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创新的思维要多路探索真题好题演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二课创新的思维要多路探索真题好题演练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十二课创新的思维要多路探索真题好题演练
一、单选题
1(2024·河北·高考真题)“孔”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球鞋两边的通风孔,有利于散热;在防盗门的小孔里装“猫眼”,便于观察门外情况。包含和上述材料相同思维方式的是( )
①将计时、通话、定位等功能于一身的智能手表
②从三角形想到三角尺、三角旗和金字塔等
③提供住宿、餐饮、采摘等多项服务的乡村特色民宿
④玻璃杯破损的原因:可能被某种东西敲碎,可能被杯中的水结成的冰胀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23·福建·统考高考真题)对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进行检测时,某科研团队遇到一个难题:如何把识别基因序列的微米级磁珠通过几纳米长的探针连接到芯片上(1微米=1000纳米)。他们观察到毛毛虫的脚虽然小,但足够多,能将硕大身体紧紧附着在植物叶面上。从中受到启发,他们通过增大探针的密度成功实现磁珠和芯片的连接。该团队解决难题的过程运用了( )
A.类比推理 B.归纳推理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3.(2022·山东·统考高考真题)科技赋能北京冬奥令世人惊叹。北京冬奥组委选择了全球范围内还较少被使用的二氧化碳制冰技术。相较于会对大气造成污染的传统制冷剂,二氧化碳制冷剂无毒无害,非常环保,其破坏臭氧层潜能值为0,全球变暖潜能值仅为1。北京冬奥会为推广二氧化碳制冰技术提供了契机。选择使用二氧化碳制冰技术,体现出北京冬奥组委( )
①运用超前思维,创造制冰技术发展的趋势
②坚持辩证思维,分析制冰技术运用的内在矛盾
③运用发散思维,围绕环保轴心进行思维收敛和集中
④遵循逻辑推理,把握制冷剂使用与环境保护的因果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24·湖南邵阳·统考一模)某市市长主持召开《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座谈会,分别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汇聚各方智慧力量,让报告更加全面贯彻中央精神和省、市委部署,更加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美好期盼。对材料体现的思维方法分析正确的是( )
①它是一种集思广益的个体思维发散技法
②它以会议的形式开展,要求有人主持会议
③它让人们的注意力直接对准所思考的目标
④这种会议的原则是“延迟评判”“以量求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2024·全国·模拟预测)2023年8月25日,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刷新我国磁约束聚变装置运行纪录。传统核电站的裂变反应是重金属元素通过裂变释放能量,但原料稀有还会产生核废料,于是科学家们改变思路聚焦聚变能。核聚变是两个原子核聚合为一个原子核并释放能量的过程,所需原料藏量丰富,反应产物无放射性污染,而且不易发生核事故,因此,聚变能是一种理想的新能源。这启示我们( )
①认识到肯定包含着否定,从而具有更丰富的内容
②坚持辩证分合,在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整体
③要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就要把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
④要善于对事物结构顺序的已有认识进行反向思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2024·全国·模拟预测)苏轼是北宋的治水能臣,在西湖边留下了以湖面小石塔为标界来监测水位和水面种植区域的“三潭印月”(如图)。针对“吴中”之地“居民与水争尺寸,以故常被水患”,他主张“让地与水”,提出“堤防省(注:减少)而水患衰”的理念。苏轼治水的理念启示我们( )
①运用类比推理方法,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②遵循质量互变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③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摒弃前人的治水经验
④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对治水思路进行反向求索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24·海南海口·统考模拟预测)祥符年间,宫中失火。丁谓受命主持重建皇宫。工期短、任务重,既要清理废墟,又要挖土烧砖,还要运进大量建材。丁谓命令从宫前大街取土烧砖,大街成了大沟;将汴河水引入沟中,用船将建材运至宫门口;皇宫修好后,将废弃瓦砾回填沟中,水沟又变成街道。一举三得,省下费用以亿万计。在此工程中,丁谓( )
①坚持问题导向,运用了联想思维
②研究思维具体,发现了思维抽象
③对建材的运输方法作了反向思考
④对废弃瓦砾的功能作了反向思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2024·辽宁沈阳·校联考一模)2023年“双节”期间,沈阳方城成为外地游客首选打卡地。沈阳市政府为打造古城复兴典范,统筹营造空间形态、环境生态,经济业态、文化活态,最大限度地再现方城的历史记忆符号,彰显了方城“井字坊、九宫格”的空间布局和历史风貌。由此可见,沈阳市政府( )
①通过发散思维寻求处理好方城的保护与发展的多样性答案
②运用科学思维,从本地实际出发遵循方城建设和保护规律
③把方城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进行统一考察,坚持统筹规划
④发挥思维的能动性,就能实现打造古城复兴典范这一目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2024·全国·模拟预测)“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李白《南轩松》中的这两句诗看不见“松”字,却借用“古苔”“秋烟”“云霄”等事物从侧面描绘出一幅松树苍劲挺拔、枝叶稠密、昂首天外的景致,还将松树的“理想”——“凌云霄”和人的理想——展宏图合二为一,表现出自我超越的精神气概。这首诗的成功就在于( )
①巧用正逆互补的思维方法,对事物结构顺序进行了反向思考
②明确松树的“理想”是对人的理想的意象表达,突出人的理想
③运用类比推理方法,找到松树的“理想”与人的理想的相通之处
④在实践基础上合理想象,建立起松树富有创造性的崭新形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2024·全国·模拟预测)2023年1—8月,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216.4万亿元,同比增长4.8%;我国汽车出口294.1万辆,同比增长61.9%;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进出口4.98万亿元,同比增长4.7%……在政策作用带动下,国民经济恢复有所加快,一系列数据勾勒出我国经济旺盛活力。从逻辑角度看,这一数据报告( )
①坚持发散思维向聚合思维的转变 ②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③坚持在分析的基础之上进行综合 ④坚持在综合指导下进行辩证分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2024·全国·模拟预测)华为CFO表示,根据IDC数据,中国智能算力市场规模将由2019年的每秒3170亿亿次浮点运算次数增长至2026年的每秒12.714万亿亿次浮点运算次数。她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算力是核心驱动力。华为将发挥在计算、存储、网络、能源等领域的综合优势,以系统架构创新的思路,着力打造AI集群,实现算力、运力、存力的一体化设计,突破算力瓶颈,从而提供可持续的澎湃算力。其中蕴含的思维方法是( )
①运用定量分析方法把影响算力的各个要素联系起来
②在分析和综合的对立统一中推动对算力的认识的发展
③从不同方向思考,寻求解决算力问题的多样性答案
