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卷(2024九上·成都月考)某学习小组开展“自制简易净水器”的实践活动,作品如图。完成下面小题。1.任务一:学习净水原理。下列净水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静置沉淀 B.砂石过滤 C.活性炭吸附 D.投药消毒2.任务二:设计并制作净水器。下列说法合理的是A.小卵石和石英砂主要除去可溶性杂质B.用活性炭净水是因为其结构疏松多孔C.蓬松棉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净水的速率D.该装置净水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3.任务三:展示并评价作品。下列评价不合理的是A.净化水硬度变得更小 B.制作材料,廉价易得C.制作简单,操作简便 D.作品设计,简洁美观【答案】1.D2.B3.A【知识点】水的净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解析】【分析】(1)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2)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 小卵石和石英砂的过滤作用及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分收入(3)根据简易净水器不能降低水的硬度及其制作材料、结构等特点分析。1.A、静置沉降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砂石过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C、活性炭吸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投药消毒过程中把细菌等微生物杀死,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2.A、小卵石和石英砂在净水器中作为过滤层,主要除去水中不溶性的杂质,不符合题意;B、活性炭净水,是因为活性炭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符合题意;C、蓬松棉的主要作用为支撑作用,同时也能起到过滤的作用,不能提高净水速率,不符合题意;D、简易净水器中起过滤和吸附作用,净水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3.A、该简易净水器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不能降低水的硬度,符合题意;B、制作该简易净水器所用材料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因此制作材料廉价易得,不符合题意C、由该简易净水器的结构可知,制作简单,操作简便,不符合题意;D、由该简易净水器的结构可知,作品设计简洁美观,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2024九上·成都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海水含有丰富的资源,通过晾晒海水可以获得等物质。电解熔融制取的化学方程式:。元素周期表中钠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4.关于海水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海水蒸发说明水分子在不断运动B.海水占全球总储水量的绝大多数C.蒸馏可以从海水中获得淡水D.相同条件下海水的导电能力比纯水弱5.下列化学用语表示不正确的是A.氯元素: B.氯气中氯元素的化合价:C.两个钠原子: D.构成的微粒:6.下列有关钠元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钠元素处于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B.原子质量为22.99C.属于非金属元素D.中有12个电子【答案】4.D5.B6.A【知识点】保护水资源;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解析】【分析】(1)根据分子的不断运动,水资源分布,蒸馏可得到纯净的水,海水中含有可溶性盐分析;(2)根据元素符号书写,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离子所带电荷数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分析;(3)根据元素周期数即为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符号最下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名称带“钅”的为金属元素,阳离子是原子失电子形成的粒子分析。4.A、海水蒸发过程中,是由于水分子的不断运动,运动到空气中,不符合题意;B、海水占全球总储水量的绝大多数,不符合题意;C、蒸馏得到的水为纯水,可将海水转化为淡水,不符合题意;D、海水中含有的较多可溶的离子,导电能力比纯水强,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5.A、氯元素符号为Cl,不符合题意;B、氯气中氯元素化合价为0,符合题意;C、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则两个钠原子的符号为2Na,不符合题意;D、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符号分别为Na+和Cl-,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6.A、钠为11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为2、8、1,核外有三个电子层,钠元素位于第三周期,符合题意;B、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钠不符合题意;C、钠为“钅”,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D、Na+是由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的,则其中含有11-1=10个电子,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7.(2024九上·成都月考)化学实验操作中常常有许多“先后”之分,否则就会出现事故或者使实验失败。下列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排水法收集氧气,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气管B.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先加石灰石,后加稀硫酸C.制取气体时,先装入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D.用滴管吸取液体时,先提离液面挤捏胶帽排出空气,后伸入液体中吸取【答案】D【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解析】【解答】A、排水法收集氧气后,为防止水倒吸炸裂试管,要先移出导气管,后熄灭酒精灯,不符合题意;B、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要用石灰石和稀盐酸,不能用稀硫酸,不符合题意;C、制取气体时,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装入药品,不符合题意;D、用滴管吸取液体时,先在空气中挤捏胶帽排出空气,后伸入液体中吸取,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A、根据排水法收集氧气后要防止水倒吸分析;B、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要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分析;C、根据制气时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分析;D、根据滴管的使用方法分析。8.(2024九上·成都月考)下图是利用氨气处理汽车尾气中某污染物的反应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的单质为氮气B.反应的产物均为无毒物质C.生成丙、丁的质量比是D.参加反应的甲、乙的分子个数比是【答案】C【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解析】【解答】 A、图中丙由氮一种元素组成,为氧气,属于单质,不符合题意;B、该反应的产物为氮气和水,均为无毒物质,不符合题意;C、该反应方程式为,反应生成的丙、丁质量比为,符合题意;D、参加反应的甲、乙的分子个数比是4:6=2:3,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A、根据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分析;B、根据氮气和水无毒分析;C、根据物质质量比为相对分子质量x分子个数比分析;D、根据所给粒子写出反应方程式,由方程式确定分子个数比分析。9.(2024九上·成都月考)按如图进行实验,下列分析或结论正确的是A.木炭能使氧化铜还原为铜B.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说明反应开始C.实验结束应立即倒出粉末D.固体减少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CO2的质量【答案】A【知识点】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解析】【解答】A、木炭具有还原性,能使氧化铜还原为铜,符合题意。B、试管中空气受热膨胀也会排出,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不能说明反应开始,不符合题意。C、为防止铜再与空气中氧气反应,实验结束不能立即倒出粉末,要待冷却后倒出,不符合题意。D、碳与氧化铜反应时可能生成一氧化碳,固体减少的质量是参加反应的碳元素和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和,不一定等于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A、根据木炭具有还原性分析;B、根据气体受热膨胀分析;C、根据铜与氧气加热反应生成氧化铜分析;D、根据碳与氧化铜反应时可能生成一氧化碳分析。10.(2024九上·成都月考)为探究铜的化学性质,某同学借助氧气传感器在密闭装置中进行下图所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氧气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其中终点D(203,6.15%)表示时间为203秒时,装置中氧气含量为6.15%。结合图示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加热前的空气样品中氧气含量为20.99%B.铜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C.拐点C至终点D所对应的时间范围内,装置内物质的总质量逐渐减少D.