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新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苏州市新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苏州市新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历史卷
(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李剑农在《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中写道:“1842年的条约真是所谓“城下之盟”,英国方面向来所不满足的皆一一满足,其主要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2100万银元;……。”材料中“城下之盟”是指
A.中法《北京条约》 B.中英《南京条约》
C.中日《马关条约》 D.中俄《瑷珲条约》
2.下图是两次侵华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它反映出西方列强的侵华特点是
A.由内地扩大到沿海地区 B.沿海和内地同时开放
C.由沿海地区深入到内地 D.局限于东南沿海地区
3.史料可以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指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后者指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者是后人的研究成果。以下可以作为研究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第一手史料的是
A.《百家讲坛》相关讲述 B.圆明园大水法遗址
C.现代专著《火烧圆明园》 D.电影《圆明园劫难》
4.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下列属于研究虎门销烟第一手资料的是
A.《虎门销烟》的油画 B.虎门销烟的遗址
C.电影《虎门销烟》 D.关于虎门销烟的传说
5.洋务运动欲“自强”而不强的结局,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 B.没有坚决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
C.采取封建生产方式管理企业 D.西方列强的破坏
6.19世纪末,日本通过哪一个不平等条约侵占了台湾和钓鱼岛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唐德刚在《从晚清到民国》中指出,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这场“接力”中,第一个“接棒”跑其“第二段”的“短跑健将”(如下图)其中“第二段”短跑的鲜明特点是
A.谋求技术创新 B.谋求教育创新
C.谋求制度创新 D.谋求思想观念创新
8.《马关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我们在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讲救亡”。材料反映出《马关条约》的签订
A.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拉开了改革图强的序幕
C.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D.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
9.某学习小组围绕下面两张图片查阅历史资料,准备出一期主题黑板报。其主题应该是
A.中国共产党诞生 B.建立井冈山根据地
C.南昌起义的爆发 D.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10.1937年11月28日伦敦《泰晤士报》报道:“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一般所认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该报道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淞沪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第三次长沙会战
11.1940年五六月间,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访问延安,他指出延安“没有苛捐杂税,不像国统区那样捐税多如牛毛”,还强调“民主风气好,县长是民选的”,并由衷地发出了“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的感慨。这是由于陕甘宁边区
①实行精兵简政和减租减息 ②开展了大生产运动
③掀起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④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近代一位绍兴革命志士曾赋诗明志:“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孙中山先生亲自题写“巾帼英雄”以表彰其伟大贡献。这位革命志士是
A.黄兴 B.徐锡麟 C.陈天华 D.秋瑾
13.1937年12月,日本《东京日日新闻》报道如下消息: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进行砍杀百人的比赛,向井杀了106人,野田杀了105人,但不知谁先杀到100人,两人胜负难分,重新再赌谁先杀满150名中国人。这种暴行发生在
A.济南 B.上海 C.广州 D.南京
14.毛泽东称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其中“革命性”主要是指
A.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B.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C.从根本上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D.承认清廷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15.如表为1917—1921年《新青年》发表文章的主题统计,依据该表可得出的结论是
主题 介绍马克思主义 西方习俗礼仪 国事要闻
文章数量/篇 36 5 30
A.《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 B.《新青年》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C.《新青年》重视西方习俗礼仪 D.《新青年》是著名的新闻报纸
16.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指出: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该言论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
A.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
C.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 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7.1921年2月,《东方杂志》感叹:“一年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什维主义......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情景。”这一“情景”的出现
A.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 B.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
C.为中共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 D.促成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18.抗日战争时期,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的战时陪都是
A.广州 B.上海 C.北平 D.重庆
19.下列关于五四运动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B.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C.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D.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20.下图为1916年《申报》上刊登的《窃国贼》戏剧广告,轰动一时。该剧主要影射的时事是
A.“二次革命”的失败 B.袁世凯倒行逆施
C.护国战争的胜利 D.北洋军阀的割据
21.如果想了解我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献,我们需要查阅
A.《辛丑条约》 B.《中华民国约法》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资政新篇》
22.从前人们说中国民众是“一盘散沙”,没有组织,没有活力。五四运动勃兴,到处涌现。他们的活动多种多样,除了组织集会游行之外,还做社会调查。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
A.促进了维新思想传播 B.催生了中国无产阶级
C.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D.凝聚了伟大民族力量
23.在下图所示的战役中,民众踊跃地肩挑背负、小车推送,以供应人民解放军的物资需要。该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4.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了视频《甲午风云》、史学论著《戊戌变法史研究》、图片《八国联军在北京杀害义和团团民》以及地图《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由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应是
