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中地理三轮冲刺:专题十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主题53 粮食安全(课件共48张PPT, 学案,共2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中地理三轮冲刺:专题十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主题53 粮食安全(课件共48张PPT, 学案,共2份)

资源简介

主题53 粮食安全
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措施及途径
(1)生产环节
保障措施 途径
保障粮食数量 确保耕地数量 ①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②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③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
提高耕地质量 ①用养结合,防治水土流失,改良培肥;②发展节水灌溉技术;③加强低产坡耕地的改造;④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改善耕层结构
提高土地利用率 ①调动和保护好主产区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主产区政府抓粮积极性;②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
提高粮食单产 ①扩大农田灌溉面积与防洪排涝,平整土地;②培育推广高产粮食品种,研发综合配套栽培技术;③大力施用农家有机肥和适度增施化肥;④适度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⑤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发展间作套种模式;⑥发展农业机械化
其他措施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保障粮食质量 提高耕地质量 ①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②减少工业、生活对土壤的污染,加强耕地重金属污染的治理;③增施有机肥,加强生物防治病虫害
保障耕地生态安全 ①推广绿色安全标准化种植技术;②提高优质粮食品种种植面积;③发展智慧农业;④加强综合治理,改善环境安全
(2)流通环节:进行粮食跨区域调剂,解决我国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配置不均衡问题。
(3)进出口环节:加强国际贸易,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是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
(4)储备环节:建立粮食储备库。粮食储备库对国家的粮食安全起着“蓄水池”的作用,且具有调节国内外粮食市场秩序、应对突发事件等功能。
(选择题1~4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2023·1月浙江选考)近年来,我国多地积极实施“小田变大田”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将“一户多块地”改造为“一户一块地”,并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完成1~2题。
1.“小田变大田”土地整治的主要原因是(  )
A.耕地流转费用上涨
B.劳动力成本上升
C.饮食消费结构升级
D.耕地分布不平衡
2.该项土地整治可以(  )
A.增加农业经营主体数量
B.提高农业生产多样化水平
C.缓解耕地非粮化的倾向
D.减少农村劳动力流出数量
(山东地理)家住北方某县的小王夫妇,效仿村里一些年轻人的做法,在自家5亩耕地上栽植了杨树后就外出打工了。八年后,小王夫妇将已成材的杨树出售,获利24 000元。与原来种植粮食作物、蔬菜等相比,这些收入虽不丰厚,但他们还算满意。据调查,该县耕地上栽植杨树的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这种“农地杨树化”现象引起了有关专家的高度关注。据此完成3~4题。
3.当地“农地杨树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态效益高 B.木材销路好
C.劳动投入少 D.种树有补贴
4.针对“农地杨树化”引起的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加大开荒力度 B.增加木材进口
C.增加粮食进口 D.鼓励农地流转
5.(2022·湖南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耕地由种植粮食作物改种非粮食作物的现象,称为种植结构“非粮化”。山东省种植结构“非粮化”率空间差异明显,2019年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明显高于鲁西北平原地区。下图示意山东省山脉水系分布。
(1)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与鲁西北平原地区的种植结构“非粮化”率差异大,请从自然条件方面作出解释。
(2)近年来,山东省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种植结构“非粮化”类型逐渐由棉花、花生、蔬菜向蔬菜、瓜果转变,说明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为保障粮食安全,请提出防止耕地种植结构“非粮化”的合理建议。
