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1.(2024九上·麦积期中)斗转星移、日月变换,大自然美丽而神奇。下列自然现象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枯木腐朽 B.铜雕锈蚀 C.海市蜃楼 D.火山爆发2.(2024九上·麦积期中)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闻气体气味B.称量氯化钠C.加热试管中的液体D.振荡试管3.(2024九上·麦积期中)下列各项内容中,属于化学科学研究范畴的是( )A.培育新品种,增加农作物产量B.利用指南针确定航海方向C.综合利用石油生产优良人造纤维D.设计新程序、开发电脑新功能4.(2024九上·麦积期中)宜宾主城区某日的空气质量报告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污染指数”越大表示空气质量越好B.报告中的SO2、NO2与酸雨的形成有关C.当日的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D.当日CO未对主城区空气造成污染5.(2024九上·麦积期中)对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A.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分子在不断运动C.干冰升华,体积变大——二氧化碳分子的体积变大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6.(2024九上·麦积期中)下列化学家与成果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道尔顿发现元素周期律 B.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C.门捷列夫创立分子学说 D.阿伏加德罗提出原子论7.(2024九上·麦积期中)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化学模型中表示错误的是A. B.C. D.8.(2024九上·麦积期中)某阳离子与另一种阴离子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其中原子A的核外电子数是a,则原子B的质子数A. B. C. D.9.(2024九上·麦积期中)“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科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阴离子带负电荷,则带负电荷的粒子一定是阴离子B.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所以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定是分子C.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所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D.有氧气参与的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所以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10.(2024九上·麦积期中)化学课程培养核心素养,体现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化学观念 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B 科学思维 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则要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必须添加催化剂C 科学探究与实践 通过电解水实验,探究水的组成D 科学态度与责任 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治水体污染A.A B.B C.C D.D11.(2024九上·麦积期中)填空。(1)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请用适当的化学符号填空。①3个铁原子 ;②2个硫离子 ;③氯化钠是由 构成的;④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⑤中数字“3”表示: ;(2)如图1为电解水实验的示意图。为增强水的导电性,向水中滴加几滴氢氧化钠,请回答下列问题。①接通直流电源后观察到 现象,一段时间后试管a中产生6气体。则试管b中产生气体的体积约为 ,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②如图2是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A.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B.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变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变12.(2024九上·麦积期中)中国北斗。星耀全球。(1)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采用铷原子钟提供精确时间,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与铷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铷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图1中 ,图2中与铷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是 (填元素符号);(3)铷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 周期;(4)铷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填“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铷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13.(2024九上·麦积期中)下列微观示意图中,不同的“小球”代表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填字母,下同),表示纯净物的是 ,表示单质的是 ,表示化合物的是 。14.(2024九上·麦积期中)某化学兴趣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开展了相关活动。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能溶于水,且有毒性。交流讨论:(1)图一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2)图二装置与图一装置相比,其优点是 。(3)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管口罩住白磷(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中所装的气体可能是 。15.(2024九上·麦积期中)已知A、B、C、D四种物质中,B是空气中体积分数排在第二的一种气体,C是一种无色液体。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转化关系,其中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表示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1)C→B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2)若A是空气,工业上A→B的原理是依据液态空气中各成分的 不同进行分离。(3)黄色固体D在B中燃烧,反应时发出 色火焰。实验时,集气瓶预先放一些水,目的是 。16.(2024九上·麦积期中)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以高锰酸钾为试剂利用A装置制取氧气时,还要做的改进是 。(3)用C装置收集氧气的原因是 ,收集时应等到 时再收集。用F装置收集氧气时,气体应从 (填“a”或“b”)管通入,检验氧气是否集满的方法是 。(4)某同学想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氧气,他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写出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17.(2024九上·麦积期中)某小组在做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时不小心把过氧化氢洒到了水泥地上,意外地发现地上立即产生大量的气泡,于是同学们对这一现象产生了探究兴趣。【提出问题】①除二氧化锰外,水泥是否也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②它的催化效果是否比二氧化锰更好?【设计实验】小雨以收集4氧气所需时间为标准,设计了下列三组实验(其它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忽略)实验序号 3%过氧化氢溶液体积 其他物质质量 时间/s① 10mL / 200② 10 水泥块 100③ 10 二氧化锰:0.5g 67(1)加入水泥块的质量为 g。(2)对比实验①和实验②,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3)为进一步探究该反应中水泥块是否作为催化剂,将实验②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洗涤、干燥、称量,这样做的目的是 ;同时还需验证 ,才能证明水泥块是此实验的催化剂。(4)你认为小雨设计实验②和实验③对比的目的是 。(5)为完成上述实验中收集氧气及数据的测定需要用到的部分装置如图1所示,与c连接的是 (填“a”或“b”)端,进行操作时,集气瓶中未装满水,对实验测量结果 (填“会”或“不会”)产生影响。(6)利用数据传感技术可以直观地比较气体的生成速率。小芳同学利用图2装置,测得瓶内气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3所示,可判断曲线 (填“A”或“B”)表示有二氧化锰条件下发生的反应。18.(2024九上·麦积期中)科学上规定以C―12原子质量的作为标准。用其他原子的实际质量跟它相比所得到的比值就是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C―12原子的质量为,铬原子的质量为。