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热点话题“非遗传承”热点背景2024年10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文化和旅游部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在央视综合频道与央视频平台热播。这档聚焦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文化节目延续了第一季“见人、见物、见生活”的节目理念,满怀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与深情,带领观众踏上一片片物华天宝的土地,感受琳琅满目又惊艳世界的精工绝艺,见证传统与现代破壁联合的创新成果,生动呈现出传统非遗于新时代的焕然活力。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博大浩瀚的千年文明史与美丽富饶的中华大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属于民族、属于世界的宝贵财富。近年来,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何传承传播并有效开发非遗中蕴藏的独特价值,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工作者需要重点思考与投入实践的重要命题。素材积累典型示例连接传统现代,融入日常生活“亘古亘今,日新又新”是非遗的重要特点与发展趋向,这说明非遗不仅仅要被宣传于展板,陈列于展架,更需要活态的保护与传承。《非遗里的中国》通过探索非遗的生活化、时代化表达,旨在将非遗的实用价值、文化内涵与审美趣味内嵌于公众的日用常行与时代的创新发展中,从而树立更为深沉的文化自信和更为积极的文化自觉。在时代发展的创新浪潮中,非遗也是一颗璀璨的明星。中国首个注射级蔗糖发明专利,以古法红糖为基,研制出99.9%以上的纯度的注射级疫苗糖;“港珠澳大桥”所使用的桥梁钢的炼制,与锦州锡雕的制作十分相似;大国重器“华龙一号”核岛堆内构件用特种不锈钢,其淬火工艺与龙泉宝剑锻制技艺一脉相传。传统非遗,正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着丰富的养分。凝聚本土特色,助力文旅融合一方面,非遗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标识,能够增强地方文化的独特性,提高地方文化的辨识度,增强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由此唤起人们对非遗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在传承的基础上将非遗元素融入地方文旅发展中,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有效推动地方产业发展。在集合多样地方非遗的非遗街区中感受地方非遗的独特魅力与当地风土人情、在多民族的欢歌热舞中体会民族大团结的热闹氛围、在结合百余件非遗馆藏与多种数字技术打造沉浸体验空间的陈列馆中回顾节目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精彩瞬间……非遗在文旅融合中的独特优势,以灵活多变的表现手法将非遗打造成地方文化旅游品牌。传统文化之美是不变的“顶流”11月13日,2024“焕新非遗·天府之夜”在成都举行,同步拉开首届“天府非遗周”活动帷幕。在活动中,作为四川非遗宣传推广大使的李子柒惊喜亮相,开启“归来”之后的线下首秀,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为李子柒非遗工作站进行授牌。现场,李子柒动情表达自己的心声:“我在过去三年里过得很充实,尝试做了一些自己喜欢并且有意义的事情,遇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人,给了我新的思考,让我找到了新的方式,能够为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尽自己的一份力。”她感谢大家在看不见的地方一直默默支持自己,表示虽然自己总是很担心做得不够好,但是对于未来会更加努力,坚信自己所选择的路。据了解,李子柒目前主要的工作是围绕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及良性生态构建展开的。一方面,要助力搭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智力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另一方面,要针对性解决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非遗传承人面临的年龄断层、缺乏有效宣传手段等问题。未来,她想要探索新的路径传播传统文化。文化瑰宝,志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国人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审美品格,加牙藏族织毯、苗族蜡染、藏族唐卡精彩绝伦,玉石石雕、刺绣、布艺、陶瓷美轮美奂,绍兴黄酒、恩施玉露、长盛川青砖茶久负盛名。