(选择题1~14题,每小题4分,共56分)
(2024·河南郑州模拟)耕地非粮化是将大量耕地转化为非粮食生产的行为。非粮化程度是指非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比率。目前我国耕地非粮化呈现增长趋势,且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下图为南方低山丘陵区某地2001~2020年耕地林果化演变特征。据此完成1~3题。
1.该地耕地非粮化中耕地林果化程度高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地形复杂 ②耕地细碎 ③河网密布 ④土壤肥沃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该地耕地林果化率的变化会(  )
A.降低农民收入 B.保障粮食安全
C.改善生态环境 D.加剧土壤侵蚀
3.为协调粮食安全和生态建设,该地应(  )
A.扩大耕地面积 B.扩大林果面积
C.发展立体农业 D.拓展市场范围
(2024·江西南昌模拟)粮食安全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粮食安全状况的综合得分,该得分基于多个指标,包括粮食自给率、储备率、人均粮食占有量等。下表显示2018 年东南亚部分国家的粮食安全指数的全球排名。据此完成4~6题。
国家 新加坡 菲律宾 缅甸 柬埔寨
全球排名 1 70 82 85
4.新加坡的粮食安全指数被评为全球第一,关键在于该国粮食(  )
A.自给率高 B.海关税高
C.购买力强 D.消费量大
5.新加坡粮食安全的最大隐患是(  )
A.粮食进口渠道单一
B.粮食安全意识薄弱
C.国际能源价格波动
D.全球气候异常加剧
6.菲律宾、缅甸、柬埔寨的粮食安全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
B.人均消费水平逐渐提高
C.全球粮食供应链受阻
D.国家致力发展高新产业
(2024·广西桂林模拟)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总面积23.76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48%。山多地少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76.54%,平原和台地占23.46%。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体呈现西北向东南倾斜。下图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近40年来不同时段耕地‘非农化’转化类型及占比情况统计图”。据此完成7~8题。
7.推测广西壮族自治区耕地“非农化”转化比重最大的区域最可能位于其(  )
A.东北部 B.西北部
C.东南部 D.西南部
8.为缓解耕地“非农化”现象,广西壮族自治区可以(  )
A.强化耕地统筹利用
B.提高耕地复种指数
C.推广使用大型农机
D.推行耕地休耕制度
(2024·福建三明模拟)福建某乡村积极响应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将村庄周边的竹林地依地形逐级改造成大规模连片的耕地,计划在一段时间内建设成为高标准农田。据此完成9~11题。
9.与多年种植水稻的稻田相比,新建的耕地(  )
A.机械化水平低 B.土壤肥力高
C.受洪涝影响大 D.粮食亩产低
10.针对该区域土壤改良措施不合理的是(  )
A.增施有机肥 B.撒适量熟石灰
C.掺适量细砂 D.建设排水渠
11.该地退林还耕的根本原因是(  )
A.增加耕地面积 B.保护生态环境
C.保障粮食安全 D.减轻旱涝灾害
(2024·陕西商洛模拟)下图示意2000~2020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稻谷、豆类、薯类、小麦、玉米)总产量变化。近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在2003年有所下滑。据此完成12~14题。
12.图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  )
A.稻谷 玉米 小麦 豆类
B.豆类 稻谷 小麦 玉米
C.稻谷 小麦 玉米 豆类
D.小麦 稻谷 豆类 玉米
13.200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有所下滑,原因最可能是(  )
A.市场需求量锐减 B.自然灾害频发
C.农业劳动力短缺 D.粮食品质下降
14.近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主要得益于(  )
①耕地面积大量增加 ②粮食价格提升
③作物品种更新迭代 ④作物种植结构调整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5.(2024·福建宁德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2001年,我国将31个省级行政区(港澳台除外)划分为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表1),三大区域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进程中承担的责任有所区别。为了对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进行评价,有学者构建了5个维度一级指标,表2示意2018~2020年主销区和主产区平均值对比情况,其中数值越高,发展水平越高。
表1
粮食功能区 省级行政区
粮食主产区 辽宁、河北、山东、吉林、内蒙古、江西、湖南、四川、河南、湖北、江苏、安徽和黑龙江13个省级行政区
