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主题57 碳达峰与碳中和1.碳达峰: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不再增长。意味着我国要在2030年前使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达到峰值,之后使其不再增长,并逐渐下降。2.碳中和: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类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碳总量,与通过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方式吸收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碳“净零排放”。3.主要措施4.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由低碳产业体系、低碳人居环境体系、低碳消费体系、低碳管理体系四大体系组成,四者相互联系,彼此制约。低碳经济建设的着力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着力点 具体措施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①控制煤炭消费的过快增长,推进节能降耗;②大力开发新能源,促进能源结构多元化优化产业结构 ①促进传统产业的低碳化转型,逐步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夕阳产业;②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推动低碳技术创新 ①大力推动低碳技术创新,构建多元化低碳技术体系;②提高企业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优化低碳经济建设机制 ①构建地区碳交易机制;②优化低碳技术创新机制;③建立产业政策导向机制;④建立低碳环境监管机制;⑤完善财政税收调控机制等(选择题1~5题,每小题8分,共40分)(2024·1月浙江选考)服务业碳强度即服务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它是衡量区域服务业减排绩效的重要指标。下图为“四省市服务业碳强度变化图”。完成1~2题。1.关于四省市服务业碳强度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A.2005~2019年河南持续上升B.2005~2019年浙江持续下降C.2005~2012年贵州增幅最大D.2012~2019年上海降幅最大2.上海降低服务业碳强度,可( )①利用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②加强城市绿化,扩大绿地面积 ③加快金融业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 ④外迁服务业,使其向郊区扩散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023·湖南地理)碳排放强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创新投入密切相关,碳中和需要付出经济代价。下图示意某年甲国和乙国重点制造业部门产品的贸易额、每吨二氧化碳排放的研发投入与经济产出情况。据此完成3~5题。3.乙国出口的产品中,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的是( )A.金属及金属制品 B.化工制品C.机械制造产品 D.电子产品4.与乙国相比,甲国生产同类制造业产品的( )A.环境成本高 B.人力成本高C.营销成本高 D.研发成本高5.根据图中两国重点制造业部门产品的投入产出效果,甲国应优先考虑( )①扩大国际市场 ②提高创新能力 ③强化产业升级 ④承接产业转移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6.(2023·全国文综乙)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夏威夷岛人口密度低,以第三产业为主。该岛海拔2 400米以上区域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1 800米以下区域受信风控制。1958年以来,科学家在夏威夷岛上的观测站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开展观测,是全球最早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持续观测的站点。观测得到的数据被普遍认为能够反映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的平均浓度变化,为科学认识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下图示意夏威夷岛位置与地形。(1)指出夏威夷岛人为二氧化碳排放的总体特征。(2)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该岛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对观测数据未构成明显干扰的原因。(3)说明该站观测的数据能够反映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变化的原因。