“非遗就是生活·武汉美食市集”吸引大量观众“一站式”品尝武汉热干面、小汤包、米酒、卤鸡等美食,免费观看楚剧《推车赶会》、土家族舞蹈《摆手舞》、黄梅戏《十八相送》、苏州评弹《大美江苏》、川剧《变脸》,浓浓的烟火气,唯美的艺术节,浪漫的文化季。截止到2024年10月,我国已先后公布5批共155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056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遗传承活动此起彼伏。2024年10月21日,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济南落下帷幕。211项非遗代表性项目、100多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展现我国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年来非遗保护成果。2024年10月12日至14日,湖北举办非遗时装秀、湖北非遗创新创意展和湖北非遗创新发展座谈交流会等活动,60套非遗精品服饰、100个非遗项目闪亮登场。让非遗之美浸染人间烟火在“主题展”领略非遗跨越时空的魅力,在“青年展”感受非遗与现代设计的碰撞,在“舌尖上的非遗”区域品味满满的烟火气……2024年10月17日至20日,2024首届“非遗生活荟”在南京市玄武湖公园樱洲登场,以户外沉浸式游园节的形式,为市民游客带来一场别样的文化盛宴。非遗源于生活、发端于民间,又融入烟火、隐于日常。非遗保护传承的核心要义,在于嵌入生活场景的“绵延不绝”。虽然时代的变迁、技术的进步,难免会使一些具有特定时代符号的非遗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逐渐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出,甚至面临失传的困境。但是,高铁、互联网、大数据等带来的信息流通和空间嬗变,也让非遗进入大众视野,走向更宽广的世界。当非遗服饰成为备受青睐的“时尚好物”,当非遗美食经由短视频成为年轻人日常的“下厨参考”,当非遗集市成为大量游客的“打卡必选”,非遗已在人们日用而不觉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名句摘抄1.一万年的回眸,一万年的等待,一万年的苏州,继往开来。——苏州博物馆2.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左传》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传承久远的智慧和情感的载体。——单霁翔4.中国文化有很深的根,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有很强的历史意识,并会以史为鉴。——马丁·雅克5.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习近平6.民族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一个拥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即使遭受重创也能浴火重生。——陈先达7.一个民族的自大和自卑都源自于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无知,只有了解自己的过去,才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产生深层的民族自尊。——梁思成观点争锋1.守正创新,传承文化。守正,知所来;创新,明所往。在现代化发展热潮涌动的当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需要回答好的重要时代课题。无论是《非遗里的中国》这样一档连接传统与现代,致敬初心与坚守,弘扬传承与创新的文化节目,还是投身于传统文化传播的李子柒等短视频制作者,都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先进经验。2.传承文明,人人参与。非遗传承事关社会进步与文明传承,但其所面临的传承人青黄不接的问题,一直是一个令人忧心的问题。一些传统文化形态脱离现代人的生产生活,难以引起青年网民的兴趣。再加上传承人收入低等因素,导致了一些非遗项目难寻传承人。自媒体时代,年轻一代应该积极参与非遗文化传承,让古老工艺绽放出更灿烂的火花,这既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更是观众的期待。近年来,以李子柒为代表的青年积极参与非遗传播,以短视频的方式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引发了强烈的共鸣。3.坚定自信,拥抱未来。在我们寻求文化自信的道路上,非遗传承是我们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不可或缺的来源之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时尚界也应该积极拥抱非遗,以多元化的表达风格推进非遗的发展。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让“非遗”文化留下来、活起来、传开来,焕发出新的生机,是时代的使命。