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联说四处遍布战尘,送别的宴席很容易让人流泪,写出一种悲戚之情。B.领联中的“落花时”营造出与“落花时节又逢君”一样的飘零萧索的意境。C,“看来信”“指后期”一实一虚,丰富了诗歌内容,拓展了诗歌叙事的时空。D古人折柳相送,以表挽留之意,尾联塑造了一位不舍友人离去的诗人形象。16本诗虽为送别诗,却于“惜别”之外,抒发了对朋友的其它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知名文化学者现身说法,用《劝学》中“”两句话,引导听众理解学习不能流于空想,而要脚踏实地去学的道理。(2)听说公司要举办野炊活动,小王借《将进酒》中“”两句话,畅想杀鸡宰牛,畅快喝酒的场景。(3)唐宋文人表述天气寒冷,往往并不直接写“天寒”,而是通过写其它景物的“寒”来表达,如“一—”就是如此。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常言道“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研究发现,每天行走8000步,可以降低患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包括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肥胖症、高血压、胃食管反流病及重度抑郁症等。走路虽然看似简单,需要注意的地方其实很多。(乙)。躯干伸直,抬头,收腹挺胸,膝盖微微弯曲;肘关节自然弯曲,以肩关节为轴,自然前后摆臂;脚朝前迈,脚跟先着地,上下肢协调运动。其次是走路的速度。(丙)。走路速度与人的整体协调性、心肺功能、平衡力等A,能保证走路速度并长时间坚持下来,是需要健康有力的体质作为保证的。值得一提的是,①据一项对40多万平均年龄为58岁受试者长达7年的随访结果显示,②无论男女,③走路速度较快的人平均寿命明显高于走路较慢的人,④前者约多活15-20年。这个结果在很多人看来简直B。18.请在横线A和B上填写恰当的成语。(2分)19请在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一模语文第7页共8页(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桂花细细碎碎地开,最日常,最民间,像日子,无惊无澜的日子。每年在桂花盛开的时节,我都会去采桂花,回来制桂花糖。一手托一只小篮,一手从枝梗往上捋,小半天才收获半篮。看它们卧在篮子里,软软的,凉凉的,像热恋期过后有些寂然的心。回来在清水里漂几趟,滤掉生水,拌糖。一层一层的白糖,让白白的、水润的花瓣,渐渐失了颜色,皱了。一钵的桂花糖啊!花已经成了食物,换了身份,被密封在坛子里。隆冬煮鱼,,0这是桂花啊,想想,我都觉得太隆重,太奢侈。可是,桂花浮在鱼汤里,不言不语。花之中,大约只有桂花,和吃贴得这样近,和烟火气贴得这样近。除了桂花糖,还有桂花糕、桂花饼。中秋吃月饼,最喜那饼馅里一粒一粒的桂花,尘芥一般,星子一般。2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最连贯的一项是()(3分)①筷子沾汤,舔一口②转身插进突突冒泡的鱼锅里③桂花的香,都还在④舀出一勺桂花糖⑤中午,一盘红汪汪的红烧鱼端上来⑥开了墙角的坛子⑦白气迷蒙中A.⑦⑥④③②⑤0B.⑥④⑦②⑤①③c.⑥④3⑦②⑤0D.⑦⑥④②⑤①③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两句话之间为什么使用逗号而不是破折号?请简要分析。(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机械越来越“人化”的今天,人会不会越来越机械化?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一模语文第8页共8页上饶市 2025 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参考答案1.(3 分)C 【解析】“语言运用即使不遵循逻辑规律的框框,也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不当,这句话犯了扩大范围的错误。原文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说明,无理而妙的效果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才发生,并不能说语言运用可以不遵循逻辑规律的框框,而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2.