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主题55 环境污染1.环境问题的表现(1)环境污染表现 产生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大气污染 工业废气和交通尾气等任意排放到大气中 大量废弃物进入环境之中,改变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组成成分,其中有些废弃物在环境中几乎不能降解,造成较严重的环境污染,直接威胁人类健康,影响人类生活质量 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环境问题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水体污染 工业废水和农业生产使用的农药、化肥等废弃物任意排放到江河湖海中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和农业生产使用的化肥、农药等任意排放到土壤中固体废弃物污染 城市建设、生活垃圾堆积在城市或郊区噪声污染 交通、工厂、建筑业等产生噪声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核废料处理不当海洋污染 海岸带工业发展、海上航运泄漏、海上石油开采等产生的污染物排入海洋(2)生态破坏具体内容 产生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森林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毁林开荒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环境污染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生态退化问题,进而影响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根本在于恢复生态,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功能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土壤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方式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存环境恶化;人类过度捕猎(3)资源短缺表现 产生原因 治理措施水资源短缺 水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降水少 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土地资源短缺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能源短缺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源分布不均2.污染物跨国转移的方式污染物跨国传输 废弃物跨国转移 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主导因素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转移方式 通过风、河流、洋流等自然过程传输到其他国家 通过贸易或非法入境的手段转移到其他国家 通过国际贸易从某个国家进入其他国家3.污染物跨国转移的原因基于人为因素发生的污染物跨国转移,主要以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污染物为主,原因如下:(1)发达国家:公众对污染物问题关注度高,环境标准日趋严格,对污染物的处理程序复杂,从而导致污染物处理费用和环保成本高,污染型企业失去发展空间。(2)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技术落后,资金缺乏;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薄弱;为了降低原料成本、增加就业,从而进口发达国家的污染物并承接发达国家污染严重的落后产业;发展中国家环保法规不健全,不法经营者违法走私。4.污染物跨国转移对国家安全的影响项目 内容污染物跨国传输 污染物浓度一般在安全范围内,不至于对输入国造成严重的威胁具体影响 ①导致输入国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加剧,危害人体健康;②损害具有长期性,可能会产生连锁反应,引发区域性环境危机;③损害具有全球性,污染物长期积累的结果必然会对全球环境造成损害其他影响 引发跨境环境污染物输出国与输入国之间的矛盾或外交争端,甚至演变为政治、经济和军事冲突5.污染物跨国转移的应对措施(选择题1~6题,每小题4分,共24分)(2024·湖南地理)某大都市城市用地紧缺,道路与居民区距离较近,交通排放颗粒物对居民区有一定的影响,绿化植被可减轻此影响。在该都市采样监测发现,不同植被类型对颗粒物的拦截效果不同。下面图1示意采样监测区基本情况。图2显示道路中心、自行车道、人行道与道路中心的颗粒物浓度的比值。据此完成1~3题。1.理想的采样监测天气是( )A.晴朗微风 B.逆温天气C.阴雨少光 D.风向多变2.与自行车道相比,关于人行道上积累最明显的颗粒物及其对应的植被类型,判断正确的是( )A.细颗粒 茂密植被B.粗颗粒 茂密植被C.细颗粒 稀疏植被D.粗颗粒 稀疏植被3.在优先考虑降低颗粒物对居民区影响的同时,为尽量减少其对行人的影响,该都市从人行道到居民区绿化植被配置合理的是( )A.