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课题 《兰亭集序》 课 型 新授课课 时 2课时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作者乐、痛、悲的原因。 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王羲之积极的人生观,体会其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分析作者乐、痛、悲的原因,感受王羲之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特点,探究王羲之积极的人生观。教学过程【课堂导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至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而此文为什么又被称为“文中上品”呢?它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动人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任务一:了解相关文学常识1. 绍兴兰亭位于浙江省绍兴县的西南部,春秋时越王勾践植兰于此,汉代时建有驿亭,因而得名,这个古朴典雅的园子虽然不大,却为中外游人所瞩目。兰亭布局,以曲水流觞为中心,四周环绕着鹅池、鹅池亭、流觞亭、小兰亭、玉碑亭、墨华亭、右军祠等。“兰亭”景区门口的古典标志,是一颗大型印章。2. 文体常识《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目的、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序言,有自己写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3. 走近作者(观看视频:书法天花板,天才的背后藏着入木三分的努力)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书法家、文学家。东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世居会稽山阴。官至右军将军,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青年时期就有美誉,朝廷召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从小跟随当时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后来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书法艺术影响之大,在书家之中,罕有能与之相比者,有“书圣”之称。他写的《乐毅论》《黄庭经》等楷书被称为“书之圣”,他写的《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4. 《兰亭集序》的由来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和谢安、孙绰、许询及王羲之子侄献之、凝之、涣之、元之等41位文人墨客及社会名士在兰亭修禊雅集。他们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顺水任游,停于谁前则赋四、五言诗各一首,否则罚酒。据载,王、谢、孙等11人各成诗两首,另有15人各成一首,余人诗不成,罚酒三巨觥,共成诗37首,合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324字,以记之。5. 创作背景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复杂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成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任务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 订正字音癸丑( ɡuǐ ) 会稽山( kuài jī ) 修禊事( xì )激湍( tuān ) 流觞( shānɡ ) 骋怀( chěnɡ )一契( qì ) 嗟悼( jiē dào ) 彭殇( shānɡ )2. 朗读课文观看杨东旭朗诵视频,全体齐读。任务三:分析内容,体悟情感翻译文本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之初,(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行修楔之事。众多贤士全来参加,少者老者都聚于处。(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翠竹,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映衬萦绕在亭子左右,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大家)列坐在水边。即使没有音乐伴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酣畅地抒发深远高雅的情思。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阵阵,温暖舒畅。抬头观览宇宙之广大,低首细察万物之众多,借以纵目观察,开畅胸怀,足以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确实是令人愉快的啊。人们互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中晤谈,互相倾吐心里话;(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所爱好的事物上,言行不受拘束,自由放纵。虽然人(对生活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情也有)沉静和躁动的不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感到欢喜,心里一时感到自得,(就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没想到老年将要到来;等到他们对所得的事物已经厌倦,心情也随情况的变化而起变化,感慨就随之有所不同了。从前感到欢欣的,很快就成为往事,(人)尚且不能不因这些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 最终归于消灭! 古人说:“ 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这怎能不让人痛心啊!(我)每当看到古人(文中)(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一次不对着这些文章叹息哀伤,(却)不能明了于心。(我)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当时与会者(的姓名),抄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即使时代不同、世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大概是一致的。后世的读者,也将由这些诗文产生(一样的)感慨吧。分析内容1.这部分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时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目的:修禊事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活动:流觞曲水,一觞一咏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感慨: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时节难得、聚地清雅、欢欣之事、名士相聚、环境优美、活动有趣、气候宜人、悦目赏心2.