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中地理三轮冲刺:专题九 区域发展 主题45 区域尺度(课件共49张PPT, 学案,共2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中地理三轮冲刺:专题九 区域发展 主题45 区域尺度(课件共49张PPT, 学案,共2份)

资源简介

专题九 区域发展
主题45 区域尺度
1.尺度思想
地理学中的尺度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量度,或者是研究地理事物和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和时间单位。尺度包括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等,空间尺度即空间范围大小,时间尺度即时间间隔长短。中学地理阶段常用尺度思想有尺度划分、尺度选择、尺度关联等。
(1)尺度划分
尺度划分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空间尺度较大或时间尺度较长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划分为若干大小不同的空间或长短不一的时间的过程,如下表所示:
时空尺度 超大尺度 大尺度 中尺度 小尺度
空间范围 全球尺度 区域尺度 地方尺度 地点
时间范围 地质尺度 历史尺度 年 月、日
需要注意的是,尺度大与小是相对而言的,大尺度和小尺度之间并没有绝对的、清晰的界定,需要结合情境材料灵活判断。
(2)尺度选择
尺度选择是指依据某种目的和实况选择最优尺度的过程。大尺度一般关注整体,忽略细节,注重“普适性”;小尺度一般关注“特殊性”,注重局部特征的探究。学会根据材料信息灵活地进行大小尺度切换,如影响植被类型分异的因素,大尺度区域造成植被类型分异的因素主要有纬度、海陆位置,小尺度区域造成植被类型分异的因素主要有地形、坡向、局地环流等。
(3)尺度关联
尺度关联是指不同尺度上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关联互动作用。大尺度上的地理事象是小尺度上地理事象产生的背景,小尺度上的地理事象构成大尺度上地理事象的诱因,局地尺度与全球尺度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局地事件可产生全球性的结果)。如当背景风与海陆风风向一致时,海陆风增强;当背景风与海陆风风向相反时,海陆风减弱。
2.尺度视角下分析问题的思路
(选择题1~8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2024·全国甲卷)下图所示剖面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黄河岸边,该剖面含有丰富的环境演化信息。剖面中的泥沼土层是在相对静水环境下形成的。据此完成1~3题。
1.风沙与泥沼土互层中,与风沙层相比,泥沼土层沉积物(  )
A.颗粒较粗,有机质较少
B.颗粒较细,有机质较少
C.颗粒较粗,有机质较多
D.颗粒较细,有机质较多
2.推测灰绿色泥沼土层上部(深度约230~260厘米)出现的波状形变形成于(  )
A.冻融造成的变形
B.构造挤压变形
C.流水不均匀沉积
D.风沙差异沉积
3.距今约15~8千年,该地区气候变化总体趋势是(  )
A.持续升温 B.持续降温
C.波动升温 D.波动降温
(全国文综甲)医用注射剂瓶和用于加工它的玻璃管的生产过程对水、空气等环境条件要求严苛。世界最大的高端玻璃管生产企业德国某公司,通过对浙江丽水、四川成都、江苏无锡等地比较,最终选定在具有相关产业和生态环境优良的丽水某山间小镇建生产厂;2017年,从德国进口高端玻璃管制成医用注射剂瓶的生产厂投产;2020年,高端玻璃管生产厂投产。据此完成4~6题。
4.该公司选择在中国建生产厂,主要是因为中国(  )
A.原材料充足 B.市场广阔
C.技术先进 D.劳动力价格低
5.该公司最终选定在丽水建生产厂,看中的主要人文地理条件是(  )
A.基础设施 B.商业氛围
C.科研实力 D.配套产业
6.丽水山间小镇的生态环境也是吸引该公司投资的重要条件。这说明与大城市相比,该公司在山间小镇建生产厂,可以(  )
A.提高产品质量
B.降低车间环境净化成本
C.增加产品产量
D.降低废弃物处理成本
(山东地理)敦煌莫高窟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开凿在大泉河西岸第四级阶地的砂砾岩崖壁上(下图)。崖壁最高达50 m,洞窟主要分布在10~40 m高度之间,一般为2~3层。由于洞窟开凿和长期自然作用的影响,洞窟所在崖体出现大量裂隙。据此完成7~8题。
7.洞窟开凿在大泉河西岸崖壁,能够(  )
A.降低开凿难度 B.减弱风沙侵蚀
C.减轻风化破坏 D.方便生活取水
8.与下层洞窟相比,对上层洞窟内壁画的破坏影响更大的因素是(  )
A.构造运动 B.太阳辐射
C.大气降水 D.人类活动
9.(全国文综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德国鲁尔区曾是以煤炭、钢铁产业为主的传统工业区,经过综合整治,经济由衰落走向繁荣,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善。目前,该区有500多万人口,50多座城市,老龄人口比重高居德国之首。该区医疗保健业发达,拥有100多家医院、近万名医生及数以千计的保健站、药店等。波鸿市人口近40万,是重要的生物制药基地,多所大学的医学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09年,鲁尔区医疗保健中心落户波鸿市,并新建保健园。图甲示意鲁尔区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和波鸿市的位置,图乙示意鲁尔大学、生物制药科学园和保健园在波鸿市的位置。
(1)概括鲁尔区城市的等级规模和空间分布特征。
(2)分析鲁尔区医疗保健业发达的原因。
(3)说明在波鸿市建设鲁尔区医疗保健中心的优势条件。
(4)指出波鸿市保健园选址的合理性。
(选择题1~9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2024·四川遂宁模拟)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部分地区出现了潜在蒸散量(地表在足够湿润条件下的蒸发/蒸腾量)下降的现象,称为“蒸发悖论”。下表示意1960~2010年黄河流域四季平均气温和平均潜在蒸散量的数值及变化趋势(a代表年)。完成1~3题。