(4)若要在亚欧大陆建设一座能够反映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观测站,请提出合适的站址并说明理由。(选择题1~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2024·福建龙岩质检)中国政府承诺通过减排、增汇,在2060年前后实现碳中和。碳强度指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图示意1981~2019年我国人口年增长率、人均GDP年增长率、碳强度年增长率以及三者之和的变化。三者之和是衡量碳排放增长率的综合指标。据此完成1~3题。1.1981~2019年期间( )A.GDP逐年增长B.累计碳排放量至2003年达到峰值C.人口持续减少D.1987年与1988年碳排放量相同2.2003~2005年我国碳强度年增长率偏高的主要原因是( )A.重化工业比重提高B.节能减排技术退化C.第三产业比重提高D.设备更新换代加快3.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我国可( )①倡导低碳消费,减少化石能源消费总量②提高植被覆盖率,以降低碳强度年增长率③降低人口年增长率,以提高人均GDP年增长率④推动脱碳与燃料的零碳化,改善能源消费结构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2024·广东大湾区模拟)玄武岩、橄榄岩等硅酸岩与溶于水中的CO2发生反应,是重要的自然固碳方式之一。研究表明,将硅酸岩粉末添加到土壤中,可极大提高土地的固碳潜力,这是“碳中和”的新路径。据此完成4~5题。4.将硅酸岩粉碎成粉末的主要目的是( )A.改善土壤的结构B.增强土壤的持水性C.减缓硅酸岩的风化D.促进硅酸岩的风化5.从气候角度推测,下列通过实施“碳中和”新路径提高土地固碳潜力最为显著的国家是( )A.蒙古 B.印度C.加拿大 D.沙特阿拉伯(2024·广西桂林模拟)种植业碳排放量指种植业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资料及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量。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实现其碳达峰对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图示意基于2004~2018年我国棉花生产碳排放情况模拟的2019~2035年棉花生产碳排放预测。据此完成6~7题。6.在基准、中等减排度和高减排度三种情景下,2019~2035年我国棉花生产碳达峰时间可能是( )A.2031年、2025年、2021年B.均在2025年前后C.2021年、2025年、2031年D.均在2035年前后7.有助于我国尽早实现棉花生产碳达峰的合理措施是( )①推动发展精准农业 ②大规模扩大棉花进口数量 ③使用可降解农用塑料薄膜 ④提高化石能源使用比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024·浙江湖州模拟)碳生态承载系数表示某一地区碳吸收量占全区比例与该区域碳排放量占全区比例的商。下图是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要碳源,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为碳吸收载体,研究得出的“2020年重庆市碳生态承载系数分布图”。据此完成8~9题。8.最需要承担碳排放补偿责任的地区是( )A.甲 B.乙 C.丙 D.丁9.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缓解重庆碳收支空间分布不平衡现象,应( )①扩大中小城镇建设用地 ②发挥中心城区人才优势发展技术密集产业 ③提高绿色清洁能源占比 ④保护东部碳汇资源,减少生态产品的开发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2024·陕西商洛模拟)近年来,交通运输业,特别是运量大、运距长的交通运输成为我国碳排放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2022年交通运输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0%,预计今后碳排放占比会持续增加。与其他产业领域相比,短期内我国交通运输业碳减排压力较大。下图示意我国四大交通运输方式客货周转量及碳排放量占比。据此完成10~12题。10.我国四大交通运输方式中( )A.民航运输主要承担货物周转B.公路是覆盖最广的运输方式C.单位周转量下水运碳排放量最大D.铁路运输里程长,碳排放量较大11.我国交通运输业碳减排压力较大,主要原因是( )A.环保政策日趋严格B.碳排放量占比最大C.森林面积不断减少D.运输需求不断增加12.针对我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现状,我国应优先考虑( )A.提高铁路与水运运量B.提高民航货物周转量C.大力发展新能源交通D.减少公路的运输里程主题57 碳达峰与碳中和真题演练1.D 2.C [第1题,结合示意图可知,2005~2019年,河南、浙江服务业碳强度先上升后下降,A、B错误;2005~2012年服务业碳强度增长幅度上海大于贵州,C错误;2012~2019年上海服务业碳强度降幅大于河南和浙江,贵州呈上升趋势,D正确。