产销平衡区 山西、宁夏、青海、甘肃、西藏、云南、贵州、重庆、广西、陕西、新疆11个省级行政区
粮食主销区 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7个省级行政区
表2
项目 一级指标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主销区与主产区的差值 产出高效 -0.008 2 -0.001 1 -0.002 5
产业升级 0.051 0 0.076 4 0.077 9
科学经营 0.007 3 0.007 3 0.006 7
绿色生产 -0.006 0 -0.008 0 -0.006 8
成果共享 0.019 0 0.020 2 0.019 6
备注:成果共享指成果惠及农民,促进农民增收等
(1)列举粮食功能区划分的主要依据(至少两条),并分析福建被划为粮食主销区的原因。
(2)指出表中差距最大的一级指标,并分析粮食主销区发展潜力大的原因。
(3)近期有学者提议应重新划分粮食功能区,说明该提议的理由。
主题53 粮食安全
真题演练
1.B 2.C [第1题,“一户多块地”造成耕地分散,不易实行机械化生产,需投入大量劳动力;“小田变大田”,耕地集中连片,有利于机械化经营,降低劳动力成本。故选B。第2题,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农业经营主体减少,A错误;种粮大户主要种植粮食作物,作物种类较单一,不能提高农业生产多样化水平,B错误;稳定了粮食播种面积,缓解了耕地非粮化倾向,C正确;土地流转,解放更多农村劳动力,促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流动,D错误。]
3.C 4.D [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小王夫妇因外出打工无法管理自家的耕地,因而效仿一些年轻人的做法栽植基本不用管理的杨树而获取一定收入,充分说明了当地“农地杨树化”的主要原因是劳动投入少,使农民能够脱离农事活动外出打工,选C。第4题,“农地杨树化”对耕地资源造成一定的浪费,可通过鼓励农地流转,将土地集中在种粮大户手中进行机械化生产,既能保障农作物种植面积,又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劳动力投入,剩余劳动力也可外出务工获得经济效益,D对。加大开荒力度,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且劳动力投入更多,与当地农民外出就业获得更高收入相违背,不可取,A错。当地种植杨树是想减少劳动力投入,并不是因为木材需求量大,B错。种植杨树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当地粮食种植比例依然比较大,暂时不会带来粮食短缺问题,故不需要增加粮食进口,C错。]
5.(1)与鲁西北平原地区相比,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地形多样,气候温暖湿润,水、热、土组合多样,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或与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相比,鲁西北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水、热、土组合相对单一,适合粮食作物规模经营。)
(2)经济发达地区对蔬菜、瓜果需求量变大;农户种植蔬菜、瓜果经济效益更高;农业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好。
(3)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提高粮食种植的积极性;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增加粮食种植收益;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严格耕地用途管制,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
模拟预测
1.A 2.C 3.C
4.C 5.D 6.A [第4题,新加坡为城市岛国,土地面积小,耕地不足,粮食依赖进口,经济水平高,购买力强,故选C。第5题,因新加坡粮食依赖进口,气候变化会影响粮食生产的稳定性,进而冲击新加坡粮食安全,故选D。第6题,菲律宾、缅甸、柬埔寨经济相对落后,发展水平低,农业生产能力低,导致粮食安全指数较低,故选A。]
7.B 8.A [第7题,读图可知,1980~1990年、1990~2000年、2000~2010年、2010~2020年每十年间耕地转化为林地比重均最大,可判断广西壮族自治区耕地“非农化”以耕地转林地为主,一般以山地、丘陵区退耕还林为主。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丘陵主要分布在西北部,故广西壮族自治区耕地“非农化”转化比重最大的区域最可能位于其西北部。第8题,为缓解广西壮族自治区耕地“非农化”现象,应加强政府调控,强化耕地统筹利用,防止耕地无序转化;复种指数与当地热量条件相关;推广使用大型农机和推行耕地休耕制度并不能缓解耕地“非农化”现象。]
9.D 10.D 11.C [第9题,福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原生土壤是红壤,比较贫瘠;多年种植水稻的稻田土壤经过改良,比较肥沃。新建的耕地由竹林地改造而成,是原生红壤,土壤较贫瘠,粮食亩产低,D正确,B错误;新建耕地是依地形逐级改造成的大规模连片耕地,机械化水平高,A错误;新建耕地地势较高,不易受到洪涝灾害影响,C错误。第10题,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土壤贫瘠,呈酸性,土质黏重,应增施有机肥、撒适量熟石灰、掺适量细砂;该区域耕地类型是水田,建设排水渠改造土壤不合理。故选D。第11题,退林还耕可以增加耕地面积,增加粮食总产量,从而保障粮食安全,因此根本原因是保障粮食安全,C正确,A错误;退林还耕降低了植被覆盖率,保护生态环境作用减弱,B错误;森林涵养水源作用更强,D错误。]