季节 均值 变化趋势
气温(℃) 潜在蒸散量(mm/a) 气温(℃) 潜在蒸散量(mm/a)
春季 9.00 279.47 0.288 -20.584
夏季 19.539 423.297 0.191 -5.76
秋季 7.633 250.823 0.284 13.991
冬季 -5.216 96.312 0.464 -1.197
1.1960~2010年,黄河流域“蒸发悖论”现象最为明显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1960~2010年,黄河流域“蒸发悖论”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
A.降水减少 B.风力减弱
C.太阳辐射增强 D.植被覆盖率下降
3.1960~2010年,黄河流域潜在蒸散量的变化可能导致(  )
A.春季地下水位下降 B.夏季降水总量减少
C.秋季土壤更易返盐 D.冬季积雪厚度增大
(2024·广东大湾区模拟)中国南极长城站位于南极洲乔治王岛南端(62°12′59″S, 58°57′52″W),全年以阴雨天气为主,下图示意长城站日照百分率逐月分布(日照百分率=实验日照时间/无任何遮蔽条件下的可能日照时间×100%)。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气压带和风带,与长城站阴雨天气最为密切的是(  )
A.极地高压带 B.盛行西风带
C.极地东风带 D.副极地低压带
5.长城站6月日照百分率出现极低值,主要是由于该月(  )
A.昼长短 B.气温低
C.多雨雾 D.多降雪
(2024·江西九江模拟)夷平面是在构造相对稳定条件下,经过长期地质作用形成的平坦地形,是地貌长期发展的产物。雨滴击溅侵蚀地表,导致土壤结构被破坏、土壤团粒被分散等现象,称为雨滴溅蚀作用。下图示意某干旱草原地区夷平面演化。据此完成6~7题。
6.与低凹处相比,该地区高凸处更易受到雨滴溅蚀作用,可能是因为高凸处(  )
A.植被较稀疏 B.土壤孔隙大
C.径流速度快 D.降水强度大
7.形成该夷平面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流水堆积 B.地壳下降
C.外力侵蚀 D.岩层拉伸
区域的空间尺度不同,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有不同的体现。从小尺度来看,澳大利亚西北部沿海狭窄地带分布有热带落叶混交林。研究表明,该地热带落叶混交林是在末次冰期时从其他区域迁移扩散至此的。图1为“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图”,图2为“澳大利亚西北部热带落叶混交林分布图”。据此完成8~9题。
8.图1中①区域主要的自然带及其形成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
A.热带草原带 赤道低压带和东北信风交替控制
B.热带草原带 东南信风和西北季风交替控制
C.热带雨林带 西南季风和东北季风交替控制
D.热带雨林带 东南季风和西北季风交替控制
9.该区域的热带落叶混交林种群最可能源自(  )
A.马达加斯加岛 B.阿拉伯半岛
C.印度半岛 D.马来群岛
10.(2024·山东济宁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盐渍土分布广泛。该地区土壤有季节性冻融现象,经历非冻融期(6~10月)、冻结期(11月~次年3月)和消融期(3~6月)三个阶段。下图示意盐渍土表层积盐过程,其中冻结期受毛细管作用和冻结作用的共同影响,盐分会随地下水向冻结层迁移。
(1)说明非冻融期降水对盐渍土中盐分运移的影响。
(2)土壤的季节性冻结与消融,促使当地盐渍土表层盐分在春季呈“爆发式”增加。分析其主要原因。
(3)在松嫩平原,从较大空间尺度看,盐渍土多分布在低平的内陆盆地、岗间洼地等;从较小空间尺度看,盐渍土多分布在低平地区的局部高处。试解释其原因。
主题45 区域尺度
真题演练
1.D 2.A 3.C [第1题,与风沙层相比,泥沼土层是在相对静水环境下形成的,由于静水的搬运能力很弱,因而颗粒较细;水环境中生物较丰富,沉积物中有机质较多。故选D。第2题,若是构造挤压变形,则波状形变层以下早先形成的各土层也必然随构造运动产生变形,排除B;若是流水不均匀沉积,则只能造成不同深度沉积物颗粒大小的不均匀水平分布,而不是波状形变,排除C;泥沼土层是在相对静水环境下形成的,不是风沙沉积,排除D;灰绿色泥沼土层的下方是冰水扇—洪积扇沙砾石层,而泥沼土层是在相对静水环境下形成的,说明灰绿色泥沼土层形成时期气候转暖,表层交替冻融,形成波状形变,选A。第3题,距今约15~8千年,涉及图示中的冰水扇—洪积扇沙砾石层、灰绿色泥沼土层和风沙与泥沼土互层。其中,冰水扇—洪积扇沙砾石层为冰川融化初期在坡面(山麓)形成的堆积,后冰川继续融化使当地水量增加,最后融冰结束。推测当地环境为升温状态(全球变暖)造成冰川不断融化。因土层中存在波状形变,存在交替冻融,说明是波动升温,C正确。]
4.B 5.D 6.B [第4题,该产品需要的原材料是玻璃,对原材料数量的需求量并不是很多,且原材料来源很普遍,所以原材料对该产品的生产没有限制作用,排除A;该生产线是从德国进口,与德国相比,我国的技术水平并不高,C错;该产品属于高端玻璃管制造,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D错;玻璃管属于易碎产品,运输不方便,且中国人口众多,对该产品的需求量大,需要在消费市场生产,选B。第5题,“最终选定在具有相关产业和生态环境优良的丽水某山间小镇建生产厂”,说明该公司看中的人文地理条件是“具有相关产业”,即有配套产业,选D。第6题,本产品的生产过程对水、大气等环境条件要求严苛,生产要求的环境质量只能通过技术手段对环境进行净化获得,只要环境质量达标,按照一定的标准生产,生产的产品质量是相同的。城市与山间地区环境质量差异较大,大城市一般空气中尘埃杂质多,需要投入较多成本净化空气,以达到生产标准,而山间小镇生态环境优良,空气中尘埃杂质少,通过投入较少的净化成本就可以达到生产的环境标准,降低了净化成本,选B。产品的质量高低取决于生产技术水平,而不是依靠生态环境,A错;玻璃管的产量与生态环境没有关系,C错;废弃物处理成本与生态环境没有关系,D错。]