④运用聚合思维集中有关信息,找到发展算力的最优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2024·浙江·模拟预测)像“我真的会谢”“栓Q”“瑞思拜”等网络流行语已经全方位渗入网民在线活动,成为影响当代社会沟通交往的“必修课”。网民对网络流行语形成了两种态度。态度一:网络流行语易造成语言异化,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应该禁止使用。态度二:网络流行语是正常的语言创造,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应该大力推广。从辩证思维的角度看,对待网络流行语应该( )
①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
②坚持辩证否定观,遵循质量互变
③实现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飞跃
④坚持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认识和思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2024·浙江嘉兴·统考一模)解聚是一种解决塑料垃圾很有前途的方法,可以将废塑料回收为组成单体,用于随后再聚合。当前,许多商品塑料不能使用传统的热化学方法选择性地解聚,有研究者通过非平衡的热化学解聚加热方法,破解了这一应用难题。这一难题的破解( )
①是通过对事物功能的认识作反向思考实现的
②体现了创新思维的思路具有多向性
③是运用信息交合法产生的新思路实现的
④体现了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2024·全国·模拟预测)2023年7月29日,榕江(三宝侗寨)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简称“村超”)落下帷幕。榕江县表示,要将“村超”赛事融入全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围绕“村超”开发周边一日游、县域游、省州深度游,着力打造集山地体育、民族运动、美食餐饮、户外休闲、度假养生、民俗体验于一体的文体旅特色路线。当地将“村超”赛事融入全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是( )
①运用发散思维,围绕“村超”开发出多样的文体旅项目
②运用联想思维,对与“村超”不相关的项目进行联结开发
③运用逆向思维,对既有产业发展规划作反向思考
④运用聚合思维,打造集多项目于一体的文体旅特色路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2023·全国·模拟预测)传统的飞地模式是由经济发达地区飞入相对欠发达地区,形成飞出地“资本+技术优势”与飞入地“土地+劳动力优势”的结合。在科创飞地模式下,变“引进来”为“飞出去”,飞入地政府主动出击,将招商的触角直接伸到经济更为发达的飞出地,实现飞出地资源、政策与飞入地技术、人才的有机融合。科创飞地( )
①运用逆向思维实现了飞入地和飞出地之间优势互补
②运用发散思维解决传统飞地模式在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
③通过对有关事物存在状态的转换性思考达到创新目的
④通过正逆互补避免了“引进来”与“飞出去”中的思维僵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2023·辽宁·校联考二模)蝴蝶翅膀上有一些小坑,小坑底是黄色的,坑的斜坡是蓝色的,经过光折射后,原本的黄色和蓝色我们用肉眼看就是绿色。科学家受此启发并结合纳米技术研制出了钞票防伪技术,使得钞票在阳光下呈现不同颜色。这一研制过程运用了( )
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在综合的指导下进行分析
②发散思维的方法,将事物可能具有的组合“一网打尽”
③迁移的方法,汲取原有的经验解决新的问题
④类比推理方法,模仿了生物的构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主观题
17.(2024·天津·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研学将研究和学习相结合,通过考察、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走出学校小课堂,迈向社会大课堂,到博物馆、景点、农业基地等亲身参与实践,体验感悟生活,锻炼提升能力。
某校拟围绕“传承天津历史文化”主题开展研学活动。运用创新思维或辩证思维方法,设计活动目的、地点,完成下表。
要求:活动目的符合主题;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
设计环节 创新思维或辩证思维方法具体运用 体现的创新思维或辩证思维方法
活动目的:①_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__
活动地点:略 运用头脑风暴法,集思广益,从历史文化价值、地理位置等方面思考,寻找多个备选活动地点。 ④_______
18.(2024·安徽·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国风国潮展露新姿,生动闪耀着传统文化的时代光辉。今天,走入新国风传统戏曲的剧场,观众会看到全新的舞台设计。这种设计突破了传统舞台的局限,将观众席与舞台融为一体,让观众秒变“演员”参与剧情”,拉近了戏曲与观众的距离。舞台形式的创新推动了传统戏曲的重塑。过去,戏曲观众多为老年人,重塑后的戏曲通过融合声光电的舞美特效,带给观众全新体验与艺术享受,让年轻人而感到戏曲之美,实现了戏曲观众群体的日渐年轻化。过去,人们认为戏曲节奏慢,重塑后的戏曲则引发了人们对慢生活的共鸣,随着剧情的展开,观众在戏曲舒缓、悠扬的唱腔中,慢慢品味着生活的静谧与美好。同时,传统戏曲也在不断跨越边界,形成“戏曲+”的新美学风格,如“戏曲+流行音乐”“戏曲+书法”“戏曲+美食”等。
今天,戏曲人通过对传统戏曲的再理解、再演绎、再表达,将这一艺术形式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人民大众面前,丰富着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持续释放出传统戏曲的当代价值。
(1)结合材料,分析传统戏曲的重塑过程体现了哪些逆向思维的方法。
(2)结合材料,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知识,阐述怎样才能更好地释放传统戏曲的当代价值。
19.(2023·重庆·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在光伏制造领域有显著成本,技术等竞争优势,拥有全球光伏供应链约80%的份额。2022年光伏产品出口额约512.5亿美元,同比增长80.3%,但逆全球化趋势在光伏供应链中抬头,美国2022年通过《通胀削减法案》,拿出3690亿美元的补贴发展本土清洁技术,并在2023年5月宣称确认对进口光伏面板恢复征收关税;欧盟通过标准制定和行政支持,计划2030年至少40%的清洁技术及产品实现本土生产。世界资源研究所指出,若光伏链转移到美国和欧洲达成目标能源2050年全球净零碳排放目标将延后6~11年。
材料二 我国政府积极统筹能源安全保障和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发展,模式创新,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推进一大批可再生能源重大工程。2022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相当于减少国内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2.6亿吨,出口的光伏产品帮助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5.73亿吨,总计减排量约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减排量41%。
材料三 沙漠、戈壁等荒漠化土地占我国国土面积仅四分之一,拥有全国60%以上的太阳能资源可开发量。今年青海、宁夏、内蒙古等地积极探索沙漠区太阳能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枸杞、黄芪、红枣等)、板间养殖(牛羊)的“光伏+综合发展模式”,形成光伏发电、农业种养、观光旅游等多业态融合的产业发展和生态治理示范区,把不毛之地变成“草原绿洲”和“致富良田”。
(1)由于税赋转嫁,进口关税由进口国消费者和他国出口商共同承担,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假设美国向进口光伏产品每单位征收一定量的关税。美国国美光伏产品供给曲线由S1到S2变化,则美国消费者应承担的单位光伏产品的关税是多少?