12.C 13.B 14.D [第1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粮食作物北方以小麦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产量较为稳定。与小麦相比,我国水稻种植面积较大、单产较高,所以甲应为稻谷,乙应为小麦;玉米用途广泛,产量增加趋势应较为明显,所以丙应为玉米;豆类种植面积较小,产量较小,丁应为豆类。故选C。第13题,2003年处于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期,部分耕地转为林地或其他经济作物用地,使得粮食种植面积减少,加之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频发,导致粮食总产量下降,B正确。市场需求和劳动力数量不会在某一年突然发生变化,A、C错误。粮食品质和粮食产量之间无直接关系,D错误。第14题,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水平提高,作物品种更新迭代加快,利于粮食单产的提高,③正确;我国通过高产作物对低产作物的种植替代,提高平均单产,如单产高的玉米播种面积不断提高,进而提高了粮食总产量,④正确;近20年我国耕地面积并没有大量增加,①错误;粮食价格提升对总产量的影响不大,②错误。故选D。]
15.(1)依据:粮食生产总量(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粮食消费量;经济发展水平。
原因:福建耕地面积少,粮食总产量少;人口数量多,经济发达,粮食需求量大。
(2)产业升级指标。
原因:耕地少,化肥农药投入多,环境污染严重;耗能大,生产成本高;集约化和专业化程度较低;科技水平高,但农业技术成果未充分转化。
(3)近20年我国发展迅速,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变化;部分主产区能调出粮食量减少,影响了国家粮食安全;省内地理条件差异较大,以省为单位划分不利于精准施策;重新划分粮食功能区,可为各区完善配套政策提供支撑。(共48张PPT)
主题53
粮食安全
专题十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精讲点拨
模拟预测
真题演练
内容索引
(1)生产环节
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措施及途径
精讲点拨
PART ONE
保障措施 途径
保障粮食数量 确保耕地数量 ①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②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③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
提高耕地质量 ①用养结合,防治水土流失,改良培肥;②发展节水灌溉技术;③加强低产坡耕地的改造;④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改善耕层结构
提高土地利用率 ①调动和保护好主产区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主产区政府抓粮积极性;②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
保障措施 途径
保障粮食数量 提高粮食单产 ①扩大农田灌溉面积与防洪排涝,平整土地;
②培育推广高产粮食品种,研发综合配套栽培技术;
③大力施用农家有机肥和适度增施化肥;
④适度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⑤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发展间作套种模式;⑥发展农业机械化
其他措施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保障粮食质量 提高耕地质量 ①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②减少工业、生活对土壤的污染,加强耕地重金属污染的治理;③增施有机肥,加强生物防治病虫害
保障耕地生态安全 ①推广绿色安全标准化种植技术;②提高优质粮食品种种植面积;③发展智慧农业;④加强综合治理,改善环境安全
(2)流通环节:进行粮食跨区域调剂,解决我国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配置不均衡问题。
(3)进出口环节:加强国际贸易,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是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
(4)储备环节:建立粮食储备库。粮食储备库对国家的粮食安全起着“蓄水池”的作用,且具有调节国内外粮食市场秩序、应对突发事件等功能。
真题演练
PART TWO
(2023·1月浙江选考)近年来,我国多地积极实施“小田变大田”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将“一户多块地”改造为“一户一块地”,并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完成1~2题。
1
2
3
4
5
1.“小田变大田”土地整治的主要原因是
A.耕地流转费用上涨 B.劳动力成本上升
C.饮食消费结构升级 D.耕地分布不平衡

