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秘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考试时间:2025年1月14日上午7:45—10:15】南充市2024—2025学年度上期普通高中一年级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作答时,将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乡土的生活秩序对在现代社会城市生活的人来说,同样具有提示与比照的意义。乡土生活秩序与时空文化设置依循的是自然时间秩序与人伦原则,人们依照四季节律安排生产生活进程。乡土的人文时间紧密地依靠着自然节气时令,岁时节日、人生仪礼、祭祀信仰无不与四季时令相关。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乡土社会自然而然。同时乡村的和谐基础还是人伦原则,“忠孝”“孝友”“孝义”这些人伦概念是乡土社会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人们孝敬长辈,友爱亲邻,互助互惠,乡土共同体的亲密感觉让人们感受到相互依存的温暖,如乡村家庭养老与亲邻互助养老等。诚如梁漱溟先生所说:“中国的精神有两点长处:一是伦理,一是人生向上。”正因为如此,中国乡村生活温暖而有生气。传统村落能够维系千百年,除了其牢固的精神核心之外,往往还因为有一套健全的乡村治理机制,以期实现乡村德治、法治、自治的“三治合一”,激发乡村治理的内部活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愿景,这为乡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和美乡村”愿景对乡村提出的不仅是生态宜居的物质生活环境,更看重的是和睦和谐的社会环境与相互关爱、充满人情的新伦理生活。在乡村建设过程中,返乡的乡贤作用十分重要。乡贤是走出乡村又返回乡村的社会精英,他们挚爱乡土,熟悉乡村,有丰富的人生阅历、社会治理经验以及人脉资源,而且具有公正奉献的良好个人品质与建设乡村的热情,是引导中国乡村变化的重要人力资源。村落乡规民约的制订,公共事业的组织与开展,有效的乡村治理机制的建立,都离不开村落中德才兼备的乡贤,以及围绕他们形成的民间组织。在乡村社会治理中,乡贤历来是主导力量之一。传扬乡贤文化,发挥乡贤与民间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带动与组织作用,是村落生活正常运行与秩序的保障。夏昌宝是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金包山村进城经营小商品群体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该村外出经商者500多人,富裕的村民很多,但对村里的公共事务漠不关心,村落一盘散沙。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夏昌宝联合商会同仁,以修复村里的传统信仰中心马仙庙为契机,调动村民共同参与。村民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材料的提供材料。通过让村民集体参与公共庙宇建设,将村民凝聚起来。主持庙宇事务的人得到了村民的信任,成为村落负责人,金包山村从此活跃起来。岁时节日是村落信仰、伦理、物质生活与娱乐的集中呈现,是村落人际关系协调、家庭与社会团结的重要机会。传统节日是乡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治理机制的有效环节。人生礼仪是关注人的生命历程的仪式,它对于村落社会来说是大事,是村落人们相互扶助、人情往来的重要契机。村民在诞生、成年、婚庆、丧葬等人生仪式中,通过参与互动,在仪式过程中接受宣示与教育,增进村落社区共同体意识,增强村落社区的凝聚力。岁时节日与人生仪礼是村落社区治理的有效资源与平台,对这样的村落生活内容的关注,帮助我们认识乡土文化的特性,把握乡村文化建设的方向。这对于人际关系日益疏离的现代人来说,具有反思的参考价值。我们能否在现代合作理念下,重建乡土的亲密的人际关系,是值得思考的。(摘编自萧放《重返乡土:中国乡土价值的再认识》,有删改)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个体不能割裂传统而存在。每个人的“当前”,不仅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包括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从历史上看,“乡土中国”构成中国社会的传统底色,孕育在乡土社会中的传统文化规范维系着中国社会的长期延续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急速推进,“乡土中国”的社会形态被打破,乡村传统面临“褪色”的巨大挑战。现代化以现代技术、工业文明和城镇化为发展引擎,致力于提高和改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并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但与此同时,现代化在“不可逆的时间结构”中也向传统社会结构发起单向度的冲击,并导致传统的文化生态、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的日益式微。