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9.1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 课时作业“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吸收量达到平衡,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我国预计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下图示意“碳中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下列有关二氧化碳排放过多带来的问题,描述不符合实际的是( )A.两极冰川融化 B.海平面迅速下降C.淹没沿海低地 D.生物多样性变化2.下列做法有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是( )A.全面禁用煤炭,确保蓝天白云 B.生活中多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C.植树种草,扩大绿化面积 D.大力发展高污染、高耗能产业随着“一带一路”倡议逐步落实,沿线众多国家更紧密地交织在了一起,每天有大量人员和物资往返于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其中往来最频繁的区域,就是东南亚地区。读东南亚简图,完成下面小题。3.下列关于图中甲海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海峡为土耳其海峡B.连接了大洋洲和欧洲C.是中东石油运往西欧、美国的必经之地D.位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4.中南半岛的山脉、河流分布特点是( )A.河流呈放射状分布 B.雪山连绵、冰川广布C.沙漠广布、河流稀少 D.山河相间、纵列分布5.近些年东南亚旅游在国内热度不减。陕西的小文去年11月份到东南亚旅游,下面是他给我们介绍的自己的旅游经历,其中不可信的一项是( )A.在泰国的水上市场买到各种各样的热带水果B.在新加坡巴厘岛的白色沙滩漫步C.在柬埔寨看到了宏伟壮观的吴哥窟D.在越南下龙湾远眺,山海风光秀丽迷人“一带一路”是党中央提出的战略构想。“一带”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指海上丝绸之路。下图示意“一带一路”。读图完成下面小题。6.“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和实施充分说明了我国( )A.海陆兼备,地理位置优越 B.领土的最西端延伸至欧洲C.面积狭小,东西跨度大 D.是世界陆地面积最大的国家7.“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枢纽城市西安(古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它位于( )A.山西省 B.陕西省 C.河北省 D.甘肃省2023年10月11日,中国首艘氢燃料电池动力示范船“三峡氢舟1号”在长江三峡起始点湖北宜昌首航。这标志着氢燃料电池技术在中国内河船舶应用实现零的突破,是践行新发展理念、落实“双碳”目标的生动实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两岸猿声啼不住,“氢舟”已过万重山。“三峡氢舟1号”使用氢能源的主要原因是( )A.推动科技创新 B.取代石油能源 C.增加就业机会 D.促进节能减排9.为实现“双碳”目标,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提高煤炭的能源消费比例 B.加大森林采伐力度增加收入C.开发利用风能等清洁能源 D.大力发展钢铁工业等重工业10.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经常到饭店用餐,下列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是( )A.吃完火锅后,不关闭火锅电源 B.一个人去吃饭,却点了一桌子菜C.吃自助餐时,多取多拿却吃不完 D.适量点餐,践行“光盘行动”胡焕庸线(黑河—腾冲一线)是由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该线两侧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差异显著。为打破胡焕庸线两侧区域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科学家提出一条与之几乎垂直的地理界线——博台线(连接新疆博乐市与台湾省台北市的西北—东南走向的轴线)。下图为我国胡焕庸线和博台线的走向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与胡焕庸线相比,博台线沿途的自然环境差异更大,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人类活动 C.海陆位置 D.地形地势12.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看,博台线沿线发展建设能( )A.缓解我国西部能源短缺局面 B.缓解我国南北方资源矛盾C.缓解我国发展不平衡现状 D.改善我国西南部交通状况“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是中国专门为海上医疗救护的专业大型医院船。该船先后为45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免费人道主义医疗服务。处处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体现出大国的担当。下图为该船访问的部分国家和地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13.“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访问的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 )A.西半球 B.热带地区 C.大西洋沿岸 D.亚洲南部14.“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对外服务有利于( )A.与当地的文化交流 B.增加当地就业机会C.提高当地人口素质 D.改善当地生态环境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力争2060年前抵消自身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实现碳中和。【能源低碳】我国目前能源消费煤炭比重约占58%,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8%。(1)我国2030年前要实现碳达峰,除了要降低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的比重外,还要大力开发_______、_______等新能源。【技术创新】2021年9月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已经成功利用CO2合成淀粉。收集固定工业排放CO2人工合成淀粉在未来也可以为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两个目标助力,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技术路线和思考。(2)我国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可以通过减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的燃烧以减少CO2的排放,通过_______等生物措施增加CO2吸收,还可以通过_______等技术手段将CO2进行资源化利用。【生活低碳】“双碳”战略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降低碳排放步伐。