已知铬原子核内中子数比质子数多4。(1)铬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写出计算过程且保留成整数)。(2)铬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解析】【解答】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枯木腐朽、铜雕锈蚀、火山爆发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海市蜃楼,是一种因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分析。2.【答案】A【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解析】【解答】A、闻药品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符合题意;B、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时,要将氯化钠放在左盘,砝码放右盘,不符合题意;C、加热试管内液体,用酒精灯外焰加热,试管夹夹在试管中上部,液体体积不能超试管容积三分之一,不符合题意;D、振荡试管中的液体要用手腕的力量左右摆动,不可上下振荡,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A、根据扇闻法闻药品气味分析;B、根据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分析;C、根据给试管中液体加热药品用量及注意事项分析;D、根据振荡试管左右振荡分析。3.【答案】C【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解析】【解答】A、培育新品种,提高农作物产量这是农业研究的内容不属化学研究的内容,故A不符合题意;B、利用指南针确定航海的方向是地理或物理研究的内容不是化学研究的内容,故B不符合题意;C、利用石油生产人造纤维,发生了化学变化是化学的研究内容,故C符合题意;D、设计新程序,开发电脑新功能,这是计算机行业的内容不属于化学研究的内容,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用途和制法、组成和构成分析。4.【答案】A【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解析】【解答】空气质量报告的主要内容是“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等。A、空气污染指数越大表示空气质量越好的说法错误,符合题意;B、SO2个水反应生成亚硫酸形成酸雨,NO2可以形成硝酸型酸雨,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由图可知,当日的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由图可知,当日的CO为0,未对空气造成污染,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根据空气污染指数越小空气质量越好,空气质量级别越大污染越严重,而空气的污染物有粉尘和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来解答。5.【答案】C【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学反应的实质【解析】【解答】A.、水和过氧化氢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不符合题意;B、闻到花香是由于分子不断的运动,花的香味分子运动到人的嗅觉器官,不符合题意;C、干冰升华,体积变大,是因为分子间存在间隔,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增大,分子体积不变,符合题意;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发生了化学变化,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A、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析;B、根据分子的不断运动分析;C、根据分子间存在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分析;D、根据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改变分析。6.【答案】B【知识点】化学相关人物及贡献【解析】【解答】A、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A答案错误;B、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B答案正确;C、阿伏加德罗创立分子学说。C答案错误;D、道尔顿提出原子论。D答案错误;故答案为:B。【分析】根据科学家的贡献分析。7.【答案】D【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反应类型的判定;物质的简单分类【解析】【解答】A、物质按组成物质种类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按元素组成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中包含氧化物、酸、碱、盐等,不符合题意;B、化学反应包括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其中各反应为并列关系,不符合题意;C、地壳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依次为氧、硅、铝、铁、钙,不符合题意;D、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A、根据物质的分类分析;B、根据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为化学反应的两类型,二者为并列关系分析;C、根据地壳中元素组成及含量多少分析;D、根据原子的构成分析。8.【答案】C【知识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解析】【解答】原子A的核外电子数是a,则Am +的核外电子有a-m;Am +与Bn-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则原子B的核外电子数=a-m-n;在原子中电子数=质子数,故B原子的质子数为a-m-n。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电子数大于质子数是阴离子,电子数小于质子数是阳离子来解答。9.【答案】C【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氧化反应及其应用;单质和化合物【解析】【解答】A、带负电荷的粒子不一定是阴离子,也可能是电子,不符合题意;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但物质不都由分子构成,如金属由原子构成,保持金属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不符合题意;C、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所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符合题意;D、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氧化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A、根据阴离子和电子都带负电荷分析;B、根据物质化学性质由构成物质的粒子保持分析;C、根据化合物定义分析;D、根据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为交叉关系分析。10.【答案】B【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电解水实验;保护水资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解析】【解答】A. 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不符合题意;B. 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也可通过改变温度来改变反应速率,符合题意;C.电解水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不符合题意;D. 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治水体污染,不符合题意;故选B。【分析】A.利用化学反应的实质分析;B.利用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分析;C.利用电解水实验的结论分析;D.利用保护水资源的方法分析。11.【答案】(1);;、;O;一个铝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2)两个试管内都有气泡产生;3;水是由氢、氧(H、O)两种元素组成的;AC【知识点】电解水实验;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解析】【解答】(1)①用元素符号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铁原子,表示为:;②硫离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离子符号的书写,将数字和正负号标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先写数字,后标正负号,数值为1,省略不写,多个离子就在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硫离子表示为:;③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离子符号为、;④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元素,元素符号为:O;⑤离子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故中数字“3”表示:一个铝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2)①电解水产生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故观察到两个试管内都有气泡产生;产生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