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学习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济南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学习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1月济南市高三期末学习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创作并不是为细节而细节,细节的存在是因为细节具有提升作品品格的功能。人们也许会忘记作品的情节、人物,但会因一个典型细节而记住作品。
细节的存在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更为鲜活,这也是人们对细节意义的普遍性认知。《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三仙姑等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这与赵树理善于捕捉并使用细节分不开。细节在某种条件下也往往会影响作品的结构。或者说,作者会设计一种类似于“中枢”意义的细节,并围绕这一细节来展开作品。刘慈欣的《乡村教师》中的乡村教师让孩子们背诵牛顿定律的细节是整个小说结构的重心。这种“字宙巧合”的细节使人类与字宙中的碳基联邦发生了奇异的联系,进而产生了拯救太阳系的功用。在很多情况下,细节会改变作品的艺术境界,使作品的品格发生变化。当然,这种变化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衡量的标准就在于对细节的使用是否合适。有一种情况是,细节的出现会对作品中的社会背景、人物命运等形成某种暗示或隐喻。茅盾的《子夜》中描写吴老爷子从传统的乡下进入当时灯红酒绿的上海立刻就晕了过去。这个细节充满了象征意味,隐喻当时的中国社会也将面临像吴老爷子一样的命运。可见,细节使作品变得血肉饱满、气韵生动,具有真实的力量和超越真实的灵
尽管并不是所有的优秀作家都重视细节描写,但长于细节描写的作家一定是优秀的,他们动性。具有营造细节的天赋、才华,以及准确运用细节提升作品品格的卓越能力。作家首先要有艺术的敏感度。就是说作家对万物所蕴含的艺术可能性要有敏锐的鉴别力、感受力。如果作家没有这种敏锐性,对万事万物持冷漠、麻木、僵硬的态度,就难以发现艺术的细节。作家其次要有对生活的熟悉度。不熟悉、不了解生活,不知道人们是怎样度过每一天的,就难以表现出活色生香、充满人间气息的生活,而细节正隐藏在这样的生活中。细节可能是作家捻断数根须后创造的,但最好的状态是在熟悉描写对象之后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作家还要有表达的准确度。有的人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喜欢描写细节但可能这些细节或者冗杂多余,或者与作品需要的艺术情境不符,或者张冠李戴,与人物的性格、精神品格相悖。这样的细节描写就是不妥的,甚至是失败的。细节的准确度除了要体现人物的性格、价值观之外,还要体现其生存的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的、文化的与伦理的……只有准确的细节才能点石成金、锦上添花,使作品的品格得到升华,艺术的魅力得到强化。
(摘编自杜学文《细节,无所不在又意味深长》)
材料二:
细节可以揭示出小说的秘密。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如何在时间之流中呈现一定密度和频次的细节,是小说艺术成败的关键要素。在这里,所谓密度是指一个细节单元的体量,频次主要是指相同或相似细节出现的频率。
一般而言,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越丰富越好,但这并不等于无原则的堆砌和罗列细节。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从其倡导的“总体性”出发,认为细节应该是情节之中的细节,应该是为了塑造人物、书写命运而存在,否则就是“细节肥大症”。
所谓“肥大”不仅是细节的“量”的问题,还指细节所承担的功能及其艺术效果。就人物塑造而言,作家常常采取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但如果没有抓住人物性格的关键特征,再多的细节也无法掩饰人物形象的模糊和空洞。“细节肥大症”不仅是写作技巧问题,还是以何种姿态来面对人、书写人的写作伦理问题。很多推理小说的细节描写极其严密和精细,但很少能塑造出光彩动人的人物形象,根本原因还是没有把人物作为统率故事、细节的灵魂。
小说往往通过“细节的洪流”来成就别样的小说艺术。所谓“细节的洪流”,是说“众多细节不再是悬念或者宏大叙事抛弃的多余之物,相反这是一种历史存在”。卡夫卡的《变形记》用大量细节精细地描述了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的各种变化和感受,细节不为情节发展而设置,却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艰难的生存境遇和体验。如果没有这些“细节的洪流”,读者无法“原谅”一位不交待格里高尔“为何变”“如何变”的作者。