7.B 8.C [第7题,该地区地处西北内陆,风沙大,对建筑物、壁画的风沙侵蚀作用强烈,破坏力大。该地区盛行西北风,莫高窟位于大泉河西岸的崖壁,面朝东方,是西北风的背风坡,可以大幅度减弱风沙对窟内壁画的侵蚀破坏,选B。洞窟的开凿难度、风化作用强弱、生活取水的难易都不存在东、西岸的差异。第8题,洞窟的上下两层都在同一岩层的崖壁上,构造运动相同,没有差异,不会造成上下层破坏的差异性,A错;太阳不能直接照射到洞窟内的壁画,即便是能照射到内部,上下层之间也不会存在太大的差异,B错;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区域应该是人类活动较密集的区域,即下层更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D错;因洞窟开凿时间较久远,加上长期的自然作用,洞窟所在崖体已经有了大量裂隙,大气降水会最先顺着裂隙渗入上层洞窟,对上层洞窟内的壁画造成浸润,因此上层洞窟内的壁画破坏程度比下层更大,选C。]
9.(1)(数量多,规模小)以中小城市为主;城市密集(建成区连片,城市间距离近)。
(2)鲁尔区(是德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经济发达,医学研究水平高;曾经环境污染严重,健康问题多,对医疗保健需求高;老龄人口比重大,对医疗保健需求大。
(3)有多所大学(高等院校),医学科研力量雄厚;有生物制药科学园,医药研制水平高;位置适中(有利于医疗保健和医学研究、医药生产间的联系和相互促进)。
(4)保健园靠近生物制药科学园和鲁尔大学,可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撑;位于城市边缘,环境较优,安静。
模拟预测
1.A 2.B 3.C
4.D 5.D [第4题,由长城站的纬度位置可推测,该地受常年副极地低压带控制,导致云量大,阴雨天气多。第5题,6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南半球气温低,降水多以降雪形式为主,且多风吹雪的天气,导致大气削弱作用更强,日照百分率低,D正确,C错误。A、B与日照百分率无关。]
6.A 7.C [第6题,干旱草原地区,低凹处水分条件较好,植被茂盛;高凸处地表裸露,缺少植被保护,易于遭受雨滴的打击,溅蚀分散土壤颗粒,并将其溅散到低凹处,A正确。据材料无法判断土壤孔隙,排除B。径流速度与雨滴溅蚀作用相关性小,排除C。两处降水强度差异小,排除D。第7题,由材料可知,夷平面是在构造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形成的平坦地形,故主要是受外力作用,排除内力作用的B、D。夷平面是由剥蚀和夷平作用形成的,因此,形成夷平面的主要地质作用是外力侵蚀,C正确,排除A。]
8.B 9.D [第8题,图1中①区域位于澳大利亚西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南半球冬季受来自内陆东南信风影响,降水少。南半球夏季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向左偏转,形成西北季风,西北风从海上带来丰沛降水,形成热带草原带,选B。第9题,该地热带落叶混交林是在末次冰期时迁移扩散至此,最接近该地区的是马来群岛,D正确;马达加斯加岛、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距离该地区较远,A、B、C错误。]
10.(1)降水期间土壤表层中的盐分随水淋溶,盐分向下运移;降水又会使地下水位上升,促进盐分向上运移。
(2)土壤冻结时,受毛细管作用和冻结作用的共同影响,盐分随地下水向冻结层迁移,并随着冻结层不断加厚而大量贮存于冻结层中;春季气温回升,冻结层自上而下逐渐消融,未融化的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土壤表层含水量大;春季蒸发旺盛,土壤表层水分散失快,盐分迅速积聚。
(3)从较大空间尺度看,内陆盆地、岗间洼地等排水不畅,地表水和地下水在此汇集,地下水经常维持在较高水位,易形成盐渍土;从较小空间尺度看,低平地区的局部高处,由于表面积较大,土壤水分蒸发较快,盐分由低处向高处积聚,易形成盐渍土。(共49张PPT)
主题45
区域尺度
专题九 区域发展
精讲点拨
模拟预测
真题演练
内容索引
地理学中的尺度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量度,或者是研究地理事物和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和时间单位。尺度包括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等,空间尺度即空间范围大小,时间尺度即时间间隔长短。中学地理阶段常用尺度思想有尺度划分、尺度选择、尺度关联等。
1.尺度思想
精讲点拨
PART ONE
(1)尺度划分
尺度划分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空间尺度较大或时间尺度较长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划分为若干大小不同的空间或长短不一的时间的过程,如下表所示:
时空尺度 超大尺度 大尺度 中尺度 小尺度
空间范围 全球尺度 区域尺度 地方尺度 地点
时间范围 地质尺度 历史尺度 年 月、日
需要注意的是,尺度大与小是相对而言的,大尺度和小尺度之间并没有绝对的、清晰的界定,需要结合情境材料灵活判断。
(2)尺度选择
尺度选择是指依据某种目的和实况选择最优尺度的过程。大尺度一般关注整体,忽略细节,注重“普适性”;小尺度一般关注“特殊性”,注重局部特征的探究。学会根据材料信息灵活地进行大小尺度切换,如影响植被类型分异的因素,大尺度区域造成植被类型分异的因素主要有纬度、海陆位置,小尺度区域造成植被类型分异的因素主要有地形、坡向、局地环流等。
(3)尺度关联
尺度关联是指不同尺度上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关联互动作用。大尺度上的地理事象是小尺度上地理事象产生的背景,小尺度上的地理事象构成大尺度上地理事象的诱因,局地尺度与全球尺度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局地事件可产生全球性的结果)。如当背景风与海陆风风向一致时,海陆风增强;当背景风与海陆风风向相反时,海陆风减弱。
2.尺度视角下分析问题的思路
真题演练
PART TWO
(2024·全国甲卷)下图所示剖面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黄河岸边,该剖面含有丰富的环境演化信息。剖面中的泥沼土层是在相对静水环境下形成的。据此完成1~3题。
1
2
3
4
5
6
7
8
9
1.风沙与泥沼土互层中,与风沙层相比,泥沼土层沉积物
A.颗粒较粗,有机质较少
B.颗粒较细,有机质较少
C.颗粒较粗,有机质较多
D.颗粒较细,有机质较多

