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同步练习 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同步练习 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表明(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认识是循环运动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人们普遍认为,物理材料中的原子只能以固态、液态或气态这三种状态之中的一种存在。但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物理形态:链融态,其中原子可同时以固态和液态存在。这说明( )
①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②既有的真理性认识会在实践中不断被推翻
③真理性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为了解决电动汽车电池问题,深圳宝安区某企业历时两年开展了 3000多项测试验证,实现了20多项技术创新,研发了闪充电池,十几分钟就能充满电。产品性能领先行业1年,推动了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这表明( )
①获得经验的目的在于提高认识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实践活动使人类不断推翻真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放鞭炮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故许多单位禁止放鞭炮。但同时也有人提出不允许大家燃放烟花爆竹,违背了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使得我们每一年的年味越来越淡。有人建议不搞一刀切,将禁止改为限制。这说明( )
A.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无条件的 B.不同的立场就会有不同的真理
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真理与谬误是可以转化的
5.从人脸识别的广泛应用,到逐步深入的视觉检测,再到方兴未艾的自动驾驶,人工智能发挥作用都是缘于切实解决了行业痛点。应用需求是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力,这表明( )
①认识具有无限性
②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认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确立、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到2023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市场经济在我国不断取得发展。这佐证了( )
①认识会随着实践的变化而自主变化
②认识在发展中需要不断地超越自身
③客观事物的多样性决定认识的反复性
④认识活动具有无限性、上升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24年1月17日,我国“天舟七号”发射圆满成功,为“神舟十七号”乘组送去春节“年货”。从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今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从近地走向深空、从无人走向有人、从月球走向火星,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中国航天人勇攀高峰、自立自强,用一个个坚实的脚印,把梦想化作现实。这表明( )
①科学实验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唯一来源
②实践是主观能动性和直接现实性活动
③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并推动其发展
④人的实践活动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8.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②感性认识是真实可靠的
③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④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当前,中国空间科学的原创成果开始呈现出多点突破的态势,中国空间站等任务的实施,推动了中国科学家在月球形成与演化、火星环境与地质构造、空间环境下的物质运动规律和生命活动规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科学研究进展和成果,深化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也标志着中国正在走近世界空间科学舞台的中央。这表明( )
①科学研究是推动人类对宇宙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②认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深化发展的
③获得对宇宙的真理性认识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
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一般在一场降水之后,我们总能闻到一股泥土的清香,但实际上它不是泥土发出来的香味。那么,这股清香来自于什么呢?科学家研究发现泥土的清香味产生与放线菌有关,而放线菌的作用不只是让人闻到清香,也是生产抗生素的宝库。这说明( )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②实践产生的新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研究
③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为准确和重要
④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加拿大一枝黄花又名黄莺、麒麟草,花形色泽亮丽,上世纪30年代被作为观赏植物引进我国。但人们逐渐发现,其环境适应能力和繁殖力极强,会导致周边植物无法生长直至灭绝。2010年加拿大一枝黄花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并在全国范围内对其进行“剿灭”。由此可知(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真理具有反复性
③真理包含着谬误
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2.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转换思路,从治理盐碱地以适应农作物,转变为培育更多耐盐碱作物适应盐碱地,通过进行耐盐碱作物新品种培育试验,获取最优的耐盐碱品种。这反映出( )
①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
②实践活动促进了矛盾双方的转化
③推动事物的发展要抓住主要矛盾
④科学实验是探索客观规律的活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在四川资阳市安岳县高升乡天佛村,小麦种植一改“凭感觉”施肥的习惯,施肥前要先进行测土配方,来自成都的农业科技公司会为土壤“把脉”,分析施肥土样,并依据结果“对症下药”,确保施肥科学有效。天佛村的做法( )
①是实践推动认识发展的体现
②把握了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③印证了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④通过实践检验以往认识的对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无人机已深入大众生产生活。如何提升飞行安全性,成为了行业紧迫课题。某大学科研团队成功设计出被动容灾控制算法。通过实验验证,四旋翼无人机的“控制大脑”搭载该算法后,即便有三个螺旋桨失效,仍可保持无人机安全飞行并实现可控返航。这佐证了( )