(2)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与社会》《当代国际与政治》相关知识,从“对全球光伏供应链影响”的角度,分析欧美国家逆全球化贸易政策对达成2050年全球净零碳排放目标的冲击。
(3)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与法治》《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知识,分析我国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的重大意义。
(4)根据能源“不可能三角”理论,“人类在追求清洁能源时不可能在同一系统内同时满足供给安全,环境友好,价格低廉三个目标要求”。但这个不可能三角,正被我国“沙漠光伏”打破。结合材料,请用创新思维分析我国是如何破解能源“不可能三角”。
(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积极探索“光伏+”综合发展模式的。
20.(2023·湖南·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现代化的“并联式”过程是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化发展时空特征上的最显著区别。
(1)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发展过程。结合材料,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知识加以说明。
【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
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文明冲突论”认为,世界各种文明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冲突、敌视甚至战争。中国式现代化破解“文明冲突论”,紧紧扎根中国土壤,立足中华文明发展逻辑,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基础上,以辩证方式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知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如何破解“文明冲突论”,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的。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通过活化利用让文物重现璀璨光彩,融入现代生活,“让文物活起来”。
(3)运用发散思维检核表法中任意一种方法,结合某一具体文物,谈谈怎样让该文物“活”起来。
要求:指出所用具体思维方法,阐明创新路径及其预期效果,不得透露任何个人信息,字数在150字以内。(以下文物仅供参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十二课创新的思维要多路探索真题好题演练
一、单选题
1(2024·河北·高考真题)“孔”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球鞋两边的通风孔,有利于散热;在防盗门的小孔里装“猫眼”,便于观察门外情况。包含和上述材料相同思维方式的是( )
①将计时、通话、定位等功能于一身的智能手表
②从三角形想到三角尺、三角旗和金字塔等
③提供住宿、餐饮、采摘等多项服务的乡村特色民宿
④玻璃杯破损的原因:可能被某种东西敲碎,可能被杯中的水结成的冰胀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发散思维含义及其特征、聚合思维含义及其特征
【详解】“孔”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球鞋两边的通风孔,有利于散热;在防盗门的小孔里装“猫眼”,便于观察门外情况,体现了发散思维。
①③:聚合思维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信息逐步引导条理化的逻辑思路中,以便得出合乎逻辑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聚合思维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一切思维活动都要围绕这个轴心来进行。将计时、通话、定位等功能于一身的智能手表,提供住宿、餐饮、采摘等多项服务的乡村特色民宿,围绕智能手表和乡村特色民宿这个目标,体现了聚合思维,①③不符合题意。
②④:发散思维是根据已知的事物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多样性答案的思维方式。从三角形想到三角尺、三角旗和金字塔等,玻璃杯破损的原因:可能被某种东西敲碎,可能被杯中的水结成的冰胀裂,体现了发散思维,②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2.(2023·福建·统考高考真题)对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进行检测时,某科研团队遇到一个难题:如何把识别基因序列的微米级磁珠通过几纳米长的探针连接到芯片上(1微米=1000纳米)。他们观察到毛毛虫的脚虽然小,但足够多,能将硕大身体紧紧附着在植物叶面上。从中受到启发,他们通过增大探针的密度成功实现磁珠和芯片的连接。该团队解决难题的过程运用了( )
A.类比推理 B.归纳推理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答案】A
【详解】A: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该科研团队将毛毛虫和芯片两种事物的要素和功能等相似属性进行类比:一是要素对比,毛毛虫的脚小、腿多、身体硕大;芯片的探针小、磁珠大。二是功能对比,脚虽然小,但足够多,能将硕大的身体紧紧附着在叶面上。由此推知,通过增大纳米级探针的密度把微米级磁珠连接到芯片上。该团队解决难题的过程运用了类比推理,A符合题意。
B:归纳推理是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材料体现的是类比推理,未涉及归纳推理,B不合题意。
C: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它是根据已知的事物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思考,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多样性答案,是一种展开性的思维方式。材料体现的是类比推理,未涉及发散思维,C不合题意。
D:聚合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材料体现的是类比推理,未涉及聚合思维,D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A。
3.(2022·山东·统考高考真题)科技赋能北京冬奥令世人惊叹。北京冬奥组委选择了全球范围内还较少被使用的二氧化碳制冰技术。相较于会对大气造成污染的传统制冷剂,二氧化碳制冷剂无毒无害,非常环保,其破坏臭氧层潜能值为0,全球变暖潜能值仅为1。北京冬奥会为推广二氧化碳制冰技术提供了契机。选择使用二氧化碳制冰技术,体现出北京冬奥组委( )
①运用超前思维,创造制冰技术发展的趋势
