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亚洲与欧洲 (教案+课件)2024-2025学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2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节 亚洲与欧洲 (教案+课件)2024-2025学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2课时)

资源简介

湘教版地理七下第七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第2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将亚洲作为正文的主线,将欧洲作为活动的主线,引导学生通过亚洲的学习,认识学习大洲的方法,在探究欧洲的活动过程中,掌握学习大洲的相关技能。在内容安排上,将对亚洲和欧洲的探索分解为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人口和国家等五个方面,力争使本节内容的学习成为一种递进式的探究活动。在活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活动的趣味性和可行性。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亚洲及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掌握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区域认知) 2.通过归纳亚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特征,掌握描述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特征的方法,能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出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特征。(区域认知) 3.能简要分析大洲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系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综合思维) 4.学会描述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并形成相关技能。(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亚洲及欧洲气候和水系的特点,分析亚欧人口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亚洲气候特点的成因,以及地形、气候、河流和人口分布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图分析法、读书指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亚洲面积广大,地跨寒、温、热三带,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
活动一:研究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 1.认识亚洲的气候类型 出示亚洲气候图: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1)阅读亚洲气候分布图,找出亚洲的气候类型,及分布位置。 (2)说出亚洲缺少哪种气候类型? 追问:(3)想一想,为什么亚洲气候类型众多? 2.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结合上图) (1)亚洲气温有什么差异?影响因素是什么? 归纳总结:①亚洲各地气温差别显著(纬度、地形因素) (2)亚洲降水有什么差异? 分别引导学生分析地点:马来群岛—长江流域以南——华北平原——亚洲大陆的内陆地区,对比四地的降水: 总结:亚洲各地降水量差别显著,气候的大陆性特征显著。(海陆因素) (3)亚洲东部分布的气候类型是哪几种?有什么特点?形成原因是什么? 找出亚洲三种季风气候分布地区。 追问:季风气候分布的原因? 总结:季风最强盛,最典型,影响范围广 3.归纳总结:一个区域的气候特征归纳和描述往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补充:区域气候类型分布格局或差异 【拓展应用】 4.引导学生探究欧洲的气候类型及特征。 (1)读图,说一说亚洲和欧洲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状况。 (2)在亚欧大陆的同纬度地带,①由西向东气温差异有什么变化? ②由沿海向内陆降水量有什么变化? 补充:利物浦受西风和暖流影响;漠河受冬季风影响。 (3)读下列资料,说一说,地处欧洲的甲、乙两地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并判断两地各属哪种气候类型。 (4)下列因素中,哪些对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欧洲三面临海,向西凸出,形似“大半岛”。 欧洲大陆轮廓破碎,海岸线漫长曲折,大部分地方距海不远。 欧洲大陆大部分位于北纬40°~60°之间,终年盛行来自大西洋的温暖湿润的西风。 欧洲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使西北部沿海地区显著升温。 欧洲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平原广阔,连成一片,有利于大西洋上的暖湿气流长驱直入。 欧洲人口密度高,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大,排放废热多。 【阶段总结】对比亚洲、欧洲气候(类型、特点) 1.读图思考: 气候复杂多样,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其他主要气候都有分布 结合地形图思考:亚洲面积广大,地跨寒、温、热三带,且地形复杂多样。 2.对比分析与交流展示: (1)马来群岛—全年如夏;华北平原—四季分明;俄罗斯奥伊米亚康——冬长夏短,1月是北半球“寒极” (2)依次分析降水出现由多到少的变化。 (3)指图分析与思考交流:亚洲地处最大大陆东部,濒临最大大洋,海陆差异特别显著 3.归纳总结:主要气候类型;典型气候特征(气温和降水等要素) 4.方法应用与分析交流: (1)亚洲 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欧洲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 归纳总结:欧洲以温带气候为主,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分布典型 (2)由西向东,1月气温递减,7月气温变化不大;由沿海向内陆降水递减。 (3)分析对比:甲地: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降水均匀;温带海洋性气候。 乙地: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地中海气候。 (4)分析讨论: 从1——5是欧洲气候形成的原因 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 引导学生结合不同类型图思考,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读图意识 以具体地区进行对比讨论,以典型地区代表分析一般规律,让学生有的放矢,问题具体到位 注重方法的引导和总结,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思考的模式,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学生分析与教师引导补充相结合,锻炼学生分析气候的方法,同时锻炼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欧洲气候的分析既是学生对方法的落实和应用,在这个环节更注重内容的深入探究
