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八章总结提升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1.伽利略的观点: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 ,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 。 2.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 状态或 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3.方法: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概括出来的, (选填“能”或“不能”)由实验来直接验证。 4.惯性:物体保持原来 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作惯性。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与其运动状态 。 二、二力平衡1.定义: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 或 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物体处于 状态。 2.条件:作用在 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 相等、 相反,并且在 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三、摩擦力1.定义:两个相互 的物体,当它们 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 的力,这种力叫作滑动摩擦力。除滑动摩擦力外,摩擦力还包括 摩擦力和 摩擦力。 2.方向: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 的方向相 。 3.影响因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 有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还跟接触面的 有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还跟接触面的材料有关。 4.改变摩擦力的方法:可以通过改变 或接触面的 来改变摩擦力的大小。增大摩擦的方法:①增大 。②使接触面 。减小摩擦的方法:①减小 。②使接触面 。③变滑动摩擦为 摩擦。④使两个互相接触的表面 。 四、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规律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 ,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 。 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 ,方向跟较 的力的方向一致。 人教八下图8.1-3 命题点:惯性 1.拨动簧片,小球与支座之间的金属片弹出后,小球会 ,原因是 。 人教八下图8.2-1 命题点:二力平衡 2.一跳伞运动员和伞的总质量为70 kg,张开伞一段时间后以5 m/s的速度竖直匀速下降,这时运动员(包括伞)受到的阻力为 N。(g取10 N/kg) 人教八下图8.3-4 命题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3.小王同学在做“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时,用同一木块和同一钩码等器材,做了如图所示a、b、c三次实验,他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则三次实验中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最大的是 图。 人教八下图8.4-1 命题点: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 4.如图,女同学用10 N的力水平向右拉车,男同学用12 N的力水平向右推车,则两个力的合力大小为 N,方向向 (选填“左”或“右”)。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实验准备(1)如何改变小车受到的阻力大小 。 (2)如何保证小车运动到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 。 2.实验过程:在水平木板上铺粗糙程度 的物体(毛巾、棉布),让小车从斜面 由静止开始滑下。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运动的 。 毛巾 棉布 平滑的木板3.实验结论:运动的物体所受的阻力越 ,向前运动的距离越 。 4.交流与反思(1)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它将一直做 。 (2)牛顿还曾注意到沿水平方向抛出去的石块,运动一段距离后会落回地面;沿水平方向抛石块的力越大,石块的落地点就会越远。他想,如果使用一门大炮用非常非常大的力沿水平方向将石块抛出,会怎样呢 考虑到地球是圆的,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推理:石块将会 。现在,这个结论已经变成了现实,这就是在现代通信等领域大显身手的 。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1.提出问题: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 状态,这两个力应该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2.猜想假设:认识力要从力的 入手,请结合对受到平衡力的物体的受力分析,从力的三要素出发进行大胆的猜想。 3.设计与进行实验: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实验,在表格中记录现象。