②坚持辩证思维,分析制冰技术运用的内在矛盾
③运用发散思维,围绕环保轴心进行思维收敛和集中
④遵循逻辑推理,把握制冷剂使用与环境保护的因果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①:超前思维是在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事物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从事物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状态,运用合理的推理和想象,判断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思维形态,北京冬奥组委选择使用二氧化碳制冰技术,是判断制冰技术发展的趋势,而不是创造其发展趋势,①说法错误,排除。
②④:相较于会对大气造成污染的传统制冷剂,二氧化碳制冷剂无毒无害,非常环保,其破坏臭氧层潜能值为0,全球变暖潜能值仅为1,说明北京冬奥组委坚持辩证思维,分析制冰技术运用的内在矛盾;同时遵循逻辑推理,把握制冷剂使用与环境保护的因果关系,②④符合题意。
③:发散思维是从一个出发点向四面八方扩散、辐射,而不是进行思维的收敛和集中,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
4.(2024·湖南邵阳·统考一模)某市市长主持召开《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座谈会,分别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汇聚各方智慧力量,让报告更加全面贯彻中央精神和省、市委部署,更加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美好期盼。对材料体现的思维方法分析正确的是( )
①它是一种集思广益的个体思维发散技法
②它以会议的形式开展,要求有人主持会议
③它让人们的注意力直接对准所思考的目标
④这种会议的原则是“延迟评判”“以量求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详解】①④:题干所述为头脑风暴法,这是一种集思广益的群体思维发散技法。它以会议的形式开展,要求有人主持会议,会议有讨论的主题。在会议进入自由畅想阶段,不宜过早地评判他人的设想,以利于其他设想能够顺利地产生。这种会议的原则是“延迟评判”“以量求质”,①错误,④正确。
②:此方法以会议的形式开展,要求有人主持会议,②正确。
③:让人们的注意力直接对准所思考的目标不是此方法的特征,③且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D。
5.(2024·全国·模拟预测)2023年8月25日,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刷新我国磁约束聚变装置运行纪录。传统核电站的裂变反应是重金属元素通过裂变释放能量,但原料稀有还会产生核废料,于是科学家们改变思路聚焦聚变能。核聚变是两个原子核聚合为一个原子核并释放能量的过程,所需原料藏量丰富,反应产物无放射性污染,而且不易发生核事故,因此,聚变能是一种理想的新能源。这启示我们( )
①认识到肯定包含着否定,从而具有更丰富的内容
②坚持辩证分合,在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整体
③要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就要把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
④要善于对事物结构顺序的已有认识进行反向思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详解】①:辩证否定观坚持肯定包含着否定,但材料并未涉及肯定和否定的问题,①排除。
②:通过对裂变和聚变的分析,认识到聚变能是一种理想的新能源,说明要坚持辩证分合,在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整体,②正确。
③:核聚变是两个原子核聚合为一个原子核,这体现的是质变,是打破事物质的稳定性,③不符合题意。
④:裂变和聚变是方向相反的释放能量的方式,属于逆向思维,说明要善于对事物结构顺序的已有认识进行反向思考,④正确。
故本题选D。
6.(2024·全国·模拟预测)苏轼是北宋的治水能臣,在西湖边留下了以湖面小石塔为标界来监测水位和水面种植区域的“三潭印月”(如图)。针对“吴中”之地“居民与水争尺寸,以故常被水患”,他主张“让地与水”,提出“堤防省(注:减少)而水患衰”的理念。苏轼治水的理念启示我们( )
①运用类比推理方法,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②遵循质量互变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③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摒弃前人的治水经验
④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对治水思路进行反向求索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①:类比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相同或相似的属性进行的推理,苏轼治水并没有运用类比推理方法,①排除。
②:“堤防省(注:减少)而水患衰”的意思是要减轻水患,必须少修堤防,坚持适度原则,体现了遵循质量互变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②正确。
③:辩证否定具有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一切,“摒弃前人的治水经验”说法错误,③排除。
④:针对“吴中”之地“居民与水争尺寸,以故常被水患”,提出“让地与水”的治水理念,体现了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对治水思路进行反向求索,④正确。
故本题选C。
7.(2024·海南海口·统考模拟预测)祥符年间,宫中失火。丁谓受命主持重建皇宫。工期短、任务重,既要清理废墟,又要挖土烧砖,还要运进大量建材。丁谓命令从宫前大街取土烧砖,大街成了大沟;将汴河水引入沟中,用船将建材运至宫门口;皇宫修好后,将废弃瓦砾回填沟中,水沟又变成街道。一举三得,省下费用以亿万计。在此工程中,丁谓( )
①坚持问题导向,运用了联想思维
②研究思维具体,发现了思维抽象
③对建材的运输方法作了反向思考
④对废弃瓦砾的功能作了反向思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详解】①③④:丁谓设计出一套实施方案,先挖土烧砖再修好皇宫,将废弃瓦砾回填沟中,水沟又变成街道,取得了工程的成功,这表明在此工程中,丁谓坚持问题导向,运用联想思维,对废弃瓦砾的功能作了反向思考,并未对建材的运输方法作反向思考,①④符合题意,③排除。
②:认识发展的历程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而不是研究思维具体发现了思维抽象,②排除。
故本题选B。
8.(2024·辽宁沈阳·校联考一模)2023年“双节”期间,沈阳方城成为外地游客首选打卡地。沈阳市政府为打造古城复兴典范,统筹营造空间形态、环境生态,经济业态、文化活态,最大限度地再现方城的历史记忆符号,彰显了方城“井字坊、九宫格”的空间布局和历史风貌。由此可见,沈阳市政府( )
①通过发散思维寻求处理好方城的保护与发展的多样性答案
