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课题 《望海潮》 课 型 新授课课 时 1课时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柳永以及词的相关常识,了解创作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反复诵读诗歌,梳理层次,理解词的内容。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赏析铺陈和点染手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诗歌,梳理层次,理解词的内容。教学难点 赏析铺陈和点染手法,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教学过程【课堂导入】提到江南,你会想到什么?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还是杏花烟雨,绿柳扁舟,或是涉江采莲的女子,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我们每个人眼里的江南都不一样,然而无一例外,都是如诗如画般的美丽。今天让我们跟随柳永的脚步,畅游江南,在《望海潮》中感受钱塘盛景的魅力。任务一: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柳永与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1. 走近作者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叫柳七,福建崇安人,官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与功名他出身官宦世家,少有功名难入朝堂。他曾踌躇满志,入京参加科举,却因真宗所谓“属辞浮糜”遭到谴责而落榜。他愤慨之下所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时家喻户晓。数年间又两次落榜,宋仁宗批评他:“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自此他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仕途就此无望,他愤然离京,开始浪迹天涯。后仁宗亲政,特开恩科,柳永暮年及第,授睦州团练推官。后几经转任,为政有声,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柳永与风月早年他就因迷恋湖山美好、都市繁华,滞留杭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功名上的失意,更促使他到烟花巷里寻求慰藉,结识了很多乐工歌女,为他们填词作曲。因其浪漫的天性、特别的音乐才能和深入市井的生活境遇,逐渐成为了著名的流行歌词作家。其词的“世俗化”特点,成就了他“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神话。柳永与慢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他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被称为“慢词之祖、婉约之宗”。著有《乐章集》。慢词是宋词的主要体式之一,它与小令一起成为宋代词人最为常用的曲调样式。慢词的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1.柳永将词由小令发展为长调。首创或首用词牌100多个,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词至柳永,体制始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2.推动词了的“世俗化”进程,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以俗语、俚语入词 ,雅俗共赏。3.风格以纤细婉丽、幽怨低回为主,部分也体现豪放雄浑的特点。2. 词的相关知识1.词产生于( 隋唐 ),兴盛于(宋 ),是一种可以合乐歌唱的新诗体。2.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 诗余 ),因词“合乐而歌”,故又称( 曲子)或( 曲子词 )因词的句子往往长短不齐,故又称( 长短句 )。3.( 标题 )是词 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 词牌 )是一首词调的名称,它决定词 的( 字数 )、( 句数 )、( 平仄 )。一首词可以没有( 标题 ),但绝不可没有( 词牌 )。3. 写作背景《望海潮》是柳永为了与早年的好友孙何相见而作。柳永在杭州生活期间,对杭州的湖光山色、风土人情有着亲身的体验和深厚的感情。当时旧友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驻守杭州。因身份悬殊,门禁森严,两人无由相见。柳永就写下了《望海潮》这首词,先在歌伎中传唱,结果很快就让孙何听到了。问及词作者原是故人,孙何便邀柳永前去赴宴。4. 解读题目望海潮,词牌名 。为柳永所创,大约取意于杭州是观潮胜地 。这首词共107字,属于长调慢词。任务二:诵读诗歌,理解诗意1. 欣赏朗读(观看视频)2. 理解诗意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杭州地处东南,地势优越(美好),湖山优美,三吴的都市,钱塘(杭州)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如云般稠密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雄壮的钱塘江广阔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竞相奢华。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遍地飘香,十里的荷花争奇斗艳。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山水烟霞的秀美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梳理层次任务三:深入探究,赏析手法1.诗歌上下阕,分别突出了杭州和西湖的什么特点?繁华: 精巧的建筑 众多的人口 无尽的财富清嘉 : 清丽的美景 清闲的生活 清明的政治2.诗人笔下的杭州,你最喜欢哪部分的描写,请说明理由?(下面请欣赏美景图片)一曲繁华钱塘的绝唱:杭州繁富 钱塘浩荡 西湖秀丽 百姓安闲 长官潇洒3.本词写景上有何特点,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①工于铺叙,一句一景,富有层次感。铺叙: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②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4.本词中哪些句子为铺叙?为“点” 为“染” 铺叙:地理位置 自然景观 百姓生活 历史传统 市井面貌一幅环境美丽、经济繁荣、生活安定的都市生活图景。点: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染:自然风光之美 都市繁华之美 民生安乐之美5.背诵思路钱塘全貌 → 市区→(街巷河桥)→ 郊外(江岸江潮)→市内(商铺民居)杭州城盛景繁华西湖(湖山之美)→ 湖上(奏唱之美)→ 湖边(老少怡然)→官员巡游 百姓之乐官员之乐课堂小结上阕:写杭州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阕:写西湖之美和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本词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杭州人民和平安定的欢乐生活,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以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的休养生息,所呈现的繁荣太平景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