1:2,a管与负极相连,产生的气体是氢气,b管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若试管a中产生6气体,则试管b中产生气体的体积约为3mL;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证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②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A选项正确;根据图示,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分子数目由2变成了3,B选项错误;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变,C选项正确;【分析】(1)根据化学符号的意义分析,元素符号表示元素和一个原子,表示多个原子元素符号前加相应数字;化学式表示一种物质和一个分子,表示多个分子,化学式前加相应系数;离子符号是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符号右上角标上所带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表示多个离子,在符号前加相应数字;元素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2)根据电解水正氧负氢,氧一氢二,化学反应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分子种类改变分析。(1)①用元素符号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铁原子,表示为:;②硫离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离子符号的书写,将数字和正负号标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先写数字,后标正负号,数值为1,省略不写,多个离子就在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硫离子表示为:;③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离子符号为、;④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元素,元素符号为:O;⑤离子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故中数字“3”表示:一个铝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2)①电解水产生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故观察到两个试管内都有气泡产生;产生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1:2,a管与负极相连,产生的气体是氢气,b管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若试管a中产生6气体,则试管b中产生气体的体积约为3mL;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证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②A、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选项正确;B、根据图示,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分子数目由2变成了3,选项错误;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变,选项正确;故选AC。12.【答案】(1)85.468(2)1;Na(3)5(4)失去;【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解析】【解答】(1)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68;(2)元素周期表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8+18+8+n=37,故n=1;图2中与铷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是钠元素,因为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元素符号为Na;(3)元素周期表中,周期数与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在数值相等,铷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有5层,则铷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5周期;(4)铷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其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分析】(1)根据元素周期表小格信息最下面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分析;(2)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分析;(3)根据元素周期数与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等分析;(4)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易失电子分析。(1)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68;(2)元素周期表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8+18+8+n=37,故n=1;图2中与铷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是钠元素,因为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元素符号为Na;(3)元素周期表中,周期数与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在数值相等,铷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有5层,则铷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5周期;(4)铷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其离子结构示意图为:。13.【答案】C;ABD;AD;B【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物质的简单分类【解析】【解答】A中物质只1种分子,属于纯净物,该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属于单质;B中物质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该分子由2种原子构成,属于化合物;C中物质含有2种分子,属于混合物;D中分子由一种原子构成,属于纯净物中的单质。因此表示混合物的是C;表示纯净物的是ABD;表示单质的是AD;表示化合物的是B。【分析】根据混合物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纯净物只含一种物质;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分析。14.【答案】(1)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能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白烟污染空气(答案合理即可)(3)氧气(空气)【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解析】【解答】(1)铜片上的白磷达到了着火点燃烧,红磷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2)对比图一、图二,图二把磷放入密闭的试管中进行实验,可以防止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造成空气污染;(3)试管内应为空气或氧气,以满足磷燃烧所需要的氧气。【分析】(1)根据燃烧需温度达到着火点分析;(2)根据密闭装置中进行的实验可防止污染空气分析;(3)根据氧气的助燃性分析。(1)铜片上的白磷达到了着火点燃烧,红磷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2)对比图一、图二,图二把磷放入密闭的试管中进行实验,可以防止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造成空气污染;(3)试管内应为空气或氧气,以满足磷燃烧所需要的氧气。15.【答案】(1)水氢气+氧气(2)沸点(3)蓝紫色;吸收二氧化硫以防污染空气【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氧气的工业制法;电解水实验【解析】【解答】由B空气中体积分数排在第二的一种气体,可知B是氧气,C是一种无色液体,与B能形成相互转化,C为水,水通电产生氢气和氧气,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 。(1)C→B的化学反应为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水氢气+氧气;(2)若A是空气,工业上利用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分离液态空气,氮气沸点低先蒸发出来;(3)黄色固体D能在氧气中燃烧,D为硫,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由于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有毒,集气瓶要预先放一些水,用于吸收二氧化硫,防止空气污染。【分析】根据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排第二位,水常温为液体,水通电产生氢气和氧气,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结合框图中物质间转化关系推导出各物质,再按表达式书写、工业制氧利用各成分沸点不同,硫在氧气中燃烧现象解答。