通过现象证据和数据证据,可以从定性和定量的视角分析得出合理解释【答案】C【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解答】A、根据图示可知,加热前的空气样品中氧气含量为 20.99%,故正确,不符合题意;B、加热过程中氧气含量减少,说明铜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故正确,不符合题意;C、在密闭装置中进行实验,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拐点 C 至终点 D 所对应的时间范围内,铜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但装置内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错误,符合题意;D、通过铜表面变黑的现象证据(定性)和氧气含量变化的数据证据(定量),可以从定性和定量的视角分析得出合理解释,故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A、根据图示可知,加热前的空气样品中氧气含量为 20.99%。B、铜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铜。C、根据在密闭装置中进行实验,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分析。D、根据通过铜表面变黑的现象证据(定性)和氧气含量变化的数据证据(定量),可以从定性和定量的视角分析得出合理解释。11.(2024九上·成都月考)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B.甲可能是化合物C.x的值是21D.参加反应的丙与丁的质量比为【答案】B【知识点】化合反应及其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单质和化合物【解析】【解答】 A、由密闭容器中反应前后质量总和不变可知,4g+6g+16g+40g=31g+xg+10g+4g,解得x=21;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增加了21g-6g=15g,则甲为生成物;反应前后乙的质量不变,则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没有参与反应的杂质;反应前后丙的质量减少16g-10g=6g,则丙为反应物;反应前后丁的质量减少40g-31g=9g,则丁为反应物,该反应为丙+丁甲,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B、甲为化合反应的生成物,一定是化合物,符合题意;C、x的值是21,不符合题意;D、参加反应的丙与丁的质量比为6g:9g=2:3,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密闭容器中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由此确定待测的质量,再依据各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参加反应和生成的质量,反应后质量增加,则为生成物,增加多少生成多少,反应后质量减少,为反应物,减少多少反应多少,反应后质量不变的可能是催化剂。12.(2024九上·成都月考)形成化学观念,发展科学思维。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分类观: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因此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B.微粒观:金属是由原子构成的,因此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金属C.转化观:置换反应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因此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是置换反应D.守恒观: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因此碳与氧气充分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答案】A【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单质和化合物【解析】【解答】A、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因此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符合题意;B、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金属,也可能是稀有气体或碳等非金属单质,不符合题意;C、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不一定是置换反应,如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不属于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D、由方程式可知,碳、氧气、二氧化碳质量比为12:32:44,则1g碳与1g氧气充分反应,碳有剩余,不能生成2g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A、根据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分析;B、根据稀有气体、金属等都由原子构成分析;C、根据置换反应为反应物和生成物都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分析;D、根据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时各物质质量关系分析。13.(2024九上·成都月考)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预期目的或效果的是A.验证质量守恒定律B.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C.获得最好的净水效果D.获得平稳的氧气流【答案】C【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水的净化;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解析】【解答】A、稀盐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敞口容器中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B、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因未排除二氧化碳本身不显酸性,不能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结论,不符合题意;C、为使净水效果达到最好,净水时要下端入水,上端出水,符合题意;D、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是加快分解速率,不能获得平衡气流,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A、根据有气体生成的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需密闭装置中分析;B、根据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需先排除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分析;C、根据净水时要下口进水上口出水分析;D、根据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是加快分解速率分析。14.(2024九上·成都月考)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溶液分别制取B.用红磷燃烧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C.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D.等质量的镁条和氧气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答案】C【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解答】A、 用等质量、等浓度的溶液分别制取 ,加入二氧化锰时反应速率加快,但最终生成氧气质量相等,不符合题意;B、红磷测空气中氧气含量时,红磷燃烧放热且消耗氧气,反应时装置内压强因温度升高而增大,反应结束后温度降低,压强减小,且最终小于原始值,不符合题意;C、 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高锰酸钾需在一定温度时才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所以固体质量需加热一段时间后开始减少,符合题意;D、由方程式可知,每48份质量的镁消耗32分质量的氧气,因此等质量的镁条和氧气反应,氧气会有剩余,镁完全反应,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势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15.(2024九上·成都月考)2023年9月23日晚,杭州亚运会开幕式隆重举行。“绿色、智能、节俭、文明”是杭州亚运会的办会理念。(1)低碳行动方案:同学们展示如图所示的方案,并交流讨论、完善方案。①完善方案中的内容(各补写一条):a ;b 。②点火仪式诠释了“绿色亚运”理念,主火炬塔首次使用了废碳再生的绿色燃料甲醇。甲醇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开幕式借助数字科技,使用璀璨电子烟花,其电光源充入的物质是 (填序号)。a.氧气 b.氮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3)“地面不打滑”:运动员参赛期间,场馆的地面安全至关重要。亚组委采用了石墨烯纳米防滑涂层来增加地面的防滑性。石墨烯是单层石墨片层,它由 构成,石墨烯与金刚石物理性质不同的微观原因是 。(4)亚运会中,氮化镓()是支撑5G的核心材料,利用镓与氨气在高温的环境中可制得氮化镓,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则X的化学式为 ,判断依据是 。【答案】(1)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人工增雨;(2)c(3)碳原子;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4);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知识点】绿色化学;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解答】(1)a中低碳生活,是指减少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有很多,如光盘行动、减纸减塑、衣物回收利用、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低碳出行等;b中二氧化碳的物理利用不产生新物质,包括冷藏保鲜、人工增雨、灭火等;甲醇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稀有气体通电可以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开幕式借助数字科技,使用璀璨电子烟花,其电光源充入的物质是稀有气体,故填:c;(3)石墨烯是单层石墨片层,它由碳原子构成,石墨烯与金刚石物理性质不同的微观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反应前有2个Ga、2个N、6个H,反应后有2个Ga、2个N、0个H,则3X中含有6个H,所以X的化学式为。