归纳作者认为“信可乐也”的原因?景——“美”:环境优美,天气融合;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流水急湍,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晶莹亮丽,生机盎然,反复吟咏,读者的心胸也会变得灵秀爽快。事——“雅”:此时此地,风景秀丽,山辉川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大家流觞曲水,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欢愉之情,溢于言表。情——“乐”:摆脱了各种俗务的纠缠,邀集自己的新朋旧友,来到山水胜地,游赏吟咏和畅饮,真是一种难得的快乐。暮春时节,草长莺飞的江南美景本来就足以诱人,更何况是会稽山阴,这里山灵水秀,一步一景,令人目不暇接。这天,天气格外晴朗,天高地远,清风习习,朋友们一觞一咏,快然自足。作者以简洁的笔触,开阔的画面,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幅宴乐图。读文至此,我们的心也随之快乐地跳荡。3.第一、二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4.第三自然段所议论的问题是什么?死生亦大矣。5. 怎样理解“岂不痛哉”,作者因何而痛?“生死”之痛①人生短暂之痛 ②世事无常(欢乐有尽)之痛 ③生死难测之痛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叔本华在长长的一生里 为什么 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 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席慕蓉《为什么》补充问题:生与死每个人都将面对,那么当时动荡时期的魏晋士人们是如何看待生死的呢?魏晋士人生死观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汉魏)徐干《室思》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魏)阮籍《咏怀》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云:‘死便据地以埋’”。——《晋书 刘伶传》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晋书 阮籍传》嵇康“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与山巨源绝交书》总结:“一死生”“齐彭殇”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更有许多人及时行乐、纵情声色。觉得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道家的影响庄子妻子去世,他向惠子解释不悲泣是因为他认为一个人没有来到人世时,是无生命的,不仅无形体,连构成生命的气也不存在。既然本来是“无生”,当然最终要归于“无生”,如此生死不过是春夏秋冬的交替,如果生就快乐,死就悲哀,这是“不通乎命”的。 庄子认为“死”是回归到自然界中或宇宙时空中或回归到“道”中再化为“无”。因为万物生于“道”又复归于“道”,气聚而生,气散而灭。生死是生命的必然,通乎命、豁达的对待生死是庄子生死哲学的真谛。他主张齐生死,无论生死,都要顺其自然。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因此有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但时光飘忽,人生短促,即使明了“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无法摆脱“死”给内心带来的煎熬。此处之“痛”,痛在人生无常,欢乐短暂。6. 怎样理解“悲夫”,作者因何而悲?郭沫若说文章前面写极乐,后面突然悲痛,“悲得太没有道理”,是“无病呻吟的绝顶”。你认为王羲之悲得有没有道理?为何而悲?这种悲痛背后蕴含了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悲古人,悲时人,亦悲后人。——死生之大王羲之对生死的深刻思考(人生态度)表面:美景盛事(寄情山水)内心:执着追求(反思生命)王羲之将心中所思所感推及人类:昔人兴感,已契我心,“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对生命的思考是人类永无止境的话题,也是人类永远无法克服的矛盾,而玄学家的所谓“一死生”、“齐彭殇”,不过是些虚妄无稽之谈。但王羲之毕竟生活在国势日衰的东晋时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对他而言也有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以“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是难以苛求的。7.王羲之的生死观是怎样的?作者对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就应该在短暂的生命中追求真正的人生之乐。那么,人生的真正之乐在哪里呢?文章开头所写的会稽雅集,实际上就回答了这一问题。正因为如此,作者才对这次集会的“成果”倍加珍惜,“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表明写作的目的:以期在暗淡的人世间留下会稽山的一叶苍翠,在混浊的人事长河中溅进兰亭曲水的一脉清波。总结全文《兰亭集序》是一篇诗集序言,作者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记叙了兰亭的山水佳胜和宴会盛况,进而抒发对世事变幻、死生无常的感慨。文章反映了一般封建士大夫的人生观;但他没有彻底走向消极无为,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其时盛行的死生等同的虚无哲学观,于悲慨中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流连与珍惜。这在崇尚老庄、沉迷玄学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情景互见,淋漓满纸,也启人思考。任务四:赏析艺术特色1、立意高远,蕴藉深长(议论)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2、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本文仅324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描写景色方面: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的16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叙事方面: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语,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抒情方面: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发生共鸣。课后作业请结合历史人物的言论,谈谈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藏克家:“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