从稀疏到茂密 B.从茂密到稀疏C.均用稀疏植被 D.均用茂密植被(2023·河北地理)晋北山区一煤矿地处某河流源头汇水区,因煤质高硫、污染严重被关闭。关闭后遗留较大采空区,致地表产生塌陷坑。当地利用碎石、煤矸石等充填采空区,使地表基本稳定,但采空区积水污染物超标,威胁水环境安全(下图)。近年来,当地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进一步实施了回填塌陷坑,封堵地裂缝和修建污水处理设施等治理工程,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据此完成4~6题。4.采空区积水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 )A.地表污染物 B.上覆透水层C.顶板坍塌物 D.煤及煤矸石5.回填坍塌坑、封堵地裂缝主要是为了防止( )A.地表再塌陷 B.裂缝持续扩大C.地表水下渗 D.地表植被破坏6.为防患于未然,新矿山开发首先应做好( )A.生态环境修复 B.智能开采设计C.矿山安全监测 D.资源环境评价7.(2023·新课标全国文综)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8分)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可分为内源类有机物(主要来自湖中浮游生物排放和降解)和外源类有机物(主要为入湖河水挟带的腐殖质等)。下图所示湖泊均为可人工调控水量的天然湖泊,其中洪泽湖有淮河注入,泥沙沉积多,湖底高于周边地面。有研究表明,各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洪水期不泄洪和泄洪两种情形下,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差异大;洪泽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出现的时间常滞后于其他湖泊。(1)指出冬、夏季高邮湖内源类有机物占湖水溶解性有机物比例的高低。(2)说明图示湖泊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的气候原因。(3)解释图示湖泊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的原因。(4)分析洪水期不泄洪和泄洪两种情形下,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不同的原因。(5)根据洪泽湖的特征,解释洪泽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出现时间常滞后的现象。(选择题1~8题,每小题4分,共32分)(2024·山东潍坊模拟)2013年,我国开始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各地区PM2.5污染有所改善,O3(人类排放的氮氧化物受阳光照射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污染问题开始突显,目前PM2.5与O3成为影响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污染物。下图示意2017~2022年山西省各地市PM2.5污染日、O3污染日及PM2.5和O3复合污染日各月出现的合计天数变化。据此完成1~2题。1.甲、乙、丙分别对应( )A.复合污染天数 PM2.5污染天数 O3污染天数B.复合污染天数 O3污染天数 PM2.5污染天数C.PM2.5污染天数 复合污染天数 O3污染天数D.O3污染天数 复合污染天数 PM2.5污染天数2.与O3浓度呈正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①湿度 ②温度 ③风速 ④太阳辐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024·福建宁德模拟)新兴污染物微塑料(直径小于5 mm)在大气环境中可发生悬浮、沉降和扩散等迁移过程,其迁移过程会受到微塑料形态,风力、风向和降水等因素的影响。下图示意室外大气微塑料不同尺寸占比。据此完成3~5题。3.大气中微塑料比重较大的区域是( )A.城市 B.郊区 C.高山 D.沙漠4.影响室外微塑料沉降的主要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风向 D.风力5.室外易发生远距离传输的微塑料尺寸是( )A.50 μm B.200 μm C.300 μm D.1 000 μm(2024·江西九江模拟)城市热岛强度是指城市中心区与周围郊区平均气温的差值,其受人为热源排放、湿度等因素影响。下图示意2007~2017年我国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地区的主要城市夜间地表热岛强度逐月变化。据此完成6~8题。6.图中折线①②③依次代表的是( )A.东北地区、东南地区、西北地区B.西北地区、东北地区、东南地区C.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东南地区D.西北地区、东南地区、东北地区7.若城市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仅考虑热岛强度的影响,则可推断相比于9月,6月西北地区主要城市夜间的大气污染物( )A.影响范围大 B.影响范围小C.浓度高 D.浓度低8.