活动二:研究大河众多的亚洲 1.分析亚洲的河流特征 出示亚洲河流分布图,提出问题: (1)读亚洲地形图,在图中找出恒河、印度河、湄公河、长江、黄河、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看看它们都注入了哪些大洋? (2)分析亚洲河流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2.分析亚洲的两大水系特点: 补充原因:①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从中部的高原山地流向四周海洋。 ②亚洲的内流流域主要分布在中亚、西亚地形闭塞的山地高原、盆地、低地、以及荒漠、半荒漠地区。 3.拓展视野:①死海,是地处亚洲西部的一个内陆湖,面积约1000千米2,湖形狭长,湖面低于地中海海面约415米,最大深度达400米,为世界陆地最低处。当地气候干旱,蒸发量高,含盐度达30%,水生植物及鱼类无法生存。湖水密度超过人体密度,人可漂浮在水面而不下沉。目前已成为疗养度假胜地。 ②巴尔喀什湖东西狭长,湖水被萨雷姆瑟克半岛一分为二,中间只通过狭窄的乌泽纳拉尔湖峡相连。流经中国的伊犁河最终注入湖泊的西半部分,并且占到摄入总水量的一半以上,而东半部分则缺少淡水注入,因此这才造成了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局面。 【拓展应用】 探究欧洲的河流特征 出示欧洲河流图,提出问题: 找出伏尔加河、多瑙河、莱茵河,说出它们分别注入的水域。从地形和气候入手,分析欧洲河流的主要特点。 (1)探究欧洲的河流特征 (2)说一说,多瑙河和莱茵河干流各流经了哪些国家? 议一议,多瑙河和莱茵河为什么具有重要的航运价值? 提示归纳:具有重要的航运价值是因为:水量大,季节变化小;无结冰期或结冰期短;河流平稳;流经经济发达地区。 (3)补充:多瑙河:流经9个国家,是世界上干流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注入黑海。 莱茵河:欧洲航运价值最大的河流,注入北海。 【阶段归纳总结】亚、欧两洲河流比较 1.读图分析:(1) 在图中指认亚洲主要的河流——进行标画,完成归类: 亚洲河流众多。 2.河流特征总结归纳:①水系结构呈辐射状; ②内流区面积广大; 认识地形地势、气候对河流的影响 3.读一读,互动交流: 合作讨论交流: 标一标,画一画: (1)读图分析: 河流特征描述? 原因分析? (2)找一找:写一写:流经的国家 多瑙河:德、奥、斯、匈、克、塞、罗、保、摩、乌 莱茵河:瑞、德、法、荷 (3)读一读,了解欧洲两条重要的河流:多瑙河、莱茵河 归纳总结:互动交流,评价订正 图文结合,认识水系和流域的定义 明确问题,以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水系的分布,设置标画图中河流,让学生对河流的认识从基础到归纳特征,层层递进 设置找一找图中地理事物,补充材料了解这些事物的主要特征,提升学生对大自然一些神奇现象的探究欲望 以欧洲河流为例,强化河流分析方法的应用,并进一步深入的了解河流的运用价值 以图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查找、标画、归纳、联系生活等方式进一步认识河流,增强探究深度
活动三:探访亚洲的国家和人口 1.分析亚洲的人口特点 互动交流:亚洲总人口是多少?它在世界人口总数中是怎样特点? 2.分析亚洲人口过亿的国家 你知道世界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吗?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十三个国家亚洲占了多少个?(2021年) 追问:说一说这些国家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3.分析亚洲人口的分布特点 ①说一说哪些地区人口分布稠密,哪些地区人口分布稀疏。 ②分析亚欧大陆北部和亚洲西部人口稀疏的主要原因。 1.互动交流:亚洲人口45亿人(2020年) 分析总结: 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2.数据分析与归纳展示: 人口过亿的国家有:中国、日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七国。 3.分析与交流: 人口稠密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人口稠密; 人口稀少区:亚欧大陆内部和北部人口稀疏(主要原因:亚欧大陆北部纬度高,气候寒冷;亚洲西部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以饼状图的形式展示亚洲人口的数量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直观、清晰 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亚洲和欧洲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将探究时间还给学生
课堂总结湘教版地理七下第七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第1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亚洲及欧洲》是世界区域地理的第一节,也是大洲地理中最重要的一节。学习内容较多, 本节是学习大洲知识的第一课,主要引导学生分析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给学生指导方法,让学生利用所学方法分析欧洲的地理特征和地形特征,达到迁移应用的目的。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亚洲及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掌握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区域认知) 2.通过归纳亚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特征,掌握描述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特征的方法,能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出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特征。(区域认知) 3.能简要分析大洲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系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综合思维) 4.学会描述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并形成相关技能。(地理实践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图分析法、读书指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播放视频《亚洲及欧洲风景》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这些美丽的景色属于哪个大洲? 出示图片并提问:你还认得这些大洲吗?你知道”亚细亚”和“欧罗巴”吗? 转折:今天我们来探究亚细亚洲及欧罗巴洲的相关知识。 在图中找出亚细亚和欧罗巴两大洲 提出问题尽快带动学生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活动一:定位“亚细亚”和“欧罗巴” 1.初探名称的由来 出示材料:古代生活在地中海东岸的人们,把居住地以东的地方称为“亚细亚”,以西的地方称为“欧罗巴”。在当地语言中,“亚细亚”意为“东方日出之地”,“欧罗巴”意为“西方日落之地”。后来,“亚细亚”和“欧罗巴”所指范围不断扩大,并世代相传,分别成为亚、欧两大洲的名称。