(3)作为中学生,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如何践行国家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二氧化碳排放过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会使气温增高,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生物多样性发生变化,ACD正确,B错误,根据题意。故选B。2.答案:C解析:由题意可知,“碳中和”即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吸收量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煤炭是世界上重要的矿物能源,全面禁用煤炭在目前阶段不可能做到,A错;生活中多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大力发展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等会儿导致生产量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BD错;植树种草,扩大绿化面积有利于更多吸收二氧化碳,C对,故C符合题意,排除BCD,选C。3.答案:D解析:读图可知,甲海峡是马六甲海峡,是位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连接了印度洋和太平洋,是中东石油运往东亚的必经之地。故ABC不正确,D正确。根据题意选D。4.答案:D解析:读图可知,中南半岛位于中国以南,地势北高南低,山脉和河流自北向南延伸,呈现出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故D正确,ABC不正确。故选D。5.答案:B解析:东南亚地处热带,在泰国的水上市场买到各种各样的热带水果,A正确;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是东南亚最受欢迎的度假胜地之一,B错误;吴哥窟是柬埔寨的象征,被列为世界遗产,C正确;越南的下龙湾,景色秀丽迷人,D正确。依据题意,故选B。6.答案:A解析:“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和实施充分说明了我国海陆兼备,地理位置优越,既可以发展陆上的贸易,又可以发展海上贸易,A正确。我国领土的最西端位于新疆的帕米尔高原,没有延伸到欧洲,B错误。我国面积广大,东西跨度大,C错误。世界陆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D错误。故选A。7.答案:B解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枢纽城市西安(古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它位于陕西省,故选B。8.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提到氢燃料电池技术在中国内河船舶应用实现零的突破,是践行新发展理念、落实“双碳”目标的生动实践,因此使用氢能源的主要原因是促进节能减排。D正确,排除ABC;故选D。9.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开发利用风能等清洁能源,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C符合题意。ABD选项中的做法都不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故选C。10.答案:D解析:吃完火锅后,不关闭火锅电源,会浪费电;一个人去吃饭,却点了一桌子菜,会浪费大量食物;吃自助餐时,多取多拿却吃不完,会浪费大量食物。故选D。11.答案:C解析:据图可知,博台线是连接我国东南沿海和西北内陆的一条线,与胡焕庸线相比,博台线沿途自然环境的差异主要表现为降水的差异。我国的降水受海陆位置等的影响,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因此博台线沿途自然环境差异大,C正确。12.答案:C解析:从区域协调发展角度看,博台线沿线发展建设能够缓解我国东西发展不平衡现状,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C正确。我国西部地区能源资源并不短缺,A错误。博台线连接我国东南沿海和西北内陆,沿线发展建设对缓解我国南北方资源矛盾作用不大,B错误。博台线沿线发展建设有利于改善我国西北部的交通状况,对改善我国西南部交通状况作用不大,D错误。13.答案:B解析:“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访问的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地区,B正确;东西半球均有分布,A错误;大西洋沿岸、太平洋沿岸、印度洋沿岸,C错误;不止分布在亚洲南部,D错误。故选B。14.答案:A解析:和平方舟号在为当地民众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不仅展现了中国的医疗技术和人道主义精神,也为双方的文化交流创造了机会,船员和医疗团队与当地民众的接触和互动,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通过交流各自的风俗习惯、传统艺术、生活方式等,促进文化的相互理解和欣赏。A正确;不能增加当地就业机会、提高当地人口素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BCD排除。故选A。15.答案:(1)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氢能等(2)植树造林;收集固定CO2/人工合成淀粉(3)离开教室随手关灯,节约用电;旧作业本当烟草纸,节约纸张;节约粮食,减少浪费;上下学绿色出行,尽量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减少或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解析:(1)我国2030年前要实现碳达峰,除了要降低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的比重外,还要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核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力争2060年前抵消自身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实现碳中和。(2)我国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就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和转化。可以通过减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的燃烧,并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治理,以减少CO2的排放,可以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生物措施增加CO2吸收,还可以通过人工合成淀粉等技术手段将CO2进行资源化利用。努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3)作为中学生,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要配合和努力践行国家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可以做到:上下学绿色出行,尽量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少坐私家车,多骑行共享单车等;养成随手关灯,节约用电的良好习惯;节约纸张,双面打印,单面的废纸打印,旧作业本当演草纸,节约纸张等;倡导和履行“光盘行动”,合理点餐,节约粮食,减少浪费;减少或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