我们需要现代化,但在这一过程中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价值,这是摆在当下国人面前的重大课题。“乡愁中国”不仅源于对现代性的反思,同时也强烈地表现为对传统价值的重新体认和发掘。“现代化不是单选题”“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只能由这个国家的人民,依据自己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决定”。现代社会代表着对传统社会的超越,但并不代表着传统的断裂或与传统决裂。正如巴林顿·摩尔所言:“在两大文明形成起承转合的历史关节点上,分崩离析的传统社会所遗留下来的大量阶级因子,会对未来历史的造型发生强烈作用。”因此,“乡愁情结”的广泛扩散提醒我们,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价值,并构成现代社会的“给定性条件”。我们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传统价值的发现和挖掘,并形成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联结。实际上,传统与现代完全可以通过二者内在的平衡机制和主观能动的调整而弥合彼此的张力,进而达成传统与现代的统一。(摘编自黄振华《从乡土中国到乡愁中国:理解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视角》,有删改)材料三: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乡土社会中,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著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1.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乡土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对现代社会在城市生活的人具有提示与比照的意义。B.传统村落之所以能够维系千百年,是因为它牢固的精神核心,实现了“三治合一”。C.现代社会会对传统社会结构产生冲击,但也与传统有多样的联系,并未与之完全对立和决裂。D.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礼是依靠传统来维持,但二者都是一种行为规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中,岁时节日与人生仪礼属于人伦原则,是乡村和谐的基础,重视这些有助于乡村人际关系的亲密。B.材料一中,夏昌宝的事例说明新时代建设“和美乡村”,需要发挥乡贤的作用来增强村落社区的凝聚力。C.材料二中,现代化致力于提高和改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但也需要对传统价值重新体认和发掘。D.材料三中,费孝通先生认为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不受约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人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3.下列选项中的言语和行为,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中划线句子观点的一项是( )(3分)A.《诗经·邶风》中,静女主动赠送彤管和英草给心上人。B.《赤壁赋》中,苏轼与客夜游赤壁,饮酒诵诗,欢饮达旦。C.《礼记·曲礼》言及孩子孝顺父母,早、晚主动省视问安,侍奉就寝。D.韩愈《原道》言: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4.材料三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5.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请你结合三则材料和生活实际,谈谈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具体做法及其合理性。(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材料一:三三(节选)沈从文杨家碾坊在堡子外一里路的山嘴路旁。堡子位置在山湾里,溪水沿了山脚流过去,平平的流,到山嘴折湾处忽然转急,因此很早就有人利用到它,在急流处筑了一座石头碾坊,这碾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叫杨家碾坊了。从碾坊往上看,看到堡子里比屋连墙,嘉树成荫,正是十分兴旺的样子。住下看,夹溪有无数山田,如堆积蒸糕,因此种田人借用水力,用大竹扎了无数水车,用椿木做成横轴同撑柱,圆圆的如一面锣,大小不等竖立在水边。这一群水车,就同一群游手好闲的人一样,成日成夜不知疲倦的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一个堡子里只有这样一座碾坊,所以凡是堡子里碾米的事都归这碾坊包办,成天有人轮流挑了仓谷来,把谷子倒到石槽里去后,抽去水闸的板,视槽里水冲动了下面的暗轮,石磨盘带着动情的声音,即刻就转动起来了。