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以下四种城市空间布局合理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9.2005年11月13日,吉林市的一家化工企业双苯厂车间发生爆炸事故,约100吨苯类物质(苯、硝基苯)流入松花江,形成长达80千米的污染带,引发流域重大水污染事故,沿岸数百万居民的生活受到影响。位于下游的俄罗斯对此表示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中俄两国政府通过合作成功化解此次危机。读“松花江流域水污染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6分)(1)此次松花江水污染导致了环境安全问题,该环境安全问题的类型是什么?指出该类环境安全问题的特点。(2)为了降低环境安全风险,如何应对类似此次松花江水污染引发的环境安全问题?(3)此次松花江水污染属于重大突发性环境事件,说明该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4)请从工业区位、饮用水源、环保工作等方面,分析说明此次突发性环境事件给我们带来的警示。主题55 环境污染真题演练1.A 2.B 3.A [第1题,晴朗微风的天气,颗粒污染物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小,有利于监测不同区域污染物状况,分析植被对颗粒污染物的拦截效果,A正确;逆温天气不利于近地面污染物的扩散,会加重污染状况,阴雨天气产生的降水会沉降大气中的污染物,降低污染物浓度,风向多变会导致污染物浓度受风的影响较大,均不能准确反映植被类型对污染物扩散的拦截效果,B、C、D错误。第2题,理论上,交通排放颗粒物浓度应从道路—自行车道—人行道—居民区呈递减趋势。据图2可知,与自行车道相比,茂密植被前的粗颗粒在人行道大幅上升,说明茂密植被对粗颗粒物的拦截效果最显著,积累最明显,选B。第3题,根据图2可知,茂密植被对颗粒污染物的拦截效果较好,但茂密植被会影响行人的通行,且若在人行道种植茂密植被会造成自行车道交通排放颗粒物浓度过高。为了减少对行人的影响,应在靠近人行道的地方种植稀疏植被,靠近居民区的地方种植茂密植被,A正确。]4.D 5.C 6.D [第4题,据材料“因煤质高硫、污染严重被关闭”,加之当地利用碎石、煤矸石等充填采空区,说明采空区积水中污染物来源主要是煤炭和煤矸石,选D。第5题,回填坍塌坑、封堵地裂缝可防止地表水下渗,减少进入采空区的地下水水量,进而减弱受到污染的地下水的流动,从而减少对水环境安全的威胁,选C。第6题,资源环境评价是对涉及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影响的项目进行评估和预测,以确定其对环境和资源的潜在影响,并提出预防和治理措施的过程。资源环境评价是有效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手段。为防患于未然,新矿山开发首先应做好资源环境评价,选D。]7.(1)冬季内源类有机物占湖水溶解性有机物比例高;夏季内源类有机物占比下降(低)。(2)夏季气温高,湖泊水温高,浮游生物量大;降水量大,入湖河水挟带的腐殖质多。(3)秋季湖水更新慢,已积累的外源类有机物多。(4)不泄洪:洪水挟带的腐殖质,直接增加了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累积量。加之腐殖质可分解出营养盐,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高。泄洪:入湖河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低、下泄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高,稀释作用强,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低。(5)淮河注入洪泽湖,夏季入湖水量多;湖底高于周边地面,防洪压力大,调峰(泄洪)更为频繁,且持续时间长。模拟预测1.A 2.C3.A 4.B 5.A [第3题,结合材料信息,微塑料属于一种新型污染物,在大气当中发生悬浮、沉降和扩散等迁移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城市内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较多,产生微塑料的可能性更高,因此大气中微塑料比重较大的区域位于城市,A正确;郊区、高山和荒漠相对于城市人类活动较少,产生微塑料较少,排除B、C、D。第4题,室外的微塑料发生沉降主要受到降水的影响,随降雨等沉降到地面,B正确。第5题,读图结合选项可知,室外悬浮占比最多的微塑料尺寸为50 μm,易发生远距离传输,故选A。]6.B 7.A 8.C [第6题,东北地区冬季取暖用能大,故热岛强度冬强夏弱,符合②线特征。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湿度越小,城市热岛效应越强,故西北地区符合①线特征,东南地区符合③线特征。B正确。第7题,由材料可知,西北地区6月热岛强度大于9月,故6月污染物扩散范围更大,A正确。污染物浓度除考虑污染物的扩散还应考虑污染物的人为排放量。材料中没有提污染物的排放量,故无法比较污染物浓度,排除C、D。第8题,绿地公园应位于主导风上风向,排除①②。低密度住宅区应位于通风廊道上风向,工业区应位于通风廊道下风向,排除④。C正确。]9.(1)类型: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特点:发生的突然性(或随机性、瞬时性)、危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成因与形式具有多样性、处理的艰巨性。