(3分)D【解析】A 项偷换概念。具有“先天的不确定性”和“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的都是理性,不是逻辑。B项因果倒置。原文说的是“由于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C项鲁迅的话表达的是意思是:诗歌不能仅仅通过哲学和智力来理解,那些感情已经变得冷漠(冰结)的思想家,在对诗人进行评价时,往往会有错误的判断,并可能进行带有偏见的嘲讽(隔膜的揶揄)。原句中的“往往”,表示一种可能性或倾向性,选项中的“必然”,将可能性提升为了确定性。3.(3 分)B【解析】A项是说通过挫折和失败,可以学习和成长,挫折与成长之间,是具备逻辑关系的。B 项强加因果,“一唱雄鸡”与“天下白”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此熟语出自毛泽东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形容东方破晓,长夜宣告结束,表达人们当家做主人的喜悦心情。C 项冬吃萝卜夏吃姜是根据季节变化和人体生理特点,通过食物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冬季天气寒冷,人体的阳气内藏,容易导致内热,。萝卜性凉,具有清热、下气、消食的作用,可以帮助身体清热散寒,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夏季气温较高,人体的阳气浮于外,胃中相对虚冷,容易影响消化和吸收。姜性温,具有温中、散寒、止呕的作用,可以刺激胃肠黏膜,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汗液排出,从而调节体内的热量平衡,增强食欲和消化能力。D 项冬季降雪后,雪层松软,不易融化,形成保温层,保护土壤温度不受寒流影响,为农作物提供良好的越冬环境。雪水融化后,增加了土壤的水分含量,满足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是普通雨水的 5倍,这些氮化物在融雪时被带到土壤中,成为优质的肥料,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因此“瑞雪兆丰年”的农谚具有客观逻辑性。4.(4分)【答案】①通过对理论本身的判断与洞察,选择一种逻辑公理。(1 分)②制定逻辑规则与定义,对理论进行推论。(1 分)③编织环环相扣的逻辑推理链条。(1 分)④从公理出发,通过简单的定理,去推论更深奥的定理。(1 分)5.(6 分)【答案】①无理:“大漠孤烟直”中的“直”是无理的,因为按常理,“烟”会受到风的影响,不可能是直的。(2 分)②有理:此处的“烟”不是人们常规思维中的 “炊烟”,而是“烽烟”,是傍晚烽火台点燃的平安火所起的一缕烽烟。烽烟恰是“直”的。“孤烟直”有其符合事实逻辑的“有理”之处。(2分)③有情:“直”字将孤烟写成沙漠中的一个坚守者,给人一种坚毅、挺拔之感。整句话描绘出雄浑壮阔的沙漠风光,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亦能感受到诗人豁达超脱、宁静淡泊的心境。(2分)6.(3 分)D【解析】“突出了老爹平时对老刘的严厉管教”于文无据,“表现了老刘的知错就改,悔过自新”分析有误,梦见铡刀是老刘深刻意识到贪赃枉法所要承受的后果。7.(3分)D【解析】“进行对比”分析有误,小说并没有将二人进行对比。8.(4 分)答案:(1)人生如戏,充满了起伏和变化,每一次选择和决定都如同戏剧中的转折点。如老刘在关键时刻迷失了自我,内心饱受痛苦和煎熬,警醒人们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2)每个人都是自己戏剧的主角,在短暂的一生中要演绎好自己的故事。文中“老爹”正直、热忱而内心安宁的一生,引发人们对于人生深沉、广阔的感慨。(每点 2 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10.(3 分) C D F (每处 1 分)9.(6 分)答案:(1)借梦境揭示人物心理。小说通过老刘在梦中的语言、行动、所见所闻所感来表现他复杂的心理状态,并且借梦境披露老刘心灵深处的难以启齿的隐私,让读者窥见人物的内心世界:贪赃枉法后的焦头烂额与备受煎熬。(2)以梦境勾连起故事情节,展示老刘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使小说结构完整严密。(3)用梦境点化小说的主题。小说借梦境揭示了贪赃枉法必定会受到法律制裁的主题,警醒人们要洁身自好,廉洁自律,干净清白。