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5张PPT)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获奖者莫言曾公开直言:“我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传》。”前言导入学习目标1.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作品创作背景。2. 梳理小说情节,分析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鉴赏文章典型环境描写。3. 品味小说幽默而含讥、委婉而多讽、人物富于个性化的语言特色。4. 理解作者意图,挖掘“精神胜利法”的内涵,认识作品所揭示的国民性弱点及阿Q形象的当代内涵。知人论世,初入文本壹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后弃医从文。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主要作品:小说集:《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 野草》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作者简介1911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广大农民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剥削和压迫之下。封建统治阶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另一方面用封建礼教、迷信和愚民政策对百姓进行镇压剥削。他们丧权辱国,却自称“天朝”,用这种“精神胜利法”对人民进行麻醉教育,造成了人民不觉醒的麻醉状态。《阿Q正传》正向我们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目的:“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意在“暴露国民的弱点,揭露中国的病态社会,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创作背景《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在《晨报副刊》上连载,署名为巴人,后被收入《呐喊》中。《阿Q正传》出版后,深受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现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开始是发表在报纸的开心话专栏。 这个专栏用今天的说法就是搞笑专栏,而小说的前两章也的确比较搞笑。但《阿Q正传》后面就不大搞笑了。孙伏园看后立刻明白了小说的分量,所以把小说转去了文艺版。今天回头看,这是报纸连载小说的特例。小说共包括九章的内容,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作品简介姓名籍贯皆渺茫 闲话休题言正传1序自尊自负癞疮疤 即使挨打也优胜2优胜纪略耸肩等候哭丧棒 欺软淫辱小尼姑3续优胜纪略土谷祠里想孤孀 无处立足因吴妈4恋爱悲剧生计无着恨小D 静修庵里偷萝卜5生计问题风风光光回未庄 敬而远之一小偷6从中兴到末路独自投身革命党 手执钢鞭将你打7革命假洋鬼子真霸道 白盔白甲成碎片8不准革命稀里糊涂成死囚 圆圈不圆也嚓嚓9大团圆1介绍阿Q的身世2.3写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4.5.6写阿Q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遭遇7.8写阿Q在未庄风传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9阿Q被杀内容简介故事梗概解说题目阿Q——主人公名字这篇小说模拟古代史传,以“传”的形式构成全篇,“正传”之名也出自“小说家言”,本文是“为小人物作传”,“传主”是一个无名无姓的普通农民阿Q。“闲话休提,言归正传”正传:指章回体小说、评书等的正文。鲁迅在小说前言里解释,他应该叫阿Quei,但不知道他是不是中秋节出生,所以不能写桂花的桂;也不知道是否有哥哥叫阿富,所以也不能叫宝贵的贵,因此就用拼音的第一个字母Q来代替。之所以用Q,因为Q像没有五官的圆圃的脸,但有一条辫子,代表了当年汉人的耻辱。一个空白的脸,托一根辨子,体现出麻木的国民性,像被杀头也没表情的“吃爪群众”的脸。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贰读准字音舂米 虫豸揪住 疮疤犯讳 小觑伶仃 醉醺醺敌忾 托庇譬如 根柢chōnɡjiūhuìlínɡ dīnɡkàipìzhìchuānɡ bāqùxūnbìdǐ预习检测:课文节选的小说第二章、第三章写了哪几件事?第二章优胜记略 1-3 阿Q真能“做”4 鄙薄城里人、乡下人5-11 阿Q忌讳说“癞”12-17 被闲人打18-22 押牌宝输尽了23-29 赢钱后挨打、被抢钱第三章 续优胜记略 30-33 被赵太爷打了自觉得意34-46 生平第一件屈辱事,败在王胡手下47-55 生平第二件屈辱事,被假洋鬼子打56-69 调戏小尼姑深入研读,仔细品味叁设置情境:假若你是一位心理咨询师,当前你有一位被邻居送来的名叫阿Q的病人,你的上级交予你以下任务:1.初诊接诊,收集人物资料,定位来访者身份形象。2.初步诊断,分析生平事迹,评估来访者性格特征。3.病因诊断,根据生活环境,探讨来访者性格成因。合作探究1.初诊接诊,收集人物资料,定位来访者身份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姓名 籍贯年龄 婚姻状况身份 工作口头禅 住址爱好 外貌特征性格特征 生平最得意的事30左右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妈妈的喝酒、押牌宝未婚打短工未庄土谷祠癞疮疤、黄辫子、破夹袄不详阿Q精神胜利法欺负小尼姑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可以看到,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无名无姓,无家无根没有家人,大龄未婚没有固定收入、穿破夹袄,头有癞疮疤地位低下无依无靠贫困三无产品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望族大姓,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阿Q是一个地位低下、无依无靠、贫困的雇农。处在社会底层,深受剥削和压迫统治阶级:赵太爷钱太爷钱少爷白举人被压迫阶层:阿Q、王胡、小尼姑、小D、吴妈以及闲人们2.