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4级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0分)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55颗卫星。至此,我国提前半年全面完成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航星座部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北斗卫星工作时,其主要能源来源于( )A.核能 B.风能 C.太阳能 D.太阳风2.下列关于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目前,太阳辐射能已成为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B.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储存下来的太阳能C.太阳辐射能量巨大,约有1/4到达地球D.太阳辐射是水、大气、地壳运动的主要动力下图为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图示生物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是( )A.①-④-⑤-③ B.②-④-①-③C.④-①-③-⑤ D.⑤-②-③-④4.下列关于图示生物生存时期的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A.①-是重要的铁矿成矿期 B.②-发生了全球性生物灭绝事件C.③-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形成 D.⑤-喜马拉雅山脉在此时期形成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为人熟知,名扬天下。读庐山瀑布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5.庐山瀑布景观图反映出的地球圈层个数是( )A.2个 B.3个 C.4个 D.5个6.“飞流”所在圈层的主要特点是( )A.是最活跃的外部圈层 B.由坚硬的岩石组成C.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D.圈层连续而不规则“生命宜居星球”,指的是某颗行星处于距离该行星系的中心恒星远近合适的区域,在这一区域中,由于恒星传递给行星的热量适中,行星上既不太热也不太冷,且能够确保存在液态水,水是出现生命的关键因素。距离地球22光年的“格利泽581d”行星,它是人类在太阳系之外发现的一个位于可居住带中的行星,被称为“超级地球”,有可能存在外星生命。下图为可居住带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被称为“超级地球”的“格利泽581d”行星应属于( )A.河外星系 B.银河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8.与地球相比,水星没有生命存在的原因是( )A.体积太小,没有液态水存在 B.公转周期太长,年温差太大C.自转周期太短,昼夜温差太小 D.距太阳近,表面温度过高9.若“格利泽581d”所绕转的恒星的发光度是太阳的两倍。由此判断该行星( )A.距中心恒星距离大于日地距离 B.质量体积与地球相似C.距中心恒星距离接近日地距离 D.获得比地球表面更强大的恒星辐射2019年1月20日22时28分在西藏日喀则市(30.1°N,87.8°E)发生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距日喀则市区约141千米,市区有明显震感。下图示意青岛—日喀则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关于图中地理事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圈层厚度与距海远近成正比 B.地形起伏与①圈层厚度大致呈负相关C.横波经过莫霍面时突然消失 D.岩浆主要发源于②圈层上部11.地球的历史有46亿年,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地层中化石来确定地层的年代和顺序。下列关于地层和化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层中的化石是指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B.各类地层中均含有化石C.含有软骨鱼化石的地层多形成于古生代D.我们可以在一些煤层中找到大量被子植物化石2017年6月12日,吉林延吉龙山白垩纪地层发掘出6种恐龙骨骼和一具完整的鳄类骨骼古生物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白垩纪属于( )A.古生代早期 B.古生代末期 C.中生代早期 D.中生代末期13.恐龙繁盛的地质年代,兴盛的植物是( )A.蕨类植物 B.被子植物 C.裸子植物 D.藻类植物下图示意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圈层波速变化。据此完成下面题。14.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 )A.①地壳 ②地幔 ③地核 B.①地壳、地幔 ②外核 ③内核C.①岩石圈 ②地幔 ③地核 D.①地壳、上地幔 ②下地幔 ③地核15.关于甲、乙地震波说法,正确的是( )A.甲波传播速度慢,为横波 B.乙波在X界面消失,为纵波C.甲波在各圈层都能传播,为纵波 D.乙波只在①圈层传播,为纵波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6.图中成都的年太阳辐射总量为( )A.90~100 B.80~90 C.70~80 D.100~11017.成都年太阳辐射总量与周围地区差异明显,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有( )①纬度位置②天气状况③海陆位置④地形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读图,回答下面小题。18.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伤害的物质主要存在于大气圈中的( )A.对流层 B.平流层 C.电离层 D.高层大气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增,对流运动显著B.A层集中大气质量3/4和几乎全部水汽与固体杂质C.B层存在一个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D.C层有利于高空飞行,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下图为某湖泊沿湖区域某时刻测得的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图中①处右侧彩旗随风飘扬。完成下面小题。20.据图可知,此时( )A.①处为陆风,观测时为夜晚 B.②处可能为阴雨天气C.①处为湖风,观测时为夜晚 D.④处盛行上升气流21.图中陆地上城市建设对湖陆风产生的影响是( )A.减弱湖陆风强度 B.增强陆风的强度C.减弱湖风的强度 D.增强湖风的强度22.如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图,读图阴天比晴天( )A.白天④强,夜晚③弱,昼夜温差大B.白天④弱,夜晚③强,昼夜温差小C.白天④弱,夜晚③弱,昼夜温差大D.白天④强,夜晚③强,昼夜温差小下图为“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状况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3.若图中的气压分布状态是热力作用形成的,则图中四点气温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4.在同一水平面上,图上四点中为高气压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25.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①是下沉气流 B.②是阴雨天气C.气压值由大到小依次是②①③④ D.②昼夜温差比①小下图表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序号分别表示各种辐射作用。读图完成下列问题。26.关于①②③④的含义,描述正确的是( )A.①是长波辐射 B.②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C.③削弱了太阳辐射 D.④表示大气逆辐射27.出现雾霾天气,会使( )A.①减弱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增强读“某滨海地区海陆表面气温日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28.下列能正确表示该地区海、陆间气流运动的是( )A. B.C. D.29.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的时段为( )A.8时至16时 B.6时至18时C.18时至次日6时 D.16时至次日8时30.海陆间热力环流对滨海地区的影响有( )A.水汽输送多,减少年降水量 B.增强太阳辐射C.调节气温,减小气温日较差 D.加剧大气污染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0分)3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每空2分,共18分)图甲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乙为某地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1)图中字母甲表示_______,乙表示_______,丙表示_______,丁表示_______。(2)通常情况下,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原因是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丁中的______过程有关。(3)逆温层可以阻碍空气对流运动的发展,使大气污染物______。(4)图乙①②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________,据图甲所示原理说明判断理由是什么________ 32.下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1) 运用图示反映的原理,说明青藏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大的原因。(6分)(2) 在寒冷的冬天,农民往往在麦田边燃烧大量的湿草来防御冻害。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其原因。(6分)33.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每空2分,共10分)(1)图中热力环流的方向是____时针。(2)图中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各个环节发生的先后顺序为( )①甲、乙两处冷热不均②空气发生水平运动③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④空气垂直运动A.①④②③ B.①③④② C.①④③② D.①③②④(3)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值,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4)假如图所示环流为海陆热力环流,若甲地为陆地,则此时为____(白天/黑夜)。(5)一般情况下,甲乙两地昼夜温差更大的是____。24级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地理答案1~5:CBCDC 6~10:DBDAD 11~15:CDCBC16~20:BDBBD 21~25:DBABC 26~30:BCBAC31.(18分)(1)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反射(2) 近地面大气直接的、主要的能量来源是地面长波辐射。 乙(3) 难以扩散(4) ② 阴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比晴天时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气温比晴天时高。(阴天昼夜温差小)。32.(12分)(1)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大气稀薄(2分),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2分);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所以昼夜温差大。(2分)(2)燃烧湿草可产生大量的浓烟,可以强烈吸收地面辐射(2分),然后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2分),从而使地面辐射热量损失减少,降温减慢,减少冻害造成的损失(2分)。33.(10分)(1 ) 顺(2) C(3) 乙>甲>丁>丙(4) 白天(5) 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