“一户多块地”造成耕地分散,不易实行机械化生产,需投入大量劳动力;“小田变大田”,耕地集中连片,有利于机械化经营,降低劳动力成本。故选B。
1
2
3
4
5
(2023·1月浙江选考)近年来,我国多地积极实施“小田变大田”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将“一户多块地”改造为“一户一块地”,并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完成1~2题。
2.该项土地整治可以
A.增加农业经营主体数量 B.提高农业生产多样化水平
C.缓解耕地非粮化的倾向 D.减少农村劳动力流出数量

1
2
3
4
5
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农业经营主体减少,A错误;
种粮大户主要种植粮食作物,作物种类较单一,不能提高农业生产多样化水平,B错误;
稳定了粮食播种面积,缓解了耕地非粮化倾向,C正确;
土地流转,解放更多农村劳动力,促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流动,D错误。
1
2
3
4
5
(山东地理)家住北方某县的小王夫妇,效仿村里一些年轻人的做法,在自家5亩耕地上栽植了杨树后就外出打工了。八年后,小王夫妇将已成材的杨树出售,获利24 000元。与原来种植粮食作物、蔬菜等相比,这些收入虽不丰厚,但他们还算满意。据调查,该县耕地上栽植杨树的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这种“农地杨树化”现象引起了有关专家的高度关注。据此完成3~4题。
3.当地“农地杨树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态效益高 B.木材销路好
C.劳动投入少 D.种树有补贴

1
2
3
4
5
根据材料可知,小王夫妇因外出打工无法管理自家的耕地,因而效仿一些年轻人的做法栽植基本不用管理的杨树而获取一定收入,充分说明了当地“农地杨树化”的主要原因是劳动投入少,使农民能够脱离农事活动外出打工,选C。
1
2
3
4
5
(山东地理)家住北方某县的小王夫妇,效仿村里一些年轻人的做法,在自家5亩耕地上栽植了杨树后就外出打工了。八年后,小王夫妇将已成材的杨树出售,获利24 000元。与原来种植粮食作物、蔬菜等相比,这些收入虽不丰厚,但他们还算满意。据调查,该县耕地上栽植杨树的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这种“农地杨树化”现象引起了有关专家的高度关注。据此完成3~4题。
4.针对“农地杨树化”引起的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是
A.加大开荒力度 B.增加木材进口
C.增加粮食进口 D.鼓励农地流转

1
2
3
4
5
“农地杨树化”对耕地资源造成一定的浪费,可通过鼓励农地流转,将土地集中在种粮大户手中进行机械化生产,既能保障农作物种植面积,又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劳动力投入,剩余劳动力也可外出务工获得经济效益,D对。
加大开荒力度,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且劳动力投入更多,与当地农民外出就业获得更高收入相违背,不可取,A错。
当地种植杨树是想减少劳动力投入,并不是因为木材需求量大,B错。
种植杨树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当地粮食种植比例依然比较大,暂时不会带来粮食短缺问题,故不需要增加粮食进口,C错。
1
2
3
4
5
5.(2022·湖南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耕地由种植粮食作物改种非粮食作物的现象,称为种植结构“非粮化”。山东省种植结构“非粮化”率空间差异明显,2019年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明显高于鲁西北平原地区。下图示意山东省山脉水系分布。
(1)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与鲁西北平原地区的种植结构“非粮化”率差异大,请从自然条件方面作出解释。
1
2
3
4
5
答案 与鲁西北平原地区相比,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地形多样,气候温暖湿润,水、热、土组合多样,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或与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相比,鲁西北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水、热、土组合相对单一,适合粮食作物规模经营。)
1
2
3
4
5
(2)近年来,山东省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种植结构“非粮化”类型逐渐由棉花、花生、蔬菜向蔬菜、瓜果转变,说明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 经济发达地区对蔬菜、瓜果需求量变大;农户种植蔬菜、瓜果经济效益更高;农业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好。
1
2
3
4
5
(2)近年来,山东省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种植结构“非粮化”类型逐渐由棉花、花生、蔬菜向蔬菜、瓜果转变,说明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 经济发达地区对蔬菜、瓜果需求量变大;农户种植蔬菜、瓜果经济效益更高;农业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好。
1
2
3
4
5
(2)近年来,山东省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种植结构“非粮化”类型逐渐由棉花、花生、蔬菜向蔬菜、瓜果转变,说明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 经济发达地区对蔬菜、瓜果需求量变大;农户种植蔬菜、瓜果经济效益更高;农业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好。
1
2
3
4
5
(3)为保障粮食安全,请提出防止耕地种植结构“非粮化”的合理建议。
答案 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提高粮食种植的积极性;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增加粮食种植收益;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严格耕地用途管制,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
(2024·河南郑州模拟)耕地非粮化是将大量耕地转化为非粮食生产的行为。非粮化程度是指非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比率。目前我国耕地非粮化呈现增长趋势,且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下图为南方低山丘陵区某地2001~2020年耕地林果化演变特征。据此完成1~3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模拟预测
PART THREE
1.该地耕地非粮化中耕地林果化程度高的主要原因是
①地形复杂  ②耕地细碎 
③河网密布  ④土壤肥沃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5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该地耕地非粮化中耕地林果化程度高的主要原因是地形复杂,地形起伏较大,耕地细碎,不适宜发展种植业,①②正确;河网密布不会导致耕地林果化,③错误;土壤肥沃不符合南方低山丘陵的特征,④错误。故选A。
15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024·河南郑州模拟)耕地非粮化是将大量耕地转化为非粮食生产的行为。非粮化程度是指非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比率。目前我国耕地非粮化呈现增长趋势,且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下图为南方低山丘陵区某地2001~2020年耕地林果化演变特征。据此完成1~3题。
2.该地耕地林果化率的变化会
A.降低农民收入
B.保障粮食安全
C.改善生态环境
D.加剧土壤侵蚀