甲 乙 丙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1)桌子两端安装2个定滑轮,将两端的细绳分别系于小车如图甲所示的a、c两个挂钩上且保持两绳共线,如图乙所示,在两个托盘中放入钩码,第一次左盘中钩码的质量大,则 ,观察小车是否能保持静止;第二次左、右两盘中钩码的质量相同,则 ,观察小车的状态;第三次左盘中钩码的质量小,则 ,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比较三次实验现象,不难得出:只有当 时,小车才能保持静止。 (2)如图丙所示,把两端的细绳分别系于小车b、d两个挂钩上,在两个盘中各放一个钩码,观察到小车发生 ,直到F1和F2在同一条直线上。 (3)把两个托盘上的细绳都系于小车的a挂钩上,两盘中的钩码数量不变,让两个托盘都朝左拉小车时,会发现小车将向 运动。 4.分析论证:当小车受到的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时,小车就处于平衡状态;而当不满足其中任何一个条件时,小车都不会 。 5.实验结论: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两个力作用在 上,大小 、方向 ,并且作用在 。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1.实验猜想:根据生活经验猜想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接触面所受的 、接触面的 、接触面的 、物体的 。 2.实验思路:利用桌面的实验器材:长木板(两面粗糙程度不同)、木块、弹簧测力计、钩码。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讨论并思考以下问题:(1)用什么方法进行实验探究 。 (2)如何改变压力大小 。 (3)如何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 (4)如何改变接触面的材料 。 3.进行实验:设计实验表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并及时做好记录。压力的大小程度 接触面粗糙程度 摩擦力小 光滑大 光滑大 粗糙4.分析论证(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 有关,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 ,滑动摩擦力越 。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 有关,接触面越 ,滑动摩擦力越 。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材料有关。牛顿第一定律、惯性1.(2024牡丹江中考)下列运动场景中属于利用惯性的是 ( )A.举重运动员用力将杠铃举起 B.田径运动员起跑时用力向后蹬C.标枪运动员投掷前向前助跑 D.百米运动员到达终点后不能立刻停下来平衡状态与平衡力2.(2024扬州中考)请你补全关于“力与运动”的知识结构图。(1) ;(2) ;(3) 。 摩擦力3.(2024广元中考)如图,同一长方体木块先后以相同的速度v,在同一水平面上被匀速直线拉动,甲图中平放,乙图中竖放,丙图中平放且在上面叠放一重物(重物与木块相对静止),木块所受的水平拉力分别为F甲、F乙和F丙,则 ( )甲 乙 丙A.F甲B.F甲=F乙=F丙C.F甲=F乙D.F甲4.(新情境)(2024南通中考)哈尔滨冰雪节的滑雪项目吸引了很多南方“小土豆”,他们戴的滑雪手套较粗糙,是为了增大手套与滑雪杆之间的 ;滑雪时,滑雪杆向后撑地使人向前滑行,说明力的作用是 ;自由滑行时,由于受到阻力,人的滑行速度逐渐变小,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 ;滑到终点时人不会立即停下来,是因为人具有 。 5.(2024安徽中考)如图所示,一根有一定质量的木杆竖直悬挂在细绳下端,一只质量为10 kg的猴子抱住木杆处于静止状态。某一瞬间细绳突然断了,猴子本能地立即沿木杆使劲往上爬,在爬的过程中,若木杆始终竖直,猴子与地面的高度一直保持不变,g取10 N/kg,则该过程中猴子所受摩擦力的大小为 N。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6.(新情境)(2024武汉中考)2024年4月30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如图所示,返回舱在落地前的某段时间内沿竖直方向匀速下落,若降落伞和返回舱受到的重力分别为G1和G2,降落伞对返回舱的拉力为F,空气对返回舱的阻力为f,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f+F=G1+G2 B.f+F=G2C.F=G1+G2+f D.F=G2+f7.(2024牡丹江中考)冰壶是北方孩子喜爱的冰雪项目之一。如图甲所示,小丹在体育课上进行冰壶训练时,老师发给他两只鞋套,一只是橡胶底面,另一只是塑料底面。为探究其中的奥秘,他找来器材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材料的关系。甲 乙丙 丁(1)如图乙所示,将一个物块的塑料表面和橡胶表面分别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 拉动物块,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入表格。在木板上分别铺上丝绸和棉布,重复上述步骤,如图丙、丁所示。 实验次数 水平面材料 物块不同表面 弹簧测力计示数F/N1 木板 塑料表面 0.22 木板 橡胶表面 2.03 丝绸 塑料表面 0.34 丝绸 橡胶表面 2.55 棉布 塑料表面 0.56 棉布 橡胶表面 3.0(2)通过比较 两次数据,可以发现:在水平面材料相同时,物块的 表面与之接触时的滑动摩擦力大。 (3)通过比较 三次数据,可以发现:物块同一表面,在不同材料的水平面上滑动时,摩擦力大小 (选填“相同”或“不同”)。 (4)小丹进行冰壶训练,需要滑行时,穿 底面鞋套的脚着地,另一只脚不与地面接触。需要停下时,穿 底面鞋套的脚接触地面进行控制。 【详解答案】教材要点梳理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1.维持 阻力2.匀速直线运动 静止3.不能 4.匀速直线运动 无关二、二力平衡1.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 平衡2.同一个 大小 方向 同一直线三、摩擦力1.接触 相对滑动 相对运动 静 滚动2.运动 反3.压力 粗糙程度4.压力 粗糙程度 压力 变粗糙 压力变光滑 滚动 分离四、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规律1.和 相同 2.差 大教材图片专练1.