【分析】(1)根据低碳生活符合节能、减排、减少污染等特点,甲醇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分析;(2)根据稀有气体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分析;(3)根据碳单质的原子排列不同分析;(4)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分析。(1)a中低碳生活,是指减少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有很多,如光盘行动、减纸减塑、衣物回收利用、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低碳出行等;b中二氧化碳的物理利用不产生新物质,包括冷藏保鲜、人工增雨、灭火等;甲醇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故填: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人工增雨;;(2)稀有气体通电可以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开幕式借助数字科技,使用璀璨电子烟花,其电光源充入的物质是稀有气体,故填:c;(3)石墨烯是单层石墨片层,它由碳原子构成,石墨烯与金刚石物理性质不同的微观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填:碳原子;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反应前有2个Ga、2个N、6个H,反应后有2个Ga、2个N、0个H,则3X中含有6个H,所以X的化学式为,故填:;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16.(2024九上·成都月考)育才化学兴趣小组追寻科学家的足迹,对水进行探究。【宏观辨识】根据实验探究水的组成(1)水的合成:在密闭容器中将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点燃,根据容器内生成的小水珠可知,水是由________组成的化合物。(2)水的分解:电解水一段时间后(如图),观察到管a和管b中气体体积比为________。【证据推理】结合实验现象推算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3)方法一:根据相同条件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其分子的个数比,得出电解水的产物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进而推算出结果。(4)方法二:已知电解水实验中正、负极产生气体体积比和氢气和氧气的________,可计算出水中各元素质量比,结合氢、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可进一步推算出结果。【模型构建】(5)以分子构成的物质为例,图中“▲”表示的是________。【定量计算】(6)我国重载铁路加氢站今年投入了商业运营。机车加注氢气做燃料,若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这些氢气,理论上需要水的质量是多少?(请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答案】(1) 氢元素和氧元素(2) 2:1(3) 2:1(4) 密度(5) 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6) 解:设理论上需要水的质量是。答:理论上需要水的质量是720kg。【知识点】电解水实验;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解析】【解答】(1)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所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2)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且氢气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与电源正极相连那端产生氧气,即管b中气体为氧气,与电源负极相连那端产生氢气,即管a中气体为氢气,所以电解水一段时间后(如图),观察到管a和管b中气体体积比为2:1。(3)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且氢气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根据相同条件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其分子的个数比,得出电解水的产物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4)由于质量=体积×密度,所以已知电解水实验中正、负极产生气体体积比和氢气和氧气的密度,可计算出水中各元素质量比,结合氢、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可进一步推算出结果。(5)由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以及相对分子质量可以确定物质的化学式。【分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电解水正氧负氢,氧一氢二的现象,质量=体积×密度,方程式中物质质量关系及化学反应时各物质质量比为定值分析。17.(2024九上·成都月考)根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仪器①的名称是 。(2)实验室用装置B制取二氧化碳时,长颈漏斗下端应伸入液面下的目的是 ,与装置B相比,装置C的优点是 。写出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3)实验室用A装置做制氧气的发生装置,还需要在试管口塞棉花,棉花的作用是 ,写出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用D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导管口 (填字母)通入。(4)若用A装置作为发生装置完成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该发生装置需要如何改进? ,请写出该化学反应方式 。(5)将收集的氧气倒入装置E的烧杯中,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自下而上依次复燃,说明氧气具有的性质是 和 。【答案】(1)铁架台(2)防止产生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控制反应的开始与停止;(3)防止固体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a(4)在酒精灯火焰上罩一个金属网罩;(5)助燃性;密度比空气大【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仪器①为铁架台。(2)装置B中,为了防止生成的二氧化碳从长颈漏斗中逸出,则长颈漏斗下端应伸入液面以下;装置C中,大理石可放在多孔隔板上,关闭弹簧夹,产生的气体使装置中的压强增大,将液体压回长颈漏斗中,与固体分离,反应停止,则该装置能控制反应的开始与停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为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试管口塞一团棉花,可防止固体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用D装置收集时,气体从a口通入。(4)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条件为高温,则可在酒精灯火焰上罩一个金属网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下面的木条先熄灭,说明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名称分析;(2)根据有长颈漏斗的制气装置要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为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分析;(3)根据高锰酸钾制氧气原理及加热时要防止固体颗粒进入导管分析;(4)根据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分析;(5)根据氧气的助燃性及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分析。(1)由图可知,仪器①为铁架台。(2)装置B中,为了防止生成的二氧化碳从长颈漏斗中逸出,则长颈漏斗下端应伸入液面以下;装置C中,大理石可放在多孔隔板上,关闭弹簧夹,产生的气体使装置中的压强增大,将液体压回长颈漏斗中,与固体分离,反应停止,则该装置能控制反应的开始与停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为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试管口塞一团棉花,可防止固体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用D装置收集时,气体从a口通入。(4)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条件为高温,则可在酒精灯火焰上罩一个金属网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下面的木条先熄灭,说明氧气密度比空气大。18.(2024九上·成都月考)CO2的捕集与资源化利用是化学研究的热点。我国科学家李灿院士团队突破了太阳能电解水和CO2加氢制甲醇(CH3OH)的关键技术(液态太阳燃料技术),技术路线如图所示。(1)反应①:氢能存储/ CO2加氢(催化剂:ZnO-ZrO、压强:50Mpa、温度:315~320℃),请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上图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有 。(2)光电催化制氢,是将光能、电能转化为 能。