第2题,利用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可以减少碳排放,①正确;加强城市绿化,扩大绿地面积,可增加碳汇,但不能减少碳排放,②错误;金融业能源消耗低,加快金融业发展可优化服务业结构,减少碳排放,③正确;外迁服务业至郊区不合理,且仍在上海市辖区,并不能减少上海的服务业碳排放,④错误。故选C。]3.D 4.A 5.B [第3题,读图可知,乙国出口的产品中,电子产品每吨二氧化碳排放创造的GDP最高,因此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的是电子产品,选D。第4题,读图可知,生产同类制造业产品,甲国每吨二氧化碳排放创造的GDP均低于乙国,即生产同类制造业产品甲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多于乙国,材料信息表明碳中和需要付出经济代价,因此与乙国相比,甲国生产同类制造业产品的环境成本高,A正确;根据两国每吨二氧化碳排放的研发投入与经济产出情况判断,甲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明显低于乙国,因此甲国的人力成本、营销成本和研发成本均应低于乙国,B、C、D错误。第5题,读图可知,甲国每吨二氧化碳排放的研发投入明显低于乙国,技术投入明显不足,因此为了提高投入产出效果,应优先提高创新能力,②符合题意;甲国生产同类制造业产品的环境成本高,为了提高投入产出效果,应优先强化产业升级,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③符合题意;扩大国际市场、承接产业转移(特别是承接低端产业转移)均不能提高投入产出效果,①④不符合题意。故选B。]6.(1)排放总量少,主要分布在较低海拔(沿海)地区。(2)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主要源自较低海拔(1 800米以下)区域,受信风控制易扩散。观测站海拔高于3 000米,受副热带高压的下沉气流控制,较低海拔区域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难以向观测站扩散。(3)夏威夷岛远离大陆二氧化碳集中排放区域,二氧化碳经过长距离输送,与空气充分混合,浓度基本稳定;该站观测年代早、时间序列长,能够反映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变化。(4)从远离二氧化碳集中排放区、受下沉气流(高压)控制或高海拔等角度选择合理区域,如东西伯利亚、青藏高原等。模拟预测1.A 2.A 3.C4.D 5.B [第4题,硅酸岩与溶于水中的CO2发生反应属化学风化作用。将硅酸岩粉碎成粉末可增加其与溶于水中的CO2接触面积,进而促进化学风化反应速率。故正确答案为D。第5题,高温多雨气候,化学风化速率更快。故正确答案为B。]6.A 7.B [第6题,读图可知,在基准情景下,2031年棉花生产碳排放达到峰值;中等减排度情景下,2025年碳排放达到峰值;高减排度情景下,2021年碳排放达到峰值。选A。第7题,推动发展精准农业、使用可降解农用塑料薄膜都有助于减少棉花生长和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有助于尽早实现碳达峰,①③正确;大规模扩大棉花进口数量,不利于国内棉花产业发展,②错误;提高化石燃料使用比重会增加碳排放量,④错误。选B。]8.C 9.B [第8题,碳生态承载系数表示某一地区碳吸收量占全区比例与该区域碳排放量占全区比例的商,因此碳生态承载系数小于1表明碳排放量大于碳吸收量,大于1说明碳排放量小于碳吸收量。因此最需要承担碳排放补偿责任的地区是碳生态承载系数小于1的地区,读图可知,四区域中,只有丙的碳生态承载系数小于1,因此最需要承担碳排放补偿责任的地区是丙,C正确。第9题,扩大中小城镇建设用地会增加碳源,不利实现碳中和,①错误;技术密集产业的碳排放较少,因此发挥中心城区人才优势发展技术密集产业可以减少碳排放,②正确;提高绿色清洁能源占比可以减少碳排放,③正确;应重点保护西部碳汇资源,减少生态产品的开发,④错误。故选B。]10.B 11.D 12.A [第10题,读图可知,民航主要承担旅客周转,A错误。公路相较于铁路,受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限制小,修筑成本低;与航空和水运相比,运输灵活,故公路是我国覆盖最广的交通运输方式,B正确。由图可知,单位周转量下公路碳排放量最大,C错误。我国铁路运输里程较长,但碳排放量最低,D错误。第11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快递、旅游等服务业快速发展,运输需求不断增加,导致我国交通运输业碳减排压力较大,D正确。第12题,我国四大交通运输方式中,公路碳排放量最大,而铁路和水运分别是我国客、货周转量最大的交通运输方式,故目前应完善铁路站点、水运港口等基础设施,提高水运、铁路可达性,提高铁路与水运的运输能力,分担部分公路运输,减少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民航一般用于客运,A正确,B、D错误;目前我国新能源交通运输方式无法承担重型货物、长距离运输任务,短时间内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影响较小,C错误。](共40张PPT)主题57碳达峰与碳中和专题十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精讲点拨模拟预测真题演练内容索引1.碳达峰: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不再增长。意味着我国要在2030年前使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达到峰值,之后使其不再增长,并逐渐下降。