15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该地耕地林果化率的变化会增加农民收入,A错误;
不利于保障粮食安全,B错误;
能够缓解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C正确,D错误。
15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024·河南郑州模拟)耕地非粮化是将大量耕地转化为非粮食生产的行为。非粮化程度是指非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比率。目前我国耕地非粮化呈现增长趋势,且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下图为南方低山丘陵区某地2001~2020年耕地林果化演变特征。据此完成1~3题。
3.为协调粮食安全和生态建设,该地应
A.扩大耕地面积
B.扩大林果面积
C.发展立体农业
D.拓展市场范围

15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为协调粮食安全和生态建设,该地应发展立体农业,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C正确;
扩大耕地面积会破坏生态环境,A错误;
扩大林果面积不能保证粮食安全,B错误;
拓展市场范围也不能保证粮食安全,D错误。
15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024·江西南昌模拟)粮食安全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粮食安全状况的综合得分,该得分基于多个指标,包括粮食自给率、储备率、人均粮食占有量等。下表显示2018 年东南亚部分国家的粮食安全指数的全球排名。据此完成4~6题。
国家 新加坡 菲律宾 缅甸 柬埔寨
全球排名 1 70 82 85
4.新加坡的粮食安全指数被评为全球第一,关键在于该国粮食
A.自给率高 B.海关税高
C.购买力强 D.消费量大

新加坡为城市岛国,土地面积小,耕地不足,粮食依赖进口,经济水平高,购买力强,故选C。
15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024·江西南昌模拟)粮食安全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粮食安全状况的综合得分,该得分基于多个指标,包括粮食自给率、储备率、人均粮食占有量等。下表显示2018 年东南亚部分国家的粮食安全指数的全球排名。据此完成4~6题。
国家 新加坡 菲律宾 缅甸 柬埔寨
全球排名 1 70 82 85
5.新加坡粮食安全的最大隐患是
A.粮食进口渠道单一
B.粮食安全意识薄弱
C.国际能源价格波动
D.全球气候异常加剧

因新加坡粮食依赖进口,气候变化会影响粮食生产的稳定性,进而冲击新加坡粮食安全,故选D。
15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024·江西南昌模拟)粮食安全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粮食安全状况的综合得分,该得分基于多个指标,包括粮食自给率、储备率、人均粮食占有量等。下表显示2018 年东南亚部分国家的粮食安全指数的全球排名。据此完成4~6题。
6.菲律宾、缅甸、柬埔寨的粮食安全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 B.人均消费水平逐渐提高
C.全球粮食供应链受阻 D.国家致力发展高新产业