1
2
3
4
5
6
7
8
9
与风沙层相比,泥沼土层是在相对静水环境下形成的,由于静水的搬运能力很弱,因而颗粒较细;水环境中生物较丰富,沉积物中有机质较多。故选D。
1
2
3
4
5
6
7
8
9
(2024·全国甲卷)下图所示剖面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黄河岸边,该剖面含有丰富的环境演化信息。剖面中的泥沼土层是在相对静水环境下形成的。据此完成1~3题。
2.推测灰绿色泥沼土层上部(深度约230~260厘米)出现的波状形变形成于
A.冻融造成的变形
B.构造挤压变形
C.流水不均匀沉积
D.风沙差异沉积

1
2
3
4
5
6
7
8
9
若是构造挤压变形,则波状形变层以下早先形成的各土层也必然随构造运动产生变形,排除B;
若是流水不均匀沉积,则只能造成不同深度沉积物颗粒大小的不均匀水平分布,而不是波状形变,排除C;
泥沼土层是在相对静水环境下形成的,不是风沙沉积,排除D;
灰绿色泥沼土层的下方是冰水扇—洪积扇沙砾石层,而泥沼土层是在相对静水环境下形成的,说明灰绿色泥沼土层形成时期气候转暖,表层交替冻融,形成波状形变,选A。
1
2
3
4
5
6
7
8
9
(2024·全国甲卷)下图所示剖面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黄河岸边,该剖面含有丰富的环境演化信息。剖面中的泥沼土层是在相对静水环境下形成的。据此完成1~3题。
3.距今约15~8千年,该地区气候变化总体趋势是
A.持续升温 B.持续降温
C.波动升温 D.波动降温