(2)提高认识,广泛宣传,加强教育,尽最大可能从源头上防控突发性环境问题的发生;建立和完善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体系,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其危害程度。(3)污染水源,造成松花江流域地区居民饮水困难;破坏松花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危及水生生物生存;造成下游俄罗斯水污染,产生不良国际影响。(4)对水体污染较严重的化工厂不宜建在河流上游,尤其是流经省级行政区域(或国家)较多的大河上游;城镇居民的饮用水源应有多种渠道,最好以不易污染的水源为主;各城镇应进一步加强环境的监测和统筹工作,尤其是以地表水作为饮用水源的地区,发现问题必须及时通报相关地区和单位,及时做好应急准备,把危害和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共43张PPT)主题55环境污染专题十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精讲点拨模拟预测真题演练内容索引(1)环境污染1.环境问题的表现精讲点拨PART ONE表现 产生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大气污染 工业废气和交通尾气等任意排放到大气中 大量废弃物进入环境之中,改变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组成成分,其中有些废弃物在环境中几乎不能降解,造成较严重的环境污染,直接威胁人类健康,影响人类生活质量 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环境问题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水体污染 工业废水和农业生产使用的农药、化肥等废弃物任意排放到江河湖海中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和农业生产使用的化肥、农药等任意排放到土壤中固体废弃物污染 城市建设、生活垃圾堆积在城市或郊区噪声污染 交通、工厂、建筑业等产生噪声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核废料处理不当海洋污染 海岸带工业发展、海上航运泄漏、海上石油开采等产生的污染物排入海洋(2)生态破坏具体内容 产生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森林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毁林开荒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环境污染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生态退化问题,进而影响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根本在于恢复生态,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功能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土壤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方式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存环境恶化;人类过度捕猎(3)资源短缺表现 产生原因 治理措施水资源短缺 水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降水少 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土地资源短缺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能源短缺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源分布不均2.污染物跨国转移的方式 污染物跨国传输 废弃物跨国转移 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主导因素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转移方式 通过风、河流、洋流等自然过程传输到其他国家 通过贸易或非法入境的手段转移到其他国家 通过国际贸易从某个国家进入其他国家3.污染物跨国转移的原因基于人为因素发生的污染物跨国转移,主要以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污染物为主,原因如下:(1)发达国家:公众对污染物问题关注度高,环境标准日趋严格,对污染物的处理程序复杂,从而导致污染物处理费用和环保成本高,污染型企业失去发展空间。(2)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技术落后,资金缺乏;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薄弱;为了降低原料成本、增加就业,从而进口发达国家的污染物并承接发达国家污染严重的落后产业;发展中国家环保法规不健全,不法经营者违法走私。4.