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为一体,称为亚欧大陆,也称欧亚大陆,面积达5000多万千米2。 2.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亚洲在哪半球? 出示东西半球图: 方法指导:找出半球划分界限—— 东西半球20°W,160°E;南北半球:0°。 3.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亚洲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 方法指导:找出重要纬线——赤道、北极圈、北回归线以及一些其他重要纬线。 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 ——亚洲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 方法指导:找出所在的大洲,濒临的海洋。 5.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 ——亚洲有哪些邻居?——相对位置 (1)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描述 (2)亚洲与非洲、北美洲的分界线描述 6.归纳总结:如何来描述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 【拓展应用】提问:你会描述欧洲的地理位置吗? 7.提供半球图和欧洲位置图,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交流: (4)口诀记忆:相对位置:东部与亚洲为邻—乌乌里大黑土;南部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1.图文转化——想一想,说一说: 2.读图分析: 准确画出20°W,160°E;赤道。观察描述亚洲的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3.观察标画与描述交流:亚洲的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和北寒带。 4.读图分析: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是世界第一大洲。 5.观察发现:亚洲的邻居主要有:欧洲、非洲、北美洲。 (1)描述与交流:亚洲西部与欧洲为邻,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2)亚洲西南部与非洲为邻,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亚洲东北部与北美洲为邻,以白令海峡为界。 6.归纳总结: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四个方面。 7.合作探究: (1)读图思考: 结论:欧洲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2)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和北寒带,没有热带,位于中高纬度。 (3)海陆位置:西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邻非洲、西北隔大西洋与北美洲相望 图文结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探讨 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嘴,在描述亚洲位置的同时,熟练掌握描述大洲位置的方法 锻炼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善于归纳的学习习惯 注意方法的应用,放手让学生去描述、去展示,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方法的夯实
活动二:探究高原山地为主的地形 1.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地形图 出示亚洲地形图: 温馨提示: (1)找出主要地形:高原、山地、平原等地形,归纳亚洲的主要地形特征。 (2)分析海拔高度表,总结亚洲主要的地势特征。 2.引导学生分析亚洲地形有什么特点? 补充:是除南极洲以外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3.亚洲地势有什么特点?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4.引导学生再次观察亚洲地形图,继续观察高度表结合地形,提问:你能发现它的地势有什么特点? 5.亚洲的特色地形有什么特点? 补充:这里有很深的海沟。 还能发现什么? 6.归纳总结:一个区域的地形特征归纳和描述往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拓展应用】 7.利用资料,对照亚洲地形特征归纳方法,(1)归纳出欧洲地形、地势特征 (2)探究欧洲的地势起伏状况 (3)探究欧洲的地形格局 (4)探究欧洲的特色地形 欧洲北部和南部的广大山区,曾经被巨厚的冰川所覆盖。当冰川向前运动时,会剧烈地刨蚀地面;消融时,又把搬运来的泥沙、石块等在地面上堆积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今天的冰川地貌。 出示图片—— 8. 亚、欧两洲地形特点比较 1.读图分析: 在地图上找出:①高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 ②山地——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阿尔泰山脉; ③平原—西西伯利亚高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2.分析归纳:高原、山地、丘陵比例占到3/4。 总结亚洲地形特征:亚洲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 3.观察发现:在图中找出珠穆朗玛峰、死海,对比海拔高度。 总结归纳亚洲地势特点:亚洲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4.归纳总结: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5.读图发现: 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典型的呈弧形排列的群岛。 地壳不稳定,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6.交流展示:平均海拔高度、地势起伏状况、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格局和特色地形 7.合作探究: (1)地形特征: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 (2)欧洲地势起伏较小 (3)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两侧,平原居中,地势南北高,中间低。 (4)图文结合:认识欧洲地区冰川作用形成的地形 8.合作归纳:写一写,评价核对 培养学生读图要从具体的事物找起,通过标画、对比的方式逐步深入了解所学的内容 利用饼状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地形特征,更具有科学性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旧知新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欧洲做为代表,练习大洲地形描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善于归纳总结,将阶段知识进行总结,构建知识体
课堂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