1
2
3
4
5
6
7
8
9
距今约15~8千年,涉及图示中的冰水扇—洪积扇沙砾石层、灰绿色泥沼土层和风沙与泥沼土互层。其中,冰水扇—洪积扇沙砾石层为冰川融化初期在坡面(山麓)形成的堆积,后冰川继续融化使当地水量增加,最后融冰结束。推测当地环境为升
温状态(全球变暖)造成冰川不断融化。因土层中存在波状形变,存在交替冻融,说明是波动升温,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全国文综甲)医用注射剂瓶和用于加工它的玻璃管的生产过程对水、空气等环境条件要求严苛。世界最大的高端玻璃管生产企业德国某公司,通过对浙江丽水、四川成都、江苏无锡等地比较,最终选定在具有相关产业和生态环境优良的丽水某山间小镇建生产厂;2017年,从德国进口高端玻璃管制成医用注射剂瓶的生产厂投产;2020年,高端玻璃管生产厂投产。据此完成4~6题。
4.该公司选择在中国建生产厂,主要是因为中国
A.原材料充足 B.市场广阔
C.技术先进 D.劳动力价格低

1
2
3
4
5
6
7
8
9
该产品需要的原材料是玻璃,对原材料数量的需求量并不是很多,且原材料来源很普遍,所以原材料对该产品的生产没有限制作用,排除A;
该生产线是从德国进口,与德国相比,我国的技术水平并不高,C错;
该产品属于高端玻璃管制造,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D错;
玻璃管属于易碎产品,运输不方便,且中国人口众多,对该产品的需求量大,需要在消费市场生产,选B。
1
2
3
4
5
6
7
8
9
(全国文综甲)医用注射剂瓶和用于加工它的玻璃管的生产过程对水、空气等环境条件要求严苛。世界最大的高端玻璃管生产企业德国某公司,通过对浙江丽水、四川成都、江苏无锡等地比较,最终选定在具有相关产业和生态环境优良的丽水某山间小镇建生产厂;2017年,从德国进口高端玻璃管制成医用注射剂瓶的生产厂投产;2020年,高端玻璃管生产厂投产。据此完成4~6题。
5.该公司最终选定在丽水建生产厂,看中的主要人文地理条件是
A.基础设施 B.商业氛围
C.科研实力 D.配套产业

1
2
3
4
5
6
7
8
9
“最终选定在具有相关产业和生态环境优良的丽水某山间小镇建生产厂”,说明该公司看中的人文地理条件是“具有相关产业”,即有配套产业,选D。
1
2
3
4
5
6
7
8
9
(全国文综甲)医用注射剂瓶和用于加工它的玻璃管的生产过程对水、空气等环境条件要求严苛。世界最大的高端玻璃管生产企业德国某公司,通过对浙江丽水、四川成都、江苏无锡等地比较,最终选定在具有相关产业和生态环境优良的丽水某山间小镇建生产厂;2017年,从德国进口高端玻璃管制成医用注射剂瓶的生产厂投产;2020年,高端玻璃管生产厂投产。据此完成4~6题。
6.丽水山间小镇的生态环境也是吸引该公司投资的重要条件。这说明与大城市相比,该公司在山间小镇建生产厂,可以
A.提高产品质量 B.降低车间环境净化成本
C.增加产品产量 D.降低废弃物处理成本