①人的认识因受实践水平制约而具有上升性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完备的认识工具
③实践提出新的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
④认识的真理性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检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黑格尔认为,同一句格言,在一个饱经风霜备受煎熬的老人嘴里说出来和在一个天真可爱、未谙世事的孩子嘴里说出来,含义和效果是根本不同的。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
①对人生与世界的能动反映具有条件性
②主体不同必然导致认识结果的不同
③认识受限于主体自身的实践和人生体验
④认识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具有真理的属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经过多年观测和研究,中国天文科学家提出对银河系旋臂形态的新认识:银河系更像是一个普通多旋臂星系,由内部对称两旋臂和外部多条不规则旋臂组成,而不是之前被广泛接受的四条旋臂均从内到外的特殊形态。这启示我们( )
①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对银河系的认识会不断深化
②真理是永恒不变的,新的认识只是对旧认识的补充
③只要有新的观测技术,就能获得对宇宙准确的认识
④认识存在局限性,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真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造成110多人遇难。面对这样的自然灾害,中国地震局曾发布了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世界各国的专家也一直在探索地震的成因和预测途径,但要准确预测仍然非常困难。这说明( )
①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是深不可测的
②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的发展是无限接近真理的过程
④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需要一个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阿伦尼乌斯公式由瑞典科学家斯万特 奥古斯特 阿伦尼乌斯创立,揭示了化学反应速率常数随温度变化的关系。2024年9月,研究人员开展的一项科学实验表明,已沿用135年的阿伦尼乌斯公式需进行修改才能应用于量子领域,否则可能会导致较大误差。材料从侧面说明( )
①科学实验能够检验和发展真理②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推翻自身
③真理是有条件的,有自己适用的范围④科学实验是获取真理的唯一来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2024年11月17日,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南沙正式入列,该船最大钻深11000米,是全球钻探能力最强、科学实验功能最全、智能化水平最高、综合运维成本最低的钻探船,有望率先实现人类“打穿地壳、进入上地幔”和“开发地球深部资源”的梦想。该船建成入列能( )
①延伸人的认识器官,提升对深海的认识
②突破客观条件制约,加快海洋强国建设
③获得理性认识,旨在揭示事物本质规律
④在深海开发中认识发现、检验发展真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北京大学科研团队在国际上首创出一种全新的晶体制备方法,让材料如“顶着上方结构往上走”的“顶竹笋”一般生长,极大提高了晶体结构的可控性。这种“长材料”的新方法有望提升芯片的集成度和算力,为新一代电子和光子集成电路提供新的材料。这表明( )
①科研活动是人们获取认识的重要来源
②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翻已有认识的过程
④科研成果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简答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市场准入涉及政府与市场、国企与民企、内资与外企、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市场禁入和许可准入等多方面关系,是一项复杂的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
2024年8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外公布,市场准入门槛的调整再度成为舆论焦点。支持者认为,这一政策将大幅提高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助力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而反对者则对监管的强化与放松产生疑虑,担心市场上可能出现的混乱将影响整体经济的稳定。
《意见》的推行意义深远,重申了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对于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社会各界应以乐观而审慎的态度参与其中,共同见证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持续优化和升级。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的市场环境必将因这一政策而焕发出新的活力与潜力。
不同群体对这一新市场准入制度持有各自的看法。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日,为配合龙门石窟东山擂鼓台南洞加固维修保护工程,考古人员对擂鼓台南洞前壁(西墙)内的填充物进行清理时,出土较多精美遗物,并发现石刻造像和建筑构件80余件,本次出土遗物以石刻造像为主,有佛头、菩萨像残件等。
根据洞窟在早期的塌、前壁和窟顶前部垒砌的青砖、前壁内的出土物、2008年擂鼓台区窟前遗址考古发掘以及结合历史文献记载的古代地震史等推断,该前壁墙内填埋造像行为应该在明代中晚期,其目的主要是古代在修复加固洞窟前壁的时候填充于墙内,节省砖石等用料。造像来源可能为石窟中塌落的残块,该区域在唐宋时期为香山寺别院,可能是其存留、散落有部分圆雕造像。
此次配合保护工程的考古清理,是龙门石窟考古工作中一次石刻造像的集中出土,也是首次在古代对龙门石窟维修工程的墙壁内发现造像。这些造像数量多、体量较大、造像精美。本次考古发现,对研究龙门石窟唐代造像艺术和经济社会状况等以及擂鼓台区的历史沿革、维修加固历史和古代地震史等具有重要价值,对于深化龙门石窟保护研究有重要意义。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谈谈龙门石窟维修考古发现的意义。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一个重要的改革方法论,就是“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
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至今扩展到全国22个自贸试验区;党的二十大以来9场区域发展座谈会密集召开,一域接着一域的改革探索,彼此交映、连点成面……改革实现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在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改革进入了攻坚期、深水区,必然遭遇各种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这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有观点认为,只有统筹顶层设计和探索实践,才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论证该观点。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9月21日是第31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即刻行动:点亮记忆之光。国家发布《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宣传阿尔茨海默病防治、照护知识,提高公众疾病知晓率,共筑认知健康防线。