②运用科学思维,从本地实际出发遵循方城建设和保护规律
③把方城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进行统一考察,坚持统筹规划
④发挥思维的能动性,就能实现打造古城复兴典范这一目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①:沈阳市政府为打造古城复兴典范,统筹营造空间形态、环境生态,经济业态、文化活态,最大限度地再现方城的历史记忆符号,彰显了方城“井字坊、九宫格”的空间布局和历史风貌。这体现聚合思维,古城复兴与历史风貌是聚合点,①排除。
④:思维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必须通过实践来打造古城复兴。且要发挥科学思维的能动性,才能帮助人们实现预期目标,④排除。
②③:沈阳市政府从本地实际出发,遵循方城建设和保护规律,把方城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进行统一考察,坚持统筹规划,②③正确。
故本题选C。
9.(2024·全国·模拟预测)“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李白《南轩松》中的这两句诗看不见“松”字,却借用“古苔”“秋烟”“云霄”等事物从侧面描绘出一幅松树苍劲挺拔、枝叶稠密、昂首天外的景致,还将松树的“理想”——“凌云霄”和人的理想——展宏图合二为一,表现出自我超越的精神气概。这首诗的成功就在于( )
①巧用正逆互补的思维方法,对事物结构顺序进行了反向思考
②明确松树的“理想”是对人的理想的意象表达,突出人的理想
③运用类比推理方法,找到松树的“理想”与人的理想的相通之处
④在实践基础上合理想象,建立起松树富有创造性的崭新形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详解】①:李白写“松”是借用“古苔”“秋烟”“云霄”等事物从侧面描绘出松树的苍劲挺拔,这并没有体现运用正逆互补的思维方法,对事物结构顺序进行反向思考,①不符合题意。
②:该诗将松树的“理想”——“凌云霄”和人的理想——展宏图合二为一,把抽象的人的理想形象化为松树的“理想”,这是一种有意想象,是一种意象化表达,目的在于突出人的理想,②符合题意。
③:用松树的“理想”表达人的理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目的在于生动形象地表达诗人的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而类比是一种推理形式,目的在于得出新知识,明显不同于比喻,③说法错误。
④:创新思维要以实践为基础,李白写“松”不见“松”字,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合理想象,从而建立起松树富有创造性的崭新形象,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0.(2024·全国·模拟预测)2023年1—8月,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216.4万亿元,同比增长4.8%;我国汽车出口294.1万辆,同比增长61.9%;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进出口4.98万亿元,同比增长4.7%……在政策作用带动下,国民经济恢复有所加快,一系列数据勾勒出我国经济旺盛活力。从逻辑角度看,这一数据报告( )
①坚持发散思维向聚合思维的转变 ②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③坚持在分析的基础之上进行综合 ④坚持在综合指导下进行辩证分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①:这一数据报告既体现发散思维,也体现聚合思维,不是由发散思维向聚合思维的单向转变,①排除。
②:这一数据报告既有具体数据说明,也有定性结论,说明这一数据报告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②符合题意。
③:这一数据报告的结论是在分析一系列经济发展数据的基础上作出的,说明这一数据报告坚持在分析的基础之上进行综合,③符合题意。
④:材料强调的是“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没有涉及“在综合指导下分析”,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1.(2024·全国·模拟预测)华为CFO表示,根据IDC数据,中国智能算力市场规模将由2019年的每秒3170亿亿次浮点运算次数增长至2026年的每秒12.714万亿亿次浮点运算次数。她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算力是核心驱动力。华为将发挥在计算、存储、网络、能源等领域的综合优势,以系统架构创新的思路,着力打造AI集群,实现算力、运力、存力的一体化设计,突破算力瓶颈,从而提供可持续的澎湃算力。其中蕴含的思维方法是( )
①运用定量分析方法把影响算力的各个要素联系起来
②在分析和综合的对立统一中推动对算力的认识的发展
③从不同方向思考,寻求解决算力问题的多样性答案
④运用聚合思维集中有关信息,找到发展算力的最优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②:华为CFO根据IDC数据得出人工智能的发展,算力是核心驱动力的结论,指出华为将发挥综合优势,着力打造AI集群,突破算力瓶颈,这体现了在分析和综合的对立统一中推动对算力的认识的发展,②正确。
④:发挥在计算、存储等领域的综合优势,以系统架构创新的思路,着力打造AI集群,实现算力、运力、存力的一体化设计,体现了华为运用聚合思维围绕突破算力瓶颈,把各领域情况集中起来,寻求最优解决方案,④正确。
①:材料体现了运用分析与综合的统一,没有体现运用定量分析方法把影响算力的各个要素联系起来,①不选。
③:从不同方向思考,寻求解决算力问题的多样性答案属于发散思维,但材料未体现发散思维,③排除。
故本题选C。
12.(2024·浙江·模拟预测)像“我真的会谢”“栓Q”“瑞思拜”等网络流行语已经全方位渗入网民在线活动,成为影响当代社会沟通交往的“必修课”。网民对网络流行语形成了两种态度。态度一:网络流行语易造成语言异化,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应该禁止使用。态度二:网络流行语是正常的语言创造,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应该大力推广。从辩证思维的角度看,对待网络流行语应该( )
①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
②坚持辩证否定观,遵循质量互变
③实现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飞跃
④坚持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认识和思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③:从辩证思维的角度看,对待网络流行语应该坚持辩证否定观,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充分认识到网络流行语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实现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飞跃,①③符合题意。