于是主人一面谈着一件事情,一面清理簸箩筛子,到后头上包了一块白布,拿着一个长把的扫帚,追逐着磨盘,跟着打圈儿,扫除溢出槽外的谷米,再到后,谷子便成白米了。到米碾好了,筛好了,把米糠挑走以后,主人全身是灰,常常如同一个滚入豆粉里的汤圆。然而这生活,是明明白白比堡子里许多人生活还从容,而为一堡子中人所羡慕的。凡是到杨家碾坊碾过谷子的,皆知道杨家三三。妈妈十年前嫁给守碾坊的杨,三三五岁,爸爸就丢下碾坊同母女,什么话也不说死去了。爸爸死去后,母亲作了碾坊的主人,三三还是活在碾坊里,吃米饭同青菜小鱼鸡蛋过日子,生活毫无什么不同处。三三先是眼见爸爸成天全身是糠灰,到后爸爸不见了,妈妈又成天全身是糠灰,……于是三三在哭里笑里慢慢地长大了。妈妈随着碾槽转,提着小小油瓶,为碾盘的木轴铁心上油,或者很兴奋地坐在屋角拉动架上的筛子时,三三总很安静的自己坐在另一角玩。热天坐到有风凉处吹风,用包谷秆子作小笼,冬天则伴同猫儿蹲到火桶里,剥灰煨栗子吃。或者有时候从碾米人手上得到一个芦管作成的唢呐,就学着打大傩的法师神气,屋前屋后吹着,半天还玩不厌倦。这磨坊外屋上墙上爬满了青藤,绕屋全是葵花同枣树,疏疏树林里,常常有三三葱绿衣裳的飘忽。因为一个人在屋里玩厌了,就出来坐在废石槽上洒米头子给鸡吃。在这时,什么鸡欺侮了另一只鸡,三三就得赶逐那横蛮无理的鸡,直等到妈妈在屋后听到鸡声,代为讨情才止。这磨坊上游有一潭,四面有大树覆荫,六月里阳光照不到水面。碾坊主人在这潭中养得有白鸭子,水里的鱼也比上下溪里多。照一切习惯,凡靠自己屋前的水,也算是自己财产的一份。水坝既然全为了碾坊而筑成的,一乡公约不许毒鱼下网,所以这小溪里鱼极多。遇到有不甚面熟的人来钓鱼,看到潭边幽静,想蹲一会儿,三三见到了时,总向人说:“不行,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你到下面去钓罢。”人若顽皮一点,听到这个话等于没听到,仍然拿着长长的竿子,搁到水面上去安闲的吸着烟管,望着这小姑娘发笑,使三三急了,三三便喊叫她的妈,高声地说:“娘,娘,你瞧,有人不讲规矩,钓我们的鱼,你来折断他的竿子,你快来!”母亲就从没有照到女儿意思折断过谁的竿子,照例将说:“三三,鱼多咧,让别人钓吧。鱼是会走路的,上面总爷家塘里的鱼,因为欢喜我们这里的水,都跑来了。”三三照例应当还记得夜间做梦,梦到大鱼从水里跃起来吃鸭子,听到这个话,也就没有什么可说了,只静静地看着,看这不讲规矩的人,究竟钓了多少鱼去。她心里记着数目,回头好告给妈妈。有时因为鱼太大了一点,上了钓,拉得不合式,撇断了钓竿,三三可乐极了,仿佛娘不同自己一伙,鱼反而同自己是一伙了的神气,那时就应当轮到三三向钓鱼人咧着嘴发笑了。但三三却常常急忙跑回去,把这事告给母亲,母女两人同笑。有时钓鱼的人是熟人,人家来钓鱼时,见到了三三,知道她的脾气,就照例不忘记问:“三三,许我钓鱼吧。”三三便说:“鱼是各处走动的,又不是我们养的,怎么不能钓。”同一件事情,对待不同,原来是来人讲礼,三三也讲礼。钓鱼的是熟人时,三三常常搬了小小木凳子,坐到旁边看鱼上钩,且告给这人,另一时谁个把钓竿撇断的故事,到后这熟人回到磨坊时,把所得的大鱼分一些给三三家。三三看着母亲用刀破鱼,掏出白色的鱼胖来,就放到地下用脚去踹,发声如放一枚小爆仗,听来十分欢乐。鱼洗好了后,揉了些盐,三三忙取麻线来把鱼穿好,挂到太阳下去晒。到有客时,这些干鱼同辣子炒在一个碗里待客。母亲如想到折钓竿的话,将说:“这是三三的鱼。”三三就笑,心想着:“怎么不是三三的鱼?潭里的鱼若不是我照管,早被村里看牛孩子捉完了。”三三如一般小孩,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有删改)材料二:小说的散文化(节选)汪曾祺散文化似乎是世界小说的一种(不是唯一的)趋势。有些作者有意用“日记”“文礼”来作为文集的标题,有些完全不能称为小说的东西,则命之为“小品”。鲁迅的《故乡》写得很不集中。《社戏》是小说么?但是鲁迅并没有把它收在专收散文的《朝花夕拾》里,而是收在小说集里的。废名的《竹林的故事》可以说是具有连续性的散文诗。萧红的《呼兰河传》全无故事。沈从文的《长河》是一部很奇怪的长篇小说。它只是平平静静,慢慢地向前流着就像这部小说所写的流水一样。这是一部散文化的长篇小说。散文化小说的作者不大理解,也不大理会典型论。要求一个人物像一团海绵一样吸进那样多的社会内容,是很困难的。散文化小说的人像往往轻轻几笔,神全气足。《世说新语》,堪称范本。有些作者好像完全不考虑结构,写得轻轻松松,随随便便,潇潇洒洒。苏东坡所说的“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是散文化小说的作者自觉遵循的结构原则。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主人全身是灰,常常如同一个滚到豆粉里的汤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碾坊主人灰头土脸的样子,也展示了人物的辛劳。B.文中三三看到爸爸去世后,妈妈“成天全身是糠灰”,以孩子的感受来反映生活,加重了生活的悲剧色彩,营造出哀伤幽怨的审美效果。C.三三的母亲在文中虽然着墨不多,但通过她围着碾槽转和对待别人来钓鱼等情节,写出了她的勤劳和善良,以及面对生活的从容与坚韧。D.小说结尾“三三如一般小孩,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作者巧妙借助场景的转换加快了叙事节奏。7.下列对文本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本一中三三生活在封闭自足的环境里,她的生活和磨坊、潭、鱼、小鸡等相关,她在这种简单而自由的环境中得到快乐。B.