2.碳中和: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类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碳总量,与通过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方式吸收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碳“净零排放”。精讲点拨PART ONE3.主要措施4.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由低碳产业体系、低碳人居环境体系、低碳消费体系、低碳管理体系四大体系组成,四者相互联系,彼此制约。低碳经济建设的着力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着力点 具体措施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①控制煤炭消费的过快增长,推进节能降耗;②大力开发新能源,促进能源结构多元化优化产业结构 ①促进传统产业的低碳化转型,逐步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夕阳产业;②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推动低碳技术创新 ①大力推动低碳技术创新,构建多元化低碳技术体系;②提高企业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优化低碳经济建设机制 ①构建地区碳交易机制;②优化低碳技术创新机制;③建立产业政策导向机制;④建立低碳环境监管机制;⑤完善财政税收调控机制等真题演练PART TWO(2024·1月浙江选考)服务业碳强度即服务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它是衡量区域服务业减排绩效的重要指标。下图为“四省市服务业碳强度变化图”。完成1~2题。1234561.关于四省市服务业碳强度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A.2005~2019年河南持续上升B.2005~2019年浙江持续下降C.2005~2012年贵州增幅最大D.2012~2019年上海降幅最大√123456结合示意图可知,2005~2019年,河南、浙江服务业碳强度先上升后下降,A、B错误;2005~2012年服务业碳强度增长幅度上海大于贵州,C错误;2012~2019年上海服务业碳强度降幅大于河南和浙江,贵州呈上升趋势,D正确。123456(2024·1月浙江选考)服务业碳强度即服务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它是衡量区域服务业减排绩效的重要指标。下图为“四省市服务业碳强度变化图”。完成1~2题。2.上海降低服务业碳强度,可①利用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②加强城市绿化,扩大绿地面积 ③加快金融业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 ④外迁服务业,使其向郊区扩散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23456利用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可以减少碳排放,①正确;加强城市绿化,扩大绿地面积,可增加碳汇,但不能减少碳排放,②错误;金融业能源消耗低,加快金融业发展可优化服务业结构,减少碳排放,③正确;外迁服务业至郊区不合理,且仍在上海市辖区,并不能减少上海的服务业碳排放,④错误。故选C。123456(2023·湖南地理)碳排放强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创新投入密切相关,碳中和需要付出经济代价。下图示意某年甲国和乙国重点制造业部门产品的贸易额、每吨二氧化碳排放的研发投入与经济产出情况。据此完成3~5题。3.乙国出口的产品中,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的是A.金属及金属制品B.化工制品C.机械制造产品D.电子产品√123456读图可知,乙国出口的产品中,电子产品每吨二氧化碳排放创造的GDP最高,因此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的是电子产品,选D。123456(2023·湖南地理)碳排放强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创新投入密切相关,碳中和需要付出经济代价。下图示意某年甲国和乙国重点制造业部门产品的贸易额、每吨二氧化碳排放的研发投入与经济产出情况。据此完成3~5题。4.与乙国相比,甲国生产同类制造业产品的A.环境成本高 B.人力成本高C.营销成本高 D.研发成本高√123456读图可知,生产同类制造业产品,甲国每吨二氧化碳排放创造的GDP均低于乙国,即生产同类制造业产品甲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多于乙国,材料信息表明碳中和需要付出经济代价,因此与乙国相比,甲国生产同类制造业产品的环境成本高,A正确;根据两国每吨二氧化碳排放的研发投入与经济产出情况判断,甲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明显低于乙国,因此甲国的人力成本、营销成本和研发成本均应低于乙国,B、C、D错误。