【答案】(1);二氧化碳、水(2)化学【知识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解析】【解答】(1)①由图可知,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ZnO﹣ZrO2、压强:5.0Mpa、温度:315~320℃条件下生成CH3OH和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②由图可知,该流程中既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反应又需要二氧化碳和水,则可循环使用的物质为二氧化碳、水;(2)光电催化制氢,水在光催化作用下通电生成水和氧气,故光电催化制氢,是将光能、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分析】(1)根据图示确定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由此写出反应方程式,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分析;(2)根据光电催化制氢是光能、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分析。(1)①由图可知,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ZnO﹣ZrO2、压强:5.0Mpa、温度:315~320℃条件下生成CH3OH和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②由图可知,该流程中既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反应又需要二氧化碳和水,则可循环使用的物质为二氧化碳、水;(2)光电催化制氢,水在光催化作用下通电生成水和氧气,故光电催化制氢,是将光能、电能转化为化学能。19.(2024九上·成都月考)A~E是常见的初中化学物质,A为气体单质,甲、乙为固体单质,甲为红色金属,丙为银白色固体。其中C、D的组成元素相同,乙、B为黑色固体,E是难溶于水的固体,其相互转化的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未标出)。试回答:(1)A的名称是 。(2)写出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①的反应类型是 (基本反应类型)。(4)⑤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是 反应。(5)写出⑥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6)反应②和③给我们的启示是 。【答案】(1)氧气(2)(3)化合反应(4);置换(5)(6)反应物的比例不同,生成物不同。【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合反应及其应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解析】【解答】由A为气体单质,甲为红色金属,B为黑色固体可知,A为氧气、甲为铜、B为氧化铜;由乙为固体单质、C、D的组成元素相同,C和D可相互转化且C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可知,C为一氧化碳、D为二氧化碳;D和E可相互转化且E是难溶于水的固体,则E为碳酸钙;甲可转化为丙且丙为银白色固体可知,丙是银。(1)A是氧气。(2)B是氧化铜,C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3)A是氧气,甲是铜,B是氧化铜,铜和氧气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氧化铜,写出①的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4)甲是铜,丙是银,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⑤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的反应物为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物也为单质和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5)D是二氧化碳,E是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⑥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6)反应②是碳和少量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反应③是碳和足量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反应②和③给我们的启示是:反应物的比例不同,生成物不同。【分析】根据铜为红色固体,氧化铜为黑色固体,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组成元素相同,碳酸钙的难溶性、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及框图中物质间转化关系,推导出各物质,再由方程式书写方法,“多变一”的反应为化合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都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为置换反应解答。(1)由分析可知,A是氧气。(2)B是氧化铜,C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3)A是氧气,甲是铜,B是氧化铜,铜和氧气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氧化铜,写出①的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4)甲是铜,丙是银,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⑤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的反应物为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物也为单质和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5)D是二氧化碳,E是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⑥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6)反应②是碳和少量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反应③是碳和足量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反应②和③给我们的启示是:反应物的比例不同,生成物不同。20.(2024九上·成都月考)茶垢清洁剂能快速清除茶具上附着的茶垢等污渍,它溶于热水,有许多气泡产生。某学习小组同学对茶垢清洁剂进行了项目式探究。【查阅资料】①某品牌茶垢清洁剂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过碳酸钠溶于水时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碳酸钠能和稀硫酸反应。该茶垢剂的其他成分与水、与稀硫酸反应均不生成气体。②茶垢清洁剂遇水后释放出的活性氧能使茶垢分解、脱落。任务一:探究温度对茶垢清洁剂使用效果的影响。研究小组向两个装有茶垢清洁剂的抽滤瓶中,分别注入的冷水、热水,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氧气浓度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如图2所示。(1)加入药品前,检查装置气密性完好的方法是:塞紧橡胶塞后, 。(2)茶垢清洁剂清洗茶垢时,用 (填“冷水”或“热水”)的效果更好。任务二:探究茶垢清洁剂的优劣。活性氧的含量是衡量过碳酸钠产品的优劣。控制在范围内,以碳酸钠和过氧化氢为原料制备过碳酸钠,探究反应物质量比与过碳酸钠的产率及活性氧的含量关系,数据如下表:(注:活性氧的含量)碳酸钠与过氧化氢的质量比 过碳酸钠的产率/ 活性氧的含量/78.91 12.7081.08 12.7179.53 12.6776.02 12.68(3)由上表中数据可知,碳酸钠和过氧化氢最佳投料的质量比为 。(4)若制备过程中的反应温度偏高,会造成过碳酸钠的产率偏低,其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任务三:测定茶垢清洁剂加水后产生碳酸钠的质量。【查阅资料】③浓硫酸能吸收水蒸气:碱石灰能吸收水蒸气和④碳酸钠能与稀硫酸反应方程式为:【实验步骤】(假设每步反应均完全进行)反应前丙装置质量/ 反应前丙装置质量/m n(5)为达到实验目的,先称取一定质量加足量水后的茶垢清洁剂样品放入图3装置甲中,然后进行有关实验操作,正确的顺序是 (填序号,可重复选用)a.称量装置丙b.打开弹簧夹,通入足量的氮气,关闭弹簧夹c.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注入足量的稀硫酸,关闭活塞(6)反应开始前先通入一段时间,的目的是 。(7)装置丁的作用是 。(8)如果缺少装置乙,测定的实验结果会 (填“偏大”或“偏小”或“无影响”)。(9)该茶垢清洁剂加水后产生碳酸钠,产生的碳酸钠与加入的稀硫酸要发生反应,其反应方程式为,请根据表中数据计算,产生的碳酸钠的质量为 g(用含字母m、n的式子表示)。【答案】向外拉动注射器活塞,松开手后,活塞仍回到原处,则装置的气密性良好;热水;106:57.8;;bacba;排净装置内空气;防止空气中的CO2和H2O,进入丙干扰数据;偏大;【知识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解析】【解答】(1)检查该装置气密性时,塞紧橡胶塞后,向外拉动注射器活塞,松开手后,活塞仍回到原处,则装置的气密性良好;(2)由图可知,温度越高,生成的氧气越高,说明茶垢清洁剂的使用热水效果更好;(3)由表中数据可知,当碳酸钠和过氧化氢的质量比为106:57.8,则过碳酸钠的产率最高;(4)由于过氧化氢在加热条件下会分解为水和氧气,则反应温度偏高,会造成过碳酸钠的产率偏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测定碳酸钠的质量,原理是根据丙装置中增加的质量为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计算碳酸钠的质量,操作步骤为先打开弹簧夹,通入足量的氮气,排净空气,关闭弹簧夹,再称量装置丙,然后滴加稀硫酸至反应发生完毕,为使容器内残留的二氧化碳全部排入丙装置,应通入足量氮气,再次称量丙装置质量,增加的质量就是二氧化碳的质量,故正确的操作顺序为bacba;(6)反应开始前先通入一段时间N2的目的是为了排净装置内空气,防止影响实验结果;(7)装置丁碱石灰能吸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是为了防止空气中的CO2和H2O,进入丙干扰数据;(8)浓硫酸能吸收水蒸气,缺少装置乙,收集的二氧化碳未干燥会带有H2O,导致测定的实验结果偏大;(9)设该茶垢清洁剂加水后产生碳酸钠的质量为x,解得x=。【分析】(1)根据压强差原理检查装置气密性方法分析;(2)根据图示确定清洗剂的水温效果分析;(3)根据表中所给数据分析;(4)根据过氧化氢在加热条件下会分解为水和氧气分析;(5)根据测定原理是由丙装置中增加的质量为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计算碳酸钠的质量分析;(6)根据装置内空气对实验的影响分析;(7)根据碱石灰能吸收水蒸气和二氧化分析;(8)根据浓硫酸的吸水性分析;(9)根据生成二氧化碳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碳酸钠质量分析。1 / 1四川省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卷(2024九上·成都月考)某学习小组开展“自制简易净水器”的实践活动,作品如图。