1
2
3
4
5
6
7
8
9
本产品的生产过程对水、大气等环境条件要求严苛,生产要求的环境质量只能通过技术手段对环境进行净化获得,只要环境质量达标,按照一定的标准生产,生产的产品质量是相同的。城市与山间地区环境质量差异较大,大城市一般空气中尘埃杂质多,需要投入较多成本净化空气,以达到生产标准,而山间小镇生态环境优良,空气中尘埃杂质少,通过投入较少的净化成本就可以达到生产的环境标准,降低了净化成本,选B。
产品的质量高低取决于生产技术水平,而不是依靠生态环境,A错;
玻璃管的产量与生态环境没有关系,C错;
废弃物处理成本与生态环境没有关系,D错。
6
1
2
3
4
5
7
8
9
(山东地理)敦煌莫高窟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开凿在大泉河西岸第四级阶地的砂砾岩崖壁上(右图)。崖壁最高达50 m,洞窟主要分布在10~40 m高度之间,一般为2~3层。由于洞窟开凿和长期自然作用的影响,洞窟所在崖体出现大量裂隙。据此完成7~8题。
7.洞窟开凿在大泉河西岸崖壁,能够
A.降低开凿难度 B.减弱风沙侵蚀
C.减轻风化破坏 D.方便生活取水

6
1
2
3
4
5
7
8
9
该地区地处西北内陆,风沙大,对建筑物、壁画的风沙侵蚀作用强烈,破坏力大。该地区盛行西北风,莫高窟位于大泉河西岸的崖壁,面朝东方,是西北风的背风坡,可以大幅度减弱风沙对窟内壁画的侵蚀破坏,选B。
洞窟的开凿难度、风化作用强弱、生活取水的难易都不存在东、西岸的差异。
6
1
2
3
4
5
7
8
9
(山东地理)敦煌莫高窟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开凿在大泉河西岸第四级阶地的砂砾岩崖壁上(右图)。崖壁最高达50 m,洞窟主要分布在10~40 m高度之间,一般为2~3层。由于洞窟开凿和长期自然作用的影响,洞窟所在崖体出现大量裂隙。据此完成7~8题。
8.与下层洞窟相比,对上层洞窟内壁画的破坏影响更大的因素是
A.构造运动 B.太阳辐射
C.大气降水 D.人类活动

6
1
2
3
4
5
7
8
9
洞窟的上下两层都在同一岩层的崖壁上,构造运动相同,没有差异,不会造成上下层破坏的差异性,A错;
太阳不能直接照射到洞窟内的壁画,即便是能照射到内部,上下层之间也不会存在太大的差异,B错;
6
1
2
3
4
5
7
8
9
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区域应该是人类活动较密集的区域,即下层更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D错;
因洞窟开凿时间较久远,加上长期的自然作用,洞窟所在崖体已经有了大量裂隙,大气降水会最先顺着裂隙渗入上层洞窟,对上层洞窟内的壁画造成浸润,因此上层洞窟内的壁画破坏程度比下层更大,选C。
6
1
2
3
4
5
7
8
9
9.(全国文综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德国鲁尔区曾是以煤炭、钢铁产业为主的传统工业区,经过综合整治,经济由衰落走向繁荣,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善。目前,该区有500
多万人口,50多座城市,老龄人口比重高居德国之首。该区医疗保健业发达,拥有100多家医院、近万名医生及数以千计的保健站、药店等。波鸿市人口近40万,是重要的生物制药基地,多所大学的医学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09年,鲁尔区医疗保健中心落户波鸿市,并新建保健园。图甲示意鲁尔区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和波鸿市的位置,图乙示意鲁尔大学、生物制药科学园和保健园在波鸿市的位置。
6
1
2
3
4
5
7
8
9
(1)概括鲁尔区城市的等级规模和空间分布特征。
答案 (数量多,规模小)以中小城市为主;城市密集(建成区连片,城市间距离近)。
(2)分析鲁尔区医疗保健业发达的原因。
答案 鲁尔区(是德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经济发达,医学研究水平高;曾经环境污染严重,健康问题多,对医疗保健需求高;老龄人口比重大,对医疗保健需求大。
6
1
2
3
4
5
7
8
9
(3)说明在波鸿市建设鲁尔区医疗保健中心的优势条件。
答案 有多所大学(高等院校),医学科研力量雄厚;有生物制药科学园,医药研制水平高;位置适中(有利于医疗保健和医学研究、医药生产间的联系和相互促进)。
(4)指出波鸿市保健园选址的合理性。
答案 保健园靠近生物制药科学园和鲁尔大学,可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撑;位于城市边缘,环境较优,安静。
(2024·四川遂宁模拟)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部分地区出现了潜在蒸散量(地表在足够湿润条件下的蒸发/蒸腾量)下降的现象,称为“蒸发悖论”。下表示意1960~2010年黄河流域四季平均气温和平均潜在蒸散量的数值及变化趋势(a代表年)。完成1~3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模拟预测
PART THREE
季节 均值 变化趋势
气温(℃) 潜在蒸散量(mm/a) 气温(℃) 潜在蒸散量(mm/a)
春季 9.00 279.47 0.288 -20.584
夏季 19.539 423.297 0.191 -5.76
秋季 7.633 250.823 0.284 13.991
冬季 -5.216 96.312 0.464 -1.19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960~2010年,黄河流域“蒸发悖论”现象最为明显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960~2010年,黄河流域4个季节都普遍存在升温趋势,潜在蒸散量下降的季节有春季、夏季及冬季,其中春季下降最为明显,即春季“蒸发悖论”现象最为明显,选A。
季节 均值 变化趋势
气温(℃) 潜在蒸散量(mm/a) 气温(℃) 潜在蒸散量(mm/a)
春季 9.00 279.47 0.288 -20.584
夏季 19.539 423.297 0.191 -5.76
秋季 7.633 250.823 0.284 13.991
冬季 -5.216 96.312 0.464 -1.197
1
2
3
4
5
6
7
8
9
10
2.1960~2010年,黄河流域“蒸发悖论”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A.降水减少 B.风力减弱
C.太阳辐射增强 D.植被覆盖率下降