123456(2023·湖南地理)碳排放强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创新投入密切相关,碳中和需要付出经济代价。下图示意某年甲国和乙国重点制造业部门产品的贸易额、每吨二氧化碳排放的研发投入与经济产出情况。据此完成3~5题。5.根据图中两国重点制造业部门产品的投入产出效果,甲国应优先考虑①扩大国际市场 ②提高创新能力 ③强化产业升级 ④承接产业转移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23456读图可知,甲国每吨二氧化碳排放的研发投入明显低于乙国,技术投入明显不足,因此为了提高投入产出效果,应优先提高创新能力,②符合题意;甲国生产同类制造业产品的环境成本高,为了提高投入产出效果,应优先强化产业升级,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③符合题意;扩大国际市场、承接产业转移(特别是承接低端产业转移)均不能提高投入产出效果,①④不符合题意。故选B。1234566.(2023·全国文综乙)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夏威夷岛人口密度低,以第三产业为主。该岛海拔2 400米以上区域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1 800米以下区域受信风控制。1958年以来,科学家在夏威夷岛上的观测站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开展观测,是全球最早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持续观测的站点。观测得到的数据被普遍认为能够反映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的平均浓度变化,为科学认识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右图示意夏威夷岛位置与地形。123456(1)指出夏威夷岛人为二氧化碳排放的总体特征。答案 排放总量少,主要分布在较低海拔(沿海)地区。(2)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该岛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对观测数据未构成明显干扰的原因。答案 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主要源自较低海拔(1 800米以下)区域,受信风控制易扩散。观测站海拔高于3 000米,受副热带高压的下沉气流控制,较低海拔区域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难以向观测站扩散。123456(3)说明该站观测的数据能够反映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变化的原因。答案 夏威夷岛远离大陆二氧化碳集中排放区域,二氧化碳经过长距离输送,与空气充分混合,浓度基本稳定;该站观测年代早、时间序列长,能够反映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变化。(4)若要在亚欧大陆建设一座能够反映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观测站,请提出合适的站址并说明理由。答案 从远离二氧化碳集中排放区、受下沉气流(高压)控制或高海拔等角度选择合理区域,如东西伯利亚、青藏高原等。(2024·福建龙岩质检)中国政府承诺通过减排、增汇,在2060年前后实现碳中和。碳强度指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图示意1981~2019年我国人口年增长率、人均GDP年增长率、碳强度年增长率以及三者之和的变化。三者之和是衡量碳排放增长率的综合指标。据此完成1~3题。123456789101112模拟预测PART THREE1.1981~2019年期间A.GDP逐年增长B.累计碳排放量至2003年达到峰值C.人口持续减少D.1987年与1988年碳排放量相同√123456789101112读图可知,1981~2019年期间人口年增长率和人均GDP年增长率均为正,说明人口总量及人均GDP在逐年增长,故GDP逐年增长,A正确,C错误;碳强度年增长率大约在2005~2006年间由正转向负,表示累计碳排放量至2005~2006年间达到峰值,B错误;1987年与1988的人均GDP不同、碳强度年增长率不同,年碳排放量不同,D错误。123456789101112(2024·福建龙岩质检)中国政府承诺通过减排、增汇,在2060年前后实现碳中和。碳强度指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图示意1981~2019年我国人口年增长率、人均GDP年增长率、碳强度年增长率以及三者之和的变化。三者之和是衡量碳排放增长率的综合指标。据此完成1~3题。2.2003~2005年我国碳强度年增长率偏高的主要原因是A.重化工业比重提高B.节能减排技术退化C.第三产业比重提高D.设备更新换代加快√123456789101112由材料“碳强度指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知,碳强度与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关,和工业使用化石燃料有关。