完成下面小题。1.任务一:学习净水原理。下列净水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静置沉淀 B.砂石过滤 C.活性炭吸附 D.投药消毒2.任务二:设计并制作净水器。下列说法合理的是A.小卵石和石英砂主要除去可溶性杂质B.用活性炭净水是因为其结构疏松多孔C.蓬松棉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净水的速率D.该装置净水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3.任务三:展示并评价作品。下列评价不合理的是A.净化水硬度变得更小 B.制作材料,廉价易得C.制作简单,操作简便 D.作品设计,简洁美观(2024九上·成都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海水含有丰富的资源,通过晾晒海水可以获得等物质。电解熔融制取的化学方程式:。元素周期表中钠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4.关于海水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海水蒸发说明水分子在不断运动B.海水占全球总储水量的绝大多数C.蒸馏可以从海水中获得淡水D.相同条件下海水的导电能力比纯水弱5.下列化学用语表示不正确的是A.氯元素: B.氯气中氯元素的化合价:C.两个钠原子: D.构成的微粒:6.下列有关钠元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钠元素处于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B.原子质量为22.99C.属于非金属元素D.中有12个电子7.(2024九上·成都月考)化学实验操作中常常有许多“先后”之分,否则就会出现事故或者使实验失败。下列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排水法收集氧气,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气管B.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先加石灰石,后加稀硫酸C.制取气体时,先装入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D.用滴管吸取液体时,先提离液面挤捏胶帽排出空气,后伸入液体中吸取8.(2024九上·成都月考)下图是利用氨气处理汽车尾气中某污染物的反应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的单质为氮气B.反应的产物均为无毒物质C.生成丙、丁的质量比是D.参加反应的甲、乙的分子个数比是9.(2024九上·成都月考)按如图进行实验,下列分析或结论正确的是A.木炭能使氧化铜还原为铜B.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说明反应开始C.实验结束应立即倒出粉末D.固体减少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CO2的质量10.(2024九上·成都月考)为探究铜的化学性质,某同学借助氧气传感器在密闭装置中进行下图所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氧气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其中终点D(203,6.15%)表示时间为203秒时,装置中氧气含量为6.15%。结合图示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加热前的空气样品中氧气含量为20.99%B.铜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C.拐点C至终点D所对应的时间范围内,装置内物质的总质量逐渐减少D.通过现象证据和数据证据,可以从定性和定量的视角分析得出合理解释11.(2024九上·成都月考)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B.甲可能是化合物C.x的值是21D.参加反应的丙与丁的质量比为12.(2024九上·成都月考)形成化学观念,发展科学思维。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分类观: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因此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B.微粒观:金属是由原子构成的,因此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金属C.转化观:置换反应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因此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是置换反应D.守恒观: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因此碳与氧气充分反应,生成二氧化碳13.(2024九上·成都月考)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预期目的或效果的是A.验证质量守恒定律B.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C.获得最好的净水效果D.获得平稳的氧气流14.(2024九上·成都月考)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溶液分别制取B.用红磷燃烧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C.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D.等质量的镁条和氧气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15.(2024九上·成都月考)2023年9月23日晚,杭州亚运会开幕式隆重举行。“绿色、智能、节俭、文明”是杭州亚运会的办会理念。(1)低碳行动方案:同学们展示如图所示的方案,并交流讨论、完善方案。①完善方案中的内容(各补写一条):a ;b 。②点火仪式诠释了“绿色亚运”理念,主火炬塔首次使用了废碳再生的绿色燃料甲醇。甲醇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开幕式借助数字科技,使用璀璨电子烟花,其电光源充入的物质是 (填序号)。a.氧气 b.氮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3)“地面不打滑”:运动员参赛期间,场馆的地面安全至关重要。亚组委采用了石墨烯纳米防滑涂层来增加地面的防滑性。石墨烯是单层石墨片层,它由 构成,石墨烯与金刚石物理性质不同的微观原因是 。(4)亚运会中,氮化镓()是支撑5G的核心材料,利用镓与氨气在高温的环境中可制得氮化镓,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则X的化学式为 ,判断依据是 。16.(2024九上·成都月考)育才化学兴趣小组追寻科学家的足迹,对水进行探究。【宏观辨识】根据实验探究水的组成(1)水的合成:在密闭容器中将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点燃,根据容器内生成的小水珠可知,水是由________组成的化合物。(2)水的分解:电解水一段时间后(如图),观察到管a和管b中气体体积比为________。【证据推理】结合实验现象推算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3)方法一:根据相同条件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其分子的个数比,得出电解水的产物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进而推算出结果。(4)方法二:已知电解水实验中正、负极产生气体体积比和氢气和氧气的________,可计算出水中各元素质量比,结合氢、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可进一步推算出结果。【模型构建】(5)以分子构成的物质为例,图中“▲”表示的是________。【定量计算】(6)我国重载铁路加氢站今年投入了商业运营。机车加注氢气做燃料,若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这些氢气,理论上需要水的质量是多少?(请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17.(2024九上·成都月考)根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仪器①的名称是 。(2)实验室用装置B制取二氧化碳时,长颈漏斗下端应伸入液面下的目的是 ,与装置B相比,装置C的优点是 。写出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3)实验室用A装置做制氧气的发生装置,还需要在试管口塞棉花,棉花的作用是 ,写出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用D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导管口 (填字母)通入。(4)若用A装置作为发生装置完成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该发生装置需要如何改进? ,请写出该化学反应方式 。(5)将收集的氧气倒入装置E的烧杯中,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自下而上依次复燃,说明氧气具有的性质是 和 。18.(2024九上·成都月考)CO2的捕集与资源化利用是化学研究的热点。我国科学家李灿院士团队突破了太阳能电解水和CO2加氢制甲醇(CH3OH)的关键技术(液态太阳燃料技术),技术路线如图所示。(1)反应①:氢能存储/ CO2加氢(催化剂:ZnO-ZrO、压强:50Mpa、温度:315~320℃),请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上图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有 。(2)光电催化制氢,是将光能、电能转化为 能。19.(2024九上·成都月考)A~E是常见的初中化学物质,A为气体单质,甲、乙为固体单质,甲为红色金属,丙为银白色固体。其中C、D的组成元素相同,乙、B为黑色固体,E是难溶于水的固体,其相互转化的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未标出)。试回答:(1)A的名称是 。(2)写出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①的反应类型是 (基本反应类型)。(4)⑤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是 反应。(5)写出⑥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6)反应②和③给我们的启示是 。20.(2024九上·成都月考)茶垢清洁剂能快速清除茶具上附着的茶垢等污渍,它溶于热水,有许多气泡产生。某学习小组同学对茶垢清洁剂进行了项目式探究。【查阅资料】①某品牌茶垢清洁剂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过碳酸钠溶于水时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碳酸钠能和稀硫酸反应。