季节 均值 变化趋势
气温(℃) 潜在蒸散量(mm/a) 气温(℃) 潜在蒸散量(mm/a)
春季 9.00 279.47 0.288 -20.584
夏季 19.539 423.297 0.191 -5.76
秋季 7.633 250.823 0.284 13.991
冬季 -5.216 96.312 0.464 -1.197
1
2
3
4
5
6
7
8
9
10
风力减弱,蒸发、蒸腾减弱,潜在蒸散量会下降,可能会出现“蒸发悖论”现象,B正确;
潜在蒸散量是地表在足够湿润条件下的蒸发/蒸腾量,黄河流域降水减少对其潜在蒸散量影响很小,不会出现“蒸发悖论”现象,A错误;
若太阳辐射增强,蒸发、蒸腾加剧,潜在蒸散量上升,不会出现“蒸发悖论”现象,C错误;
若植被覆盖率下降,地表裸露增多,蒸发加剧,潜在蒸散量上升,不会出现“蒸发悖论”现象,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3.1960~2010年,黄河流域潜在蒸散量的变化可能导致
A.春季地下水位下降 B.夏季降水总量减少
C.秋季土壤更易返盐 D.冬季积雪厚度增大

季节 均值 变化趋势
气温(℃) 潜在蒸散量(mm/a) 气温(℃) 潜在蒸散量(mm/a)
春季 9.00 279.47 0.288 -20.584
夏季 19.539 423.297 0.191 -5.76
秋季 7.633 250.823 0.284 13.991
冬季 -5.216 96.312 0.464 -1.197
1
2
3
4
5
6
7
8
9
10
依据表格内容分析可知,春季潜在蒸散量减少,不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A错误;
夏季潜在蒸散量减少,说明大气环境变湿,降水可能增加,B错误;
秋季潜在蒸散量增大且气温升高,土壤更易返盐,C正确;
积雪厚度主要受降雪量、气温等多种因素影响,黄河流域冬季潜在蒸散量减少,但气温升高,因此积雪厚度是否增大无法确定,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2024·广东大湾区模拟)中国南极长城站位于南极洲乔治王岛南端(62°12′59″S, 58°57′52″W),全年以阴雨天气为主,下图示意长城站日照百分率逐月分布(日照百分率=实验日照时间/无任何遮蔽条件下的可能日照时间×100%)。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气压带和风带,与长城站阴雨天气最为密切的是
A.极地高压带 B.盛行西风带
C.极地东风带 D.副极地低压带

由长城站的纬度位置可推测,该地受常年副极地低压带控制,导致云量大,阴雨天气多。
1
2
3
4
5
6
7
8
9
10
(2024·广东大湾区模拟)中国南极长城站位于南极洲乔治王岛南端(62°12′59″S, 58°57′52″W),全年以阴雨天气为主,下图示意长城站日照百分率逐月分布(日照百分率=实验日照时间/无任何遮蔽条件下的可能日照时间×100%)。据此完成4~5题。
5.长城站6月日照百分率出现极低值,主要是由于该月
A.昼长短 B.气温低
C.多雨雾 D.多降雪

