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年秋七年级期末质量检测生物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4页,两大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40分钟。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1. 古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体现的生物特征是A. 需要营养 B.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能生长和繁殖D.能进行新陈代谢2.某同学用“目镜10x、物镜40x”的镜头组合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物像的放大倍数是A.10倍 B.40倍 C.50倍 D. 400倍3.如图所示,甲细胞经分裂形成乙、丙两个子细胞。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这是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B.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分裂C.分裂过程中细胞壁变化最明显D.乙、丙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数量均为甲细胞的一半1. 黄花蒿(一种植物)中的青蒿素可以用于治疗疟疾,青蒿素主要从黄花蒿的茎、叶中提取,下列关于青蒿素和黄花蒿的叙述错误的是A. 青蒿素存在于黄花蒿的液泡中B.青蒿素主要从黄花蒿的营养器官中提取C. 黄花蒿的植物体内没有保护组织D.黄花蒿的植物体没有系统这一结构层次5. 柘城县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在试验田里播下一粒粒白菜种子,到了收货季节,白菜都重了3-5斤。 白菜增重的物质主要来源于A.阳光 B.空气中的氧气和土壤中的有机物C. 土壤中的无机盐 D.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分6. 小倩同学进行“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的实验,所选实验材料不合适的是A. 银边翠 B. 银边天竺葵 C. 马铃薯的地下茎 D.水绵7. 某种植物可以通过输导组织向叶片输送有毒物质防止昆虫啃食。龟甲(一 种昆虫)能巧妙地选择食用免因毒液流出而中毒。据此推测,龟甲在取食时没有破坏的结构是A.叶肉 B.叶脉 C. 上表皮 D.下表皮8. 丽丽通过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玉米种子的呼吸作用,请结合图判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两个装置中应装等量的种子B. 两个装置形成一组对照实验C.煮熟的种子温度计示数不变D.该实验能够说明萌发的种子会释放二氧化碳9.下列各项活动中,能抑制植物呼吸作用的是A.为农田中耕松土B.农田水淹后及时排涝C.小麦种子晒干保存D.早春用棉絮包裹正在发芽的种子萌发的种子煮熟的种子10.土豆是一种富含淀粉的经济作物,若想提高土豆的产量和品质,应适当增施富含哪种无机盐的肥料A.钾 B.磷 C. 硒 D.氮11.一段果树枝条上长有大小相同的甲、乙两个果实。如果对枝条A、B两个部位的树皮进行环剥,如图所示,那么枝条上两个果实的长势会是A.甲、乙都停止生长B.甲、乙都继续生长C.甲继续生长,乙停止生长D.甲停止生长,乙继续生长12. 园林工人在移栽树木时,总在树木根部带一大土坨,且移栽后还给大树挂“吊瓶”。从生物学角度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根部带土坨,能保护幼根和根毛B.挂“吊瓶”时,针头应插入树干的木质部中C.“吊瓶”中的液体主要是葡萄糖D.带土坨、挂“吊瓶”都是为了提高移栽树木的成活率13.下列不是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的是A.人类的“木材厂 B.绿色的“能量转化器C.天然的“蓄水池” D.自动的“空气净化器”14. 赵楠同学在“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时做了如下记录,其中记录错误的是A.玉米种子的切面滴加碘液变蓝B. 菜豆种子有两片子叶,玉米种子有一片子叶C.胚都由胚芽、胚根、胚轴和子叶构成D.菜豆种子的胚乳里贮存着丰富的养料15. 我们食用的各类米是稻谷经过不同的工序加工而来的(如图),下列无法发育成新的水稻植株的是A.稻谷 B. 糙米 C.胚芽米 D.精白米16. 为探究菜豆种子萌发的最适条件,将不同含水量的菜豆种子置于25℃的条件下培养7天,结果如下表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种子含水量(%) 20 30 40 50 60 70 80种子萌发率(%) 5 15 32 56 72 87 81A. 用于实验的种子应有完整、活的胚且不在休眠期B. 菜豆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C.该实验中,种子含水量越高,萌发率越高D.实验结果表明,种子的萌发率与氧气浓度无关17.杂交育种需要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收集的花粉来自A.柱头 B.花药 C.花丝 D. 花柱18. 郁金香原产于新疆,下列关于郁金香花(如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单性花B.主要结构是④和⑦花柱+⑦C.⑥的内部有卵细胞D. 花粉落到⑤的过程是受精19.“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赞美了荔枝果肉的甜美。在荔枝树开花、形成果实和种子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子房壁发育成果实 B.雌蕊会慢慢凋落C.受精卵发育成胚 D.