阿尔茨海默病起病隐匿,而且是进行性发展,早期非常容易被忽视。虽然大众对于阿尔茨海默病已经有所了解,但目前对于早期干预的认知普遍不足,容易错过治疗的“黄金窗口期”。与此同时,临床上长期面临的“精准诊疗手段稀缺,临床缺医少药”的困局。报告显示,我国诊断率和治疗率普遍偏低,近半数患者和家属对现有的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效果并不满意。
据此,有人悲观表示:“人类或许永远无法战胜阿尔茨海默病。”请运用“探索认识的奥秘”的有关知识评析该观点。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C C B C C B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A D B B C B B A
1.A
【详解】①②: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表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表明了认识是无限发展的,①②符合题意。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指的是认识最终要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材料未涉及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③与题意不符。
④:认识不是循环运动的,而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过程,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2.D
【详解】①:材料强调真理性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没有体现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①不符合题意。
②:既有的真理性认识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不断超越自身,而不是不断被推翻,②错误。
③④:物理材料中的原子只能以固态、液态或气态这三种状态之中的一种存在。但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物理形态:链融态,其中原子可同时以固态和液态存在。这说明真理性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3.C
【详解】②③:闪充电池的研发解决了电动汽车的发展瓶颈问题,这将推动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这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②③符合题意。
①: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获得经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而非提高认识,①观点错误。
④:真理可以超越自身,但不能被推翻,④观点错误。
故本题选C。
4.C
【详解】C:该题考查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题意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C符合题意;
A: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A说法错误;
B:真理面前人人平等,B说法错误;
D: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并相互转化,但材料没有涉及,D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C。
5.B
【详解】①③:从人脸识别的广泛应用,到逐步深入的视觉检测,再到方兴未艾的自动驾驶,应用需求是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力,这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具有无限性,①③符合题意。
②:认识不是实践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②表述错误。
④: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④表述错误。
故本题选B。
6.C
【详解】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受主客体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不会自主变化,①排除。
②④:改革开放40多年来,各个时期的市场经济政策不断调整变化,表明认识在发展中需要不断地超越自身,认识活动具有无限性、上升性,②④符合题意。
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们认识的反复性,③排除。
故本题选C。
7.C
【详解】①: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唯一来源,科学实验只是实践的一种,①说法错误。
②:我国“天舟七号”发射圆满成功说明实践是主观能动性和直接现实性活动,②符合题意。
③: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③说法错误。
④:从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今天“天舟七号”发射圆满成功,人的实践活动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答案选C。
8.B
【详解】①: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正确。
②:感性认识不一定是正确的认识,不一定是真实可靠的,②错误。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③错误。
④: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说明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④正确。
故本题选B。
9.A
【详解】①②:中国空间站等任务的实施,推动了中国科学家在月球形成与演化、火星环境与地质构造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科学研究进展和成果,深化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说明科学研究是推动人类对宇宙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认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深化发展的,①②符合题意。
③: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③说法错误。
④:材料强调认识的深化,没有体现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0.C
【详解】①:题干未提及通过实践来检验关于泥土清香来源这一认识是否正确,没有体现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排除。
②④:人们从最初闻到泥土清香,到研究发现清香与放线菌有关,并且认识到放线菌是生产抗生素的宝库,这体现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实践产生的新问题推动了人们进行新的研究,②④正确。
③: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且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都有正误之分,不能说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为准确和重要,③排除。
故本题选C。
11.A
