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地理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德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地理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德阳市高中 2023 级第三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考试
地理试卷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共 6 页,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2.本试卷满分 100 分,75 分钟完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 48 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 16 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8 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
合题目要求的。)
甘肃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老工业基地,在“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从东部沿海地区迁建落地
一大批企业,促进甘肃形成了较完整的重化工业产业体系。近年来,甘肃“以优环境谋共赢”,积极推动新型
工业化,立足已有优势,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构建具有甘肃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据此,完成 1~2 题。
1.建设早期,东部沿海地区迁建落地甘肃的主要产业是( )
A.木材加工 装备制造 B.石油化工 有色冶金
C.芯片研发 航空航天 D.煤炭建材 轻纺工业
2.甘肃“以优环境谋共赢”推动新型工业化,对当地的有利影响是( )
①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②调整产业结构,降低重化工业比重
③改善生态环境,创建宜居宜业城市
④完善基础设施,改善营商投资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图 1 为某地质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 3~4 题。
3.图 1 中①②③④岩层形成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②④③① D.④②①③
4.形成岩层断面⑤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变质作用 B.沉积作用 C.岩浆喷发 D.侵蚀作用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全球第二大流动沙漠,2024 年 11 月 28 日,我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通过生物、光伏
治沙等措施对沙漠南缘空白区“锁边合龙”,防止沙漠扩张。图 2 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光伏生态治沙示范项目区
景观图。据此,完成 5~6 题。
5.“锁边合龙”工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抑制( )
A.风力侵蚀 B.岩石风化 C.风沙搬运 D.风力堆积
6.光伏治沙效益显著是因为光伏能够( )
A.吸收光照,促进地面升温 B.截留降水,增加地表下渗
C.增大风力,加快空气流通 D.遮蔽光照,减少地面蒸发
考虑南楼遮挡情况下,北京某小区测得某一栋楼南向楼层不同节气(冬至约为 12 月 22 日,大寒约为 1月 20
日,雨水约为 2 月 18 日)日照时长变化图(图 3)。据此,完成 7~9 题。
7.图中甲乙丙代表的节气对应是( )
A.雨水 冬至 大寒 B.冬至 大寒 雨水
C.大寒 雨水 冬至 D.雨水 大寒 冬至
8.与甲节气相比,丙节气当天南向不同楼层光照时长差异小,是因为( )
A.天气较为晴朗 B.太阳高度较大
C.白昼时间较长 D.南侧建筑较少
9.甲至丙节气期间( )
A.地球公转速度持续减缓 B.德阳正午太阳高度减小
C.德阳日落方位为西北向 D.德阳白昼时间持续增长
图 4 为某河流干流自然河段水深随时间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 10~11 题。
10.该河流最可能是( )
A.淮河 B.长江 C.松花江 D.珠江
11.该河段 0-60 天期间水深明显较低的主要原因( )
①上游来水少 ②大气降水少
③蒸发量较大 ④农业耗水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019 年 9 月 12—14 日北极科考船在西北太平洋航行时记录到一次大气能见度突降的海雾事件。船载仪器显
示,从 9 月 12 日 21 时开始,大气能见度出现断崖式下降至 1km 以内。图 5 为 9 月 13 日表层海水等温线分布图,
据此,完成 12~14 题。
12.影响图示区域海水等温线走向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 B.洋流 C.地形 D.海陆位置
13.图中粗实线①②③④能够正确示意科考船航行时经历海雾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4.9 月 12-14 日航行区海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寒暖流交汇剧烈 B.寒流降温幅度大
C.暖流携带水汽多 D.高纬海区水温低
海拔 7782 米的南迦巴瓦峰有世界上分布最北的热带雨林景观,这里几乎囊括了从热带到极地的所有植被类
型。图 6 为喜马拉雅山东段南迦巴瓦峰南北坡垂直自然带示意图,图 7 为南迦巴瓦峰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
15~16 题。
15.推测图 7 中的热带季雨林带分布位置偏北的原因是( )
①冬季风影响小 ②夏季风被抬升