初步诊断,分析生平事迹,评估来访者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形象作者反复强调人们都不记得阿Q的“行状”,但他却以全知视角写了他的诸多“行状”,简要概括二、三两章分别写了阿Q的哪些“行状”?明确:(1)第二章:①“先前阔” ②“真能做” ③“见识高”④“癞疮疤”⑤挨打的荣耀 ⑥遭劫的安慰(2)第三章:①蒙赵太爷打而受到“尊敬” ②因与王胡争胜而被打③因小声咒骂假洋鬼子而挨打④因调戏小尼姑而被骂2.初步诊断,分析生平事迹,评估来访者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形象事件 原文语句 性格特点“先前阔” “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见识高 看不起未庄人: “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鄙薄城里人: “这是错的”“可笑”“真能做” 老头颂扬说:“阿Q真能做!”然而阿Q很喜欢。妄自尊大狭隘保守自尊2.初步诊断,分析生平事迹,评估来访者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形象事件 原文语句 性格特点“癞疮疤” 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挨打的荣耀”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遭劫的安慰 自打嘴巴,转移痛苦。敏感禁忌内心脆弱欺软怕硬自欺欺人懦弱卑怯自轻自贱自我麻醉①蒙赵太爷的打而受到“尊敬” ②因与王胡争胜而被打③因小声咒骂假洋鬼子而挨打 ④因调戏小尼姑而被骂败在王胡手下败在王胡手下挨了假洋鬼子“哭丧棒”挨了假洋鬼子“哭丧棒”调戏小尼姑调戏小尼姑2.初步诊断,分析生平事迹,评估来访者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形象事件 原文语句 性格特点蒙赵太爷打而受到“尊敬” “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因与王胡争胜而被打 只有这一部络腮胡子,实在太新奇,令人看不上眼“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因小声咒骂假洋鬼子而挨打 阿Q尤其“深恶而痛绝之”的,是他的一条假辫子,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因调戏小尼姑而被骂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可悲奴相蛮横霸道麻木愚昧憎恶权贵奴性十足欺凌弱小自尊自负自轻自贱自打嘴巴忘却失败欺凌弱小妄自尊大,狭隘保守争强好胜,懦弱卑怯蛮横霸道,奴性十足欺软怕硬,卑鄙无赖总 结精神胜利法性格特点阿Q的双重人格阿Q的双重人格阿Q是羊而同时又是狼,可怜可恨。“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对于羊显现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得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鲁迅《华盖集 ·忽然想到(七)》实 质:在遇到失败或处于不利的现实情况下,用自我安慰等手段来获取精神上的优胜,掩盖实质上的失败。什么样的人才会使用精神胜利法呢?前提是你必须身份卑微、经常尝到屈辱、有着经常失败的事实,却愚昧麻木、不觉悟,加上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心理只有尊卑观念,而分不清敌与我,混淆了是与非。然后你才会使用精神胜利法来进行自我解脱,也就是说精神胜利法是弱者的逻辑。而这也就是阿Q后来走上“革命”道路却成了替死鬼白白送掉性命的原因。阿Q的应对他人的行为 阿Q的应对闲人揪阿Q辫子,碰头闲人先让阿Q承认自己是虫豸,再打闲人抢阿Q的钱王胡打阿Q假洋鬼子打阿Q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第一个能自轻自贱,状元也是第一个打了自己就好像自己打了别个皇帝停了考,赵家减了威风,他被小觑了因完结而轻松,忘却了尼姑走来了赵太爷打阿Q吐唾沫,摸头,语言调戏乖乖退出去尽情欺辱甘于被欺精神胜利法3.病因诊断,根据生活环境,探讨来访者性格成因。分析故事环境(1)闭塞保守的地理环境:未庄是一个面积不大离城市较远的小村庄,这里的人长期生活在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环境中,稍有满足便夜郎自大,盲目排外;(2)愚昧麻木的社会环境:在未庄,赵太爷之流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甚至可以决定人的姓氏,普通群众和下层穷苦百姓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饱受欺凌而又互相争斗。(3)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贫苦农民长期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人格上受侮辱。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是阿Q性格和悲剧产生的土壤。总结全文,概括主旨肆优胜续优胜记略先前阔真能做见识多光荣的癞头疮挨打的荣耀痛苦的转移怕硬篇欺人篇麻木、愚昧、落后、无赖的奴才相赵太爷的巴掌→更荣耀得意王胡的碰墙→意外灭威风假洋鬼子的哭丧棒→轻松高兴调戏小尼姑→更轻松得意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总结全文思考:鲁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阿Q形象?有何意义?探究文本主旨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1、写出中国人特别是广大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愚昧而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为疗救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们而呐喊。2、唤醒在“铁屋子”中沉睡的人们,激励他们振奋起来,挣脱精神的枷锁。3、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 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思考:鲁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阿Q形象?有何意义?探究文本主旨阿Q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是呵,他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呀。