文本一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内容,详写了三三对钓鱼者的不同态度,略写她夏日乘凉,冬日煨栗子等事,详略得当,轻重合宜。C.文本一通过对母女生活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朴实温馨的乡村画面,让读者感受到了家庭和睦、自然和谐的美好氛围。D.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着重塑造了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典型形象,因而它与散文化小说相距甚远。8.请简要分析环境描写在文本一中的作用。(4分)9.散文化小说(也称抒情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请依据文本二的内容,分析文本一体现了散文化小说的哪些特点?(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材料一: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父异,洛阳令。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於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袁术遭从弟胤代尚为太守,而瑜与尚俱还寿春。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建安五年,策薨,权统事。才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其年九月,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青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患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分此二人,各置一方,大事可定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乞与奋威俱进取蜀,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马丘病卒时年三十六岁。……评曰:曹公乘汉相之资,扶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都普,禽关羽,最其妙者。初虽轻果妄杀,终於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孙权之论,优劣允当,故载录焉。(节选自《三国志·周瑜鲁肃吕蒙传》)材料二:孙权初掌事,肃欲北还,瑜止之,而荐之于权曰:“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后瑜临终与权笺曰:“鲁肃忠烈,临事不苟,若以代瑜,死不朽矣!”肃遂代瑜典兵。吕蒙为寻阳令,肃见之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蒙遂亦代肃。蒙在陆口,称疾还,权问:“谁可代者?”蒙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无复是过也。”逊遂代蒙。四人相继,居西边三四十年,为威名将,曹操、刘备、关羽皆为所挫,虽更相汲引,而孙权委心听之,吴之所以为吴,非偶然也。(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瑜还A江陵B为行装C而道D于马丘E病卒F时G年E三十六岁。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欲假涂东归”中的“假”,与《劝学》中“假舟楫者”的“假”含义相同。B.我国古代纪年法有多种,如《赤壁赋》中“壬戌之秋”的“壬戌”为干支纪年法,本文中“十三年春”中的“十三年”为王公年次纪年法。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与《登泰山记》中“崖限当道者”是同一类特殊句式。D.“禽关羽”中的“禽”,与《师说》中“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用法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周瑜和孙策从一开始关系就很好,后又跟随孙策四处征战,取得不少战功。后来袁术想要让周瑜做部将,但周瑜拒绝了。B.周瑜请求孙权用宫室、美人、喜欢的物件等消解刘备的雄心壮志,并将关羽、张飞分开安置,但孙权认为曹操在北方广招贤士,自己又难以在短期制服刘备,所以没有采纳周瑜的建议。C.陈寿认为在曹操威震江东时,孙权的谋士无不因心怀疑虑而生异心,但周瑜、鲁肃却有果敢决断的明智,出类拔萃,实为当世的奇才。D.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依次荐后者于孙权,孙权都很信任地听从了他们的推荐意见,让他们镇守吴国西边数十年,这就是吴能成为吴国的原因。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4分)(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鼐《登泰山记》)(4分)14.陈寿认为周瑜“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陈寿这样评价的理由。