A.维新派的君主立宪制 B.列强对中国侵略加剧
C.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D.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26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人民的侵略和奴役,封建主义势力对农民群众的剥削与压迫,以及连绵不断的自然灾害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和中国的社会危机… … 1851年,规模空前、震撼中外的农民起义正式爆发。太平天国要推翻以清朝皇帝为代表的封建统治,建立农民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平均分配土地。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洪仁玕之所以抛弃在香港作为教会中人的平静生活,冒死投效与清军血战正酣的太平军的行列,除了身为洪秀全族弟和心系攘夷大业的因素外,更为其拳拳报国之心所驱使,即试图在太平天国实施他的近代化方案,使中国也走上富强之路。
——摘编自夏春涛《洪仁玕的思想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三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在打击清王朝的同时还与外国侵略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尊严,鼓舞了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
(2)材料二中的“近代化方案”集中体现在哪部著作里?根据材料二,概括洪仁玕提出这一方案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据图1,归纳其中的历史信息。
(2)据图2,概括当时中国面临的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绘制此图的主要意图。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间的内在联系。
27.中华民族在西方殖民者的枪炮逼迫下,带着屈辱、彷徨和困惑堕入近代社会,面对国家危亡,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努力也从未停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并不是事前预料到各种需要而订一个建设计划,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曾国藩诸人虽向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几步,但是他们不彻底,仍不能救国救民族。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895年,维新派创办《万国公报》,宣传“新法之益”。不久,在北京、上海组织强学会,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1896年,在上海创办《时务报》,这份报刊成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三
事实证明,辛亥革命的坐标设定是世界的和现代化的,它为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和价值理念带来巨大变化,创造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条件和良好契机。由此它并非只是打落了一顶皇冠,而是开辟了中华民族振兴有为的希望之路。
——摘编自王建朗等《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四
中国的近代化过程,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挤压,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脚步显得急促而又悲壮,却一刻也未曾停留,走国家自强、变法和革命的历程,经历了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写出“自强运动”所指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该运动为实现“国防近代化”创办的工业。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维新派宣传变法主要方式是什么?由此在哪一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写出辛亥革命先行者的名字。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
(4)材料四中“思想文化的变革”指什么事件?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化探索的主要目的。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年,我们党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我们那时候就是自己搞的,知道的事也并不多,可谓年幼无知,不知世事。但是这以后24年就不得了,翻天覆地!整个世界也是翻天覆地的。”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时,只有几个小组,几十名党员,也没有什么影响。胡乔木说:“一大’开过了,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连报纸上也没有一点报道。但是中国的伟大事变在实质上却开始了。”
——摘编自学习时报《毛泽东谈中共一大: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材料二
1927年8月7日,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紧急会议,坚决纠正和结束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错误,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34岁的毛泽东在会议发言中强调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共产党掌握枪杆子的意义,……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摘编自黑龙江省政协网《八七会议:生死抉择那一天》
材料三
遵义会议作为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一历史转折的实现,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对于党的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遵义会议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真理和保持党、国家、民族的独立自主。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为什么“一大开过了,中国的伟大事变在实质上却开始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遵义会议对于党、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共产党的几次重大会议中,我们可以汲取到哪些经验和智慧?
参考答案
1-10 BCBBA CCCAB
11-20 BDDCB DCDAB
21-24 CDBD
25.(1)背景: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与人民的矛盾尖锐,社会危机严重; 自然灾害严重
(2)著作:《资政新篇》。
目的 : 振兴太平天国 ;反对清朝统治 ;实现国家富强。
(3)影响 : 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26.(1)信息:战争的双方是中国和日本;重要地点有平壤、旅顺、威海卫;日军的侵略路线;有陆战和海战
(2)局面:面临列强瓜分的狂潮,民族危机加剧;
意图:给人以“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唤醒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3)内在联系: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是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的起因;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是甲午战败的严重后果
27.(1)洋务运动;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例即可)。
(2)创办报刊;
影响:思想文化领域。
(3)孙中山。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创立了中华民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任答两点即可)
(4)新文化运动;救亡图存或探索国家富强道路。
28.(1)时间:1921年。
原因:因为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主要内容: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任意答两点即可)
(3)历史意义: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经验和智慧:敢于创新,敢为天下先;善于反思,能及时总结错误和教训;坚持真理;走自己的路,坚持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任意答两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