片断速写1.历久弥新(2024北京)时代大浪淘沙,但有些事物历久弥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一串串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之中,熠熠生辉,历久弥新。每一颗明珠都承载着一段独特的历史记忆,从古老的戏曲唱腔到精湛的刺绣技艺,从独特的民俗活动到神秘的民间传说,非遗文化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串联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凝古人万世才情,汇今人创新之慧,聚未来皓月之辉,三者并行,则中华文化历久弥新可得矣。2.流传千古,故事力量(2023新课标I)故事是有力量的,我们的国家从不缺好故事,但同样也不能缺失这些好故事。近年来,伴随国潮兴起、文化自信不断增强,“非遗”文化渐成热门议题。在自媒体平台,以李子柒 为代表的众多“非遗”传承人通过短视频分享自身的技艺流程,诸如剪纸、木雕、陶瓷制作等,吸引了大批粉丝关注,让原本小众的“非遗”技艺获得了更为广泛的传播。“非遗”这本故事书的书页一直在增加,而我们国家文化传播的脚步似乎也随着书页的增加而加快了。时评精选从李子柒作品谈展现非遗之美徐 宁截至2024年11月14日中午,“成都漆器证实李子柒全程自己做”的微博话题,阅读量就破了1.2亿。人们在感叹李子柒作品魅力依旧之余,也惊叹于这项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惊人美感。让非遗之美可感可知、沁人心脾,她是怎么做到的?首先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长期关注李子柒的网友都知道,她关注非遗所承载的古老智慧和民族精神,深知每项非遗技艺都是先辈们在漫长岁月中生活与劳作的结晶。在3年前的众多视频中,无论是传统手工艺中的蜀绣、竹编,还是古老的酿造、烹饪技法,她都试着领悟并展示其中的精髓。在李子柒的视频中,非遗从不是孤芳自赏,而是与人间烟火气相生相伴,她总是将非遗最质朴、最本真的一面呈现给观众。其次是对细节展现的极致追求。在她的视频中,每一个画面都堪称精美。在此次发布的新作中,她细致入微地展现制作“雕漆隐花”从上树割漆开始的所有步骤:精心研磨瓦灰、反复修孔补洞、裱布,直到“揩清”。这些细节处理就像是打开了认识非遗的微观世界,让观众能清楚地感受到非遗技艺的精巧与复杂。正是这种对细节的执着,非遗之美才得以全方位地释放,观众仿佛身处非遗传承的现场观摩学习。此外还有她独特的审美视角。李子柒的视频充满田园牧歌式的中式审美取向,她展示的非遗总是与田园风光诗意相伴。她常穿的中式服装并不昂贵与奢华,经常是能信手拈来的普通材质,经过精心设计与剪裁甚至拼接就穿在身上。所谓“百姓日用即道”,这样的质朴反衬出一种大俗大雅的高级感。在如诗如画的乡村景色中劳作,古朴的建筑、盛开的花朵、潺潺的溪流成为非遗展示的天然背景,这种国风审美与非遗中蕴含的自然、和谐的理念相得益彰。在这样的画面中,非遗与自然、人文环境相互呼应,绽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最后,她对非遗进行了故事化呈现。她的视频内容可能是为迎接新年制作传统美食,或是为给长辈准备礼物而精心制作传统工艺品。在新作中,她制作“雕漆隐花”的目的是给婆婆的旧衣柜出新,这种故事化的手法让非遗展示有了温度、有了情感纽带。观众看到的不再是冷冰冰的描述,而是非遗在生活场景中鲜活的传承。李子柒展现非遗的方式也十分纯粹。在万物皆可商业化的浪潮中,她没有让过度的商业元素侵蚀内容创作。她的视频没有广告和推销,这种纯粹让观众能够心无旁骛地欣赏非遗之美,沉浸在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之中。正是这些因素的交织,使得非遗在李子柒的视频里焕发出绚烂的美。她通过网络将传承非遗的种子撒向远方,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光辉,也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别具一格的道路。这值得每个有志于非遗传承与传播的人思考。(摘编自《新华日报》2024年11月15日)【读后一悟】李子柒的回归是文化的凯旋,是心灵的归宿。她在非遗文化的传承之路上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成为照亮更多人心灵的那盏文化灯塔,引领更多人踏上文化传承的神圣征程,守护人类智慧与情感交织的非遗文化瑰宝。写作实例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2024 年11月12日,李子柒更新视频《雕漆隐花,雕出紫气东来 ( https: / / iphone. / zaker / link.php pk=6739f1428e9f091eee184d80&b=aHR0cHM6Ly9lbnQuMTYzLmNvbS9rZXl3b3Jkcy83LzIvN2QyYjZjMTQ0ZTFjNjc2NS8xLmh0bWw=&bcode=1ade563f&target=_new" \t "https: / / app. / news / _blank )》,宣告了长达 1217 天的停更结束。在不被公众所关注的三年里,没有了自媒体运营的压力,李子柒放慢了自己的节奏。