重化工业比重提高,化石燃料使用增加,导致2003~2005年我国碳强度年增长率偏高,A正确;节能减排技术不会退化,B错误;第三产业提高、设备更新换代加快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碳强度年增长率降低,C、D错误。123456789101112(2024·福建龙岩质检)中国政府承诺通过减排、增汇,在2060年前后实现碳中和。碳强度指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图示意1981~2019年我国人口年增长率、人均GDP年增长率、碳强度年增长率以及三者之和的变化。三者之和是衡量碳排放增长率的综合指标。据此完成1~3题。3.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我国可①倡导低碳消费,减少化石能源消费总量②提高植被覆盖率,以降低碳强度年增长率③降低人口年增长率,以提高人均GDP年增长率④推动脱碳与燃料的零碳化,改善能源消费结构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123456789101112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可倡导低碳消费,减少化石能源消费总量,①对;由材料“碳强度指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知,提高植被覆盖率可以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但与碳强度无关,②错;降低人口年增长率,不一定能提高人均GDP,也不符合我国国情,③错;推动脱碳与燃料的零碳化,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可以降低碳强度,④对。故选C。123456789101112(2024·广东大湾区模拟)玄武岩、橄榄岩等硅酸岩与溶于水中的CO2发生反应,是重要的自然固碳方式之一。研究表明,将硅酸岩粉末添加到土壤中,可极大提高土地的固碳潜力,这是“碳中和”的新路径。据此完成4~5题。4.将硅酸岩粉碎成粉末的主要目的是A.改善土壤的结构 B.增强土壤的持水性C.减缓硅酸岩的风化 D.促进硅酸岩的风化√硅酸岩与溶于水中的CO2发生反应属化学风化作用。将硅酸岩粉碎成粉末可增加其与溶于水中的CO2接触面积,进而促进化学风化反应速率。故正确答案为D。123456789101112(2024·广东大湾区模拟)玄武岩、橄榄岩等硅酸岩与溶于水中的CO2发生反应,是重要的自然固碳方式之一。研究表明,将硅酸岩粉末添加到土壤中,可极大提高土地的固碳潜力,这是“碳中和”的新路径。据此完成4~5题。5.从气候角度推测,下列通过实施“碳中和”新路径提高土地固碳潜力最为显著的国家是A.蒙古 B.印度 C.加拿大 D.沙特阿拉伯√高温多雨气候,化学风化速率更快。故正确答案为B。6.在基准、中等减排度和高减排度三种情景下,2019~2035年我国棉花生产碳达峰时间可能是A.2031年、2025年、2021年B.均在2025年前后C.2021年、2025年、2031年D.均在2035年前后123456789101112(2024·广西桂林模拟)种植业碳排放量指种植业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资料及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量。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实现其碳达峰对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图示意基于2004~2018年我国棉花生产碳排放情况模拟的2019~2035年棉花生产碳排放预测。据此完成6~7题。√123456789101112读图可知,在基准情景下,2031年棉花生产碳排放达到峰值;中等减排度情景下,2025年碳排放达到峰值;高减排度情景下,2021年碳排放达到峰值。选A。1234567891011127.有助于我国尽早实现棉花生产碳达峰的合理措施是①推动发展精准农业 ②大规模扩大棉花进口数量 ③使用可降解农用塑料薄膜 ④提高化石能源使用比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024·广西桂林模拟)种植业碳排放量指种植业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资料及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量。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实现其碳达峰对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图示意基于2004~2018年我国棉花生产碳排放情况模拟的2019~2035年棉花生产碳排放预测。据此完成6~7题。√123456789101112推动发展精准农业、使用可降解农用塑料薄膜都有助于减少棉花生长和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有助于尽早实现碳达峰,①③正确;大规模扩大棉花进口数量,不利于国内棉花产业发展,②错误;提高化石燃料使用比重会增加碳排放量,④错误。选B。123456789101112(2024·浙江湖州模拟)碳生态承载系数表示某一地区碳吸收量占全区比例与该区域碳排放量占全区比例的商。下图是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8.最需要承担碳排放补偿责任的地区是A.甲 B.乙 C.丙 D.