②:从辩证思维的角度看,对待网络流行语应该坚持辩证否定观,不涉及遵循质量互变规律,②不符合题意。
④:坚持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认识和思考属于创新思维,不属于辩证思维,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3.(2024·浙江嘉兴·统考一模)解聚是一种解决塑料垃圾很有前途的方法,可以将废塑料回收为组成单体,用于随后再聚合。当前,许多商品塑料不能使用传统的热化学方法选择性地解聚,有研究者通过非平衡的热化学解聚加热方法,破解了这一应用难题。这一难题的破解( )
①是通过对事物功能的认识作反向思考实现的
②体现了创新思维的思路具有多向性
③是运用信息交合法产生的新思路实现的
④体现了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②④:为处理塑料垃圾,研究者充分发挥创新思维的作用,运用解聚的方法处理塑料垃圾,体现了创新思维具有多向性的特点,同时体现了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能够通过实践的检验,②④符合题意。
①③:题干体现的是聚合思维,未涉及逆向思维和信息交合法,①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4.(2024·全国·模拟预测)2023年7月29日,榕江(三宝侗寨)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简称“村超”)落下帷幕。榕江县表示,要将“村超”赛事融入全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围绕“村超”开发周边一日游、县域游、省州深度游,着力打造集山地体育、民族运动、美食餐饮、户外休闲、度假养生、民俗体验于一体的文体旅特色路线。当地将“村超”赛事融入全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是( )
①运用发散思维,围绕“村超”开发出多样的文体旅项目
②运用联想思维,对与“村超”不相关的项目进行联结开发
③运用逆向思维,对既有产业发展规划作反向思考
④运用聚合思维,打造集多项目于一体的文体旅特色路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详解】①:当地将“村超”赛事融入全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运用发散思维,围绕“村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思考,开发出多样的文体旅项目,①符合题意。
④:当地打造集多项目于一体的文体旅特色路线,是运用聚合思维进行开发,④符合题意。
②:联想思维是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体现,往往是将相关的事物进行联结,②错误。
③:材料强调运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将“村超”赛事融入全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未涉及运用逆向思维,③排除。
故本题选B。
15.(2023·全国·模拟预测)传统的飞地模式是由经济发达地区飞入相对欠发达地区,形成飞出地“资本+技术优势”与飞入地“土地+劳动力优势”的结合。在科创飞地模式下,变“引进来”为“飞出去”,飞入地政府主动出击,将招商的触角直接伸到经济更为发达的飞出地,实现飞出地资源、政策与飞入地技术、人才的有机融合。科创飞地( )
①运用逆向思维实现了飞入地和飞出地之间优势互补
②运用发散思维解决传统飞地模式在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
③通过对有关事物存在状态的转换性思考达到创新目的
④通过正逆互补避免了“引进来”与“飞出去”中的思维僵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③:打造科创飞地,变“引进来”为“飞出去”,运用了逆向思维,实现了飞入地和飞出地间优势互补,将二者的存在状态进行转换,实现了创新的目的,①③正确。
②④:材料未涉及发散思维和正逆互补,②④排除。
故选B项。
16.(2023·辽宁·校联考二模)蝴蝶翅膀上有一些小坑,小坑底是黄色的,坑的斜坡是蓝色的,经过光折射后,原本的黄色和蓝色我们用肉眼看就是绿色。科学家受此启发并结合纳米技术研制出了钞票防伪技术,使得钞票在阳光下呈现不同颜色。这一研制过程运用了( )
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在综合的指导下进行分析
②发散思维的方法,将事物可能具有的组合“一网打尽”
③迁移的方法,汲取原有的经验解决新的问题
④类比推理方法,模仿了生物的构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详解】③④:蝴蝶翅膀上有一些小坑,经过光折射后会呈现不同的颜色,科学家受此启发并结合纳米技术研制出了钞票防伪技术,运用了类比推理方法,模仿了生物的构造;同时运用了迁移的方法,汲取原有的经验解决新的问题,③④符合题意。
①②:材料未涉及分析与综合的方法,也未涉及将事物可能具有的组合“一网打尽”的发散性思维,①②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二、主观题
17.(2024·天津·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研学将研究和学习相结合,通过考察、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走出学校小课堂,迈向社会大课堂,到博物馆、景点、农业基地等亲身参与实践,体验感悟生活,锻炼提升能力。
某校拟围绕“传承天津历史文化”主题开展研学活动。运用创新思维或辩证思维方法,设计活动目的、地点,完成下表。
要求:活动目的符合主题;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
设计环节 创新思维或辩证思维方法具体运用 体现的创新思维或辩证思维方法
活动目的:①_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__
活动地点:略 运用头脑风暴法,集思广益,从历史文化价值、地理位置等方面思考,寻找多个备选活动地点。 ④_______
【答案】①示例:挖掘天津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
②示例:围绕本次研学活动主题,集中各种信息,确定最符合主题的活动目的。
③示例:聚合思维
④发散思维
【知识点】聚合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的含义及其实质和核心、发散思维方法
【分析】背景素材:围绕“传承天津历史文化”主题开展研学活动
考点考查: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方法
能力考查: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主观题,以某校拟围绕“传承天津历史文化”主题开展研学活动创设情境,要求运用创新思维或辩证思维方法,设计活动目的、地点,思维发散性较强。作答时,注意①②③分别对应活动目的、思维方法的具体运用、体现的思维方法,具体可先以思维方法为逻辑起点,再围绕思维方法分别凝练活动目的,具体阐述如何运用,答案不固定但其中具体做法和思维方法需准确对接,可参考角度:分析与综合、联想思维、聚合思维、超前思维等。另外,要注意④是针对“运用头脑风暴法,集思广益,从历史文化价值、地理位置等方面思考,寻找多个备选活动地点”这一具体运用总结出“发散思维”这一思维方法,本题答案固定,要准确作答。