(1)C→B的化学反应为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水氢气+氧气;(2)若A是空气,工业上利用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分离液态空气,氮气沸点低先蒸发出来;(3)黄色固体D能在氧气中燃烧,D为硫,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由于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有毒,集气瓶要预先放一些水,用于吸收二氧化硫,防止空气污染。16.【答案】(1)铁架台;水槽(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应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3)氧气不易溶于水;气泡均匀冒出时;a;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F装置的b导管口,木条复燃证明已收满(4)BC;过氧化氢水+氧气【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仪器①为铁架台,②为水槽;(2)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实验时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固体粉末进入导管;(3)C装置为排水法收集装置,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收集时要待有连续均匀气泡冒出时再收集,因为开始排出的气体主要是装置内的空气;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选用F装置收集时,气体应长进短出,故从a进入;氧气具有助燃性,验满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口处,若复燃,则集满;(4)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氧,应选用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既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收集,也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排水法收集的气体比较纯净,故组合为BC;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体积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水+氧气。【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名称分析;(2)根据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实验时要防止高锰酸钾颗粒进入导管分析;(3)根据氧气的不易溶于水的性质及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开始冒出气泡为装置内空气,氧气验满需用带火星木条检验分析;(4)根据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由气体密度和溶解性选择收集装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体积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分析。(1)由图可知仪器①为铁架台,②为水槽;(2)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实验时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固体粉末进入导管;(3)C装置为排水法收集装置,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收集时要待有连续均匀气泡冒出时再收集,因为开始排出的气体主要是装置内的空气;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选用F装置收集时,气体应长进短出,故从a进入;氧气具有助燃性,验满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口处,若复燃,则集满;(4)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氧,应选用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既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收集,也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排水法收集的气体比较纯净,故组合为BC;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体积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水+氧气。17.【答案】(1)0.5(2)水泥块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3)验证化学反应前后水泥块的质量是否改变;化学反应前后水泥块的化学性质是否改变(4)探究水泥块和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5)a;不会(6)A【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定性实验(控制变量、空白实验、对比实验)【解析】【解答】(1)对比实验中,要控制变量唯一,③中加入二氧化锰的质量为0.5g,则②中加入水泥块的质量也为0.5g;(2)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①,加入水泥块后,收集4氧气所需时间变短,则说明水泥块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3)水泥块难溶于水,将实验②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可验证化学反应前后水泥块的质量是否改变;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催化剂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变二不变”,一变是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二不变是指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保持不变,则还需验证化学反应前后水泥块的化学性质是否改变,才能证明水泥块是此实验的催化剂;(4)实验②和实验③中所加催化剂种类不同,则目的为探究水泥块和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5)若想知道收集的气体的体积,且氧气不易溶于水,氧气的密度比水小,则氧气从b口通入,水从a口排出,将a与c连接,用量筒量取排出的水的体积,排出的水的体积即为产生氧气的体积;通入氧气后,装置中压强增大,水被压出,则集气瓶中未装满水,对实验测量不会产生影响;(6)加入二氧化锰的反应速率较快,至完全反应所需的时间变短,则A表示有二氧化锰条件下发生的反应。【分析】(1)根据对比实验的变量的唯一性分析;(2)根据收集相等体积的气体时间越短反应速率越快分析;(3)根据催化剂一变两不变特点分析;(4)根据两实验的变量确定探究影响反应的因素分析;(5)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水小,利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测定排出水的体积可测定收集气体体积分析;(6)根据二氧化锰可加快反应速率分析。(1)对比实验中,要控制变量唯一,③中加入二氧化锰的质量为0.5g,则②中加入水泥块的质量也为0.5g;(2)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①,加入水泥块后,收集4氧气所需时间变短,则说明水泥块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3)水泥块难溶于水,将实验②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可验证化学反应前后水泥块的质量是否改变;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催化剂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变二不变”,一变是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二不变是指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保持不变,则还需验证化学反应前后水泥块的化学性质是否改变,才能证明水泥块是此实验的催化剂;(4)实验②和实验③中所加催化剂种类不同,则目的为探究水泥块和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5)若想知道收集的气体的体积,且氧气不易溶于水,氧气的密度比水小,则氧气从b口通入,水从a口排出,将a与c连接,用量筒量取排出的水的体积,排出的水的体积即为产生氧气的体积;通入氧气后,装置中压强增大,水被压出,则集气瓶中未装满水,对实验测量不会产生影响;(6)加入二氧化锰的反应速率较快,至完全反应所需的时间变短,则A表示有二氧化锰条件下发生的反应。18.【答案】(1)解:铬的相对原子质量为;答:铬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2。(2)24【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解析】【解答】(2)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设铬原子核内质子数为x,x+(x+4)=52,x=24,即铬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4。【分析】(1)根据相对原子质量为某原子质量/碳原子质量的1/12分析;(2)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分析。(1)见答案;(2)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设铬原子核内质子数为x,x+(x+4)=52,x=24,即铬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4。1 / 1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1.