(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苏轼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幸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众禽里,真彩风,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注释〕这首词根据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一诗改写而成。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词的上阕开头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写乐声初发时仿佛一对青年男女在静夜微弱的灯光下,亲昵地私语,形象生动地刻画了音乐形象。B.词的上阕结尾“回首”两句,以景物形容声情,白云浮动,柳絮漂浮,若有若无,忽远忽近,把音乐形象化,给人缥缈幽远之感。C.词的下阕开头三句写百鸟争喧,明媚的春色与凋晰之声相伴,唯独彩凤不鸣。这里写凤凰不鸣,能起到“留白”的特殊效果。D.词的下阕“指间风雨”,突出弹者技艺之高:“肠中冰炭”,写出听者感受之深:“烦子”“置我”等语,把双方紧密关联起来。16.本词与白居易《琵琶行》描写音乐都很成功,请指出二者在描写音乐方面的相似之处,并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劝学》中荀子认为借助车马,能“______________”,借助学习能弥补不足。若学习时心性浮躁,也会像蟹一样“______________”。(2)宋代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评价《登高》:“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这两句诗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古诗文中描写音乐的手法多样,本学期教材中从侧面体现出音乐强大感染力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 ① ,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A)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更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享受读书的充分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我们还有一个用意, ② 。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灭。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B)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然而,这套丛书 ③ ,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搞进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C)不是一件好事吗?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上合适的虚词,使前后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3分)19.下列选项中与“大家”“小书”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可他的梦想又是那么大,大到想让亿万人吃得饱,他就是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C.钟杨的“暖”是有目共睹的,这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关爱上。D.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20.请在文中标有序号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前后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1.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学习的能力 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并联系自己的学习经历,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南充市2024—2025学年度上期普通高中一年级学业质量监测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1.B【解析】根据材料一,传统村落能够维系千百年,除了其牢固的精神核心之外,往往还因为有一套健全的乡村治理机制。“三治合一”还是一种设想。2.D【解析】费孝通认为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3.C【解析】划线句子的观点是礼是符合于传统的一种主动习惯。