污染物跨国转移对国家安全的影响项目 内容污染物跨国传输 污染物浓度一般在安全范围内,不至于对输入国造成严重的威胁具体影响 ①导致输入国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加剧,危害人体健康;②损害具有长期性,可能会产生连锁反应,引发区域性环境危机;③损害具有全球性,污染物长期积累的结果必然会对全球环境造成损害其他影响 引发跨境环境污染物输出国与输入国之间的矛盾或外交争端,甚至演变为政治、经济和军事冲突5.污染物跨国转移的应对措施真题演练PART TWO(2024·湖南地理)某大都市城市用地紧缺,道路与居民区距离较近,交通排放颗粒物对居民区有一定的影响,绿化植被可减轻此影响。在该都市采样监测发现,不同植被类型对颗粒物的拦截效果不同。下面图1示12345671.理想的采样监测天气是A.晴朗微风 B.逆温天气C.阴雨少光 D.风向多变√意采样监测区基本情况。图2显示道路中心、自行车道、人行道与道路中心的颗粒物浓度的比值。据此完成1~3题。1234567晴朗微风的天气,颗粒污染物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小,有利于监测不同区域污染物状况,分析植被对颗粒污染物的拦截效果,A正确;逆温天气不利于近地面污染物的扩散,会加重污染状况,阴雨天气产生的降水会沉降大气中的污染物,降低污染物浓度,风向多变会导致污染物浓度受风的影响较大,均不能准确反映植被类型对污染物扩散的拦截效果,B、C、D错误。1234567(2024·湖南地理)某大都市城市用地紧缺,道路与居民区距离较近,交通排放颗粒物对居民区有一定的影响,绿化植被可减轻此影响。在该都市采样监测发现,不同植被类型对颗粒物的拦截效果不同。下面图1示2.与自行车道相比,关于人行道上积累最明显的颗粒物及其对应的植被类型,判断正确的是A.细颗粒 茂密植被 B.粗颗粒 茂密植被C.细颗粒 稀疏植被 D.粗颗粒 稀疏植被√意采样监测区基本情况。图2显示道路中心、自行车道、人行道与道路中心的颗粒物浓度的比值。据此完成1~3题。1234567理论上,交通排放颗粒物浓度应从道路—自行车道—人行道—居民区呈递减趋势。据图2可知,与自行车道相比,茂密植被前的粗颗粒在人行道大幅上升,说明茂密植被对粗颗粒物的拦截效果最显著,积累最明显,选B。1234567(2024·湖南地理)某大都市城市用地紧缺,道路与居民区距离较近,交通排放颗粒物对居民区有一定的影响,绿化植被可减轻此影响。在该都市采样监测发现,不同植被类型对颗粒物的拦截效果不同。下面图1示意采样监测区基3.在优先考虑降低颗粒物对居民区影响的同时,为尽量减少其对行人的影响,该都市从人行道到居民区绿化植被配置合理的是A.从稀疏到茂密 B.从茂密到稀疏C.均用稀疏植被 D.均用茂密植被√本情况。图2显示道路中心、自行车道、人行道与道路中心的颗粒物浓度的比值。据此完成1~3题。1234567根据图2可知,茂密植被对颗粒污染物的拦截效果较好,但茂密植被会影响行人的通行,且若在人行道种植茂密植被会造成自行车道交通排放颗粒物浓度过高。为了减少对行人的影响,应在靠近人行道的地方种植稀疏植被,靠近居民区的地方种植茂密植被,A正确。1234567(2023·河北地理)晋北山区一煤矿地处某河流源头汇水区,因煤质高硫、污染严重被关闭。关闭后遗留较大采空区,致地表产生塌陷坑。当地利用碎石、煤矸石等充填采空区,使地表基本稳定,但采空区积水污染物超标,威胁水环境安全(下图)。近年来,当地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进一步实施了回填塌陷坑,封堵地裂缝和修建污水处理设施等治理工程,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据此完成4~6题。4.采空区积水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A.地表污染物 B.上覆透水层C.顶板坍塌物 D.煤及煤矸石√1234567据材料“因煤质高硫、污染严重被关闭”,加之当地利用碎石、煤矸石等充填采空区,说明采空区积水中污染物来源主要是煤炭和煤矸石,选D。1234567(2023·河北地理)晋北山区一煤矿地处某河流源头汇水区,因煤质高硫、污染严重被关闭。关闭后遗留较大采空区,致地表产生塌陷坑。当地利用碎石、煤矸石等充填采空区,使地表基本稳定,但采空区积水污染物超标,威胁水环境安全(下图)。近年来,当地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进一步实施了回填塌陷坑,封堵地裂缝和修建污水处理设施等治理工程,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据此完成4~6题。5.回填坍塌坑、封堵地裂缝主要是为了防止A.地表再塌陷 B.裂缝持续扩大C.地表水下渗 D.地表植被破坏√1234567回填坍塌坑、封堵地裂缝可防止地表水下渗,减少进入采空区的地下水水量,进而减弱受到污染的地下水的流动,从而减少对水环境安全的威胁,选C。1234567(2023·河北地理)晋北山区一煤矿地处某河流源头汇水区,因煤质高硫、污染严重被关闭。关闭后遗留较大采空区,致地表产生塌陷坑。当地利用碎石、煤矸石等充填采空区,使地表基本稳定,但采空区积水污染物超标,威胁水环境安全(下图)。近年来,当地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进一步实施了回填塌陷坑,封堵地裂缝和修建污水处理设施等治理工程,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据此完成4~6题。6.为防患于未然,新矿山开发首先应做好A.生态环境修复 B.智能开采设计C.矿山安全监测 D.资源环境评价√1234567资源环境评价是对涉及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影响的项目进行评估和预测,以确定其对环境和资源的潜在影响,并提出预防和治理措施的过程。