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传统节日》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是一首介绍祖国传统佳节的识字民谣。传统佳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联结着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古老文化。全文共八句话,前七句话按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七个一年中重要的传统佳节和相关习俗。第八句话与第一句话相呼应,表示新春佳节转眼又至。全文语言平实,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读易记。配合韵文内容,安排了贴窗花、赛龙舟两幅插图,体现了传统佳节的热闹、喜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象、直观地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感受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识字方法,有一定的识字基础,对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也不陌生,有一定的生活情感基础。因此教学时,一是注重围绕主题情境识字,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轻松愉快地完成识字学习;二是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回忆自己家怎样过这些传统节日,加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学目标: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10个词语。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联系生活,选一个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教学重点: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10个词语。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联系生活,选一个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教法:谈话法、情境教学法、朗读体会法学法:读一读、圈一圈、想一想教学准备:、节日名称黑板贴教学时间:二课时第 一 课 时课时目标:1.联系生活,利用图片、字理、游戏等多种方式认识“传、统、贴”等9个生字,会写“贴、街、舟、艾”4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美,背诵课文一至四句。3.初步了解传统节日有哪些。学习课文一至四句,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四个传统节日及其习俗。尝试用自己过春节的习俗创编童谣。教学重点:1.联系生活,利用图片、字理、游戏等多种方式认识“传、统、贴”等9个生字,会写“贴、街、舟、艾”4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美,背诵课文一至四句。学习课文一至四句,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四个传统节日及其习俗。教学难点:学习课文一至四句,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四个传统节日及其习俗,尝试用自己过春节的习俗创编童谣。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揭示课题(一)看图猜节日,导入课题。1.游戏激趣,看图猜节日上课前,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看图猜节日”。依次出示图片,学生根据图片内容猜出节日名称:吃汤圆(元宵节);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吃月饼、赏月(中秋节);春节。(二)补充课题,初知“传统”1.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是我们每年都要过的节日。像这样世世代代一直流传下来的节日,就叫做“传统节日”。出示课题(板书课题并齐读)2.补充知识,强化“传统”过春节的时候,我们要干些什么呢?是的,过春节的时候贴窗花、放鞭炮这些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习俗,就叫做——“传统习俗”;粽子、月饼这些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美食,那就叫——“传统美食”;我们学的古诗、谚语、汉字等这些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文化就叫做——“传统文化”。出示:再来看“传统”两个字,你有什么好方法能记住这两个字吗?①“传”是形声字,左边的“亻”就像一个人传给一个人,一代人传给一代人,我们还可以编口诀:车来就是转,转动的转;石来就是砖,砖头的砖;人来就是“传”,传统的传。②“统”左边的“纟”与丝线有关,本义是丝线的头绪,表示事物之间像线一样是有连续的。传统节日,就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有连续性的节日。(三)揭示课题,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关于传统节日的民谣。在这首识字民谣里,藏着很多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传统习俗。到底有哪些呢?快快打开课本去一探究竟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把它读准,遇到难读的词语可以多读几遍,开始吧!2.指名读。刚才同学们都读得很投入,谁想来为我们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才能?注意:读准字音,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回读。3.开火车读文。4.同学们课文已经读得非常流利了,那这首民谣里到底藏着哪些传统节日?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用圆圈圈出传统节日的名称。5.出示童谣:汇报交流,相机板贴。三、走进节日,随文识字。红红火火中国年1.春节是一年之岁首,万物之初始,也是播种希望的季节,是咱们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过春节时家家户户忙里忙外,人们个个喜气洋洋,快看,课文中的一句民谣为我们展示了春节的热闹景象,你找到了吗?2.在这个喜庆的节日里,人们都在干什么?快速找一找,用横线画出来。(贴窗花,放鞭炮)在春节,人们除了贴窗花,还会贴什么?(贴福字、贴春联、贴年画、贴门神)看来呀,“贴”字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真广泛,你还在哪里见过或听过“贴”这个字?过春节时,人们贴的红红的窗花、对联,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还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3.孩子们,你们家是怎样过春节的呢?请你也来用自己在春节做的事来说一说吧!联系生活实际,创编民谣。(出示填空)春节到,人欢笑,( ),( )。4.指导朗读。这样热闹的春节,你的心情怎样呢?带着这种感觉来读一读吧!(出示句子)5.拓展古诗:《元日》热热闹闹元宵节1.