A选项中是女子主动追求自己的爱情,并不属于礼。B选项夜晚泛舟到天明,也不属于礼。D选项“正心:使心思纯正。诚意:让意念真诚。将:打算。有为:有所作为。”意思是想有所作为,必须真心诚意。4.【答案示例】①举例论证。举颜渊问仁的例子就是为了证明礼治是人们经教化的过程而主动地服膺于传统的习惯。②对比论证。第一段中对比论证“法”与“礼”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一段中论证“礼”与“法律”和“道德”的不同。(每点2分,结论1分,分析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5.【答案示例】①在“和美乡村”建设中,要重视传扬乡贤文化,发挥乡贤与民间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带动与组织作用。因为在乡村治理中,乡贤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社会治理经验、广泛的人脉资源和良好的个人品质,历来是乡村治理的主导力量。②在“和美乡村”建设中,要重视岁时节日与人生仪礼,重建乡土的亲密的人际关系。因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乡土社会有礼治秩序的土壤。③在“和美乡村”建设中,要重视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体认和发掘。因为传统文化规范并维系着中国社会的长期延续和发展,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却受到冲击并日渐式微。(每点2分,观点1分,阐释1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6.B【解析】“加重了生活的悲剧色彩,营造出哀伤幽怨的审美效果”理解错误,这是以孩子的感受来反映生活,淡化了悲剧色彩,营造出哀而不伤的表达效果。7.D【解析】《百合花》淡化情节,没有紧张、紧凑的矛盾冲突,以场景和细节来驱动情节,重在体现人物的人情美与人性美,具有散文化的特点。8.【答案示例】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杨家碾坊周围环境的介绍为后文人物活动提供了场景。②烘托人物形象和性格。三三在碾坊里慢慢长大,衣食无忧的她天真烂漫又安静内向。③展示了淳朴的民风/营造了民风淳朴的氛围。村民照公约来钓鱼,有时把所得大鱼分一些给三三家,体现了民风的淳朴。(每点2分,观点1分,阐释1分,任答两点得4分。若从其他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9.【答案示例】①淡化情节。小说聚焦于杨家堡普通母女,平平静静地叙述她们的真实生活,平静如水的讲述中没有完整曲折的情节和尖锐的冲突。②虚化人物。小说很少着意于刻画和细致的描写,通过全知叙述者的客观讲述和二三简淡的对话,轻轻几笔展现母亲和三三的人物形象。③结构上自由松散。小说写碾坊,写碾坊的劳作生活,写三三的自娱自乐,写三三看钓鱼……写得轻松随便,看似零碎松散,却并不杂乱无章,读来如随笔般自由和亲切。(每点2分,观点1分,阐释1分,意思相近即可。若从其他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10.BCF【解析】周瑜返回江陵,准备行装,然而路过巴丘时发病去世,年仅三十六岁。11.B【解析】此处指建安十三年,属于年号纪年法。12.B【解析】“曹操在北方广招贤士”错误,孙权考虑到曹操在北方,自己应当广泛招揽天下英雄。13.【答案示例】(1)当时刘备被曹操攻破,想要带领军队向南渡过长江,和鲁肃在当阳相遇,于是在一起商量大事。(“为……所”“引”“图计”各1分,大意1分)(2)等到(我们)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既”“负”“烛”各1分,大意1分)14.【答案示例】①周瑜善于用兵,有军事才能;②周瑜眼光长远,有过人谋略;③周瑜忠诚于吴,有识人之才;(答出1点给1分,共3分,意思相近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周瑜,字公瑾,是庐江郡舒县人。周瑜的父亲周异,做过洛阳县令。当初,孙坚起义兵征讨董卓,迁移家眷到舒县。孙坚的儿子孙策与周瑜同岁,周瑜与孙策关系友好。周瑜的叔父周尚担任丹杨太守,周瑜前去拜访。适逢孙策将要东渡长江,到了历阳,孙策派人策马告知周瑜,周瑜率军前来迎接孙策。孙策大喜说:“我得到了你,大事就顺利了。”就周瑜跟随孙策进攻横江、当利,全都攻克。袁术派自己的堂弟袁胤替代周尚做丹杨太守,于是周瑜和周尚都返回寿春。袁术想要让周瑜做部将,周瑜分析袁术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所以只请求担任居巢县县长,目的是打算取道返回江东,袁术答应他的请求。建安五年(200),孙策去世,由孙权掌管军国事务。建安十三年(208)春,孙权讨伐江夏,周瑜做为前部大督。当年九月,当时刘备被曹操攻破,想率军南退渡过长江,与鲁肃在当阳相遇,于是共谋抗曹大计。从此刘备也进驻夏口。孙权就派遣周瑜与程普等与刘备齐力抵御曹操,两军在赤壁遭遇。这时曹操部队中有很多士兵感染疾病,刚一交战,曹军就败退,退兵驻守长江北岸。周瑜等驻军长江南岸。周瑜的部将黄盖说:“现在敌众我寡,难以与其持久相抗。但观察曹军战船全都首尾相接,可以用火攻。”于是周瑜调拨几十艘大船战舰,船内装满柴草,将油膏灌入其中,外面裹上帷幕,上面插上牙旗,先让黄盖写信给曹操,假装说要前去投降。