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3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3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小说情节。
2.了解小说利用对比、夸张、细节描写和敬词增强讽刺效果的作用;通过分析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感知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形象。
3.通过人物形象的前后对比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把握作品主题。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小说情节,赏析刻画人物时使用的手法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结合文本内容和拓展资料分析小说主题。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这些诗句体现出关于科举制度的哪些真实写照?
生:科举考试之路十分艰难,许多考生因多年备考而年华老去;当时社会上形成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念:“士”阶级被认为是最高贵的阶级,当时人们渴望通过科举改变个人命运,提升阶级地位;科举考中后意味着为家族增添荣誉,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赢得他人的尊重和敬仰。
二、探究情节,品析范进疯状
师:《范进中举》这篇文章是一篇讽刺小说,写了范进两次考中,请同学们复述小说情节,再去思考文章的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提示:关注小说标题,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四部分概括内容)
生:
(1) 开端:范进考中秀才
(2) 发展:范进向岳父借贷应试反被嘲笑
(3) 高潮: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胡屠户治疯
(4) 结局:举人来访,生活变好
生:详写内容为范进中举后发疯,略写内容为范进考中秀才。
师:第一次考中秀才的范进为何没有发疯?
背景链接
材料一:范进考学二十多次,直到54岁考中秀才,同年考中举人。
材料二:古代科举选官制度
院试(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春闱):国家级考试,挙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第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材料三: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在古代科举考试中,考中秀才的录取率大约为3%,而考中举人的录取率更低,大约为1%。
师:在古代,秀才是功名中最低级的一种,秀才不能做官,本质上还是百姓,只能享受面赋税徭役、升堂时免下跪礼等待遇,很多秀才一辈子考不中举人。只有考中举人才意味着真正踏入仕途、跨越阶层。考中举人后可以选择做官,如果不做官也可以和当地地方官平起平坐。
师:所以文本详写范进发疯其目的正是为主旨服务,这也有助于这篇讽刺小说达成讽刺效果。那么作者在塑造范进这个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生1:细节描写,使用了语言、动作、神态、肖像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活灵活现的范进。
生2:使用对比手法,把中举前后的范进进行对比,这一转变也凸显了文本主旨。
生3:使用夸张手法,将中举后的范进刻画成一个疯子,能表现出科举制度对文人的影响很大。
小组活动:学生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
中举前:
①“范进唯唯连声”;“岳父见教的是”。
(唯唯连声意为连胜应答,以示顺从;见教意为指教,是客套话)
语言描写,面对胡屠户的指责辱骂,范进的表现是绝对顺从,从中看出范进卑怯、懦弱、麻木。
②“‘辞了丈人回来,自心里想:“宗师说我火候已到......如何甘心?’”
心理描写,表现出范进对功名的追求已经到了固执的程度,走火入魔。
中举后:
①“范进道是哄他,只装不听见,低着头,往前走。”
“范进道:‘你夺我的鸡怎的?……莫误了我卖鸡’。”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语言中流露出范进屡试不中的屈辱感。
②“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噫!好了!我中了!”
动作、语言描写,几十年追求功名,一旦实现,富贵荣华滚滚而来,将范进这样一个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满脑子功名利禄,一心升官发财的形象跃然纸上。
③“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
动作描写,写足了疯劲。重复的语言,写狂喜的心情。
④“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外貌描写,写范进一脚端在塘里的丑态,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
⑤“范进迎了出去。”
“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
“范进道:‘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范进再三推辞范进方才把银子收下,作揖谢了。”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范进的疯病被胡屠户治好后在与张乡绅的攀谈交流中,他马上变为一个正人君子,话语中使用了一系列敬词,表现出范进的虚伪、圆滑、世故。
三、范进中举引发的连锁反应
师:范进中举不仅引发了范进的人物形象发生转变,还有与范进相关联的一系列人也发生了变化。
(一)胡屠户的变化
胡屠户是这篇小说中重要的次要人物,其对范进的态度在范进中举前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快速筛选文本关键信息完成以下表格并分析胡屠户人物形象。
生:作者在刻画胡屠户时,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和对比手法,表现出胡屠户的前倨后恭、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市侩。
师:像胡屠户这样的人在当时是个别吗?
生:不是,还有范进的邻居们和张乡绅。
师:所以这就是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他们和胡屠户具备一样的性格特点,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分析他们的人物形象。
(二)众邻居
①“那邻居飞奔到集上一地里寻不见;直寻到集东头。”
②“邻居道:‘范相公,快些回去。你恭喜中了举人,报喜人挤了一屋里。’”
③“当下众邻居有拿来鸡蛋的,有拿白酒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了两只鸡来的……众邻居又搬些桌凳……”
④“一个邻居早把那一只鞋寻了来,替他穿上。”
作者在刻画众邻居时使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的手法,表现出众邻居的谄媚、趋炎附势、庸俗势利、市侩。
(三)张乡绅
①只见那张乡绅下了轿进来,头戴纱帽,身穿葵花色圆领,金带、皂靴。他是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的,别号静斋,同范进让了进来,到堂屋内平磕了头,分宾主坐下。
②张乡绅先攀谈道:“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
③张乡绅道:“适才看见题名录,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
④张乡绅四面将眼睛望了一望,说道:“世先生果是清贫。”随在跟的家人手里拿过一封银子来,说道:“弟却也无以为敬,谨具贺仪五十两,世先生权且收着。这华居其实住不得,将来当事拜往,俱不甚便。弟有空房一所,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虽不轩敞,也还干净,就送与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请教些。”
⑤范进再三推辞,张乡绅急了,道:“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若要如此,就是见外了。”
作者在刻画张乡绅时,主要使用了外貌、动作、语言描写,同时还使用了敬词,从二人的攀谈中可以看出张乡绅与范进之间的交流实际上是与范进结党营私,由此看出其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特点。
师:通过资料拓展中的后续内容,我们能看出范进中举后赢得了金钱、权力、地位,个人境遇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同时其他人对范进的态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究其原因,是因为范进依靠科举跨越了阶层。
师:那为什么在这篇文本中没有写范进中举前的众邻居和胡屠户呢?是作者忘记了吗?
生:这些人没有写,不是作者的有意遗漏,恰恰是“不写”更能体现众人对中举前的范进所持有的态度是漠然、无视。
总结:所以中举是改变阶级身份、改变社会地位的潜台词;中举不再是一种个人行为,甚至引发了连锁反应,演变为群体性的社会事件。
四、探究主旨
从这些人的前后变化中展现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实?作者在这篇讽刺小说中使用怎样的手法增强其讽刺效果?
生1:讽刺揭露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精神摧残,科举制度成为束缚士人命运的枷锁,科举制度还影响社会大众,社会等级观念对个体产生影响,从而使诸如胡屠户、众邻居和张乡绅这类典型人物层出不穷。
生2:本文使用夸张、细节描写、对比手法,使用敬词,这些手法和词语的使用增添了本文的讽刺效果,使主题揭露得更加深刻。
五、作业布置
请以“《范进中举》中人物形象刻画生动形象”开头,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赏析性文字。
六、教学反思
1. 基于本文语言文白夹杂的特点,学生在上课时文本浏览、筛选关键信心的速度慢,可以通过演课本剧等形式组织课堂,提高其学习兴趣。
2. 通过真实的教学可以发现,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未关注作者的感彩,如分析范进中举后给胡屠户送了六两多银子,从这个情节中得出范进的知恩图报,这明显脱离了本文要达成讽刺效果的写作目的。
3. 将文本内容的学习与中考方向结合,写一段关于小说人物的赏析性文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