该茶垢剂的其他成分与水、与稀硫酸反应均不生成气体。②茶垢清洁剂遇水后释放出的活性氧能使茶垢分解、脱落。任务一:探究温度对茶垢清洁剂使用效果的影响。研究小组向两个装有茶垢清洁剂的抽滤瓶中,分别注入的冷水、热水,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氧气浓度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如图2所示。(1)加入药品前,检查装置气密性完好的方法是:塞紧橡胶塞后, 。(2)茶垢清洁剂清洗茶垢时,用 (填“冷水”或“热水”)的效果更好。任务二:探究茶垢清洁剂的优劣。活性氧的含量是衡量过碳酸钠产品的优劣。控制在范围内,以碳酸钠和过氧化氢为原料制备过碳酸钠,探究反应物质量比与过碳酸钠的产率及活性氧的含量关系,数据如下表:(注:活性氧的含量)碳酸钠与过氧化氢的质量比 过碳酸钠的产率/ 活性氧的含量/78.91 12.7081.08 12.7179.53 12.6776.02 12.68(3)由上表中数据可知,碳酸钠和过氧化氢最佳投料的质量比为 。(4)若制备过程中的反应温度偏高,会造成过碳酸钠的产率偏低,其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任务三:测定茶垢清洁剂加水后产生碳酸钠的质量。【查阅资料】③浓硫酸能吸收水蒸气:碱石灰能吸收水蒸气和④碳酸钠能与稀硫酸反应方程式为:【实验步骤】(假设每步反应均完全进行)反应前丙装置质量/ 反应前丙装置质量/m n(5)为达到实验目的,先称取一定质量加足量水后的茶垢清洁剂样品放入图3装置甲中,然后进行有关实验操作,正确的顺序是 (填序号,可重复选用)a.称量装置丙b.打开弹簧夹,通入足量的氮气,关闭弹簧夹c.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注入足量的稀硫酸,关闭活塞(6)反应开始前先通入一段时间,的目的是 。(7)装置丁的作用是 。(8)如果缺少装置乙,测定的实验结果会 (填“偏大”或“偏小”或“无影响”)。(9)该茶垢清洁剂加水后产生碳酸钠,产生的碳酸钠与加入的稀硫酸要发生反应,其反应方程式为,请根据表中数据计算,产生的碳酸钠的质量为 g(用含字母m、n的式子表示)。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D2.B3.A【知识点】水的净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解析】【分析】(1)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2)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 小卵石和石英砂的过滤作用及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分收入(3)根据简易净水器不能降低水的硬度及其制作材料、结构等特点分析。1.A、静置沉降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砂石过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C、活性炭吸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投药消毒过程中把细菌等微生物杀死,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2.A、小卵石和石英砂在净水器中作为过滤层,主要除去水中不溶性的杂质,不符合题意;B、活性炭净水,是因为活性炭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符合题意;C、蓬松棉的主要作用为支撑作用,同时也能起到过滤的作用,不能提高净水速率,不符合题意;D、简易净水器中起过滤和吸附作用,净水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3.A、该简易净水器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不能降低水的硬度,符合题意;B、制作该简易净水器所用材料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因此制作材料廉价易得,不符合题意C、由该简易净水器的结构可知,制作简单,操作简便,不符合题意;D、由该简易净水器的结构可知,作品设计简洁美观,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答案】4.D5.B6.A【知识点】保护水资源;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解析】【分析】(1)根据分子的不断运动,水资源分布,蒸馏可得到纯净的水,海水中含有可溶性盐分析;(2)根据元素符号书写,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离子所带电荷数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分析;(3)根据元素周期数即为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符号最下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名称带“钅”的为金属元素,阳离子是原子失电子形成的粒子分析。4.A、海水蒸发过程中,是由于水分子的不断运动,运动到空气中,不符合题意;B、海水占全球总储水量的绝大多数,不符合题意;C、蒸馏得到的水为纯水,可将海水转化为淡水,不符合题意;D、海水中含有的较多可溶的离子,导电能力比纯水强,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5.A、氯元素符号为Cl,不符合题意;B、氯气中氯元素化合价为0,符合题意;C、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则两个钠原子的符号为2Na,不符合题意;D、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符号分别为Na+和Cl-,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6.A、钠为11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为2、8、1,核外有三个电子层,钠元素位于第三周期,符合题意;B、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钠不符合题意;C、钠为“钅”,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D、Na+是由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的,则其中含有11-1=10个电子,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7.【答案】D【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解析】【解答】A、排水法收集氧气后,为防止水倒吸炸裂试管,要先移出导气管,后熄灭酒精灯,不符合题意;B、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要用石灰石和稀盐酸,不能用稀硫酸,不符合题意;C、制取气体时,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装入药品,不符合题意;D、用滴管吸取液体时,先在空气中挤捏胶帽排出空气,后伸入液体中吸取,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A、根据排水法收集氧气后要防止水倒吸分析;B、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要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分析;C、根据制气时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分析;D、根据滴管的使用方法分析。8.【答案】C【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解析】【解答】 A、图中丙由氮一种元素组成,为氧气,属于单质,不符合题意;B、该反应的产物为氮气和水,均为无毒物质,不符合题意;C、该反应方程式为,反应生成的丙、丁质量比为,符合题意;D、参加反应的甲、乙的分子个数比是4:6=2:3,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A、根据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分析;B、根据氮气和水无毒分析;C、根据物质质量比为相对分子质量x分子个数比分析;D、根据所给粒子写出反应方程式,由方程式确定分子个数比分析。9.【答案】A【知识点】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解析】【解答】A、木炭具有还原性,能使氧化铜还原为铜,符合题意。B、试管中空气受热膨胀也会排出,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不能说明反应开始,不符合题意。C、为防止铜再与空气中氧气反应,实验结束不能立即倒出粉末,要待冷却后倒出,不符合题意。D、碳与氧化铜反应时可能生成一氧化碳,固体减少的质量是参加反应的碳元素和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和,不一定等于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A、根据木炭具有还原性分析;B、根据气体受热膨胀分析;C、根据铜与氧气加热反应生成氧化铜分析;D、根据碳与氧化铜反应时可能生成一氧化碳分析。10.【答案】C【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解答】A、根据图示可知,加热前的空气样品中氧气含量为 20.99%,故正确,不符合题意;B、加热过程中氧气含量减少,说明铜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故正确,不符合题意;C、在密闭装置中进行实验,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拐点 C 至终点 D 所对应的时间范围内,铜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但装置内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错误,符合题意;D、通过铜表面变黑的现象证据(定性)和氧气含量变化的数据证据(定量),可以从定性和定量的视角分析得出合理解释,故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A、根据图示可知,加热前的空气样品中氧气含量为 20.99%。B、铜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铜。C、根据在密闭装置中进行实验,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分析。D、根据通过铜表面变黑的现象证据(定性)和氧气含量变化的数据证据(定量),可以从定性和定量的视角分析得出合理解释。11.