【详解】①④:材料强调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了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危害性,将其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并在全国范围内对其进行“剿灭”,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④正确。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而不是真理,②错误。
③: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中不包含谬误的成分,③错误。
故本题选A。
12.B
【详解】①④:通过耐盐碱作物新品种培育试验,获取最优的耐盐碱品种,探索了作物新品种培育的规律,以达到利用盐碱地的目的,体现了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也表明科学实验是探索客观规律的活动,①④正确。
②③:利用盐碱地,由一种思路转换为另一种思路,不体现矛盾双方的转化,也不涉及抓住主要矛盾,②③排除。
故本题选B。
13.A
【详解】①:农业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改变“凭感觉”施肥的习惯,体现了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①正确。
③:佛村有目的地改变施肥习惯,更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印证了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③正确。
②④:题干反映的是实践如何推动认识的发展和实践具有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强调真理的条件性,也不是要检验以往的认识正确与否,②④排除。
故本题选A。
14.D
【详解】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因受实践水平制约而具有反复性,而不是上升性,①错误。
②:材料没有涉及提供完备的认识工具,②不符合题意。
③:如何提升飞行安全性,成为了行业紧迫课题。某大学科研团队成功设计出被动容灾控制算法。这佐证了实践提出新的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③正确。
④:通过实验验证,四旋翼无人机的“控制大脑”搭载该算法后,即便有三个螺旋桨失效,仍可保持无人机安全飞行并实现可控返航。这佐证了认识的真理性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检验,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5.B
【详解】①③:从哲学上看,“同一句格言,在一个饱经风霜、备受煎熬的老人嘴里说出来和在一个天真可爱、未谙世事的孩子嘴里说出来,含义和效果是根本不同的”,这是因为认识受限于主体自身的实践和人生体验,主体对人生与世界的能动反映具有条件性,①③正确。
②:主体不同不会,认识结果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②观点绝对化,②排除。
④:认识经过实践检验,或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或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所以可能是正确的认识,也可能是谬误,④排除。
故本题选B。
16.B
【详解】①:中国天文科学家提出对银河系旋臂形态的新认识启示我们随着天文观测实践的发展,对银河系的认识会不断深化,①正确。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是永恒不变的,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新认识是对旧认识的发展,而非简单补充,②错误。
③:获得对宇宙准确的认识不仅需要新的观测技术,还需要其他多方面因素一起努力,③错误。
④:材料中指出经过多年的科学观测,中国天文科学家提出对银河系旋臂形态的新认识,这说明之前的认识有局限性,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④正确。
故本题选B。
17.C
【详解】①: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①错误。
③:人们可以获得真理性认识,无限接近真理说法错误,③排除。
②④:面对这样的自然灾害,中国地震局曾发布了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世界各国的专家也一直在探索地震的成因和预测途径,但要准确预测仍然非常困难,说明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需要一个过程,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②④正确。
故本题选C。
18.B
【详解】①③:材料中,一项科学实验表明,已沿用135年的阿伦尼乌斯公式需进行修改才能应用于量子领域,否则可能会导致较大误差。这说明真理是有条件的,有自己适用的范围,通过科学实验能够检验和发展真理,①③正确。
②: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而不是推翻自身,②错误。
④:实践是认识唯一来源,科学实验只是实践的一种形式,④错误。
故本题选B。
19.B
【详解】①: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是全球钻探能力最强、科学实验功能最全、智能化水平最高、综合运维成本最低的钻探船,该船建成入列能延伸人的认识器官,提升对深海的认识,①正确。
②:客观条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突破客观条件制约,②错误。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而不是旨在揭示事物本质规律,③错误。
④: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有望率先实现人类“打穿地壳、进入上地幔”和“开发地球深部资源”的梦想。该船建成入列能在深海开发中认识发现、检验发展真理,④正确。
故本题选B。
20.A
【详解】①:科研活动是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北大团队通过科研活动首创出一种全新的晶体制备方法,体现了科研活动是人们获取认识的重要来源,①正确。
②:“这种“长材料”的新方法有望提升芯片的集成度和算力,为新一代电子和光子集成电路提供新的材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②正确。
③:“推翻已有认识”说法错误,已有的正确的认识不会被推翻,③错误。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错误。
故本题选A。
21.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或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对这一新市场准入制度持有各自的看法是正常的。②不同主体的具体实践水平不同,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条件的限制,导致人们对这一新市场准入制度产生不同的想法。③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市场准入涉及多方面关系,是一项复杂的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④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中获得,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可以逐渐克服主观性缺陷,克服偏见,做出正确的认识。
【分析】背景材料:《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
考点考查:认识论的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为认识类试题,设问要求为谈谈你对“不同群体对这一新市场准入制度持有各自的看法”这一现象的认识。需要运用认识的反复性这一特点的相关知识来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支持者和反对者各自的观点→可联系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不同主体的具体实践水平以及各种条件的限制。(认识的主体的角度)