将用于构建自媒体世界的那一部分精力还给了自己和亲人,也还给了生活本身。她的需求、愿望重新浮出水面。三年的时间里,她走过了二十多个省,拜访了一百多位非遗传承人和文化工作者。之前,李子柒向他们学习非遗技艺,而现在,她有时间停下来,听他们讲自己背后的故事,听他们分享在传统文化 ( https: / / iphone. / zaker / link.php pk=6739f1428e9f091eee184d80&b=aHR0cHM6Ly9lbnQuMTYzLmNvbS9rZXl3b3Jkcy80LzIvNGYyMDdlZGY2NTg3NTMxNi8xLmh0bWw=&bcode=b7132290&target=_new" \t "https: / / app. / news / _blank )传承的背后,那些烟火寻常的东西。三年时间,步履不停。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联系现实进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材料作文。材料以李子柒停更三年后回归为依托,表达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话题的理解。公众对李子柒回归的欢迎,既是其个人魅力所在,也是时代需求所在。三年的时间,她将自己的生命节奏放慢,将身心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之中。“走过了二十多个省,拜访了一百多位非遗传承人和文化工作者”,让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新的认识。在学习这些技艺的过程中,她理解了文化背后的故事,感受到生命中寻常烟火的味道。写作这一题目,可以从李子柒的回归出发,以文化的传承为立意角度,表达对历史与现代的使命与责任的思考。参考立意:(1)传承文化遗产,珍藏历史精华(2)文化自信,时代担当(3)品味文化之美,创新文化之魂佳作示范文化穿新衣,时代生新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记忆,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传承传统文化是历史使命,但在传承的同时,一定要坚持创新,以多元化的方式绽放文化之美。李子柒的回归是心灵的归宿,是文化的凯旋,是时代的呼唤。三年沉淀,她上百次与多位非遗传承人和文化工作者进行了深入交流,对传统手艺及其背后的故事脉络进行了梳理,进而挖掘出短视频制作材料所蕴含的历史底蕴。这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执着与坚守,是她能够赢得大众的敬重与喜爱的主要原因。传统文化,是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是民族自信的源泉。新的时代,中华之魂一步一步自信地走进我们的生活。从《上新了·故宫》《我在颐和园等你》等,到《时间的答卷》中沉浸式三星堆考古等文化类节目,都以其特有的文化气息,将荧屏点缀得缤纷多彩。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守正出新。《唐宫夜宴》之所以能“霸屏”多日,充分体现了“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创新方式,这正是文艺创新带来的效果。这种创新,既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收获了观众的“芳心”,可谓一举两得。传统文化是中华瑰宝,文化“换血”也势在必行。如何让“文化老树”长出新枝,为明天沉淀下这个时代的文化精华,是我们的责任。文化传承,在创新中展示出耀眼的光芒。文化典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内涵丰富、意蕴深远,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中华文化思想和精神的内核,更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尚书》中朴素的家国思想,《天工开物》中先进的科学理念,《史记》里深厚的人文底蕴……文化就是一棵大树,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枝繁叶茂。正是文化的创新,让淡雅的青花不再局限于瓷器之上,而是具有了独特的音韵之美;流逝的岁月冲淡了它淡雅的青色,但永远不会带走它和谐自然的风味。近年来,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现实之风吹去尘埃,在不断创新中披上了新衣。精塑创新之魂,裁剪出文化的新衣,才能让文化这棵树长青长盛,才能将时代点缀得五彩缤纷。点评作者从材料中提取出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一写作角度,表达了深刻的思想认识。标题明确了立意方向;主体部分,列举了大量典型素材对观点进行阐释,说明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表现出积极的时代意义。结尾点题,升华主旨。1 /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