【答案】B【知识点】化合反应及其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单质和化合物【解析】【解答】 A、由密闭容器中反应前后质量总和不变可知,4g+6g+16g+40g=31g+xg+10g+4g,解得x=21;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增加了21g-6g=15g,则甲为生成物;反应前后乙的质量不变,则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没有参与反应的杂质;反应前后丙的质量减少16g-10g=6g,则丙为反应物;反应前后丁的质量减少40g-31g=9g,则丁为反应物,该反应为丙+丁甲,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B、甲为化合反应的生成物,一定是化合物,符合题意;C、x的值是21,不符合题意;D、参加反应的丙与丁的质量比为6g:9g=2:3,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密闭容器中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由此确定待测的质量,再依据各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参加反应和生成的质量,反应后质量增加,则为生成物,增加多少生成多少,反应后质量减少,为反应物,减少多少反应多少,反应后质量不变的可能是催化剂。12.【答案】A【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单质和化合物【解析】【解答】A、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因此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符合题意;B、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金属,也可能是稀有气体或碳等非金属单质,不符合题意;C、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不一定是置换反应,如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不属于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D、由方程式可知,碳、氧气、二氧化碳质量比为12:32:44,则1g碳与1g氧气充分反应,碳有剩余,不能生成2g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A、根据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分析;B、根据稀有气体、金属等都由原子构成分析;C、根据置换反应为反应物和生成物都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分析;D、根据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时各物质质量关系分析。13.【答案】C【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水的净化;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解析】【解答】A、稀盐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敞口容器中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B、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因未排除二氧化碳本身不显酸性,不能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结论,不符合题意;C、为使净水效果达到最好,净水时要下端入水,上端出水,符合题意;D、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是加快分解速率,不能获得平衡气流,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A、根据有气体生成的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需密闭装置中分析;B、根据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需先排除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分析;C、根据净水时要下口进水上口出水分析;D、根据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是加快分解速率分析。14.【答案】C【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解答】A、 用等质量、等浓度的溶液分别制取 ,加入二氧化锰时反应速率加快,但最终生成氧气质量相等,不符合题意;B、红磷测空气中氧气含量时,红磷燃烧放热且消耗氧气,反应时装置内压强因温度升高而增大,反应结束后温度降低,压强减小,且最终小于原始值,不符合题意;C、 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高锰酸钾需在一定温度时才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所以固体质量需加热一段时间后开始减少,符合题意;D、由方程式可知,每48份质量的镁消耗32分质量的氧气,因此等质量的镁条和氧气反应,氧气会有剩余,镁完全反应,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势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15.【答案】(1)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人工增雨;(2)c(3)碳原子;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4);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知识点】绿色化学;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解答】(1)a中低碳生活,是指减少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有很多,如光盘行动、减纸减塑、衣物回收利用、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低碳出行等;b中二氧化碳的物理利用不产生新物质,包括冷藏保鲜、人工增雨、灭火等;甲醇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稀有气体通电可以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开幕式借助数字科技,使用璀璨电子烟花,其电光源充入的物质是稀有气体,故填:c;(3)石墨烯是单层石墨片层,它由碳原子构成,石墨烯与金刚石物理性质不同的微观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反应前有2个Ga、2个N、6个H,反应后有2个Ga、2个N、0个H,则3X中含有6个H,所以X的化学式为。【分析】(1)根据低碳生活符合节能、减排、减少污染等特点,甲醇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分析;(2)根据稀有气体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分析;(3)根据碳单质的原子排列不同分析;(4)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分析。(1)a中低碳生活,是指减少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有很多,如光盘行动、减纸减塑、衣物回收利用、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低碳出行等;b中二氧化碳的物理利用不产生新物质,包括冷藏保鲜、人工增雨、灭火等;甲醇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故填: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人工增雨;;(2)稀有气体通电可以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开幕式借助数字科技,使用璀璨电子烟花,其电光源充入的物质是稀有气体,故填:c;(3)石墨烯是单层石墨片层,它由碳原子构成,石墨烯与金刚石物理性质不同的微观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填:碳原子;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反应前有2个Ga、2个N、6个H,反应后有2个Ga、2个N、0个H,则3X中含有6个H,所以X的化学式为,故填:;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16.【答案】(1) 氢元素和氧元素(2) 2:1(3) 2:1(4) 密度(5) 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6) 解:设理论上需要水的质量是。答:理论上需要水的质量是720kg。【知识点】电解水实验;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解析】【解答】(1)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所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2)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且氢气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与电源正极相连那端产生氧气,即管b中气体为氧气,与电源负极相连那端产生氢气,即管a中气体为氢气,所以电解水一段时间后(如图),观察到管a和管b中气体体积比为2:1。(3)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且氢气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根据相同条件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其分子的个数比,得出电解水的产物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4)由于质量=体积×密度,所以已知电解水实验中正、负极产生气体体积比和氢气和氧气的密度,可计算出水中各元素质量比,结合氢、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可进一步推算出结果。(5)由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以及相对分子质量可以确定物质的化学式。【分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电解水正氧负氢,氧一氢二的现象,质量=体积×密度,方程式中物质质量关系及化学反应时各物质质量比为定值分析。17.【答案】(1)铁架台(2)防止产生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控制反应的开始与停止;(3)防止固体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a(4)在酒精灯火焰上罩一个金属网罩;(5)助燃性;密度比空气大【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仪器①为铁架台。