(每点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10.(3 分) C D F (每处 1 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断句能力。整句话的意思是:丁公(曾经)在彭城西面替项羽追逐汉高祖,并使高祖陷于窘迫的处境。在短兵相接的时候,高祖感到危急,回头对丁公说。“为项羽”“彭城西”是两个状语,“彭城西”前省略了“于”,并状语后置,故应在“彭城西”后断开;“接”意为“接触”,与“短兵”搭配,语意完整,故应在“接”后断开;“急”的意思是“危急”,在这里是指高祖“感到危急”,应断开;“顾”的意思是“回头看”。11.(3 分) B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使用与意义,A选项考查实词的活用,“衣”和“水”都是名词作动词;B项考查实词的一词多义,“沛公则置车骑”的“置”指放弃;C项考查实词的一词多义,“多谢后世人”的“谢”字的意思是“告诉”;D项考查虚词的用法,“自以为罪而逃之”的“而”,表结果,“惑而不从师”的“而”,表转折,两个“而”字用法不相同。12.(3 分) C 【解析】“让刘邦觉得丁公很可耻”错误。原文“是则高帝之所甚耻也”的意思是这才是让刘邦感觉到非常羞耻的事情。此处不是刘邦觉得丁公可耻,而是刘邦自己觉得羞耻。)13.(8 分)【答案】 (1)(朱家)乘机对滕公说:“季布犯了什么大罪,以致于皇上追捕他这么急迫?”(4分)【解析】①“因谓滕公曰”,省略句,1 分;②“而”,表结果,导致/以致于,1 分;③“求”,追捕,1 分;④大意 1 分。(2)但是丁公被杀、季布最终被赦免的原因,是季布(虽然)屡次使刘邦处境困迫,(但)最终对刘邦没有造成伤害。(4分)【解析】①“丁公斩,季布终赦”,被动句式,两句被动句至少要有一句译出被动,1 分;②者:……的原因(是因为);③“窘”,此处是使动用法,使……处境困迫,使……没有办法,1 分;④“卒”,最终,1 分,译成“终究、最后”亦可给 1 分。14.(4 分)答案:①季布忠于项羽,是臣子本分。②若把季布逼往敌国,无异于资助敌国。③季布畏罪潜逃,维护了汉高帝的尊严。④显示皇帝胸怀宽广,可赢得更多人心。(答“项氏臣子无法赶尽杀绝”亦可得分)(每点 1 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季布是楚国人,好逞意气,以济困扶弱,仗义行侠自任,在楚地很有名气。项羽派他率领军队,屡次使汉王刘邦受到困窘。等到项羽灭亡以后,汉高祖出千金悬赏捉拿季布,并下令有胆敢窝藏季布的论罪要灭三族。季布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周家便把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穿上粗布衣服,把他放在运棺柩的大车里,将他和周家的几十个奴仆一同,送到鲁地的朱家家里给卖了。朱家心里知道是季布,便买了下来安置在田地里耕作。朱家便乘坐轻便马车到洛阳去了,拜见了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喝了几天酒。(朱家)乘机对滕公说:“季布犯了什么大罪,以致于皇上追捕他这么急迫?”滕公说:“季布多次替项羽窘迫皇上,皇上怨恨他,所以一定要抓到他。”朱家说:“您看季布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滕公说:“他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朱家说:“做臣下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季布受项羽差遣,这完全是职分内的事。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死吗?现在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凭着个人的怨恨去追捕一个人,为什么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器量狭小呢!再说凭着季布的贤能,汉王朝追捕又如此急迫,这样,他不是向北逃到匈奴去,就是要向南逃到越地去了。这种忌恨勇士而去资助敌国的举动,就是伍子胥所以要鞭打楚平王尸体的原因了。您为什么不寻找机会向皇上说明呢?”汝阴侯滕公知道朱家是大侠客,怀疑(猜测)季布一定隐藏在他家里,于是答应(他)说:“好。”滕公等待机会,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皇上于是就赦免了季布。