国家 新加坡 菲律宾 缅甸 柬埔寨
全球排名 1 70 82 85
15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菲律宾、缅甸、柬埔寨经济相对落后,发展水平低,农业生产能力低,导致粮食安全指数较低,故选A。
15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024·广西桂林模拟)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总面积23.76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48%。山多地少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76.54%,平原和台地占23.46%。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体呈现西北向东南倾斜。下图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近40年来不同时段耕地‘非农化’转化类型及占比情况统计图”。据此完成7~8题。
7.推测广西壮族自治区耕地“非农化”转化比重最大的区域最可能位于其
A.东北部 B.西北部
C.东南部 D.西南部

15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读图可知,1980~1990年、1990~2000年、2000~2010年、2010~2020年每十年间耕地转化为林地比重均最大,可判断广西壮族自治区耕地“非农化”以耕地转林地为主,一般以山地、丘陵区退耕还林为主。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丘陵主要分布在西北部,故广西壮族自治区耕地“非农化”转化比重最大的区域最可能位于其西北部。
15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024·广西桂林模拟)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总面积23.76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48%。山多地少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76.54%,平原和台地占23.46%。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体呈现西北向东南倾斜。下图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近40年来不同时段耕地‘非农化’转化类型及占比情况统计图”。据此完成7~8题。
8.为缓解耕地“非农化”现象,广西壮族自治区可以
A.强化耕地统筹利用 B.提高耕地复种指数
C.推广使用大型农机 D.推行耕地休耕制度

15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为缓解广西壮族自治区耕地“非农化”现象,应加强政府调控,强化耕地统筹利用,防止耕地无序转化;复种指数与当地热量条件相关;推广使用大型农机和推行耕地休耕制度并不能缓解耕地“非农化”现象。
15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024·福建三明模拟)福建某乡村积极响应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将村庄周边的竹林地依地形逐级改造成大规模连片的耕地,计划在一段时间内建设成为高标准农田。据此完成9~11题。
9.与多年种植水稻的稻田相比,新建的耕地
A.机械化水平低 B.土壤肥力高
C.受洪涝影响大 D.粮食亩产低

15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福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原生土壤是红壤,比较贫瘠;多年种植水稻的稻田土壤经过改良,比较肥沃。新建的耕地由竹林地改造而成,是原生红壤,土壤较贫瘠,粮食亩产低,D正确,B错误;
新建耕地是依地形逐级改造成的大规模连片耕地,机械化水平高,A错误;
新建耕地地势较高,不易受到洪涝灾害影响,C错误。
15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024·福建三明模拟)福建某乡村积极响应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将村庄周边的竹林地依地形逐级改造成大规模连片的耕地,计划在一段时间内建设成为高标准农田。据此完成9~11题。
10.针对该区域土壤改良措施不合理的是
A.增施有机肥 B.撒适量熟石灰
C.掺适量细砂 D.建设排水渠

15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土壤贫瘠,呈酸性,土质黏重,应增施有机肥、撒适量熟石灰、掺适量细砂;该区域耕地类型是水田,建设排水渠改造土壤不合理。故选D。
15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024·福建三明模拟)福建某乡村积极响应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将村庄周边的竹林地依地形逐级改造成大规模连片的耕地,计划在一段时间内建设成为高标准农田。据此完成9~11题。
11.该地退林还耕的根本原因是
A.增加耕地面积 B.保护生态环境
C.保障粮食安全 D.减轻旱涝灾害