又预备一些轻便快捷的小船,各自系在大船的尾后,于是船队依次向前驶去。曹操军中将士都引颈观望,指着船队说黄盖前来投降。黄盖将小船解开,同时将大船点火。当时风势迅猛,大火蔓延江北将岸上的曹军营寨全都烧毁。不久,烟火冲天,被烧死溺死的曹军人马很多。孙权任命周瑜为偏将军,兼任南郡太守。刘备前往京口谒见孙权,周瑜上奏说:“刘备以枭雄的姿态,且有关羽、张飞熊虎般的猛将,他一定不会长久屈于人下为人所用。我愚见认为现在最好的计策是把刘备迁到吴郡安置,大举为他修建华丽的宫室,多给他一些美女及他喜玩的东西,以此满足他的耳目享受,再把关羽、张飞二人分开,各安置在不同的地方,大事就能平定了。”孙权考虑到曹操在北方,应当广泛招揽天下英雄,又担心刘备并非一时制服得了的,所以没有采纳周瑜的建议。当时刘璋做为益州牧,北面有张鲁为贼寇侵扰,周瑜就到京口拜见孙权,请求同奋威将军孙瑜一起出兵攻取蜀地,孙权同意了。周瑜返回江陵,准备行装,然而路过巴丘时发病去世,年仅三十六岁。评曰:曹操依靠汉氏丞相的资本,挟持天子攻破豪杰,扫荡荆州,威震江东地区,当时孙权的谋士无不心怀疑虑而生异心的。周瑜、鲁肃有果敢决断的明智,出类拔萃,确实是当世的奇才。吕蒙勇猛又有谋略,善于判断识别军机,依靠计谋招降郝普、擒获关羽是他最妙的计谋。吕蒙年轻时虽轻率武断,胡乱杀人,但最终能克制自己,有国士的器量,哪里只是一名武将呢?孙权的议论,优劣得失公允而适当,所以将其记录下来。材料二:孙权刚执掌政务时,鲁肃打算返回北方,周瑜把他劝住,推荐给孙权说:“鲁肃的才能可以为时世的辅佐,应该广泛寻求像他这样的人,以成就功业。”后来,周瑜临终给孙权的信上说:“鲁肃忠诚刚正,遇到事情从不随便马虎,如果能代替我周瑜,我就死而不朽了!”鲁肃就代替周瑜统帅军队。吕蒙任寻阳令,鲁肃见到他说:“您今天的才能谋略不再是吴地时候的那个阿蒙了。”于是就去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成朋友然后分别。吕蒙后来也就代替了鲁肃。吕蒙在陆口,说是有病要回去,孙权问他:“谁是可以替代你的人?”吕蒙说:“陆逊的思想深刻高远,才能足以负起重责,看他的规划考虑,终究可以托付重任,别的人没有超过他的了。陆逊就代替了吕蒙。四人一个接替一个,镇守吴国西方三、四十年,成为威名远扬的大将,曹操、刘备、关羽都被他们打败,虽然他们是互相举荐的,但孙权能够放心地听从他们,吴国之所以成为吴国,这不是偶然的。15.A【解析】“运用拟人”错误,此处运用的是比喻。16.【答案示例】①都正侧结合描写音乐。苏词先通过儿女私语、勇士驰骋等各种形象正面描写音乐的声音、节奏,最后五句写听者心情的激动,从侧面反映音乐感人的艺术效果。白诗中“间关莺语花底滑”等从正面写出了琵琶旋律变化,“东船西舫悄无言”侧面写出琵琶声的震撼人心。②都善用比喻描写音乐。苏词用男女谈情说爱、勇士大呼猛进、飘荡的晚云飞絮、百鸟和鸣、攀高步险等生活和自然现象作比来写音乐,白诗用急雨、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等作比来描摹琵琶声,系列的比喻把诉诸听觉的音乐声调的高低、旋律的缓急转化为视觉形象,将抽象的事物写得生动形象。③都写出了音乐的起伏变化。苏词描写音乐由轻柔旖旎,变为雄壮高扬,然后瞬间高音突起,而后又戛然而止;白诗中的琵琶声由急切愉快,变为舒缓流畅,然后沉吟停顿,而后又激越雄壮,最后戛然而止。(答出1点3分,其中概括相同点1分,分别结合两首诗分析各1分,答出任意两点均可得满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17.(1)(而)致千里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如果有其他的答案,符合要求也给分)18.【答案示例】A反而(反倒、倒是);B或许(也许、尽管);C岂(难道)(每空1分,意思相近即可)19.C【解析】“大家”“小书”的引号作用表强调。A项的引号是特定称谓,B项的引号表否定或讽刺,C项的引号表强调,D项的引号表引用。20.【答案示例】①书是写给大家看的(主语必须是“书”主语不是“书”的,不得分;填“书的读者是大家”不对,不能给分)②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③也不全都是旧书的重版(每空2分,意思相近即可。第二空填“挖掘、搜集旧书”可得1分;上升到文化积累、整理、传播、传承等层面得2分)21.【答案示例】①巧用整句,句式整齐,使人印象深刻。②妙用口语,使句子亲切易懂,自然流畅。(每点2分。若从修辞、用词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22.改为: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解析】“即使 更 ”搭配不当,把“更”改成“也”;“充分”位置不当,应放到动词“享受”前。23.参考高考作文阅卷标准。一、审题立意本题呼应必修上册“学习之道”单元的内容,并在原学习任务基础上进行深入转化。积累经验就是向别人、向书本学习经验,也可以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既联系了教材,也联系了生活,让孩子们有话可说,有情可发。引导学生思考学习之道,也引导学生多读文学作品,进而启发他们思考在当今时代如何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体现了积极的育人导向。文体可以多样,但一定要明确,可以阐述和学习有关的道理,可以谈论有关学习的方法,也可以叙述个人或群体的学习经历,如果能够联系时代和青年,文章会更富有时代气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