小说艺术常常通过调节相同或相似细节的出现频次来实现不同的艺术效果。美国文学评论家米勒在《小说与重复》中写道:“对一部小说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过诸如此类重复出现的现象来完成。”理解了这种“重复”与“频次”,也就拿到了打开小说艺术的钥匙。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奥雷里亚诺上校反复制作又销毁小金鱼的细节,似乎在象征着人类永不停息地劳作、永不停息地抗争,但这种抗争又是徒劳的。这个多频次的细节描写实现了制造悬念、推进叙事、前后呼应的效果。
(摘编自李晓禺《细节揭示出小说的秘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细节能够使人物形象刻画更为鲜活,因此人物的细节越丰富,作品的艺术境界就越高。
B.优秀的作家一定善于捕捉并使用细节,从而使作品有真实的力量和超越真实的灵动。
C.细节的密度和频次是小说艺术成败的关键要素,因此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越丰富越好。
D.很多推理小说犯了“细节肥大症”,虽然细节描写严密精细,塑造的人物形象却不鲜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家在熟悉描写对象后,将真实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呈现出来,这才是最好的状态。
B.作家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并对细节描写感兴趣,就会将细节描写得既妥当又成功。
C.作家只要具备艺术的敏感度、对生活的熟悉度、表达的准确度,就能够写出好作品。
D.小说创作中的细节不为情节发展而设置,依然会表现主人公艰难的生存境遇和体验。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林黛玉共哭了三十几次,这一细节描写,凸显了林黛玉的性格。
B.《百合花》中那条撒满百合花的被子出现了三次,把年轻媳妇的成长表现地淋漓尽致。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多次出现风雪意象,每一次出现都是对前一次的延伸和发展。
D.《哦,香雪》中出现的又土又落后的木质铅笔盒,是来自边远地区的香雪的真实写照。
4.请根据材料一,概括细节具有哪些提升作品品格的功能。(4分)
5.鲁迅小说《祝福》中,四婶对祥林嫂说“你放着罢”共出现了三次,分别是: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这一细节,显示出了作者营造细节的能力,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通往滴水泉的路
李娟
最早的时候,通往滴水泉的路只有“乌斯曼小道”。而更早的时候,在这茫茫戈壁,所有的路都只沿着其边缘远远绕过。那些路断断续续地,虚弱地在群山褶皱之中,遥遥连接着阿尔泰的绿洲和南方的草原雪山。没有人能从这片荒原的腹心通过。没有水,没有草,马饥人渴,这是一块死亡之地。唯一知道水源的,只有奔跑在沙漠间的鹅喉羚与野马,但它们不能开口说出一句话来。
大约就在那个时候,就有滴水泉的传说了吧?那时,只在牧民之间,寂静而神秘地流传着一种说法:在戈壁滩最干涸的腹心地带,在那里的某个角落,深深地掩藏着一股奇迹般的泉水。
每个牧民在荒野深处寻找丢失的羊羔时,都坚信滴水泉就在附近。他四面呼喊,又饥又渴地走过一座又一座沙漠的高地,垫足遥望。野地茫茫,空无一物,但他仍坚信着滴水泉。
滴水泉如同这片大地上的神明。①它的水,一滴一滴从无比高远之处落下,一滴一滴敲打着存在于这里的一切生命痕迹的脉搏,一滴一滴无边无际地渗入苦寂的现实生活与美好纯真的传说。
然而战乱使大地上不再存在安静的角落,滴水泉最终还是从牧民世代口耳相传的秘密中现身了。乌斯曼的烈马走出了一条忽明忽暗的道路,笔直地戳向滴水泉。那些烽火连天的年月里,他一手持匕首一手握马缰,无数次孤身前往这隐匿的绿洲,休养生息。然后北上南下,穿梭战事。在当时,除了官道以外,居然还有一条路也能使人在荒原上来去自如,这是鸟斯曼的传奇,也是滴水泉的传奇。
在我很小的时候,从富蕴县到乌鲁木齐,只能搭乘拉矿石或木材的卡车,沿东北面的群山一带远远绕过戈壁滩,一路上得颠簸好几天。我永远忘不了中途停宿的那些夜晚,那些孤独地停留在空旷雪白的盐碱滩上的破破烂烂的土墙房子旅店,还有旅店上空辉煌灿烂的星空。
那条被称为“东线”的漫长道路,只能在夏天通畅。到了冬天,大雪封路,去乌鲁木齐只有走通过滴水泉的那条路。
司机们路过滴水泉,无疑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无论天色早晚,都会停下来歌一宿。打水洗漱,升火烧茶泡干粮。等过了滴水泉,剩下的路程将是几天几夜无边无际的荒凉。