18.(2024·安徽·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国风国潮展露新姿,生动闪耀着传统文化的时代光辉。今天,走入新国风传统戏曲的剧场,观众会看到全新的舞台设计。这种设计突破了传统舞台的局限,将观众席与舞台融为一体,让观众秒变“演员”参与剧情”,拉近了戏曲与观众的距离。舞台形式的创新推动了传统戏曲的重塑。过去,戏曲观众多为老年人,重塑后的戏曲通过融合声光电的舞美特效,带给观众全新体验与艺术享受,让年轻人而感到戏曲之美,实现了戏曲观众群体的日渐年轻化。过去,人们认为戏曲节奏慢,重塑后的戏曲则引发了人们对慢生活的共鸣,随着剧情的展开,观众在戏曲舒缓、悠扬的唱腔中,慢慢品味着生活的静谧与美好。同时,传统戏曲也在不断跨越边界,形成“戏曲+”的新美学风格,如“戏曲+流行音乐”“戏曲+书法”“戏曲+美食”等。
今天,戏曲人通过对传统戏曲的再理解、再演绎、再表达,将这一艺术形式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人民大众面前,丰富着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持续释放出传统戏曲的当代价值。
(1)结合材料,分析传统戏曲的重塑过程体现了哪些逆向思维的方法。
(2)结合材料,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知识,阐述怎样才能更好地释放传统戏曲的当代价值。
【答案】(1)①全新的舞台设计让观众秒变“演员”参与剧情,体现了对事物结构顺序的已有认识进行反向思考。
②过去人们认为戏曲节奏慢,重塑后的戏曲引发了人们对慢生活的共鸣,体现了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存在状态的认识作转换性思考。
③过去戏曲观众多为老年人,重塑后的戏曲让年轻人领略到戏曲之美,实现了戏曲观众群体的日渐年轻化,体现了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功能的认识作反向思考。
(2)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
②结合时代特点和观众需求,对传统戏曲进行改编和创新,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需求。
③具体分析传统戏曲的特点和优势,如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依据。
【知识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的含义、逆向思维方法、矛盾的特殊性
【分析】背景素材:传统戏曲再创辉煌
考点考查:逆向思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公共参与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体现类,要求分析传统戏曲的重塑过程体现了哪些逆向思维的方法。需要调用逆向思维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从逆向思维方法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让观众秒变“演员”参与剧情”→可联系对事物结构顺序的已有认识进行反向思考。
关键词②:人们认为戏曲节奏慢,重塑后的戏曲则引发了人们对慢生活的共鸣→可联系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存在状态的认识作转换性思考。
关键词③:让年轻人而感到戏曲之美,实现了戏曲观众群体的日渐年轻化→可联系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功能的认识作反向思考。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措施类,要求阐述怎样才能更好地释放传统戏曲的当代价值。需要调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有关知识,从具体问题分析、矛盾特殊性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戏曲人通过对传统戏曲的再理解、再演绎、再表达,将这一艺术形式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人民大众面前→可联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关键词②:舞台形式的创新推动了传统戏曲的重塑;重塑后的戏曲则引发了人们对慢生活的共鸣→可联系结合时代特点和观众需求,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具体分析传统戏曲的特点和优势,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依据。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19.(2023·重庆·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在光伏制造领域有显著成本,技术等竞争优势,拥有全球光伏供应链约80%的份额。2022年光伏产品出口额约512.5亿美元,同比增长80.3%,但逆全球化趋势在光伏供应链中抬头,美国2022年通过《通胀削减法案》,拿出3690亿美元的补贴发展本土清洁技术,并在2023年5月宣称确认对进口光伏面板恢复征收关税;欧盟通过标准制定和行政支持,计划2030年至少40%的清洁技术及产品实现本土生产。世界资源研究所指出,若光伏链转移到美国和欧洲达成目标能源2050年全球净零碳排放目标将延后6~11年。
材料二 我国政府积极统筹能源安全保障和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发展,模式创新,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推进一大批可再生能源重大工程。2022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相当于减少国内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2.6亿吨,出口的光伏产品帮助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5.73亿吨,总计减排量约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减排量41%。
材料三 沙漠、戈壁等荒漠化土地占我国国土面积仅四分之一,拥有全国60%以上的太阳能资源可开发量。今年青海、宁夏、内蒙古等地积极探索沙漠区太阳能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枸杞、黄芪、红枣等)、板间养殖(牛羊)的“光伏+综合发展模式”,形成光伏发电、农业种养、观光旅游等多业态融合的产业发展和生态治理示范区,把不毛之地变成“草原绿洲”和“致富良田”。
(1)由于税赋转嫁,进口关税由进口国消费者和他国出口商共同承担,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假设美国向进口光伏产品每单位征收一定量的关税。美国国美光伏产品供给曲线由S1到S2变化,则美国消费者应承担的单位光伏产品的关税是多少?
