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3张PPT)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一单元【单元时间坐标】【单元主题】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血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极具包容性,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中华文化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在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的过程中,促进了文明的发展,展示出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名师导学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核心概念:以人为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下为公、崇德尚贤、家国情怀、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和而不同。2.关键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内涵、特点和价值。【重要概念】1.传统文化:指某种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反映 和的 。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 、 的总体表征。包括一个民族历代相传的价值观、认识论、方法体系、生活方式、思维习惯,是结构较为完整的 。2.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格局和特色。“多元”是指中国是一个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 ,文化是。“一体”是指各民族文化在统一的中华文化中融为一体,形成共同的 和 。民族特质风貌民族文化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精神体系多民族国家独特文化多样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3.家国情怀: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个体对 以及的认同、维护和热爱,并自觉承担共同体的责任。它的核心是 相贯通,强调爱家向爱国的纵向提升。在下,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将 与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家旺国兴,和衷共济。家国情怀有助于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弘扬 ,弘扬。家庭、家族国家共同体家与国家国同构家庭利益国家利益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凝聚力必备知识项目 阶段 时间 概况古代 起源 上古 中华文明多元起源,中原 成为核心;多元一体奠基 春秋战国 认同、 认同、百家争鸣发展 秦 推崇 学说汉 汉武帝尊崇儒术, 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佛教传入,道教兴起魏晋至隋唐 魏晋 盛行;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唐朝 繁荣,儒学受到挑战宋代 形成,丰富了 ,但宣扬 ,严重束缚精神世界宋元时期 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华夏族血缘文化法家儒家思想玄学佛学理学理论思维封建礼教传承与转折 明中期以后 得到广泛传播,人的主体意识觉醒明清之际 提倡 ,批判理学,抨击,倡导 清康雍乾时期 君主专制, ,禁锢思想和文化陆王心学个性自由封建专制经世致用文字狱近代 冲击 探索 鸦片战争后 向 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潮流新文化运动 抨击封建思想,追求 与 走向复兴 五四运动以后 得到广泛传播西方学习科学民主马克思主义[方法点拨]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文化内涵 地位或作用重视 (民本思想) 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 ,人本思想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崇尚 ,道法自然 尊重自然规律,顺应 ,建立人与自然 的关系提倡爱国,追求 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是 的体现以人为本伦理秩序天人合一自然和谐发展家国情怀家国情怀崇德尚贤,推崇 对历史上德才兼备、 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崇尚 ,厚德载物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主张 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天下为公以德为先自强不息和而不同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特点特点 解释本土性 中华文化的 与 具有本土性多样性 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领域广阔包容性 中华文化博采众长, ,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凝聚性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连续性 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 起源发展丰富多彩兼收并蓄生命力2.价值(1)历史价值: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2)现实价值:维系着中国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为 和 提供了有益借鉴。治国理政道德建设[思维深化] 血缘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关系(1)血缘认同是对共同世系的追溯,对同源共祖的认同。(2)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文化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文化群体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文化共同体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3)血缘认同有利于构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有助于强化血缘认同。【教材史料导读】1.阅读教材第1课第一子目“思考点”,谈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提示] (1)政治: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统一、科举制度发展完善。(2)经济: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了物质基础。(3)思想文化:统一的文化政策(“书同文”“尊崇儒术”等)推动了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流,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中华文化具有继承性、包容性,兼收并蓄。(4)教育:书院等古代教育机构保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5)民族关系: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6)对外关系:对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7)地理上:相对封闭和较广阔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文化独立连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8)杰出人物: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弘扬。2.阅读教材第1课第二子目“学思之窗”,选取其中一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谈其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提示] 以儒家的“五常”思想为例。儒家把仁、义、礼、智、信,即“五常”当作主要理念和为人处世的道德基本准则。儒家强调对他人要讲仁爱,在大是大非面前要讲正义,待人接物要讲礼貌,解决问题要讲智慧,做人、做事要讲诚信。3.阅读教材第1课“学习拓展”,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提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认识祖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价值,树立民族自尊心,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可以为各国思想家、政治家以及社会大众提供学习和借鉴的经验。主题探究视角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材料一 “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有丰富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两个基本思想观点:一是人际和谐,二是天人协调。”“古代唯物主义与无神论传统、辩证思想、人本思想、坚持民族独立的爱国传统,都是中国文化中的优良传统。”