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监测
七年级地理·历史·道德与法治试题卷
温馨提示:
1.全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共33题。答案必须全部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
2.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全卷实行闭卷考试。
一、判断题(本题有8小题,每题1分,共8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将答题
卷相应题号后的T涂黑,错误的请将答题卷相应题号后的F涂黑。)
1.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便产生了昼夜的不断交替。
2.当前发达国家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3.原始农业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4.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命人制定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5.查阅司马迁的《史记》,我们可以了解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内容。
6.学校是个人道德养成的起点。
7.梦想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
8.古语“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启示我们交友要志趣相投。
二、选择题(本题有20题,每题2分,共40分。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右图是某学校开展研学区域的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9-10小题。
9.研学活动需要注意安全。读图我们可以发现清水河水
上漂流活动最惊险刺激的河段是
A.①
B.②
一替水刺
C.③
D.④
10.同学们登临观景亭,不可能体验到的是
直观绘整
1Q等务线hm
A.仰望飞瀑
B.远跳湖景
第9-10题图
C.近观戏水
D.俯瞰奇峰
11.右图是“某区域某月等温线分布图”(单位: ℃)。读图可知,
该图可能截取自
A.南半球1月等温线图
B.北半球1月等温线图
C.南半球7月等温线图
D.北半球7月等温线图
12.不同纬度地区人口分布不同。下列地区中人口分布最稠密的是
A.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B.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第11题图
C.南半球高纬度地区
D.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13.考古学者在距今约四五千年前的良渚遗址、陶寺古城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建筑工程,并在
墓地中发现了体现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和大量制作精美的玉器。这表明当时
A.产生了阶级和早期国家
B.原始农业的高度发达
C.普遍盛行奢侈享乐之风
D.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七年级地理·历史·道德与法治第1页(共6页)
14.“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
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这表明
A.交通便利是华夏民族形成的主因
B.中华民族是由各族汇聚到一处群居而成
C.华夏民族是由各族杂居交融而成
D.中华民族的主体是由黄帝部落发展而来
15.历史教材的单元标题,反映历史发展的阶段特
夏商周时期:
征。右侧目录横线处最合适的单元标题应该是
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
B.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第7课:百家争鸣
C.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D.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16.生产工具的变化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下图中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出现的先后排序
正确的是
①铁农具
②牛转翻车
③楼车
④青铜铲
第16题图
A.①④③②
B.①③④②
C.④①②③
D.④①③②
17.右图是我国古代政权更替示意图(部分),
对该图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有
十六国
①东汉末年出现分裂割据局面
东汉
西晋
②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东晋
③魏晋南北朝时民族交融不断
④西晋和东晋曾出现相互对峙
第17题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8.我们可以将史论简单理解为对历史史事、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的观点、看法、评论等。
下表中史论与史事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史事
史论
A
商朝建立
标志着国家的产生
B
甲骨文的发现
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C
陈胜、吴广起义
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
D
八王之乱
直接导致了东晋的灭亡
19.某班开展历史课本剧表演,为几个不同时期的帝王设计了台词。下列台词中有误的是
A.秦始皇:泱泱大国,完成一统
B.汉高祖:盐铁官营,统一财政
C.汉武帝:平灭匈奴,张骞使西
D.光武帝:兴复汉室,恢复民生
七年级地理·历史·道德与法治第2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