后来,有一对夫妻经历种种辗转来到滴水泉,在泉边扎起了帐篷,还挖了地窝子,开了一家简陋的小饭馆。菜蔬粮油全都由过往的司机捎送。这样一个小店对于司机们来说,简直就是天堂一般。司机们也不用睡狭窄的驾驶室了,新的小饭馆还有住宿的地方,虽然只是地窝子里的一面大通铺。
总会有一些时刻,大家都约定好了似的,突然间会有很多人同时光临滴水泉。那时,饭桌前的板凳都不够用了,吃饭时大家黑压压蹲了一屋子。睡觉的地方更是不够用,女主人把自己的床铺让出来,把饭桌拼起来,还在地上铺塑料布和毡子。
那一年,从乌鲁木齐到富蕴县的班车也开通了,每星期对发一趟。两人的生意极好,滴水泉从未如此热闹过。于是他俩决定把店面扩大。
整个夏天,当车辆改道穿行在东线的群山中时,滴水泉是悄寂无声的。两个人决定利用这段时间盖几间新房子。
大地上雪白的盐碱地左一个右一个,连绵不断地分布着,草色就团团簇簇围拥着它们,白白绿绿,斑斓而开阔。他们把泉水下的水坑挖成深深的池子,又挖了引水渠一直通向店门口。泉水很小,他们用了一个夏天的时间耐心地等待水池一次次蓄满,用这水和泥巴打土坯。晾干后,土墙很快砌了起来。
就这样累死累活干了一整个夏天,房子起来了,新的饭桌打制好了,新床也添了两个。他们坐下来等待冬天,等待第一辆车辆在门口鸣笛刹车,等待门帘突然被猛地掀开,等待人间的喧哗再一次点燃滴水泉。
②但是,他们一直等到现在。
就在他们盖好房子的第二年,新公路在戈壁另一端建成通车了,通往滴水泉的路被抛弃了
③新的道路如锋利的刀口,笔直地切割在戈壁腹心。走这条路,一两天就可以到达目的地。一切都在上面飞速地经过,不做稍刻的停留。
滴水泉的故事结束了吗?再也不需要有那么一条路通向它了吗?再也不需要艰难跋涉和挣扎的生活来换取它的一点点滋润了吗?
还有两个人,至今仍留在那片小小的绿洲上,仍然还在泉水边日以继夜打土坯,并在等待土坯晾干的时间里,冲着天空仰起年轻的微笑的面孔。④只有他们仍然还在无边无际的等待之中,美梦不受丝毫惊扰。
(有删改)
文本二:
正如林非所言:“散文创作是一种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它对客观的社会生活或自然图景的再现,也往往反射或融合于感情的表现中间。”新疆的散文作家在观摩与描绘生活时注重形而上的精神层面,也关注形而下的现实困境。他们在生活与写作时,与这些当地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审视的眼光去看待所发生的一切。李娟为了保持这种恰当的距离,则是刻意不让身边的人知道自己将他们的生活写给别人,以此来贴近当地人的生活,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在书写过程中,新疆散文家没有对新疆生活进行丑化或是美化,而是把一种原本状态真实地呈现在作品中。
(节选自刘扬《1990年代以来新疆散文作家的生命意识》,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将滴水泉的传说和乌斯曼的传奇相交织,展现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突出了滴水泉神秘而崇高的地位。
B.在“中途停宿”时,作者既看到了荒凉与破败,也发现了绚烂与美丽,通过亲身经历和观察呈现出了生活的真实面貌。
C.文中描写简陋的小饭馆中旅客满堂的热闹场景,可见在艰苦的环境中,人们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也传递出人间温情。
D.新公路建成通车大大缩短了行车时间,但通往滴水泉的路却被抛弃了,无比荒凉,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失落和不满。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反复使用“一滴一滴”,突出滴水泉的珍贵,它是困境中滋养生命的希望之光。
B.句子②在语义上和上文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转折语气和所表达出的感情更加强烈。
C.句子③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锐不可当的时代发展给戈壁滩带来深刻变革。
D.句子④写年轻夫妇的期待和坚守,与现实状况形成对比,这种反差体现了文章的张力。
8.文本一中夫妻盖房子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学校微视频社团计划将这个场景拍摄成一个短视频,由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请根据文本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4分)
分镜头脚本
音乐特点 舒缓
远镜头(不超过25个字)
近镜头(不超过25个字)
视频解说(不超过50个字)
9.文本二指出,新疆散文家在书写过程中“把一种原本状态真实地呈现在作品中”,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作者是怎样实践这一观点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个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小题