在这个时候,许多有名望的人物都称赞季布能变刚强为柔顺,朱家也因此在当时出了名。后来季布被皇上召见,表示服罪,皇上任命他做了郎中。季布的舅舅(一说丁公是季布同母异父的弟弟)丁公担任楚军将领。丁公曾经在彭城西面替项羽追逐汉高祖,使高祖陷于窘迫的处境。在短兵相接的时候,高祖感到危急,回头对丁公说:“我们两个好汉难道要互相为难吗!”于是丁公领兵返回,汉王便脱身解围。等到项羽灭亡以后,丁公拜见高祖。高祖把丁公捉拿放到军营中示众,说道:“丁公做项王的臣下不能尽忠,使项王失去天下的,就是丁公啊!”于是就斩了丁公,说道:“让后代做臣下的人不要仿效丁公!”材料二:丁固作为项羽的臣子是不忠的,然而最忠于项羽的大臣是季布。丁固被杀以后,刘邦又悬赏招降季布,刘邦不是个能循公忘私的人啊。那么刘邦为什么要杀丁固呢?我认为:刘邦怨恨丁固,如同怨恨季布一样啊。但是丁公被杀、季布最终被赦免的原因,是季布(虽然)屡次使刘邦处境困迫,(但)最终对刘邦没有造成伤害,他自以为有罪所以逃跑,其实刘邦并不为此感到太痛恨季布。丁固既能把刘邦逼入险境,又能放他走,他自以为对刘邦有恩惠,这才是让刘邦感觉到非常羞耻的事情。要不然的话,鸿门宴上,使得项羽失去天下的是项伯,(刘邦)却封赏了项伯,难道对后世还有什么言词解释吗?15.(3 分)C 【解析】“‘看来信’‘指后期’一实一虚”错。诗歌颈联的意思是,以后想念你的时,只能看看你寄来的书信,幸好可以宽慰的是,毕竟后会有期。所以这两句其实都是作者对未来日子的想象,都是虚写,没有实写。16.(6 分)答案:①对朋友安全的担忧。“海内兵方起”作者结合南唐当时硝烟四起的形势,对朋友选择此时外出远游表达深深的担忧;②对朋友孝心的敬重(赞美、怜惜)。“怜君负米去”作者化用典故,对回乡侍奉父母的朋友表达由衷的敬重。③对朋友再聚的期待。“相宽指后期”是说可以宽慰的是毕竟后会有期,这既是对再聚的期待,也是作者对朋友的安慰。④对朋友远离的牵挂(思念)。“此是向南枝”作者立足自己在东都南面的地理现实,借赠送给朋友的柳枝,传递对朋友的牵挂与关心。(每点 2 分,答对任意三点得满分。题干限制条件是对朋友的感情,不能写成对时局、对未来等)【诗歌对译】四海布满战尘兵戈正起,在这离别宴会上,更加容易清泪淋漓。我敬重你不顾辛劳去侍奉双亲,还要叹息落花时节送你远去。想念时只有看看寄来的书信,可以宽慰的是毕竟后会有期。我殷切地将这向南的柳枝赠你,愿将对你的牵挂时时陪伴左右。17.(6 分)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3)示例一: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示例二: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示例三: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示例四: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示例五: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积累和理解能力。要求对名句内容有准确的理解且能正确书写句中的每一个字。第(3)小题的要点有唐宋诗词、用寒写景、表达天寒(心寒)。非唐宋诗词不得分;只有“寒”字,如“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姑苏城外寒山寺”,或者没有用寒写景,直接写了寒冷天气,如“心忧炭贱愿天寒”“不经一番寒彻骨”“春寒赐浴华清池”等不得分。开放性的题目尤其考查学生的名篇名句积累,积累得越多越容易拿到分,同时要关注题干的限制性要求。18.(2 分)答案:A 息息相关 ; B 不可思议 (难以置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A:此句所表达的是人的走路速度与其整体协调性、心肺功能、平衡力等关系密切。息息相关:比喻彼此关系密切。B:此处表达的是这个调查结果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所以可填“不可思议”或“难以置信”,但不能填“出人意料”,因为在语义上与前面的“在很多人看来”重复。不可思议:无法想象,难于理解。难以置信:很难相信。19.(6 分)甲:走路有益于身心健康;乙:首先是走路的姿势;丙:走路速度可衡量人体质的好坏。【解析】甲:根据“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可以降低患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包括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肥胖症、高血压、胃食管反流病及重度抑郁症等”等表述可知,需填写的为本段的中心句,概括本段内容可填:走路有益于身心健康。