关键词②:市场准入涉及政府与市场、国企与民企、内资与外企、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市场禁入和许可准入等多方面关系,是一项复杂的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可联系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认识的客体的角度)
关键词③:《意见》的推行意义深远,社会各界应以乐观而审慎的态度参与其中,共同见证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持续优化和升级。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的市场环境必将因这一政策而焕发出新的活力与潜力→可联系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中获得。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22.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龙门石窟维修考古发现,可以使人们获得更多对龙门石窟维修加固历史的认识,坚定文化自信。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龙门石窟维修考古发现,对研究龙门石窟唐代造像艺术和经济社会状况等,以及擂鼓台区的历史沿革、维修加固历史和古代地震史等,具有重要价值。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龙门石窟的维修考古发现,为研究龙门石窟唐代造像艺术、龙门石窟维修加固历史以及擂鼓台区的历史沿革提供了崭新材料和考古实证。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龙门石窟维修考古发现,对于深化龙门石窟保护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分析】背景素材:龙门石窟
考点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意义类主观题,设问要求龙门石窟维修考古发现的意义,需要调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有关知识,知识限定具体明确,可以知识为线索,检索材料有效信息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龙门石窟维修考古发现,使人们获得对龙门石窟维修加固历史的认识→可联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关键词②:本次考古发现,对研究龙门石窟唐代造像艺术等以及擂鼓台区的历史沿革等具有重要价值→可联系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③:龙门石窟维修考古发现,为研究龙门石窟提供了崭新材料和考古实证→可联系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关键词④:本次考古发现,对于深化龙门石窟保护研究有重要意义→可联系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等相结合。
23.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认识对实践具有重要反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面临着许多未知领域和复杂问题,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试错、调整,从而逐步明确前进的方向和路径。顶层设计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它能够为实践提供指导和方向,以确保实践的有序和高效。顶层设计和探索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两者统筹起来,才能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实践进一步丰富顶层设计的时代内涵,用顶层设计的宏观思路指导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实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分析】背景素材: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
考点考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度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设问的知识范围限定是《哲学与文化》的知识,问题指向论证“只有统筹顶层设计和探索实践,才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这个观点,属于论证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知识范围: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然后运用上述理论,结合材料分析。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可联系教材知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论证实践的重要性;
关键词②: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至今扩展到全国22个自贸试验区;党的二十大以来9场区域发展座谈会密集召开→可联系教材知识顶层设计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它能够为实践提供指导和方向,论证认识的反作用;
关键词③:“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这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可联系教材知识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论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等相结合。
24.①认识具有反复性,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们的认识受到具体实践水平和知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人类战胜阿尔茨海默病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前进上升的过程。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人们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不会停下脚步,最终有一天会战胜阿尔茨海默病。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将会不断深化。
【分析】背景素材: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
考点考查:探索认识的奥秘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要求谈谈对“人类或许永远无法战胜阿尔茨海默病。”这一观点的看法,属于评析类试题,需要调用探索认识的奥秘的有关知识,首先判断该观点的正误,然后从合理性和不合理性两个角度进行阐释。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观点正误判断:该观点不科学或片面。
论据①:虽然大众对于阿尔茨海默病已经有所了解,但目前对于早期干预的认知普遍不足,容易错过治疗的“黄金窗口期”。与此同时,临床上长期面临的“精准诊疗手段稀缺,临床缺医少药”的困局。→从合理性角度分析:认识具有反复性。
论据②:人类或许永远无法战胜阿尔茨海默病。→从不合理性角度分析: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
论据③:宣传阿尔茨海默病防治、照护知识,提高公众疾病知晓率,共筑认知健康防线。→从不合理性角度分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步:整合论点与论据,组织答案。
答案第1页,共2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