材料一:
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子曰:“无也。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之也,则乐其意;既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则不然,其未得也,患弗得之;既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赏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节选自《孔子家语·在厄》,有删改)
材料二:
故君子曰:财贿不多,衣食不赡,声色不妙,威势不行,非君子之忧也。行善不多,申道不明,节志不立,德义不彰,君子耻焉。是以贤人智士之于子孙也,厉之以志,弗厉以诈;劝之以正,弗劝以邪;示之以俭,弗示以奢;贻之以言,弗贻以财。是故董仲舒终身不问家事,而疏广不遗赐金。子孙若贤,不待多富;若其不贤,则多以征怨。故曰:无德而贿丰,祸之胎也昔曹羁有言:“守天之聚,必施其德义。德义弗施,聚必有阙。”今或家赈而贷乏,遗赈贫穷,恤矜疾苦,则必可久居富矣。易曰:“天道亏盈以冲谦。”故以仁义费于彼者,天赏之于此;以邪取于前者,衰之于后。
(节选自《潜夫论·遏利》,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子贡以A所赍货B窃犯围C而出D告籴于E野人F得米G一石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乐,以……为快乐,与《归去来兮辞》“乐琴书以消忧”的“乐”用法相同。
B.穷,困窘、困顿,与《屈原列传》“人穷则反本”的“穷”意思不相同,
C.“吾之信回”与《过秦论》“非抗于九国之师也”的“之”用法不相同
D.矜,怜悯、同情,与《老子四章》“自矜者不长”的“矜”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终生都是快乐的。他们修养品德,即便是未成功之时也不会感到忧愁。但小人则患得患失,没有一天是快乐的。
B.颜回的仁德虽然深得孔子信任,但是依旧会受到他人的质疑,子贡把颜回吃饭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觉得其中必定有原因。
C.贤德之人教导子孙重在修身,而不是把财物赠给他们。所以董仲舒一生不过问家事,而疏广把自己的金钱都送给了其他人。
D.材料二引用曹羁之言,阐明了施行道德仁义的重要性。如果有人家里富有而能救济贫困,那么必定可以长久地处于富有之中。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4分)
(2)子孙若贤,不待多富;若其不贤,则多以征怨。(4分)
14.请结合材料概括君子需要修养哪些品行。(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 小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用词精妙。“魂销”词真切传神地写出苏武会见汉使时的情景,“茫然”则写出了古祠、高树的年代久远。
B.颔联情景交融。以边塞的特有景观展现了苏武单调、孤寂的生活,表现出他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痛苦。
C.颈联巧妙对应。由“回日”忆及“去时”,以“去时”反衬“回日”,苏武壮年奉使,皓首而归,令人嘘唏感叹。
D.尾联感情深沉。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武帝已经长眠茂陵,苏武只能面对秋水哭吊已逝的先皇。
16.《苏武庙》和《蜀相》都是凭吊古人的咏史怀古诗,请分析两首唐诗情感的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代称狼山者不止一处,多借指边地交战区域的山,如《燕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以对比手法反衬郭橐驼精于种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诗人在写诗填词时,常喜欢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引发读者思考,抒发强烈情感,增强表达效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小题。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不仅勾勒出山间与平地的自然风物之别,也揭示了植物的生存“智慧”——能感知和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推迟开花日期。