(2)装置B中,为了防止生成的二氧化碳从长颈漏斗中逸出,则长颈漏斗下端应伸入液面以下;装置C中,大理石可放在多孔隔板上,关闭弹簧夹,产生的气体使装置中的压强增大,将液体压回长颈漏斗中,与固体分离,反应停止,则该装置能控制反应的开始与停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为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试管口塞一团棉花,可防止固体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用D装置收集时,气体从a口通入。(4)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条件为高温,则可在酒精灯火焰上罩一个金属网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下面的木条先熄灭,说明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名称分析;(2)根据有长颈漏斗的制气装置要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为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分析;(3)根据高锰酸钾制氧气原理及加热时要防止固体颗粒进入导管分析;(4)根据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分析;(5)根据氧气的助燃性及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分析。(1)由图可知,仪器①为铁架台。(2)装置B中,为了防止生成的二氧化碳从长颈漏斗中逸出,则长颈漏斗下端应伸入液面以下;装置C中,大理石可放在多孔隔板上,关闭弹簧夹,产生的气体使装置中的压强增大,将液体压回长颈漏斗中,与固体分离,反应停止,则该装置能控制反应的开始与停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为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试管口塞一团棉花,可防止固体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用D装置收集时,气体从a口通入。(4)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条件为高温,则可在酒精灯火焰上罩一个金属网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下面的木条先熄灭,说明氧气密度比空气大。18.【答案】(1);二氧化碳、水(2)化学【知识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解析】【解答】(1)①由图可知,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ZnO﹣ZrO2、压强:5.0Mpa、温度:315~320℃条件下生成CH3OH和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②由图可知,该流程中既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反应又需要二氧化碳和水,则可循环使用的物质为二氧化碳、水;(2)光电催化制氢,水在光催化作用下通电生成水和氧气,故光电催化制氢,是将光能、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分析】(1)根据图示确定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由此写出反应方程式,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分析;(2)根据光电催化制氢是光能、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分析。(1)①由图可知,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ZnO﹣ZrO2、压强:5.0Mpa、温度:315~320℃条件下生成CH3OH和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②由图可知,该流程中既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反应又需要二氧化碳和水,则可循环使用的物质为二氧化碳、水;(2)光电催化制氢,水在光催化作用下通电生成水和氧气,故光电催化制氢,是将光能、电能转化为化学能。19.【答案】(1)氧气(2)(3)化合反应(4);置换(5)(6)反应物的比例不同,生成物不同。【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合反应及其应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解析】【解答】由A为气体单质,甲为红色金属,B为黑色固体可知,A为氧气、甲为铜、B为氧化铜;由乙为固体单质、C、D的组成元素相同,C和D可相互转化且C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可知,C为一氧化碳、D为二氧化碳;D和E可相互转化且E是难溶于水的固体,则E为碳酸钙;甲可转化为丙且丙为银白色固体可知,丙是银。(1)A是氧气。(2)B是氧化铜,C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3)A是氧气,甲是铜,B是氧化铜,铜和氧气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氧化铜,写出①的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4)甲是铜,丙是银,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⑤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的反应物为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物也为单质和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5)D是二氧化碳,E是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⑥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6)反应②是碳和少量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反应③是碳和足量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反应②和③给我们的启示是:反应物的比例不同,生成物不同。【分析】根据铜为红色固体,氧化铜为黑色固体,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组成元素相同,碳酸钙的难溶性、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及框图中物质间转化关系,推导出各物质,再由方程式书写方法,“多变一”的反应为化合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都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为置换反应解答。(1)由分析可知,A是氧气。(2)B是氧化铜,C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3)A是氧气,甲是铜,B是氧化铜,铜和氧气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氧化铜,写出①的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4)甲是铜,丙是银,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⑤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的反应物为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物也为单质和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5)D是二氧化碳,E是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⑥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6)反应②是碳和少量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反应③是碳和足量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反应②和③给我们的启示是:反应物的比例不同,生成物不同。20.【答案】向外拉动注射器活塞,松开手后,活塞仍回到原处,则装置的气密性良好;热水;106:57.8;;bacba;排净装置内空气;防止空气中的CO2和H2O,进入丙干扰数据;偏大;【知识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解析】【解答】(1)检查该装置气密性时,塞紧橡胶塞后,向外拉动注射器活塞,松开手后,活塞仍回到原处,则装置的气密性良好;(2)由图可知,温度越高,生成的氧气越高,说明茶垢清洁剂的使用热水效果更好;(3)由表中数据可知,当碳酸钠和过氧化氢的质量比为106:57.8,则过碳酸钠的产率最高;(4)由于过氧化氢在加热条件下会分解为水和氧气,则反应温度偏高,会造成过碳酸钠的产率偏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测定碳酸钠的质量,原理是根据丙装置中增加的质量为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计算碳酸钠的质量,操作步骤为先打开弹簧夹,通入足量的氮气,排净空气,关闭弹簧夹,再称量装置丙,然后滴加稀硫酸至反应发生完毕,为使容器内残留的二氧化碳全部排入丙装置,应通入足量氮气,再次称量丙装置质量,增加的质量就是二氧化碳的质量,故正确的操作顺序为bacba;(6)反应开始前先通入一段时间N2的目的是为了排净装置内空气,防止影响实验结果;(7)装置丁碱石灰能吸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是为了防止空气中的CO2和H2O,进入丙干扰数据;(8)浓硫酸能吸收水蒸气,缺少装置乙,收集的二氧化碳未干燥会带有H2O,导致测定的实验结果偏大;(9)设该茶垢清洁剂加水后产生碳酸钠的质量为x,解得x=。【分析】(1)根据压强差原理检查装置气密性方法分析;(2)根据图示确定清洗剂的水温效果分析;(3)根据表中所给数据分析;(4)根据过氧化氢在加热条件下会分解为水和氧气分析;(5)根据测定原理是由丙装置中增加的质量为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计算碳酸钠的质量分析;(6)根据装置内空气对实验的影响分析;(7)根据碱石灰能吸收水蒸气和二氧化分析;(8)根据浓硫酸的吸水性分析;(9)根据生成二氧化碳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碳酸钠质量分析。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卷(学生版).docx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