下落 金属片被弹出时,小球由于惯性会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落到支座上2.700 3.a4.22 右教材实验突破实验11.(1)在水平木板上铺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2)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2.不同 顶端 距离3.小 大4.(1)匀速直线运动(2)绕地球做圆周运动 人造地球卫星实验2 1.平衡 2.三要素 3.(1)F1>F2 F1=F2F1(2)转动 (3)左4.平衡5.同一物体 相等 相反 同一直线上实验3 1.压力 粗糙程度 材料 运动速度2.(1)控制变量法(2)通过改变放在木块上的钩码数量,来改变木块对长木板的压力大小(3)通过换用材料相同、粗糙程度不同的长木板,来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4)通过在长木板上铺毛巾、棉布等改变接触面的材料3.小 较小 大4.(1)压力 大 大(2)粗糙程度 粗糙 大高频考点过关1.C 解析:A.举重运动员用力将杠铃举起,这是运动员对杠铃施加力的作用,使杠铃由静止变为运动,或由较低位置变为较高位置,这是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表现,与惯性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B.田径运动员起跑时用力向后蹬地,这是运动员对地面施加一个向后的力,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地面也会对运动员施加一个向前的反作用力,从而使运动员向前运动,与惯性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C.标枪运动员投掷前向前助跑,是为了使标枪在出手时具有较大的速度,由于惯性,标枪会保持这个速度继续向前飞行,从而飞得更远,这是利用惯性来提高运动成绩的例子,故C符合题意;D.百米运动员到达终点后不能立刻停下来,是因为运动员具有惯性,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但这种情况是惯性带来的危害(或说是不利影响),不是利用惯性,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2.(1)不变 (2)改变 (3)直线运动解析:(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不受力时运动状态不变,受力平衡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运动状态也不改变。(2)物体受力不平衡时,处于非平衡状态,它的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或速度大小改变,或运动方向改变,或两者同时改变。(3)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是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它们都属于直线运动。3.C 解析:甲、乙两图中,虽然木块的放置方式不同,但它们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相同(都等于自身的重力),且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所以这两种情况下摩擦力的大小相等,因甲、乙、丙三图中木块均以相同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拉力等于摩擦力,则F甲=F乙;丙图中,在木块上叠放一个重物后,木块对接触面的压力变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所以摩擦力变大,则F丙>F甲;由此可知F甲=F乙4.摩擦力 相互的 运动状态 惯性解析:滑雪时人的手里拿着滑雪杆,他们戴的滑雪手套较粗糙,是利用了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的方式增大手套与滑雪杆之间的摩擦力。滑雪时人用滑雪杆向后撑地,就是用滑雪杆对地面施加向后的力,同时地面对滑雪杆施加了向前的力使人可以向前滑行,这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由于受到阻力,人的滑行速度逐渐变小,在力的作用下人的运动状态改变,这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滑到终点时人不会立即停下来,是因为人具有惯性,会保持之前的运动状态不变。5.100 解析:在爬的过程中,若木杆始终竖直,猴子与地面的高度一直保持不变,则猴子相对于地面始终处于静止状态,受到的摩擦力等于自身重力,故猴子所受摩擦力的大小为f=G=mg=10 kg×10 N/kg=100 N。6.B 解析:研究对象是返回舱,对其进行受力分析,返回舱受到三个力的作用:降落伞对返回舱的拉力为F,空气对返回舱的阻力为f,返回舱受到的重力G2,返回舱在落地前的某段时间内沿竖直方向匀速下落,受力平衡,则f+F=G2。故选B。7.(1)匀速直线(2)1、2(或3、4或5、6) 橡胶(3)1、3、5(或2、4、6) 不同(4)塑料 橡胶解析:(1)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匀速直线拉动物块时,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物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相等。(2)分析比较1、2(或3、4或5、6)两次实验数据,水平面材料相同,当物块的橡胶表面与木板(或丝绸或棉布)接触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此时滑动摩擦力大。(3)分析比较1、3、5(或2、4、6)三次实验数据,物块的同一表面,与不同的材料接触时,所产生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不同。(4)由(2)可知,相同的压力,橡胶面与水平面接触时的摩擦力较大,塑料面与水平面接触时的摩擦力较小。所以小丹进行冰壶训练,需要滑行时,需要减小摩擦,因此穿塑料底面鞋套的脚着地,另一只脚不与地面接触;需要停下时,需要增大摩擦,因此穿橡胶底面鞋套的脚接触地面进行控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