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参照秘密级管理★启用前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教学质量检测地 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钙质泉华是在地表由岩溶泉沉积形成的次生碳酸钙。位于帕米尔高原深处木吉盆地内的钙质泉华型锥状小丘,因其形似火山而被称为“木吉火山”,尚属我国首次发现。“木吉火山”锥体发育典型,锥顶和锥底呈同心圆,锥体最高可达 18 米,呈近标准的圆锥体。 图 1a示意“木吉火山”景观,图 1b示意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 1a 图 1b1. 形成 “木吉火山” 的岩石类型为A. 甲 B. 乙 C. 丙 D. 丁2. “木吉火山” 呈现近标准圆锥体形态的原因主要是①地下水压力大 ②岩浆压力大 ③地形较平坦 ④火山通道短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 推测 “木吉火山” 形成的过程依次是A. 风力沉积-岩层断裂-岩浆喷出-冷却凝固B. 海相沉积-岩层断裂-岩浆喷出-风力沉积C. 岩层断裂-地下水喷出-湖相沉积-流水沉积D. 海相沉积-岩层断裂-地下水喷出-流水沉积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是定量研究东亚冬季风活动的重要表征量(正值和负值分别表示冬季风偏强和偏弱)。研究表明,东亚冬季风强弱的变化与我国东北地区冬季降水量的变化有着密切联系。图 2 示意 1960-2010 年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和东北地区冬季降水量距平的年际变化。图 24. 1960-2010 年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与东北地区冬季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关系是A. 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呈增加趋势B. 东北地区冬季降水量呈减小趋势C. 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与东北地区冬季降水量呈负相关D. 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与东北地区冬季降水量呈正相关5. 东亚冬季风偏弱时, 引起东北地区冬季降水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寒潮爆发频次增加 B. 太平洋水汽输入增加C. 陆地水体蒸发增加 D. 反气旋活动频次增加洋流对流经海区的沿岸气候、海洋生物分布等有重要的影响。图 3 示意北大西洋局部海域表层洋流, M、N 海域均为世界优良渔场, 风浪大小、阴晴状况是影响海上捕捞作业的主要天气条件。图 36. 关于 、 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 a 为自南向北流动的暖流 B. b 为自南向北流动的寒流C. a 为自北向南流动的寒流 D. b 为自北向南流动的暖流7. M、 N 渔场的主要成因是A. 均为寒暖流交汇 B. M 为寒暖流交汇, N 为上升补偿流C. 均为上升补偿流 D. M 为上升补偿流, N 为寒暖流交汇8. 捕捞作业天气条件最好的时间和渔场是A. 冬半年的 B. 冬半年的 N C. 夏半年的 M D. 夏半年的 N黄淮气旋是发生在黄淮地区的一种温带气旋,是夏季引发华北、东北强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受其影响,2016 年 7 月 19-21 日黄淮地区出现一次强降水过程,造成了重大灾害。图 4a 示意该气旋中心移动路径;图 4b 示意该气旋某时刻垂直速度(用空气垂直运动中单位时间内的气压变化表示/单位: Pa s 1 )和风场分布沿 37 N 的纬向垂直剖面,此时图中某区域有强降水发生。图 4a 图 4b9. 图 4b 所示时刻, 大气运动表述正确的是A. 甲区域以上升运动为主 B. 丙区域以东南风为主C. 乙区域以下沉运动为主 D. 丁区域以西南风为主10. 图 4b 对应的时间最可能是A. 19 日 20 时 B. 20 日 8 时 C. 20 日 20 时 D. 21 日 8 时11. 该黄淮气旋 20 日平均移动速度大约是A. 20 km/h B. 30 km/h C. 40 km/h D. 50 km/h济南是北方泉水分布集中的城市,图 5 为趵突泉形成地质示意图,近年来,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趵突泉多次出现“停喷”现象。图 512. 趵突泉泉水的直接补给区是A. 甲 B. 乙 C. 丙 D. 丁13. 治理趵突泉 “停喷” 现象的有效措施是①长城岭区——限制地下工程 ②泉水源区—加强水土保持③辉长岩区——地表水回灌 ④中心城区一限采地下水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石船石棺位于日本香川县 34 N, 134 E ,当地政府为保护文物对其增建了防雨保护设施,石棺的保存状态反而逐渐恶化。相比较石棺内部与其他外部侧面, 石棺南侧外表面空鼓、起翘与剥落问题更为严重。研究人员借助半球摄影法(通过超广角相机对石棺上方垂直拍摄,取得天空半球的圆形照片)快速判断石船石棺所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情况。图 6a 示意石船石棺与其保护设施,图 6b 示意石棺半球摄影照及春分、秋分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6a 图 6b14. 据图推测, 石棺南侧受太阳辐射影响较严重的季节是A. 秋季、冬季 B. 冬季、春季 C. 春季、夏季 D. 夏季、秋季15. 9 月 25 日,我国研究人员发现石棺南侧有段时间被阳光直接照射,这段时间(北京时间)最可能是A. 8:30-9:00 B. 10:30-11:00 C. 13:00-13:30 D. 15:00-15:30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5 分。