资源环境评价是有效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手段。为防患于未然,新矿山开发首先应做好资源环境评价,选D。61234577.(2023·新课标全国文综)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可分为内源类有机物(主要来自湖中浮游生物排放和降解)和外源类有机物(主要为入湖河水挟带的腐殖质等)。下图所示湖泊均为可人工调控水量的天然湖泊,其中洪泽湖有淮河注入,泥沙沉积多,湖底高于周边地面。有研究表明,各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洪水期不泄洪和泄洪两种情形下,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差异大;洪泽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出现的时间常滞后于其他湖泊。6123457(1)指出冬、夏季高邮湖内源类有机物占湖水溶解性有机物比例的高低。答案 冬季内源类有机物占湖水溶解性有机物比例高;夏季内源类有机物占比下降(低)。(2)说明图示湖泊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的气候原因。答案 夏季气温高,湖泊水温高,浮游生物量大;降水量大,入湖河水挟带的腐殖质多。6123457(3)解释图示湖泊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的原因。答案 秋季湖水更新慢,已积累的外源类有机物多。(4)分析洪水期不泄洪和泄洪两种情形下,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不同的原因。答案 不泄洪:洪水挟带的腐殖质,直接增加了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累积量。加之腐殖质可分解出营养盐,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高。泄洪:入湖河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低、下泄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高,稀释作用强,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低。6123457(5)根据洪泽湖的特征,解释洪泽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出现时间常滞后的现象。答案 淮河注入洪泽湖,夏季入湖水量多;湖底高于周边地面,防洪压力大,调峰(泄洪)更为频繁,且持续时间长。(2024·山东潍坊模拟)2013年,我国开始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各地区PM2.5污染有所改善,O3(人类排放的氮氧化物受阳光照射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污染问题开始突显,目前PM2.5与O3成为影响我国123456789模拟预测PART THREE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污染物。右图示意2017~2022年山西省各地市PM2.5污染日、O3污染日及PM2.5和O3复合污染日各月出现的合计天数变化。据此完成1~2题。1234567891.甲、乙、丙分别对应A.复合污染天数 PM2.5污染天数 O3污染天数B.复合污染天数 O3污染天数 PM2.5污染天数C.PM2.5污染天数 复合污染天数 O3污染天数D.O3污染天数 复合污染天数 PM2.5污染天数√山西省各地在冬季燃煤取暖,产生大量的PM2.5,使得冬季PM2.5污染日数明显多于其他季节,因此乙代表PM2.5污染天数;山西省夏季温度高,光照强,利于氮氧化物转化为O3,使得夏季O3污染日数明显多于其他季节,因此丙代表O3污染天数。选A。1234567892.与O3浓度呈正相关的自然因素是①湿度 ②温度 ③风速 ④太阳辐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根据材料可知,温度升高,太阳辐射增强,有利于O3生成,从而提高O3浓度,而湿度和风速的增加会降低O3浓度,呈负相关。选C。123456789(2024·福建宁德模拟)新兴污染物微塑料(直径小于5 mm)在大气环境中可发生悬浮、沉降和扩散等迁移过程,其迁移过程会受到微塑料形态,风力、风向和降水等因素的影响。下图示意室外大气微塑料不同尺寸占比。据此完成3~5题。3.大气中微塑料比重较大的区域是A.城市 B.郊区C.高山 D.沙漠√123456789结合材料信息,微塑料属于一种新型污染物,在大气当中发生悬浮、沉降和扩散等迁移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城市内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较多,产生微塑料的可能性更高,因此大气中微塑料比重较大的区域位于城市,A正确;郊区、高山和荒漠相对于城市人类活动较少,产生微塑料较少,排除B、C、D。123456789(2024·福建宁德模拟)新兴污染物微塑料(直径小于5 mm)在大气环境中可发生悬浮、沉降和扩散等迁移过程,其迁移过程会受到微塑料形态,风力、风向和降水等因素的影响。下图示意室外大气微塑料不同尺寸占比。据此完成3~5题。4.影响室外微塑料沉降的主要因素是A.气温 B.降水C.风向 D.风力√室外的微塑料发生沉降主要受到降水的影响,随降雨等沉降到地面,B正确。