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课题 《大堰河——我的保姆》 课 型 新授课课 时 2课时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艾青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结构,概括大堰河的形象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人对大堰河的深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对劳动妇女的讴歌,对黑暗社会的揭露。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感知人物形象。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怀念之情,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教学过程【课堂导入】(聆听歌曲《懂你》)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歌唱母亲、歌颂母爱是诗歌永恒的主题。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铁窗前,看着漫天的飞雪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一一大堰河,他诗情涌动,写下了《大堰河一一一我的保姆》这一首蕴含了浓浓深情的诗篇,也是一首献给普天下劳苦大众的一首赞美诗。这位诗人就是艾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任务一:了解相关文学常识1. 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10年艾青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他出生时难产,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克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至5岁。后来回家后,父母也只准他称呼为叔叔婶婶。他对他的养母大堰河(大叶荷)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大堰河对他的爱刻骨铭心。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很多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2.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32年的冬日。当时的诗人因参加“左翼美术家联盟”被国民党逮捕,被关押在看守所中。据诗人自述,写这首诗时是在一个早晨,一个狭小的看守所窗口、一片茫茫的雪景触发了诗人对保姆的怀念,诗人激情澎湃地写下了这首诗。诗几经辗转,于1934年发表。诗人第一次使用了“艾青”这个笔名,并且一跃成为中国诗坛上的明星。3. 关于大堰河大堰河,原出生于离艾青老家五里远的大叶荷村,很小就被卖到艾青的家乡——畈田蒋村当童养媳。她没有名字,人们只好用她的出生地称呼她,“卑微到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 她一生命运非常悲惨:与前夫生了三个孩子;前夫死后,另嫁,又生了两个孩子。当时农民生活非常艰难,苛捐杂税,还有地主盘剥。大堰河孩子多,生活更是艰难,她受尽煎熬,仅四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任务二:梳理结构,初步感知1. 按作者思想感情和思绪的发展脉络本诗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1—3节)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其与“我”的关系。第二部分(4—8节)回忆大堰河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集中刻画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德。第三部分(9—11节)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第四部分(12—13节)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2. 课文朗读背景音乐《遥远的思念》,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3. 体会情感这首诗各部分表现出作者对大堰河的感情是怎样的?第一部分(1——3节)怀念与痛悼第二部分(4——8节)眷念与感激第三部分(9——11节)同情与控诉第四部分(12——13节)讴歌与赞美任务三:研读文本,体会情感1.诗歌的前两节写了有关大堰河的哪些内容?大堰河连名字姓氏也没有,以她村庄的名字作名字,大堰河又是一个童养媳,后来又是我的保姆,在养活地主儿子的前提下养活自己。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妇女的典型。2.第三诗节写了什么内容?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被雪压着草盖着的的坟墓、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门前的长满了青苔的石椅,全是冷色调的。这些景物构成了孤独、凄凉、冷落的景象,烘托出压抑而悲凉的氛围,暗示大堰河生前的贫困和死后的寂寞,为全诗罩上一层悲剧性色彩。3.第四节诗人回忆了在大堰河家的生活,摄取了哪些生活场景?主画面又是什么呢?通过这些场景,我们感受到大堰河怎样的形象呢 大堰河:勤劳慈爱博大这些排比句一方面具体铺叙了大堰河极度贫穷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另一方面表明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料乳儿,时时给他以温暖,处处给他以爱抚,充分表现大堰河的勤劳及对乳儿无私的爱。4.第七节,在具体描写大堰河的佣工生活时,共写了几个生活场景?为什么每一句都用“她含着笑”开头?这表现她什么品格?用六个排比句描写大堰河不分冬夏,年复一年地承担着繁重的劳动……但又始终含着笑,这表现她勤劳、淳朴、宽厚、善良、乐观、知足,也渗透着诗人对她悲苦命运的同情。5.9-10节,大堰河如此艰难悲苦的一生,临终和死后又是如何呢?含泪去世:惦念乳儿 乳儿不在旁侧 轻唤乳儿的名字十分凄凉 打骂她的丈夫落泪 五个儿子痛苦四十几年生活的凌侮+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四块钱的棺材+几束稻草+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一手把纸钱的灰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大堰河死后的凄凉与悲惨。大堰河死后:醉酒的丈夫死去 大儿做了土匪 二儿子死于炮火 其余三个儿子仍为奴隶我,在诅咒这个世界的不公大堰河的家人遭际也同样凄凉悲催,体现着社会的不公,这样的母亲多么伟大啊,她牺牲奉献着自己的所有,作者对她的同情与对世界的痛恨都更为深刻。6.12-13节作者直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语言上有何特点?赞美与讴歌:灵魂、手、唇、脸颜、乳房、兄弟们、一切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尊敬与爱戴:喂养之恩、无以为报。语言上仍采用大量排比句,感激与赞美之情奔涌而出,结尾一节极为凝练,再次点明乳儿与乳母的关系,以及亲如母子的深情。总结主旨这首抒情长诗,以深沉、真挚的感情,歌颂了贫农妇女大堰河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描写了她的悲惨命运,并诅咒和揭露了造成她悲剧命运的黑暗社会。反复朗读,体会情感(观看《大堰河——我的保姆》朗诵视频)艺术特色①在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或字数、行数的划一,但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②全诗13节,少则4行一节,多则16行一节;少则每行2字,多则每行22个字。全诗不押韵,但有11节的首尾句相互重复,以确定基调与色彩,中间几行大多采用排比句式,且多长句,以尽情抒发与描摹。③艾青的诗在形式上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即在奔放与约束之间取得协调,在参差与变化里取得一致,在繁杂的细节中提炼出单纯的意象。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修辞手法①妙用对比:两个家庭生活对比,体现社会制度不合理;两家的不同待遇对比,显示诗人的爱憎;生前的操劳和死后的凄惨;美丽梦境和凄惨死亡对比,深刻表现了文章主题。②大量反复:表现特有的感情,使诗句一唱三叹,增强表达效果。③多次排比:既使内容凝炼,形式整齐,也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任务四:拓展延伸《我爱这土地》阅读艾青诗作:《我爱这土地》,谈谈这首诗给你感悟最深的一点。(可选择内容、情感、手法上的任何一点,言之有理即可)我爱这土地 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赏析诗歌在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而且这“鸟”是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使读者立刻被诗人的忧患意识所感染。这忧患意识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博大深沉的爱。诗歌就在这样的基调下,进一步展开对鸟儿歌唱对象的描述,它们是:土地、河流、风、黎明。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