16. 阅读图文资料, 完成下列要求。(14 分)断层崖形成后若山体被切割, 便呈现出三角形态的陡崖, 称为断层三角面, 有时会形成多级断层三角面。图 7 为我国华山断层三角面卫星遥感图,该地自上而下共形成三级断层三角面。图 7(1)指出与图示断层三角面形成有关的主要内、外力作用。(4 分)(2)沟谷的数量和深度可反映断层三角面受侵蚀程度。根据受侵蚀程度,判断图示三级断层三角面形成的先后次序, 并说明判断理由。(6 分)(3)在地质构造稳定状态下,推测受外力作用持续影响,图示三级断层三角面的演化方向。(4 分)17. 阅读图文资料, 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澳大利亚大陆中部及西部降水少,气候比较干旱,易发沙尘暴。2002 年 41 0 月,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异常干旱。同年 10 月 222 3 日,一场沙尘量创纪录的沙尘暴袭击了澳大利亚部分地区。图 8 示意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当地时间 10 月 23 日 4 时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8(1)说明澳大利亚大陆中部及西部降水少的原因。(4 分)(2)有专家认为,厄尔尼诺是 2002 年 41 0 月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异常干旱的主要原因。阐释厄尔尼诺对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异常干旱的具体影响。(4 分)(3)从天气系统、大气运动的角度说明 10 月 23 日 4 时 M 区域发生沙尘暴的原因。(4 分)18. 阅读图文资料, 完成下列要求。(14 分)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具有含沙量大、径流量少的特点。泥沙沉积使下游河床不断抬高,为了防治水害,两岸人民不断加高大堤,成为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地上悬河”,存在决堤的巨大隐患。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和利用水库调水调沙是解决黄河下游沙患的主要措施。图 9 示意黄河流域。图 9(1)指出黄河水的主要补给区及其主要补给类型。(4 分)(2)对比黄河下游和中上游河水与两岸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4 分)河段 补给关系丰水期 枯水期黄河中上游黄河下游(3)每年在黄河汛期到来之前,小浪底水利枢纽利用“人造洪峰”的方式对黄河下游河床全线冲刷,将淤积的泥沙送入大海。说明上述措施的时间、方式选择的合理性。(6 分)19. 阅读图文资料, 完成下列要求。(15 分)地处长白山地的蛟河盆地多缓丘和谷地, 图 10 示意盆地内缓丘和谷地空间结构格局的典型剖面 (海拔在 200-300 米之间), 山坡与谷地植被分异显著。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 (2)指出该区域植被分异的主要表现,并说明形成该分异的直接原因。(3分)图 10(1)简述内力作用对该区域地貌格局形成的影响。(4 分)(3)如果该地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地貌的变化将导致谷地植被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分别说明该地地貌的变化趋势及其对谷地植被演化趋势的影响。(8 分)2024—2025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教学质量检测地 理 答 案一、选择题1-5 CADCB 6-10 ADCDB 11-15 ABDAC二、非选择题16.(1)断裂抬升;流水侵蚀(或流水下切侵蚀/溯源侵蚀)。(4分)(2)形成的先后次序:一级断层三角面、二级断层三角面、三级断层三角面。(2分)理由:受侵蚀程度越严重,形成时间越早;沟谷数量越多,深度越深,受侵蚀程度越严重;(或一级断层三角面沟谷数量较多,沟谷深度较深,受流水侵蚀作用较强,形成时间最早/三级断层三角面沟谷数量最少,沟谷深度较浅,受流水侵蚀作用较弱,形成时间最晚。(4分)(3)坡度逐渐变缓;高度逐渐降低;坡面逐渐后退;直至被夷为平地。(任答 2点 4分)17.(1)受副热带高气压和信风的控制时间较长;西部受寒流影响降水较少;东部大分水岭阻挡了海洋气流的深入(或大陆内部海洋水汽难以到达)。(答对 2条得 4分)(2)赤道附近太平洋西侧海域海水温度较低;上升气流减弱,降水偏少。(4分)(3)位于冷锋锋后(或受低压槽控制);风速大、挟沙尘能力强。(4分)18.(1)补给区:中上游。(1分)主要补给类型:大气降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3分)(2)河段 补给关系丰水期 枯水期黄河中上游 河水补给地下水 地下水补给河水黄河下游 河水补给地下水 河水补给地下水(3)汛期前,加大库容防汛;可有效利用库内存水;人造洪峰,增大瞬时流量,增加河流携沙能力,利于冲刷河床。(6分)19.(1)沉积岩层(或砂砾岩层)受挤压发生褶皱(或褶曲);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或奠定了缓丘、谷地结构的地貌格局)。(4分)(2)植被分异的主要表现:山坡(或缓丘)发育森林,谷地发育草甸。(1分)直接原因:水分的地域差异;山坡(或缓丘)(土壤)水分较少;谷地(土壤)水分较多。(任答 2点 2分)(3)地貌的变化趋:山坡(或缓丘)受流水侵蚀,海拔降低(或面积减小);谷地持续接受沉积,与坡地高差越来越小(或谷地海拔升高/面积加大);地形起伏变小。(任答 2点得 4分)对谷地植被演化趋势的影响:谷地(单位面积)水分减少(或接受坡面水分较少/接近该地平均水分状况);喜湿的草甸植被比例下降(或地带性植被比例增多)。(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