植物开花的时间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如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等,其中温度影响最大。每种植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 甲 ),超出这个范围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作用植物选择开花日期也遵循这一原则。牡丹“姗姗开迟”须等到天气完全转暖后,而水仙喜爱在春寒未褪时率先开花,温度渐渐升高,玉兰追随水仙的脚步开始吐蕊。
①植物一般必须经过一段持续低温的时期,②就能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生长阶段。③这种现象叫做春化作用,④通过植物感知温度和光照等因素的变化,进行自我调节,⑤而先冷后热的温度变化就像植物开花的信号,⑥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大多数花在春天开的原因。
如果气候异常,植物的开花日期也会紊乱。如暖冬时,气温急剧升高,( 乙 )。这可能会导致这些植物在后续的严寒中被冻伤,引发存活率和果实产量低等问题。因此,了解植物的春化作用机制,对确保植物健康生长和繁殖 (1) 。
春化是复杂的植物生理过程。表面上看都是经历温度变化才能孕育花芽,实际上,植物的春化基因虽 (2) ,但作用原理相似。一般认为,植物能通过茎尖的生长点来感知温度变化拟南芥受到低温处理时,负责抑制开花的FLC基因的表达会下调,为后续升温时开花做准备:开花后,FLC基因会重新激活,防止植株在错误的时机开花消耗养分。谷物中也有应对温度变化的基因,如小麦的春化基因 TaSEP3-D1也能调控小麦的抽穗期,而抽穗期直接影响小麦的开花情况和产量。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第二段方框处应该用“负”还是“副”?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1.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22.请对文中第二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改写。要求:使用排比修辞手法,符合逻辑,表达流畅;可适当增删部分词语,但不得改变句子原意。(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35分)
(一)1.D 2.A 3.D 4.①通过刻画鲜活的人物形象提升作品品格。②通过有效影响作品的结构提升作品品格。③通过正向(积极)改变作品的艺术境界提升作品品格。④通过使作品变得血肉饱满、气韵生动,具有真实的力量和超越真实的灵动性提升作品品格。(或者:细节会带来暗示或者隐喻)评分标准:答对一条1分,两条2分,三条4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5.①三次“你放着罢”,相似细节中的细微的差别蕴含的价值与意义代表了作者敏锐的鉴别力、感受力。②作者平时非常了解、熟悉生活,有对生活的熟悉度,所以能让细节自然呈现,与人物身份毫不违和。③作者用这一细节准确揭示了四婶的价值观,暗示了祥林嫂的生存环境,推动了情节发展,升华了作品的品格。(注:除了准确性这个要点必须答出之外,考生只要答出“价值观”“生存环境”“情节发展”“升华品格”中的任意一个词语即可给1分。)④作者合理把控这一细节呈现的密度和频次,实现了推进叙事、前后呼应的效果。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6分;每条要点1分,分析1分;注意第④点必须答出,前边三点即使都答对只能得4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二)6.D7.C8.①远镜头:广阔无垠的戈壁滩,白色的盐碱地上点缀着团团青草(1分);②近镜头:夫妻两人挖池子、引水渠、打土坯(1分);③视频解说:围绕环境和人物(或者:动作、心情、评价皆可。)。(注:环境1分,人物、动作、心情、评价,任何一点,1分;共2分)评分参考:因为答题卡未做表格,所以字数多了,建议不扣分,给的横线也不允许写多了;意思对即可。9.①作者既写戈壁滩的荒凉、交通不便,也写这里人们的生存状态,真实地描绘自然图景和社会生活;②新公路建成,通往滴水泉的路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后无比荒凉,客观呈现现实困境;③人们在艰难的条件中互相温暖,保持乐观,满怀憧憬,注重精神层面的描写;④对文中的人、事、景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没有明显的主观评价;⑤夫妻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真实的。评分标准:每条2分,共6分;要点1分,分析1分;答出任意三条即可得6分;意思对即可。
二、(35分)