(2024九上·麦积期中)斗转星移、日月变换,大自然美丽而神奇。下列自然现象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枯木腐朽 B.铜雕锈蚀 C.海市蜃楼 D.火山爆发【答案】C【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解析】【解答】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枯木腐朽、铜雕锈蚀、火山爆发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海市蜃楼,是一种因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分析。2.(2024九上·麦积期中)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闻气体气味B.称量氯化钠C.加热试管中的液体D.振荡试管【答案】A【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解析】【解答】A、闻药品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符合题意;B、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时,要将氯化钠放在左盘,砝码放右盘,不符合题意;C、加热试管内液体,用酒精灯外焰加热,试管夹夹在试管中上部,液体体积不能超试管容积三分之一,不符合题意;D、振荡试管中的液体要用手腕的力量左右摆动,不可上下振荡,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A、根据扇闻法闻药品气味分析;B、根据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分析;C、根据给试管中液体加热药品用量及注意事项分析;D、根据振荡试管左右振荡分析。3.(2024九上·麦积期中)下列各项内容中,属于化学科学研究范畴的是( )A.培育新品种,增加农作物产量B.利用指南针确定航海方向C.综合利用石油生产优良人造纤维D.设计新程序、开发电脑新功能【答案】C【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解析】【解答】A、培育新品种,提高农作物产量这是农业研究的内容不属化学研究的内容,故A不符合题意;B、利用指南针确定航海的方向是地理或物理研究的内容不是化学研究的内容,故B不符合题意;C、利用石油生产人造纤维,发生了化学变化是化学的研究内容,故C符合题意;D、设计新程序,开发电脑新功能,这是计算机行业的内容不属于化学研究的内容,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用途和制法、组成和构成分析。4.(2024九上·麦积期中)宜宾主城区某日的空气质量报告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污染指数”越大表示空气质量越好B.报告中的SO2、NO2与酸雨的形成有关C.当日的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D.当日CO未对主城区空气造成污染【答案】A【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解析】【解答】空气质量报告的主要内容是“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等。A、空气污染指数越大表示空气质量越好的说法错误,符合题意;B、SO2个水反应生成亚硫酸形成酸雨,NO2可以形成硝酸型酸雨,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由图可知,当日的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由图可知,当日的CO为0,未对空气造成污染,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根据空气污染指数越小空气质量越好,空气质量级别越大污染越严重,而空气的污染物有粉尘和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来解答。5.(2024九上·麦积期中)对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A.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分子在不断运动C.干冰升华,体积变大——二氧化碳分子的体积变大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答案】C【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学反应的实质【解析】【解答】A.、水和过氧化氢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不符合题意;B、闻到花香是由于分子不断的运动,花的香味分子运动到人的嗅觉器官,不符合题意;C、干冰升华,体积变大,是因为分子间存在间隔,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增大,分子体积不变,符合题意;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发生了化学变化,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A、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析;B、根据分子的不断运动分析;C、根据分子间存在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分析;D、根据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改变分析。6.(2024九上·麦积期中)下列化学家与成果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道尔顿发现元素周期律 B.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C.门捷列夫创立分子学说 D.阿伏加德罗提出原子论【答案】B【知识点】化学相关人物及贡献【解析】【解答】A、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A答案错误;B、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B答案正确;C、阿伏加德罗创立分子学说。C答案错误;D、道尔顿提出原子论。D答案错误;故答案为:B。【分析】根据科学家的贡献分析。7.(2024九上·麦积期中)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化学模型中表示错误的是A. B.C. D.【答案】D【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反应类型的判定;物质的简单分类【解析】【解答】A、物质按组成物质种类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按元素组成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中包含氧化物、酸、碱、盐等,不符合题意;B、化学反应包括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其中各反应为并列关系,不符合题意;C、地壳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依次为氧、硅、铝、铁、钙,不符合题意;D、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A、根据物质的分类分析;B、根据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为化学反应的两类型,二者为并列关系分析;C、根据地壳中元素组成及含量多少分析;D、根据原子的构成分析。8.(2024九上·麦积期中)某阳离子与另一种阴离子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其中原子A的核外电子数是a,则原子B的质子数A. B. C. D.【答案】C【知识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解析】【解答】原子A的核外电子数是a,则Am +的核外电子有a-m;Am +与Bn-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则原子B的核外电子数=a-m-n;在原子中电子数=质子数,故B原子的质子数为a-m-n。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电子数大于质子数是阴离子,电子数小于质子数是阳离子来解答。9.(2024九上·麦积期中)“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科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阴离子带负电荷,则带负电荷的粒子一定是阴离子B.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所以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定是分子C.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所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D.有氧气参与的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所以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答案】C【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氧化反应及其应用;单质和化合物【解析】【解答】A、带负电荷的粒子不一定是阴离子,也可能是电子,不符合题意;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但物质不都由分子构成,如金属由原子构成,保持金属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不符合题意;C、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所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符合题意;D、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氧化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A、根据阴离子和电子都带负电荷分析;B、根据物质化学性质由构成物质的粒子保持分析;C、根据化合物定义分析;D、根据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为交叉关系分析。