——茅盾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种。——茅盾我们民族中的每一个分子,都把自身检验一下,看你还带有阿Q灵魂原子没有.....一定要勇于正视我们自身的缺点和毛病,一定要洗涤我们的灵魂。——张天翼阿Q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阿Q正传》通过塑造阿Q形象,批判了国民性弱点,即批判“阿Q相”,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压迫和剥削,反映了农民的苦难和革命要求,提出了农民的革命和出路问题,对革命前途问题进行了探索,表现了鲁迅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精神,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和人性的“痼疾”。作者希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达到治病救人、改造国民性的目的。文章小结发散思维,拓展延伸伍◎积极性:“精神胜利法”是处于无奈之中的“人”的一种几乎是无可非议的选择,精神胜利法可以缓解人们精神上的压力,保持自我内心的平衡。◎消极性:但这种调节应该是适度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被动适应方式,即“在无法改变自身实际社会地位的时候,以被动忍耐的方式适应被压迫、被蹂躏的悲惨处境”。偶一为之,并不可怕;陷在其中而不能自拔,忘却了实际的战斗,甚至构成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本质属性,则只能驱人走向毁灭之途。◎正确做法:对于失败,我们不能苟且,不能容忍,应该作出抗争,以求得实际的胜利。如何看待“精神胜利法”?探究讨论:你怎么看待阿Q的“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乐观精神弃其糟粕、辩证看待新阿Q主义我没钱,说明我不是守财奴!我没车,说明我不需要考虑买车库!我不是老板,说明我不怕职工倒炒我的鱿鱼!我不是领导,说明我不用担心忙得开会找替身!我没去国外旅游,是因为我怕被恐怖组织抓去做人质!我没去开神七,是因为领导不准我请假去考飞船驾照!切忌做学习生活中的阿Q课堂练习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阿Q正传》是鲁迅最著名的一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分章连载在《晨报》副刊上,当时署名巴人。B.作者在小说中无情地鞭挞和辛辣嘲讽了赵太爷、赵秀才、假洋鬼子之流;对阿Q则寄予同情,但也讽刺他的不觉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C.小说借故事情节,刻画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这篇小说的典型环境就是在未庄这个闭塞、落后的农村。D.本文反映了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国民的愚昧,深刻揭露封建势力凶残狡猾的反动本质,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C2. 阿Q的精神胜利法说明了( )A.国民的劣根性B.群众的麻木性C.作者的局限性D.故事的虚构性A3.鲁迅塑造阿Q这个形象的意图是:( )A.哀怜阿Q革命不成,反而被挂着革命党牌子的政客送上刑场的悲惨遭遇。B.说明中国人如此愚昧落后,实在没什么希望。C.批判辛亥革命的妥协性、不彻底性,脱离群众。D.要画出这样国民的魂灵来,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的,以引起疗救的注意。C D艺术特色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鲁迅的小说多材于当时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杂文数量极多,题材广泛,形象鲜明,论辩犀利,文风多变。《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史上的不朽杰作。《阿 Q 正传》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用喜剧的外套,包装一个悲剧性的故事。读《阿 Q 正传》时,人们往往被阿 Q 可笑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可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从中来,为阿 Q 的不幸遭遇而唏嘘叹息,也对残暴的统治者切齿痛骂。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在小说里相互交织、融合,构成这篇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阿Q正传》是带有喜剧效果的,作者通过喜剧化的呈现,表达了悲剧式的内涵和对国民性的慨叹。试从人物形象、情节和语言三个方面进行分析。①人物形象的典型化。他的自欺欺人与妄自尊大,在当时未庄上层人物赵太爷、钱太爷身上也有体现:他们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老百姓又摆出主子的架子,凶狠盘剥。而且也广泛地存在于普通民众身上——戏弄、殴打阿Q的未庄闲人们,何尝不是欺弱怕强!阿Q 的其他性格特点,也是周围人性格的集中体现。因此,阿Q 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是作者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手法,将众多人物的突出特点综合起来创造出的艺术形象,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艺术特色②情节的戏剧化。小说中的许多情节,如揪辫子、“照例”被碰头、咬虱子、“耸了肩膀等候着”挨打等,都经过夸张、滑稽的艺术处理,以喜剧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一笑过后陷入沉思。图源:《阿Q正传丰子恺插图本》艺术特色③语言的讽刺性。小说运用杂文式的笔法,处处使用幽默、尖锐、诙谐的语言进行议论、讽刺、挖苦、调侃。或反语或夸张(如“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 了”),或庄词谐用(“蒙赵太爷”“勋业”),或生造词语(如“九分得意”),其最终目的就是撕下假面,揭露真相,生动形象地展示国民劣根性的疮疤。艺术特色作 业以“阿Q读高中”为题,写一篇阿Q新传,批评我们学生身上的精神胜利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