没有出现了。所以蚌珠是跟随着月亮的圆缺的形状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在月明的时候,蚌珠的形态体积势必是最为硕大圆润。
另外像鲛人泣珠的故事,这是在《博物志》里面有所记载: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左思《吴都赋》里也提到:俗传鲛人从水中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从这些记载看,原来珍珠是海中鲛人的眼泪所化成的。那这么一来“月明珠圆”以及“鲛人泣珠”这两个传说结合在一起,就扩大了眼泪的渗透力,形成了下面的这样的一个等同关系。
月实质上就是珍珠,珍珠又等于是眼泪,而眼泪来自于悲伤跟哀戚,于是当月明的时候,珍珠最为硕大,这时眼泪也最为充盈,那么也表示一个人的悲伤哀戚是在最痛的程度。从天上的月亮到海中的珍珠,都被泪水所浸透,那么处处也就弥漫着悲哀的本质,原来世界从天上到人间到海底都是悲哀所浸透的。何况那由泪水所凝结而成的硕大珍珠上,竟然又有泪,叫做“泪中之泪”。这么一来,眼泪作为悲哀的结果,竟然能够进一步悲哀到流出眼泪,那泪水绵延不尽,又生生不息,悲哀伤痛的非常程度,简直就是难以想象了。原来眼泪它自己又可以流出眼泪,泪水的伤痛的程度就无以复加了。
07蓝田日暖,良玉生烟
接下来的另外一句就从截然相反的角度,跳跃到温馨和暖的幸福体验。第六句的“蓝田日暖玉生烟”,呈现一片春夏葱荣的氤氲气息。其中的蓝田又叫做“玉山”“富车山”,就在今天的陕西蓝田县。宋人的初学记里面就有提到:蓝田出美玉如蓝,故曰蓝田。所以蓝田跟玉本来就有连带的关系。
而李商隐这一句所用的意象不只是蓝田玉,再加上“烟”的这样的一个氤氲意象,这很可能是来自中唐诗人戴叔伦《困学纪闻》里面所提到的,司空表圣(司空图)戴容州(戴叔伦),他有说诗家之景,也就是诗人所营造的诗歌的一个情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那么他认为李玉山的“玉生烟”这一句就是本于此。
当然让我们看到李商隐的造句确实是有其他的一个来源的,但是这一句虽然不是来自神话传说,仍然还是充满了一种神话世界般的意境,尤其那玉生烟的景象,是可望而不可及,可远观而不可近看,可以具体感受却无从描述。让人有如置身于宁静安详的乐园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