——摘编自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优良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 (1)材料一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什么内涵 [结论] (1)天人合一、和为贵、以人为本等。[深化拓展] 中华文化的基本思想中华文化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四点:天人协调、崇德利用、和与中、刚健有为。其中天人协调思想主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崇德利用思想主要解决人自身的关系,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和与中思想主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包括民族关系,以及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人伦关系;刚健有为思想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人生总原则。四者以刚健有为思想为纲,形成中华文化的基本思想体系。视角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材料二 春秋时,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国文化史》[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结论] (2)本土性:中华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连续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视角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材料三 文化有继承性、延续性,代代传承,积久而成传统。文化又有时代性,随时代变迁而更新发展。所以,文化的发展是变和不变的统一,是传承延续和更新发展的统一。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续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也是中华文化嬗变的转折点。随着人类历史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发生于中英两国之间的“鸦片战争”具有了时代象征意义。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近现代转型,中华传统文化也呈现出从封闭到开放、从礼俗到法理的文化现代化转变。——摘编自陈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等[问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传统文化的嬗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严密)[结论] (3)示例论题: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仁者爱人、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学习先进文化成果、变革发展、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文化价值观念在社会变革与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与科学”成为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主要价值诉求。五四运动后,先进的民主主义者,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着重批判了以儒家“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封建伦理道德和宗法制度,有力地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嬗变,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总之,中华文化的现代化转变与重构既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要超越自身的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的现代化转变与重构对实现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的意义。【课堂小结】[逻辑表达] 请就“思维导图”的整体或部分作出合理阐释。[提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从早期华夏到近现代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追求家国情怀、主张和而不同等思想理念,具有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和连续性的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是凝聚民族、维护团结统一的内在基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具有显著的时代价值,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随堂训练1.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思想家围绕着“义”的含义,纷纷表达了各自观点。下表是某教师归纳的四则材料,都认为“义”的功用在于( )观点 出处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 《庄子·天地》故尚贤使能,等贵贱,分亲疏,序长幼,此先王之道也……义者,分此者也 《荀子·君子》义者,君臣上下之事,父子贵贱之差也,知交朋友之接也,亲疏内外之分也 《韩非子·解老》义者,正也……然而正者,无自下正上者,必自上正下 《墨子·天志》A.培育平等互利的人生态度 B.消弭亲疏尊卑贵贱的差别C.构建合理有序的社会秩序 D.丰富传统主流思想的内涵√解析:C 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中诸多思想家的思想均强调了礼仪制度、社会秩序的问题,说明他们都认为“义”的功用在于建立规范的社会秩序,C项正确;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不可能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排除A项;“消弭亲疏尊卑贵贱的差别”表述有误,材料中仍然涉及亲疏尊卑贵贱的社会秩序,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丰富传统主流思想的内涵,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2.史学求真,诗歌求美,诗文证史的方法,可为历史学习开一新境界。唐诗“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西域灯轮千影合”(张说《杂曲歌辞·踏歌词》)和“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白居易《胡旋女》),可以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 )A.包容性 B.连续性C.凝聚性 D.本土性√解析:A 根据材料中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凉州词”“西域”“胡旋女”等信息可知,唐朝文化吸收了外来文化,体现了兼收并蓄,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故选A项;连续性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材料并未提及,排除B项;凝聚性强调的是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材料并未涉及,排除C项;本土性强调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与中华自身相关,而题干主要表明唐朝文化吸收了外来文化,排除D项。3.清人顾禄在《清嘉录》中记载,苏州一带拜年,“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节日里,邻里间经常互赠食品,如腊八粥、饺子、粽子、月饼等。这反映出传统社会( )A.主张敦亲睦邻B.倡导与人为善C.重视姻亲关系D.崇尚以人为本√解析:A 根据材料可知,苏州一带拜年时,亲族邻里相互庆贺,节日里互赠食品,以联络感情,构建和谐关系,故选A项;“与人为善”指善待别人,帮助别人,这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姻亲指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关系,题干没有涉及,排除C项;以人为本是指把人类的生存作为根本,而题干涉及的是亲族邻里的情感关系,排除D项。4.下图是特种邮票《癸卯年》中的第二枚“同圆共生”,其设计灵感来源于敦煌莫高窟第407窟的“三兔共耳”藻井图,表达“生生不息、团圆美满”的吉祥寓意,背景中“玉兔捣药”的纹饰,取自道教掌故,表达“国泰民安”的愿望。该作品主要体现了( )A.道教与佛教的相互影响B.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C.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D.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图1解析:D 材料诠释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发挥新作用,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D项正确;敦煌壁画中的藻井图案“三兔共耳”和道教纹饰“玉兔捣药”,二者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而非相互之间的影响,排除A项;“源远流长”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的邮票艺术作品是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结合,但未体现高于生活,排除C项。点击进入 课时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