过完了春节,我们即将迎来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日,那就是——“元宵节”。2.识记生字“宵”(1)指名读元宵节。(2)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识记生字“宵”预设:“宵”是一个形声字,宝盖头表意,代表房屋,“肖”表示读音。我们可以给它组个词“宵夜”“通宵”,所以“宵”是夜晚的意思。(3)同学们知道元宵节要吃什么吗?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热气腾腾的元宵,想吃吗?请你先找到合适的馅儿。(出示:形近字“宵、霄、削”填空)3.元宵节有什么习俗呢?我们也来看看花灯。这些漂亮的花灯吸引了成群结队的人们,大家都朝着花灯的方向涌动而来,就好像——(出示图文:观察两幅图,你联想到了课文中的哪句话?)4.“大街小巷人如潮”还可以用什么词语形容?——“人如潮涌”“人山人海”5.我们去看看这天夜晚的大街小巷吧!(猜一猜:哪幅图是大街,哪幅图是小巷?预设:“街”和“巷”都表示道路,“大街”表示比较宽阔的路,而“小巷”指又曲由窄的路。((出示图片:石泉老街的小巷))6.在我们石泉,元宵节有什么习俗呢?7.指导朗读。花灯美,人如潮,团团圆圆真热闹。让我们带着无比喜悦的心情打着拍子来读一读前两句民谣吧!细雨纷纷清明节1.同学们,春节和元宵节我们是带着愉悦的心情度过的,但也有一些节日,人们可能会感到淡淡的哀伤,那就是——“清明节”。2.清明节有什么习俗呢?(祭扫)3.我们来看看古人是用什么来祭祀祖先的。出示“祭”的古文字:左边是牛羊猪等牲口,右边是手,中间像祭桌或祭台。表示一个人拿了一块肉,放在祭桌前供奉祖先,进行祭拜,以表示恭敬、怀念。“祭扫”指的就是祭祀祖先,打扫坟墓。4.清明节期间的天气也仿佛和人们沉重的心情是一样的,总是雨蒙蒙的,难怪诗人写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5.让我们放慢语速,声音低沉的来读一读这一句吧!怀古颂贤端午节1.同学们,在清明节时,我们缅怀自己逝去的亲人以及一些民族先烈,在另一个节日,全国人民都会纪念一位爱国诗人——屈原,这个节日就是——端午节。请你快速找一找人们做了哪些习俗来纪念他呢?2.字理识字,认识“舟”。预设:出示“舟”的古文字,像一只木船,两边像船帮,中间三条线分别代表船头,船舱和船尾。舟表示渡河的木船。3.借助图片认识“艾”(1)出示:艾草图片及句子“粽香艾香满堂飘”。这种植物的名称就藏在句子里,你能找出来吗?(2)出示:图片和生字“艾”。这种植物,我们通常叫它“艾草”;艾草的叶子叫“艾叶”;艾叶散发出来的香味叫“艾香”。(3)联系生活朗读句子。端午节的时候人们把艾草、菖蒲、桃枝挂在门上,传说可以驱虫辟邪。因此,在端午节,我们能闻到——“粽香艾香满堂飘。”4.识记生字“堂”利用意义识记,“堂”最早的意思是高大的房子,我们把能开大会的房子叫“礼堂”,你还知道哪些含有“堂”的词语?(出示图片:礼堂、课堂、酒店大堂)5.指导多种形式的朗读,由“读通顺”到读出”香味儿”,到读出“满堂香味儿”。四、熟读成诵,记住节日。1.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四种传统节日和相关的习俗,相信同学们一定收获满满,现在一起再来回忆一下吧!2.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前四句。(出示句子)3.多种形式尝试背诵。五、巩固生字,指导书写1.汉字也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让我们来看看这几个汉字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吧。2.出示“贴、街、舟、艾”4个生字。(出示生字)3.提醒学生观察汉字三步:结构、占位、关键笔画。让学生先观察,后自行练习书写。4.教师展评,点名发言,提示书写要点。5.师生共同评议,纠正再练习。六、总结主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四个中国传统节日及其习俗,还有什么传统节日,他们又会有怎样的习俗和故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七、作业超市:1.工整规范地抄写“贴、街、舟、艾”4个生字。背诵课文一至四句。2.我国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课后查找资料了解他们的传统节日和习俗。3.积累古诗词《元日》、《清明》。教学反思:一、自我评价过节,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是一个让人感兴趣的话趣。中国传统节日记忆、传承着悠久的文化,体现了亲情伟大的民族精神,良好的民族礼仪。但现在的孩子对传统节日的记忆较少,对传统节日的情感也在逐渐减弱。所以,在教学中,一直引导孩子从自己的生活实际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受,体会节日的魅力。1.中国传统节日中有很多节日学生并不陌生,课前导入时设计看图猜节日的游戏,既拉近学生与课堂所学知识的距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认识“传、统”两个生字,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帮助学生建立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同时,引出“传统习俗、传统美食、传统文化”三个概念,强化“传统”的意思,在后面课文的学习中,都有把这些贯穿于教学之中。3.在课前准备时,搜集了大量石泉本地的图片,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表现节日的氛围,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在学习“巷”字时,先从课文入手,再出示图片拓展到石泉老街的各个巷子,既加深了学生对这个字的识记,也让学生明白“生活处处皆学问,只要留心去发现,就能收获更多”。端午节,学生对于龙舟和艾草比较陌生,就采用图片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4.板书设计,用自制的黑板贴,把文中提到的传统节日名称围绕在一个圆圈上,体现一年之中这些节日的轮回;再把每个节日的习俗板贴在旁边,一目了然。二、问题反思1.针对二年级学生特点,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时,教学中出现了课堂调控上的不足。如:展示石泉花灯图片时,部分学生没有看出来是石泉什么地方的花灯,引起了学生的议论。2.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虽有引导孩子不同的节日,要根据节日的氛围读出不同的情感和语气,但真正在课堂中落实不够到位。3.课堂引导语上,老师说得还是过多,给学生说话的时间太少。4.课堂评价语不丰富,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和激励性,有时候就没有及时评价。三、教学重建1.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课堂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形时,要灵活应对。比如:孩子在议论到底是石泉哪里的花灯时,顺势让知道的孩子告诉大家,就化解了这个问题。2.朗读指导时,虽然有语言上的提示,但孩子做得不够好的时候,老师应及时示范读,让学生有更直观的体验,这样学生就知道应怎样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情感。3.课堂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多说,找不同的学生说,多给学生发言和表达的机会。老师也不要重复学生的话语。4.多向名师学习,收集整理老师们对于不同学生、不同情况的评价语;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要有意识的去丰富自己的评价语,对孩子起到激励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