(一)10.B、D、F 11.B 12.C 13.(1)刚才有灰土掉落入饭中,如果放在饭中,就不干净;假如扔掉,就很可惜。评分标准:向,先前、刚才,1分;堕,掉落,1分;置,放、留,1分;句意1分。(2)子孙如果贤能的话,就不会依靠祖上丰厚的财富;子孙如果不贤能,再多的财富也只会招致祸乱怨恨。评分标准:若,如果,1分;待,依靠、凭借,1分;征,招致,1分;句意1分。14.不患得失;穷不改节;彰明德义;俭以养德。评分标准:每点1分,共3分;答出三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子路问孔子:“君子也有忧愁的时候吗?”孔子说:“没有。君子修养品德,在没成功之时,为他的想法而快乐;修养成功之后,又为他的成功而快乐。因此终身都是快乐的,没有一天是忧愁的。小人则不是这样,在他没有得到的时候,发愁得不到;得到以后,又恐怕会失去。所以终身都是忧愁的,没有一天是快乐的。”
孔子受困于陈、蔡之地,跟随的人七天吃不上饭。子贡带着随身的物品,偷偷跑出包围,请求村民让他换些米,得到一石米。颜回、仲由在一间破屋下煮饭,有块熏黑的灰土掉到饭中,颜回把弄脏的饭取出来吃了。子贡在井边望见了,很不高兴,以为颜回在偷吃。他进屋问孔子:“仁人廉士在困穷时也会改变节操吗?”孔子说:“改变节操还称得上仁人廉士吗?”子贡问:“像颜回这样的人,他不会改变节操吧?”孔子说:“是的。”子贡把颜回吃饭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仁德之人已经很久了,虽然你这样说,我还是不怀疑,他那样做或许一定有原因吧。你待在这里,我去问问他。”孔子把颜回叫进来说:“前几天我梦见了祖先,这难道是祖先在启发我们保佑我们吗?你做好饭赶快端上来,我要进献给祖先。”颜回说:“刚才有灰土掉落入饭中,如果留在饭中,就不干净;假如扔掉,又很可惜。我就把它吃了,这饭不能用来祭祖了。”孔子说:“这样的话,我也会吃掉。”颜回出去后,孔子看着弟子们说:“我相信颜回,不是在今天啊!”弟子们由此叹服颜回。
材料二:
所以君子说,财富不多,衣食不丰,音乐美色不够美妙,威严权势无法实行,不是君子所忧虑的;做的善事不多,道义不能申明,节操和志向无法立身,道德仁义无法彰显,这些才是君子的耻辱。所以圣贤智士的人对于子孙,用高远的志向勉励他们,而不是教他们欺诈;用端正的品行劝导他们,而不是用邪门歪道诱导他们;用勤俭来示范他们,而不是用奢侈来教导他们;把金玉良言赠给他们,而不是把财物赠给他们。所以,董仲舒一生不过问家事,而疏广也不留下皇帝赏赐的金钱 。子孙如果贤能的话,就不会依靠祖上丰厚的财富;子孙如果不贤能,再多的财富也只会招致祸乱怨恨。所以说:没有德行却财物丰足,这是祸患的根源。
从前曹羁说过:“守住上天赐予的财富,就一定要施行道德仁义。不施行道德仁义,财富一定会有所损失。”如若有人家里富有而能借贷给贫乏的人,送(东西)救济贫困的人,体恤怜悯困苦的人,那么一定可以长久地处于富有之中。《周易》中讲:“天道的规律就是减损盈满的,增补亏损的。”所以因为道义在彼处亏损的人,上天就会在此处补偿他;先前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的,其后必会有灾祸。
(二)15.D16.同:①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缅怀人物崇敬、称颂之情。(2分)异:①杜诗还表达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事业未竟的痛惜,同时包含了作者自己感时伤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理想抱负(一点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温诗表达了对苏武头白归来后物在人亡的叹惋之情。(2分)
(三)17.(1)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2)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3)答案示例: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三、(20分)
18.(2分)(1)至关重要(举足轻重、不可或缺)(2)不尽相同(大同小异、相差无几)评分标准:每答对一处给1分,有错别字该处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大体符合语境,可酌情给分。19.(3分)①应该用“负”。②“负作用”指反面作用,原文要表达的是不利作用,所以应该用“负”。③“副作用”是指用药物治病疗效之外的作用,不符合语境。评分标准:每点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0.(4分)甲:都有利于各自生长的温度范围乙:有些植物会提前开花。评分标准:每写出一处给2分。超出字数,扣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1.(6分)②句,修改为:才能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生长阶段;④句,修改为:植物通过感知温度和光照等因素的变化,进行自我调节;⑥句,修改为: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大多数花在春天开。或者改为:这也是大多数花在春天开的原因。评分标准:正确指出序号,1分;修改正确,1分;注意:修改后必须呈现完整句子,否则不得分(严格按照高考评阅标准执行);共6分。22.(5分)水仙喜爱在春寒未褪时率先开花,玉兰在温度渐渐升高时开始吐蕊,牡丹须等到天气完全转暖后才“姗姗开迟”。评分标准:排比3分,逻辑合理2分。