10.(2024九上·麦积期中)化学课程培养核心素养,体现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化学观念 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B 科学思维 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则要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必须添加催化剂C 科学探究与实践 通过电解水实验,探究水的组成D 科学态度与责任 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治水体污染A.A B.B C.C D.D【答案】B【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电解水实验;保护水资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解析】【解答】A. 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不符合题意;B. 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也可通过改变温度来改变反应速率,符合题意;C.电解水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不符合题意;D. 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治水体污染,不符合题意;故选B。【分析】A.利用化学反应的实质分析;B.利用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分析;C.利用电解水实验的结论分析;D.利用保护水资源的方法分析。11.(2024九上·麦积期中)填空。(1)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请用适当的化学符号填空。①3个铁原子 ;②2个硫离子 ;③氯化钠是由 构成的;④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⑤中数字“3”表示: ;(2)如图1为电解水实验的示意图。为增强水的导电性,向水中滴加几滴氢氧化钠,请回答下列问题。①接通直流电源后观察到 现象,一段时间后试管a中产生6气体。则试管b中产生气体的体积约为 ,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②如图2是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A.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B.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变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变【答案】(1);;、;O;一个铝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2)两个试管内都有气泡产生;3;水是由氢、氧(H、O)两种元素组成的;AC【知识点】电解水实验;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解析】【解答】(1)①用元素符号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铁原子,表示为:;②硫离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离子符号的书写,将数字和正负号标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先写数字,后标正负号,数值为1,省略不写,多个离子就在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硫离子表示为:;③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离子符号为、;④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元素,元素符号为:O;⑤离子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故中数字“3”表示:一个铝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2)①电解水产生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故观察到两个试管内都有气泡产生;产生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1:2,a管与负极相连,产生的气体是氢气,b管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若试管a中产生6气体,则试管b中产生气体的体积约为3mL;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证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②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A选项正确;根据图示,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分子数目由2变成了3,B选项错误;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变,C选项正确;【分析】(1)根据化学符号的意义分析,元素符号表示元素和一个原子,表示多个原子元素符号前加相应数字;化学式表示一种物质和一个分子,表示多个分子,化学式前加相应系数;离子符号是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符号右上角标上所带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表示多个离子,在符号前加相应数字;元素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2)根据电解水正氧负氢,氧一氢二,化学反应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分子种类改变分析。(1)①用元素符号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铁原子,表示为:;②硫离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离子符号的书写,将数字和正负号标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先写数字,后标正负号,数值为1,省略不写,多个离子就在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硫离子表示为:;③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离子符号为、;④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元素,元素符号为:O;⑤离子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故中数字“3”表示:一个铝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2)①电解水产生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故观察到两个试管内都有气泡产生;产生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1:2,a管与负极相连,产生的气体是氢气,b管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若试管a中产生6气体,则试管b中产生气体的体积约为3mL;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证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②A、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选项正确;B、根据图示,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分子数目由2变成了3,选项错误;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变,选项正确;故选AC。12.(2024九上·麦积期中)中国北斗。星耀全球。(1)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采用铷原子钟提供精确时间,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与铷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铷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图1中 ,图2中与铷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是 (填元素符号);(3)铷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 周期;(4)铷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填“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铷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答案】(1)85.468(2)1;Na(3)5(4)失去;【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解析】【解答】(1)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68;(2)元素周期表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8+18+8+n=37,故n=1;图2中与铷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是钠元素,因为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元素符号为Na;(3)元素周期表中,周期数与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在数值相等,铷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有5层,则铷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5周期;(4)铷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其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分析】(1)根据元素周期表小格信息最下面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分析;(2)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分析;(3)根据元素周期数与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等分析;(4)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易失电子分析。