丁√要碳源,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为碳吸收载体,研究得出的“2020年重庆市碳生态承载系数分布图”。据此完成8~9题。123456789101112碳生态承载系数表示某一地区碳吸收量占全区比例与该区域碳排放量占全区比例的商,因此碳生态承载系数小于1表明碳排放量大于碳吸收量,大于1说明碳排放量小于碳吸收量。因此最需要承担碳排放补偿责任的地区是碳生态承载系数小于1的地区,读图可知,四区域中,只有丙的碳生态承载系数小于1,因此最需要承担碳排放补偿责任的地区是丙,C正确。123456789101112(2024·浙江湖州模拟)碳生态承载系数表示某一地区碳吸收量占全区比例与该区域碳排放量占全区比例的商。下图是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要碳源,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为碳吸收载体,研究得出的“2020年重庆市碳生态承载系数分布图”。据此完成8~9题。9.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缓解重庆碳收支空间分布不平衡现象,应①扩大中小城镇建设用地 ②发挥中心城区人才优势发展技术密集产业 ③提高绿色清洁能源占比 ④保护东部碳汇资源,减少生态产品的开发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123456789101112扩大中小城镇建设用地会增加碳源,不利实现碳中和,①错误;技术密集产业的碳排放较少,因此发挥中心城区人才优势发展技术密集产业可以减少碳排放,②正确;提高绿色清洁能源占比可以减少碳排放,③正确;应重点保护西部碳汇资源,减少生态产品的开发,④错误。故选B。123456789101112(2024·陕西商洛模拟)近年来,交通运输业,特别是运量大、运距长的交通运输成为我国碳排放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2022年交通运输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0%,预计今后碳排放占比会持续增加。与其他产业领域相比,短期内我国交通运输业碳减排压力较大。下图示意我国四大交通运输方式客货周转量及碳排放量占比。据此完成10~12题。10.我国四大交通运输方式中A.民航运输主要承担货物周转B.公路是覆盖最广的运输方式C.单位周转量下水运碳排放量最大D.铁路运输里程长,碳排放量较大√123456789101112读图可知,民航主要承担旅客周转,A错误。公路相较于铁路,受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限制小,修筑成本低;与航空和水运相比,运输灵活,故公路是我国覆盖最广的交通运输方式,B正确。由图可知,单位周转量下公路碳排放量最大,C错误。我国铁路运输里程较长,但碳排放量最低,D错误。123456789101112(2024·陕西商洛模拟)近年来,交通运输业,特别是运量大、运距长的交通运输成为我国碳排放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2022年交通运输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0%,预计今后碳排放占比会持续增加。与其他产业领域相比,短期内我国交通运输业碳减排压力较大。下图示意我国四大交通运输方式客货周转量及碳排放量占比。据此完成10~12题。11.我国交通运输业碳减排压力较大,主要原因是A.环保政策日趋严格B.碳排放量占比最大C.森林面积不断减少D.运输需求不断增加√123456789101112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快递、旅游等服务业快速发展,运输需求不断增加,导致我国交通运输业碳减排压力较大,D正确。123456789101112(2024·陕西商洛模拟)近年来,交通运输业,特别是运量大、运距长的交通运输成为我国碳排放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2022年交通运输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0%,预计今后碳排放占比会持续增加。与其他产业领域相比,短期内我国交通运输业碳减排压力较大。下图示意我国四大交通运输方式客货周转量及碳排放量占比。据此完成10~12题。12.针对我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现状,我国应优先考虑A.提高铁路与水运运量B.提高民航货物周转量C.大力发展新能源交通D.减少公路的运输里程√123456789101112第12题,我国四大交通运输方式中,公路碳排放量最大,而铁路和水运分别是我国客、货周转量最大的交通运输方式,故目前应完善铁路站点、水运港口等基础设施,提高水运、铁路可达性,提高铁路与水运的运输能力,分担部分公路运输,减少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民航一般用于客运,A正确,B、D错误;目前我国新能源交通运输方式无法承担重型货物、长距离运输任务,短时间内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影响较小,C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十 主题57 碳达峰与碳中和 学案(含解析).docx 专题十 主题57 碳达峰与碳中和.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