1
2
3
4
5
6
7
8
9
10
6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南半球气温低,降水多以降雪形式为主,且多风吹雪的天气,导致大气削弱作用更强,日照百分率低,D正确,C错误。
A、B与日照百分率无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2024·江西九江模拟)夷平面是在构造相对稳定条件下,经过长期地质作用形成的平坦地形,是地貌长期发展的产物。雨滴击溅侵蚀地表,导致土壤结构被破坏、土壤团粒被分散等现象,称为雨滴溅蚀作用。下图示意某干旱草原地区夷平面演化。据此完成6~7题。
6.与低凹处相比,该地区高凸处更易受到雨滴溅蚀作用,可能是因为高凸处
A.植被较稀疏 B.土壤孔隙大
C.径流速度快 D.降水强度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干旱草原地区,低凹处水分条件较好,植被茂盛;高凸处地表裸露,缺少植被保护,易于遭受雨滴的打击,溅蚀分散土壤颗粒,并将其溅散到低凹处,A正确。
据材料无法判断土壤孔隙,排除B。
径流速度与雨滴溅蚀作用相关性小,排除C。
两处降水强度差异小,排除D。
1
2
3
4
5
6
7
8
9
10
(2024·江西九江模拟)夷平面是在构造相对稳定条件下,经过长期地质作用形成的平坦地形,是地貌长期发展的产物。雨滴击溅侵蚀地表,导致土壤结构被破坏、土壤团粒被分散等现象,称为雨滴溅蚀作用。下图示意某干旱草原地区夷平面演化。据此完成6~7题。
7.形成该夷平面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流水堆积 B.地壳下降
C.外力侵蚀 D.岩层拉伸

1
2
3
4
5
6
7
8
9
10
由材料可知,夷平面是在构造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形成的平坦地形,故主要是受外力作用,排除内力作用的B、D。
夷平面是由剥蚀和夷平作用形成的,因此,形成夷平面的主要地质作用是外力侵蚀,C正确,排除A。
1
2
3
4
5
6
7
8
9
10
区域的空间尺度不同,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有不同的体现。从小尺度来看,澳大利亚西北部沿海狭窄地带分布有热带落叶混交林。研究表明,该地热带落叶混交林是在末次冰期时从其他区域迁移扩散至此的。图1为“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图”,图2为“澳大利亚西北部热带落叶混交林分布图”。据此完成8~9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8.图1中①区域主要的自然带及其形成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A.热带草原带 赤道低压带和东北信风交替控制
B.热带草原带 东南信风和西北季风交替控制
C.热带雨林带 西南季风和东北季风交替控制
D.热带雨林带 东南季风和西北季风交替控制

1
2
3
4
5
6
7
8
9
10
图1中①区域位于澳大利亚西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南半球冬季受来自内陆东南信风影响,降水少。南半球夏季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向左偏转,形成西北季风,西北风从海上带来丰沛降水,形成热带草原带,选B。
1
2
3
4
5
6
7
8
9
10
9.该区域的热带落叶混交林种群最可能源自
A.马达加斯加岛 B.阿拉伯半岛
C.印度半岛 D.马来群岛

1
2
3
4
5
6
7
8
9
10
该地热带落叶混交林是在末次冰期时迁移扩散至此,最接近该地区的是马来群岛,D正确;
马达加斯加岛、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距离该地区较远,A、B、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0.(2024·山东济宁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盐渍土分布广泛。该地区土壤有季节性冻融现象,经历非冻融期(6~10月)、冻结期(11月~次年3月)和
消融期(3~6月)三个阶段。右图示意盐渍土表层积盐过程,其中冻结期受毛细管作用和冻结作用的共同影响,盐分会随地下水向冻结层迁移。
1
2
3
4
5
6
7
8
9
10
(1)说明非冻融期降水对盐渍土中盐分运移的影响。
答案 降水期间土壤表层中的盐分随水淋溶,盐分向下运移;降水又会使地下水位上升,促进盐分向上运移。
1
2
3
4
5
6
7
8
9
10
(2)土壤的季节性冻结与消融,促使当地盐渍土表层盐分在春季呈“爆发式”增加。分析其主要原因。
答案 土壤冻结时,受毛细管作用和冻结作用的共同影响,盐分随地下水
向冻结层迁移,并随着冻结层不断加厚而大量贮存于冻结层中;春季气温回升,冻结层自上而下逐渐消融,未融化的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土壤表层含水量大;春季蒸发旺盛,土壤表层水分散失快,盐分迅速积聚。
1
2
3
4
5
6
7
8
9
10
(3)在松嫩平原,从较大空间尺度看,盐渍土多分布在低平的内陆盆地、岗间洼地等;从较小空间尺度看,盐渍土多分布在低平地区的局部高处。试解释其原因。
答案 从较大空间尺度看,内陆盆地、岗间洼地等排水不畅,地表水和地下
水在此汇集,地下水经常维持在较高水位,易形成盐渍土;从较小空间尺度看,低平地区的局部高处,由于表面积较大,土壤水分蒸发较快,盐分由低处向高处积聚,易形成盐渍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