15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退林还耕可以增加耕地面积,增加粮食总产量,从而保障粮食安全,因此根本原因是保障粮食安全,C正确,A错误;
退林还耕降低了植被覆盖率,保护生态环境作用减弱,B错误;
森林涵养水源作用更强,D错误。
15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024·陕西商洛模拟)下图示意2000~2020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稻谷、豆类、薯类、小麦、玉米)总产量变化。近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在2003年有所下滑。据此完成12~14题。
12.图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
A.稻谷 玉米 小麦 豆类 B.豆类 稻谷 小麦 玉米
C.稻谷 小麦 玉米 豆类 D.小麦 稻谷 豆类 玉米

15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粮食作物北方以小麦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产量较为稳定。与小麦相比,我国水稻种植面积较大、单产较高,所以甲应为稻谷,乙应为小麦;玉米用途广泛,产量增加趋势应较为明显,所以丙应为玉米;豆类种植面积较小,产量较小,丁应为豆类。故选C。
15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024·陕西商洛模拟)下图示意2000~2020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稻谷、豆类、薯类、小麦、玉米)总产量变化。近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在2003年有所下滑。据此完成12~14题。
13.200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有所下滑,原因最可能是
A.市场需求量锐减 B.自然灾害频发
C.农业劳动力短缺 D.粮食品质下降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003年处于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期,部分耕地转为林地或其他经济作物用地,使得粮食种植面积减少,加之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频发,导致粮食总产量下降,B正确。
市场需求和劳动力数量不会在某一年突然发生变化,A、C错误。
粮食品质和粮食产量之间无直接关系,D错误。
15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024·陕西商洛模拟)下图示意2000~2020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稻谷、豆类、薯类、小麦、玉米)总产量变化。近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在2003年有所下滑。据此完成12~14题。
14.近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主要得益于
①耕地面积大量增加  ②粮食价格提升
③作物品种更新迭代  ④作物种植结构调整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5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水平提高,作物品种更新迭代加快,利于粮食单产的提高,③正确;我国通过高产作物对低产作物的种植替代,提高平均单产,如单产高的玉米播种面积不断提高,进而提高了粮食总产量,④正确;近20年我国耕地面积并没有大量增加,
①错误;粮食价格提升对总产量的影响不大,②错误。故选D。
15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5.(2024·福建宁德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01年,我国将31个省级行政区(港澳台除外)划分为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表1),三大区域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进程中承担的责任有所区别。
15
12
13
14
表1
粮食功能区 省级行政区
粮食主产区 辽宁、河北、山东、吉林、内蒙古、江西、湖南、四川、河南、湖北、江苏、安徽和黑龙江13个省级行政区
产销平衡区 山西、宁夏、青海、甘肃、西藏、云南、贵州、重庆、广西、陕西、新疆11个省级行政区
粮食主销区 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7个省级行政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为了对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进行评价,有学者构建了5个维度一级指标,表2示意2018~2020年主销区和主产区平均值对比情况,其中数值越高,发展水平越高。
15
12
13
14
表2
项目 一级指标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主销区与主产区的差值 产出高效 -0.008 2 -0.001 1 -0.002 5
产业升级 0.051 0 0.076 4 0.077 9
科学经营 0.007 3 0.007 3 0.006 7
绿色生产 -0.006 0 -0.008 0 -0.006 8
成果共享 0.019 0 0.020 2 0.019 6
备注:成果共享指成果惠及农民,促进农民增收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5
12
13
14
(1)列举粮食功能区划分的主要依据(至少两条),并分析福建被划为粮食主销区的原因。
答案 依据:粮食生产总量(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粮食消费量;经济发展水平。
原因:福建耕地面积少,粮食总产量少;人口数量多,经济发达,粮食需求量大。
(2)指出表中差距最大的一级指标,并分析粮食主销区发展潜力大的原因。
答案 产业升级指标。
原因:耕地少,化肥农药投入多,环境污染严重;耗能大,生产成本高;集约化和专业化程度较低;科技水平高,但农业技术成果未充分转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5
12
13
14
(3)近期有学者提议应重新划分粮食功能区,说明该提议的理由。
答案 近20年我国发展迅速,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变化;部分主产区能调出粮食量减少,影响了国家粮食安全;省内地理条件差异较大,以省为单位划分不利于精准施策;重新划分粮食功能区,可为各区完善配套政策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