(2)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与社会》《当代国际与政治》相关知识,从“对全球光伏供应链影响”的角度,分析欧美国家逆全球化贸易政策对达成2050年全球净零碳排放目标的冲击。
(3)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与法治》《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知识,分析我国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的重大意义。
(4)根据能源“不可能三角”理论,“人类在追求清洁能源时不可能在同一系统内同时满足供给安全,环境友好,价格低廉三个目标要求”。但这个不可能三角,正被我国“沙漠光伏”打破。结合材料,请用创新思维分析我国是如何破解能源“不可能三角”。
(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积极探索“光伏+”综合发展模式的。
【答案】(1)P2-P1;(P1-P0)-(P1-P0)
(2)现有的全球光伏供应链是顺应全球化的、是符合各国比较优势的;欧美国家逆全球化贸易政策,使全球光伏供应链不具有比较优势,打破了现有的合理的国际分工,增加了光伏产业的发展成本;光伏产业成本提高,延滞了光伏产品的广泛应用,从而影响2050年全球零碳排放目标的实现。
(3)
①有利于统筹我国安全和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
②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③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4)
①逆向思维,将沙漠荒地劣势转为光伏发电优势,不毛之地变为良田;
②联想思维,将不同动植物迁移板下板间种养;
③聚合思维,将光伏发电、沙漠治理、综合经济效益三方面协调发展,打破能源“不可能三角”。
(5)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照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的时代需求,从光伏产业优势、荒漠化土地资源等实际出发。
②尊重光伏发电、沙漠治理、农业种养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分析】背景素材:新能源
考点考查:经济全球化、我国的外交、新发展理念、创新思维、一切从实际出发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要求说明美国国美光伏产品供给曲线由S1到S2变化,则美国消费者应承担的单位光伏产品的关税是多少?具体结合图表进行信息解读,注意精练,不要啰嗦。
第二步:审图表。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美国国美光伏产品供给曲线由S1到S2变化,结合图表→则相同数量的光伏产品价格上升的部分,就是增加的关税。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要求分析欧美国家逆全球化贸易政策对达成2050年全球净零碳排放目标的冲击。需要调用经济全球化的有关知识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我国在光伏制造领域有显著成本,技术等竞争优势,拥有全球光伏供应链约80%的份额→现有的全球光伏供应链是顺应全球化的、是符合各国比较优势的;
关键词②:但逆全球化趋势在光伏供应链中抬头,美国2022年通过《通胀削减法案》,拿出3690亿美元的补贴发展本土清洁技术,并在2023年5月宣称确认对进口光伏面板恢复征收关税→欧美国家逆全球化贸易政策,使全球光伏供应链不具有比较优势,打破了现有的合理的国际分工,增加了光伏产业的发展成本;
关键词③:若光伏链转移到美国和欧洲达成目标能源2050年全球净零碳排放目标将延后6~11年→光伏产业成本提高,延滞了光伏产品的广泛应用,从而影响2050年全球零碳排放目标的实现;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3)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要求分析我国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的重大意义。需要调用我国的外交的有关知识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我国政府积极统筹能源安全保障和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发展,模式创新,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推进一大批可再生能源重大工程→有利于统筹我国安全和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
关键词②:2022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相当于减少国内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2.6亿吨,出口的光伏产品帮助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5.73亿吨→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关键词③:总计减排量约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减排量41%→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4)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要求分析我国是如何破解能源“不可能三角”。需要调用创新思维的有关知识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将沙漠荒地劣势转为光伏发电优势,不毛之地变为良田→可联系逆向思维;
关键词②:将不同动植物迁移板下板间种养→可联系联想思维;
关键词③:将光伏发电、沙漠治理、综合经济效益三方面协调发展,打破能源“不可能三角”→可联系聚合思维;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5)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要求说明我国是如何积极探索“光伏+”综合发展模式的。需要调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有关知识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按照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的时代需求,从光伏产业优势、荒漠化土地资源等实际出发→可联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关键词②:尊重光伏发电、沙漠治理、农业种养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联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点睛】
20.(2023·湖南·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现代化的“并联式”过程是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化发展时空特征上的最显著区别。
(1)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发展过程。结合材料,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知识加以说明。
【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
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文明冲突论”认为,世界各种文明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冲突、敌视甚至战争。中国式现代化破解“文明冲突论”,紧紧扎根中国土壤,立足中华文明发展逻辑,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基础上,以辩证方式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知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如何破解“文明冲突论”,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的。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通过活化利用让文物重现璀璨光彩,融入现代生活,“让文物活起来”。
(3)运用发散思维检核表法中任意一种方法,结合某一具体文物,谈谈怎样让该文物“活”起来。
要求:指出所用具体思维方法,阐明创新路径及其预期效果,不得透露任何个人信息,字数在150字以内。(以下文物仅供参考)

【答案】(1)①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②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符合本国实际。中国的现代化起步晚,要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就要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并联式”叠加发展,而不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串联式”发展,这是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2)①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坚持各民族平等、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化解文明冲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推动各种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
③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既胸怀天下、保持开放,又立足中国国情,坚守中华文化发展立场,推动人类文明在深度交流与交融中进步。
(3)参考示例:
①思维方法:检核表法中的他用,是指挖掘现事物的其他用途,或者稍加改变后作他用。
②创新路径:以四羊方尊的外观为参考,使用普通轻便的质,制作成其他尺寸的“四羊方尊”,可用作笔筒或花瓶等底部印上二维码,可扫码收听文物讲解视频。
③预期效果:让人们了解四羊方尊的流传历史、文物特征制作工艺等,从审美、历史文化等角度发挥其艺术价值。
【分析】背景素材:中国式现代化
考点考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有关知识、文化的有关知识、发散思维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要求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知识加以说明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发展过程。本题考查知识明确具体,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解答时把握材料关键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分析回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可联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及作用(理论逻辑)。
关键词②: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现代化的“并联式”过程是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化发展时空特征上的最显著区别→可联系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符合本国实际(事实逻辑)。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相结合。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要求运用文化知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如何破解“文明冲突论”,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的。本题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本题要把握材料关键信息,调动运用教材知识分析回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可联系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和遵循原则。
关键词②:紧紧扎根中国土壤,立足中华文明发展逻辑,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基础上,以辩证方式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可联系立足中国国情,坚守中华文化发展立场。
关键词③: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可联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相结合。
(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发散思维检核表法中的方法,可以从他用、借用、改变、扩大、缩小、代替、调整、颠倒等角度分析,并注意结合文物“活”起来加以分析。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