子房发育成种子20.豌豆开花前用纸袋套住一朵花,最终它也能产生种子,原因是豌豆花A.不需传粉 B. 不需受精 C.是虫媒花 D. 自花传粉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30分)21: (6分)图一为花生植株进行光合作用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物质),图二为农业科学家种植花生获得的实验数据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一,花生的叶片正在叶绿体内进行光合作用,利用 能将①和②合成为③ 和④。光合作用通过吸收②与释放④,维持了大气中的 。(2)如图二所示可知,当花生种植密度为 时,最有利于增产,请分析原因是 。(3)在实际农业生产中,除了合理密植之外,延长植物的光照时间、增加 的浓度、适当提高温度、加大昼夜温差等措施都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22. (6分)如图一A、 B、C是绿色开花植物的生理过程示意图,图二是蚕豆叶下表皮气孔张开和闭合的电镜扫描照片,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一 图二(1)图一中,A表示根对水分的吸收,水分通过根、茎、叶中的 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2)图一中B表示水分在植物体内从低处往高处运输的过程,其动力来自[C] 。(3)绿色植物通过C生理过程散失水分的数量是惊人的,1公顷树林的叶片,每天大约蒸发出100吨水,这些水分的散失对生物圈的意义是 。(4)如图二,蚕豆叶片进行气体交换和水散失的“门户”是_ 。当夜幕降临时,叶片大多数气孔呈 (填“①”或“②”)状态。(5)移栽植物时一般会去掉部分枝叶,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23. (6分)如图甲所示的是榕树根尖的结构,图乙和图丙所示的分别是榕树叶芽的结构及其发育而成的枝条。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根毛集中生长在[ A] 。一般情况下,土壤溶液的浓度 (填“大于”或“小于”)榕树根毛细胞内溶液的浓度,根毛细胞吸收土壤里的水。(2 )榕树植物幼根的生长是通过图甲中[B] 细胞体积的增大和[ C ] 细胞数量的增多实现的。(3)图丙中枝条的叶和茎分别是由图乙中的[ 1 ] 和[2 ] 发育而来的。24. (6 分)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探究生菜无土栽培的条件”实践活动,流程图和栽培装置如下;下表为生菜在不同基质条件下的生长情况。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培育幼苗: 制作装置: 移栽幼苗: 观察记录:将生菜种子 选择适当的材料和 幼苗长出3-4片 对生菜的生置于适宜条 → 不同的基质,搭建 → 叶时,将其移 → 长情况进行件下培育 无土栽培装置 栽至装置中 持续观察组别 叶片数量(片) 叶片宽度(厘米)5天 10天 15天 5天 10天 15天陶粒组 3 3 6 2.5 4 6岩棉组 3 6 8 2.5 7 10棉花组 3 3 4 2.5 2.6 2(1)种子萌发的外部环境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适量的 和充足的 。(2)移栽前要向无土栽培装置中的培养槽内通入培养液,移栽时尽量使生菜的根不受损,保证对水和 的吸收。移栽后发现幼苗出现萎蔫现象,经分析可能是培养液浓度偏高,导致了植物细胞 (填“失水”或“吸水”)。(3)如上表中,同学们以叶片数量和 反映生菜的生长状态,发现使用 组作为基质,效果最理想。25. (6分)张帅同学为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基本步骤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提示: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①暗处理一昼夜 ②光照一段时间 ③脱色 ④染色(1)张帅同学的实验设计不够严谨,还应增设 (填“对照组”或“实验组”):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 ,其它条件保持不变。(2)步骤①“暗处理一昼夜”,目的是 。(3)步骤③中,叶片放入盛有 的小烧杯中进行水浴加热,目的是溶解 ,一段时间后小烧杯中的液体会变成绿色。(4)步骤④中,若经碘液染色的叶片颜色 (填“变蓝”或“不变蓝”),则可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2024年秋七年级期末质量检测生物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1~5CDBCD 6~10CBDCA 11~15CCADD 16~20ABCCD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30分)21.(6分)(1)光(或太阳) 有机物 碳氧平衡 (2)D 在D种植密度时,花生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度差值最大,积累的有机物最多,产量最高(答案合理即可) (3)二氧化碳(CO2)22.(6分)(1)导管 (2)蒸腾作用 (3)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量,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等(答出一点即可) (4)气孔 ② (5)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23.(6分)(1)成熟区 小于 (2)伸长区 分生区 (3)幼叶 芽轴24.(6分)(1)水 空气 (2)无机盐 失水 (3)叶片宽度 岩棉25.(6分)(1)对照组 等量的清水 (2)消耗尽叶片内存留的淀粉 (3)酒精 叶绿素 (4)不变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