123456789(2024·福建宁德模拟)新兴污染物微塑料(直径小于5 mm)在大气环境中可发生悬浮、沉降和扩散等迁移过程,其迁移过程会受到微塑料形态,风力、风向和降水等因素的影响。下图示意室外大气微塑料不同尺寸占比。据此完成3~5题。5.室外易发生远距离传输的微塑料尺寸是A.50 μm B.200 μmC.300 μm D.1 000 μm√读图结合选项可知,室外悬浮占比最多的微塑料尺寸为50 μm,易发生远距离传输,故选A。123456789(2024·江西九江模拟)城市热岛强度是指城市中心区与周围郊区平均气温的差值,其受人为热源排放、湿度等因素影响。下图示意2007~2017年我国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地区的主要城市夜间地表热岛强度逐月变化。据此完成6~8题。6.图中折线①②③依次代表的是A.东北地区、东南地区、西北地区B.西北地区、东北地区、东南地区C.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东南地区D.西北地区、东南地区、东北地区√123456789东北地区冬季取暖用能大,故热岛强度冬强夏弱,符合②线特征。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湿度越小,城市热岛效应越强,故西北地区符合①线特征,东南地区符合③线特征。B正确。123456789(2024·江西九江模拟)城市热岛强度是指城市中心区与周围郊区平均气温的差值,其受人为热源排放、湿度等因素影响。下图示意2007~2017年我国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地区的主要城市夜间地表热岛强度逐月变化。据此完成6~8题。7.若城市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仅考虑热岛强度的影响,则可推断相比于9月,6月西北地区主要城市夜间的大气污染物A.影响范围大 B.影响范围小C.浓度高 D.浓度低√123456789由材料可知,西北地区6月热岛强度大于9月,故6月污染物扩散范围更大,A正确。污染物浓度除考虑污染物的扩散还应考虑污染物的人为排放量。材料中没有提污染物的排放量,故无法比较污染物浓度,排除C、D。123456789(2024·江西九江模拟)城市热岛强度是指城市中心区与周围郊区平均气温的差值,其受人为热源排放、湿度等因素影响。下图示意2007~2017年我国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地区的主要城市夜间地表热岛强度逐月变化。据此完成6~8题。8.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以下四种城市空间布局合理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123456789绿地公园应位于主导风上风向,排除①②。低密度住宅区应位于通风廊道上风向,工业区应位于通风廊道下风向,排除④。C正确。1234567899.2005年11月13日,吉林市的一家化工企业双苯厂车间发生爆炸事故,约100吨苯类物质(苯、硝基苯)流入松花江,形成长达80千米的污染带,引发流域重大水污染事故,沿岸数百万居民的生活受到影响。位于下游的俄罗斯对此表示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中俄两国政府通过合作成功化解此次危机。读“松花江流域水污染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23456789(1)此次松花江水污染导致了环境安全问题,该环境安全问题的类型是什么?指出该类环境安全问题的特点。答案 类型: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特点:发生的突然性(或随机性、瞬时性)、危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成因与形式具有多样性、处理的艰巨性。123456789(2)为了降低环境安全风险,如何应对类似此次松花江水污染引发的环境安全问题?答案 提高认识,广泛宣传,加强教育,尽最大可能从源头上防控突发性环境问题的发生;建立和完善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体系,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其危害程度。123456789(3)此次松花江水污染属于重大突发性环境事件,说明该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答案 污染水源,造成松花江流域地区居民饮水困难;破坏松花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危及水生生物生存;造成下游俄罗斯水污染,产生不良国际影响。123456789(4)请从工业区位、饮用水源、环保工作等方面,分析说明此次突发性环境事件给我们带来的警示。答案 对水体污染较严重的化工厂不宜建在河流上游,尤其是流经省级行政区域(或国家)较多的大河上游;城镇居民的饮用水源应有多种渠道,最好以不易污染的水源为主;各城镇应进一步加强环境的监测和统筹工作,尤其是以地表水作为饮用水源的地区,发现问题必须及时通报相关地区和单位,及时做好应急准备,把危害和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十 主题55 环境污染 学案(含解析).docx 专题十 主题55 环境污染.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