③纬度位置较低 ④基带海拔较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6.导致南迦巴瓦峰南北坡雪线高度差异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 B.坡度 C.降水 D.坡向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52 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 3 大题,共 52 分)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塔里木河下游植被以深根植物(根系深度多在 4 米以上)柽柳和胡杨为主。研究表明,塔里木河下游柽柳和
胡杨植株密度变化与 0-15cm 土壤含水率相关性低。由于区域内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沙
漠化快速发展。后经大西海子水库生态输水后,下游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图 8 为塔里木河下游流域位置图,图 9
为不同程度风沙活动与 0-15cm 土壤含水率关系图。
(1)根据图 9 描述不同程度风沙活动与 0—15cm 土壤含水率的相关性。(4 分)
(2)说明该区域柽柳、胡杨等植株密度变化与 0—15cm 土壤含水率相关性低的原因。(4 分)
(3)从风力—土壤整体性角度,分析随风沙活动增强 0—15cm 土壤含水率变化的原因。(4 分)
(4)简述大西海子水库增加向下游河流生态补水对减轻风蚀的有利影响。(4 分)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湖面,从中得到水蒸气和热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的
现象,通常以降雪的形式出现。色林错位于青藏高原西侧,平均海拔 4500 米以上,是西藏第一大湖泊。受盛行
西风的影响,湖区周边常覆盖深厚积雪。图 10 为色林错及周边湖区某年 10-11 月积雪分布位置及积雪厚度图,
图 11 为该年 9-11 月西风位置与湖区温度变化折线图。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色林错湖区降雪概率将
会增加。
(1)描述图 10 区域内积雪的空间分布特征。(4 分)
(2)分析 10—11 月此次湖区降雪的形成过程。(8 分)
(3)从湖泊水分供给角度,说明全球气候变暖该区域湖区降雪概率增大的原因。(6 分)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驱动下,2000 年以来,我国山地、丘陵地区梯田撂荒范围不断扩大,大规模的梯田撂
荒将会引发耕地、粮食和生态等安全问题。图 12 为我国梯田撂荒率(撂荒梯田面积占区域内梯田总面积的比例)
省域分布图。
(1)描述我国梯田撂荒率的区域差异。(4 分)
(2)简析我国 2000 年以来梯田撂荒现象明显增多的原因。(4 分)
(3)分析大规模的梯田撂荒对国家安全的影响。(4 分)
(4)为保障国家安全,请针对大规模梯田撂荒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6 分)
德阳市高中 2023 级第三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考试
地理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
符合题目要求的。)
1.B 2.C 3.B 4.D 5.C 6.D 7.B 8.B
9.D 10.C 11.A 12.A 13.C 14.A 15.A 16.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个大题,共 52分。)
17.(16 分)(1)非风沙活动地区土壤含水率较高,随着风沙活动强度增加,土壤含水率减少,呈负相关。(4 分)
(2)胡杨、怪柳为深根系植物(2 分),以吸收地下水为主,对表层土壤水分吸收少(2 分)。
(3)风力变大,表层土壤水分蒸发增强(2 分);风力侵蚀作用增强,导致表层土壤细颗粒物流失增多,粗颗粒
物比重增加(土壤粗化)(2 分),土壤有机质和黏粒减少使表层土壤持水性减弱(2 分);地表孔隙增大,水分
下渗增加(2分)。(任答两点得 4分)
(4)生态补水后,下游河道附近土壤含水率增加(2分),沿河植被覆盖度增加(2 分),抗风蚀能力增强。
18.(18 分)(1)积雪区主要分布于各湖泊东侧、南侧;湖泊面积越大,东、南侧积雪范围越广。(4 分)
(2)(太阳直射点南移,)西风南移至湖区位置:气温降至 0℃以下,而湖泊(因比热容大降温慢)表层水温高
于 0℃,蒸发较多,水汽丰富;西风经过湖面增温增湿,登陆后与东侧冷气团相遇,致使暖湿水汽拾升形成降水:
因区域气温偏低,形成明显降雪。(8分)
(3)气温升高,补给湖泊的冰雪融水增多(2分),湖域面积增大,10-11 月蒸发供给水汽增加(2分);湖面结
冰期变短,蒸发供给水汽的时间延长(2分)。
19.(18 分)(1)荒率最高的是广东、北京等地:南方地区整体荒率较高,其中长江中下游区域较为突出。(4
分)
(2)山地、丘陵地区经济水平较低,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山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明显增加,导致劳动
力短缺;山地、丘陵地区交通不便,农产品外运困难;农业机械水平较低,灌溉等基础设施落后;梯田耕地面
积较小,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劳动生产率低;梯田的维护成本较高。(任答两点得 4 分)
(3)梯田選荒致使耕地资源浪费,导致粮食种植面积减少;撂荒导致梯田耕地缺乏维护,导致耕地质量下降,
粮食产量、质量下降,对国家粮食安全带来威胁;荒梯田年久失修,致使山地、丘陵地区水土流失加重,引起
区域内生态安全问题;梯田是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大规模梯田荒致使梯田农业文化传承受阻,对国家文化安
全带来不利影响。(任答两点得 4 分)
(4)加强梯田耕地保护,严守耕地红线,实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提高农业补助,提高农民耕作的积极性;建立
并完善梯田保护机制,发展梯田农业观光旅游,保护梯田文化遗产;完善梯田农业基础设施,推广小型农业生
产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土地流转、整合,提高种粮积极性。(任答三点得 6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