乙:结合横线后躯干、膝盖、肩、脚等的姿势要求以及“其次是走路的速度”这句话分析,得出:首先是走路的姿势丙:横线后内容为走路速度与人的体质的关系,可填:走路的快慢可衡量人的体质好坏。20.(4 分)(1)①,删去“据”;(2)④,修改为“前者多活 15-20 年”。【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句:“据……显示”为杂糅的表述,删除“据”;④句:“前者约多活 15-20 年”中的“约”和“15-20”均为不确定的表述,删除“约”。21.(3 分)B【解析】A项⑦放在开头不合逻辑,“白气迷蒙中”应该放在“突突冒泡的鱼锅里”前,③放在④后使④与②失去了连贯性;C项③句“桂花的香,都还在”是指鱼锅里放了桂花糖,经烹煮后桂花香气没有消散,所以应放在①句后;D项与A项有相似的错误,即⑦放在开头不合逻辑,“白气迷蒙中”应该放在“突突冒泡的鱼锅里”前。故选B.22.(4 分) (1)逗号起一般性停顿作用,“像日子”引出比喻,逗号自然承接,可在突出“波澜不惊”的同时,使表意流畅连贯,情感舒缓。(2)破折号有解释说明、强调、话题转换等作用,用在此处使得解释意味过重,显得突兀,破坏了原文自然舒缓的语言节奏,与文字娓娓道来的风格不符。【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求学生在掌握逗号和破折号基本用法的基础上结合语境作答。23.作文(60 分)审题:机械化指使用机器装备以代替或减轻体力劳动并提高效能,也形容事物如机械动作般缺少变化。人的机械化既指如机械动作般缺少变化,也指人在迅猛发展的科技面前过度依赖科技,缺少问题意识、自主意识、丰沛的情感和自我认同,以致思维僵化、情感淡漠、惰于创新、精神和心灵世界渐趋荒芜。材料以“机械越来越‘人化’”作引子,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人会不会越来越机械化?”可以从单一角度“人越来越机械化”这个角度写,也可从思辨角度写,深入分析“机械越来越人化”与“人越来越机械化”的关系。立意以后者为佳。如果从思辨角度写,“在机械越来越‘人化’的今天”可以理解为背景的创设。随着ChatGPT、Copilot、文心一言等新兴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变得越来越“人性化”,看上去获得了与人相仿甚至是超越人类的力量。这种现象带来了一个有趣同时也是深刻的问题: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在人与机器日益模糊的界限中,与之相对应的人越来越被理解为机器。①科技方面:人对技术和机器的过度依赖可能削弱人类的决策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但人机协同进化时代已经来临,当机器越来越像人,人要更像人,用人文思想赋能人工智能的发展。②生产方面:一份研究预测,机械人 2030 年将取代全球 2000 多万个制造业就业岗位,自动化和机械人正在大量取代人类劳动力,机器越来越像人,有自我学习和深度学习的能力,这使人们失去了很多体验机会和获取第一手经验的机会。③生活方面:机械越来越人化让人们越来越依赖机器,不断追求更高的效率和生产力,生活和工作节奏极度加快,人们的行为和机器一样按照固定的模式高效率运行,人越来越成为一种被迫抑制自己的情感、没有主观能动性、只能循规蹈矩地生活的可悲存在,面临精神和心理问题的挑战。因此,人应当学会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情感,增强自我认同,理解真善美,强化自我意识、道德和价值观,让人性在大模型时代散发出耀眼的光辉。④教育方面:学生过度依赖机器进行学习活动,容易产生惰性;机械的智能化使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成了刷题的“机器”,变得脆弱、孤僻,出现心理问题。故而,既擅用智能技术,又永葆自主意识,才能勇立潮头,搏击人生的风浪。参考立意:①让人类鹤立“机”群;②巧用智能技术,拥抱真实生活;③为机器立心,为人类立命;④用人性的光辉让机器与人相向而行;⑤当机器越来越像人,人要更像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上饶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docx 高三一模语文参考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