(1)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68;(2)元素周期表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8+18+8+n=37,故n=1;图2中与铷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是钠元素,因为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元素符号为Na;(3)元素周期表中,周期数与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在数值相等,铷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有5层,则铷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5周期;(4)铷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其离子结构示意图为:。13.(2024九上·麦积期中)下列微观示意图中,不同的“小球”代表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填字母,下同),表示纯净物的是 ,表示单质的是 ,表示化合物的是 。【答案】C;ABD;AD;B【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物质的简单分类【解析】【解答】A中物质只1种分子,属于纯净物,该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属于单质;B中物质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该分子由2种原子构成,属于化合物;C中物质含有2种分子,属于混合物;D中分子由一种原子构成,属于纯净物中的单质。因此表示混合物的是C;表示纯净物的是ABD;表示单质的是AD;表示化合物的是B。【分析】根据混合物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纯净物只含一种物质;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分析。14.(2024九上·麦积期中)某化学兴趣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开展了相关活动。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能溶于水,且有毒性。交流讨论:(1)图一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2)图二装置与图一装置相比,其优点是 。(3)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管口罩住白磷(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中所装的气体可能是 。【答案】(1)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能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白烟污染空气(答案合理即可)(3)氧气(空气)【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解析】【解答】(1)铜片上的白磷达到了着火点燃烧,红磷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2)对比图一、图二,图二把磷放入密闭的试管中进行实验,可以防止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造成空气污染;(3)试管内应为空气或氧气,以满足磷燃烧所需要的氧气。【分析】(1)根据燃烧需温度达到着火点分析;(2)根据密闭装置中进行的实验可防止污染空气分析;(3)根据氧气的助燃性分析。(1)铜片上的白磷达到了着火点燃烧,红磷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2)对比图一、图二,图二把磷放入密闭的试管中进行实验,可以防止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造成空气污染;(3)试管内应为空气或氧气,以满足磷燃烧所需要的氧气。15.(2024九上·麦积期中)已知A、B、C、D四种物质中,B是空气中体积分数排在第二的一种气体,C是一种无色液体。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转化关系,其中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表示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1)C→B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2)若A是空气,工业上A→B的原理是依据液态空气中各成分的 不同进行分离。(3)黄色固体D在B中燃烧,反应时发出 色火焰。实验时,集气瓶预先放一些水,目的是 。【答案】(1)水氢气+氧气(2)沸点(3)蓝紫色;吸收二氧化硫以防污染空气【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氧气的工业制法;电解水实验【解析】【解答】由B空气中体积分数排在第二的一种气体,可知B是氧气,C是一种无色液体,与B能形成相互转化,C为水,水通电产生氢气和氧气,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 。(1)C→B的化学反应为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水氢气+氧气;(2)若A是空气,工业上利用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分离液态空气,氮气沸点低先蒸发出来;(3)黄色固体D能在氧气中燃烧,D为硫,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由于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有毒,集气瓶要预先放一些水,用于吸收二氧化硫,防止空气污染。【分析】根据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排第二位,水常温为液体,水通电产生氢气和氧气,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结合框图中物质间转化关系推导出各物质,再按表达式书写、工业制氧利用各成分沸点不同,硫在氧气中燃烧现象解答。(1)C→B的化学反应为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水氢气+氧气;(2)若A是空气,工业上利用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分离液态空气,氮气沸点低先蒸发出来;(3)黄色固体D能在氧气中燃烧,D为硫,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由于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有毒,集气瓶要预先放一些水,用于吸收二氧化硫,防止空气污染。16.(2024九上·麦积期中)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以高锰酸钾为试剂利用A装置制取氧气时,还要做的改进是 。(3)用C装置收集氧气的原因是 ,收集时应等到 时再收集。用F装置收集氧气时,气体应从 (填“a”或“b”)管通入,检验氧气是否集满的方法是 。(4)某同学想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氧气,他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写出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答案】(1)铁架台;水槽(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应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3)氧气不易溶于水;气泡均匀冒出时;a;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F装置的b导管口,木条复燃证明已收满(4)BC;过氧化氢水+氧气【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仪器①为铁架台,②为水槽;(2)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实验时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固体粉末进入导管;(3)C装置为排水法收集装置,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收集时要待有连续均匀气泡冒出时再收集,因为开始排出的气体主要是装置内的空气;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选用F装置收集时,气体应长进短出,故从a进入;氧气具有助燃性,验满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口处,若复燃,则集满;(4)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氧,应选用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既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收集,也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排水法收集的气体比较纯净,故组合为BC;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体积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水+氧气。