四、(60分)
23.作文
命题分析
“松弛感”一词被《咬文嚼字》评选为2024年年度流行语。该作文需要围绕“松弛感的力量——允许一切发生的智慧”这一主题,阐述对松弛感的理解、感悟及其在个人成长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漫画材料中有两句话,第一句话:松弛感不是摆烂。考生首先需要区别“松弛感”和“摆烂”两个概念,明确松弛感和摆烂两种态度的本质区别。松弛感是一种不急不躁、从容不迫、处变不惊、沉着淡定、开放包容、灵活自适的生活态度,而摆烂则是一种不思进取、自暴自弃、消极逃避、不作为的心态,这种心态往往任由事情向不好的方向发展。第一句话限定了写作立意的方向——充分肯定松弛感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句话“而是允许一切发生”,需要对“一切发生”进行阐释。一切发生可以是意外的惊喜和收获,更多的可能性、发展空间和机遇等,也可以是失败、力所不及、不够优秀、不够成功、生活的各种不确定性、不可控性等等,总之,“一切”应该有更丰富的内涵。拥有了“松弛感”的心态,就会接纳以上种种本不愿接纳和无法接纳的事实,以一种更加健康包容的心态面对当今社会和生活的压力和挑战,更加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形成更加积极健康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也有利于形成更加包容和谐的社会氛围。
总之,第一句话需要考生辨析两个概念,第二句话需要考生阐释“一切发生”,在此基础上肯定“松弛感”的正面价值。
阅卷标准
建议45分起评,立意紧紧围绕着“松弛感”展开。
一类文:60—51分
审题精准:分别落实材料中两句话的内涵:从反面阐释“不是”,辨析松弛感和摆烂两个概念;从正面阐释“而是”,“松弛感是让一切发生”,在此基础上,充分界定“松弛感”的内涵,挖掘“松弛感”的生活智慧给个人和对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和积极意义。
(2)思想内容深刻:对观点的分析充分透彻、论证有层次、有深度、有力度;素材使用、名言引用规范、恰当,能有力证明观点。比如,对“松弛感”内涵的界定有深度,“一切发生”中“一切”一词的阐释应该包括比较丰富的内涵(参见审题分析),因为“一切”代表不止一种情况。此外,在挖掘“松弛感”的意义时应该着眼于现实社会,比如可以结合当下内卷的现实,引导人们发现“松弛感”的智慧,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缓解过度紧张的生活状态,从而重新审视、定义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重新选择更利于人健康发展的生命姿态,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是十分必要甚至迫切的。
(3)表达形式好: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有恰当的衔接与过渡。语言流畅,说服力强。
二类文:50—42分
(1)50—46分:审题准确,立意不够深刻,比如对“一切”的阐释不全面不丰富,对“松弛感”意义的挖掘结合现实不足,较为浅显。论证结构整体清晰、材料比较丰富,表达整体较好。
(2)45—42分:对材料的两句话侧重一句或者仅选择一句,比如没有辨析松弛感和摆烂,对松弛感的内涵和意义没有充分地提炼、深层挖掘,仅仅列举事例,整体比较浅显。论证结构逻辑不够清晰,论据较少或较陈旧、不准确,表达不够丰富、准确。
三类文:41—36分
立意有偏颇,比如对松弛感进行批判,没有肯定其正面价值和积极意义,或者有相当笔墨所谓一分为二看待,忽视了材料的限定性和指向性。表达形式方面,逻辑思路一般,语言表达文采欠缺,句子不够流畅等。
四类文:35—20分
有跑题现象,不能围绕材料进行分析和论述,文章脉络不清,中心不明确。
五类文及以下19-0分
完全跑题,胡编乱造;或者抄袭前面材料。
扣分项:
1.错别字:错一个字扣1分,上不封顶。
2.书写:潦草,扣2分;难看,扣3分。
3.题目:没有题目,扣2分。
4.字数:不足400字,20分以下;不足600字,30分以下;满600字、不足800字,每少50字扣1分。
5.抄袭:抄袭阅读内容的,视轻重程度,研究扣分,比如抄袭400字的,20分以下;抄袭600字的,10分以下;抄袭800字的,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