【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名称分析;(2)根据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实验时要防止高锰酸钾颗粒进入导管分析;(3)根据氧气的不易溶于水的性质及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开始冒出气泡为装置内空气,氧气验满需用带火星木条检验分析;(4)根据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由气体密度和溶解性选择收集装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体积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分析。(1)由图可知仪器①为铁架台,②为水槽;(2)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实验时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固体粉末进入导管;(3)C装置为排水法收集装置,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收集时要待有连续均匀气泡冒出时再收集,因为开始排出的气体主要是装置内的空气;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选用F装置收集时,气体应长进短出,故从a进入;氧气具有助燃性,验满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口处,若复燃,则集满;(4)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氧,应选用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既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收集,也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排水法收集的气体比较纯净,故组合为BC;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体积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水+氧气。17.(2024九上·麦积期中)某小组在做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时不小心把过氧化氢洒到了水泥地上,意外地发现地上立即产生大量的气泡,于是同学们对这一现象产生了探究兴趣。【提出问题】①除二氧化锰外,水泥是否也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②它的催化效果是否比二氧化锰更好?【设计实验】小雨以收集4氧气所需时间为标准,设计了下列三组实验(其它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忽略)实验序号 3%过氧化氢溶液体积 其他物质质量 时间/s① 10mL / 200② 10 水泥块 100③ 10 二氧化锰:0.5g 67(1)加入水泥块的质量为 g。(2)对比实验①和实验②,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3)为进一步探究该反应中水泥块是否作为催化剂,将实验②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洗涤、干燥、称量,这样做的目的是 ;同时还需验证 ,才能证明水泥块是此实验的催化剂。(4)你认为小雨设计实验②和实验③对比的目的是 。(5)为完成上述实验中收集氧气及数据的测定需要用到的部分装置如图1所示,与c连接的是 (填“a”或“b”)端,进行操作时,集气瓶中未装满水,对实验测量结果 (填“会”或“不会”)产生影响。(6)利用数据传感技术可以直观地比较气体的生成速率。小芳同学利用图2装置,测得瓶内气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3所示,可判断曲线 (填“A”或“B”)表示有二氧化锰条件下发生的反应。【答案】(1)0.5(2)水泥块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3)验证化学反应前后水泥块的质量是否改变;化学反应前后水泥块的化学性质是否改变(4)探究水泥块和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5)a;不会(6)A【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定性实验(控制变量、空白实验、对比实验)【解析】【解答】(1)对比实验中,要控制变量唯一,③中加入二氧化锰的质量为0.5g,则②中加入水泥块的质量也为0.5g;(2)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①,加入水泥块后,收集4氧气所需时间变短,则说明水泥块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3)水泥块难溶于水,将实验②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可验证化学反应前后水泥块的质量是否改变;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催化剂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变二不变”,一变是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二不变是指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保持不变,则还需验证化学反应前后水泥块的化学性质是否改变,才能证明水泥块是此实验的催化剂;(4)实验②和实验③中所加催化剂种类不同,则目的为探究水泥块和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5)若想知道收集的气体的体积,且氧气不易溶于水,氧气的密度比水小,则氧气从b口通入,水从a口排出,将a与c连接,用量筒量取排出的水的体积,排出的水的体积即为产生氧气的体积;通入氧气后,装置中压强增大,水被压出,则集气瓶中未装满水,对实验测量不会产生影响;(6)加入二氧化锰的反应速率较快,至完全反应所需的时间变短,则A表示有二氧化锰条件下发生的反应。【分析】(1)根据对比实验的变量的唯一性分析;(2)根据收集相等体积的气体时间越短反应速率越快分析;(3)根据催化剂一变两不变特点分析;(4)根据两实验的变量确定探究影响反应的因素分析;(5)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水小,利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测定排出水的体积可测定收集气体体积分析;(6)根据二氧化锰可加快反应速率分析。(1)对比实验中,要控制变量唯一,③中加入二氧化锰的质量为0.5g,则②中加入水泥块的质量也为0.5g;(2)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①,加入水泥块后,收集4氧气所需时间变短,则说明水泥块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3)水泥块难溶于水,将实验②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可验证化学反应前后水泥块的质量是否改变;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催化剂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变二不变”,一变是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二不变是指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保持不变,则还需验证化学反应前后水泥块的化学性质是否改变,才能证明水泥块是此实验的催化剂;(4)实验②和实验③中所加催化剂种类不同,则目的为探究水泥块和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5)若想知道收集的气体的体积,且氧气不易溶于水,氧气的密度比水小,则氧气从b口通入,水从a口排出,将a与c连接,用量筒量取排出的水的体积,排出的水的体积即为产生氧气的体积;通入氧气后,装置中压强增大,水被压出,则集气瓶中未装满水,对实验测量不会产生影响;(6)加入二氧化锰的反应速率较快,至完全反应所需的时间变短,则A表示有二氧化锰条件下发生的反应。18.(2024九上·麦积期中)科学上规定以C―12原子质量的作为标准。用其他原子的实际质量跟它相比所得到的比值就是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C―12原子的质量为,铬原子的质量为。已知铬原子核内中子数比质子数多4。(1)铬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写出计算过程且保留成整数)。(2)铬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答案】(1)解:铬的相对原子质量为;答:铬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2。(2)24【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解析】【解答】(2)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设铬原子核内质子数为x,x+(x+4)=52,x=24,即铬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4。【分析】(1)根据相对原子质量为某原子质量/碳原子质量的1/12分析;(2)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分析。(1)见答案;(2)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设铬原子核内质子数为x,x+(x+4)=52,x=24,即铬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4。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学生版).docx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