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4《司马光》【教材分析】《司马光》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是统编版教材中第一次以课文的形式安排的文言文,全文仅用了30个字,就清楚地介绍了司马光砸瓮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并通过抓住主要人物的动作描写,生动再现了一儿失足落水及司马光“持石击瓮”的场景,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沉着冷静。【学情分析】学生对文言文的接触不多,要通过多层次、多元化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借助注释、工具书、插图、联系生活等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掌握文言文学法,进而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感悟文中人物形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2.能借助注释、组词等方法了解课文大意,并通过想象情境用自己的话讲故事。3.通过对比,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4.感受文中人物形象,体会司马光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品质。【教学重点】边读边思考,结合注释等方法了解课文大意,并通过想象情境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教学难点】感受文中人物形象,通过对比体会司马光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品质。一、情境导入,初识文言文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元旦节快到了,我们除了要举行卡拉OK赛以外,还有一个环节就是布置“星光美德人物”墙。我们都知道,古今中外,有无数具有优秀品质的人。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走进第八单元,学习第24课,希望通过学习,大家能评选出你心目中的“星光美德人物”。2.从故事说起,知道文章体裁二、读好文言文,理解文言文大意1.一读文言文,读正确、读流畅2.再读文言文,读出节奏。(1)师范读,生自划节奏(2)找生上台边读边划节奏(3)发现特点:人物后面都要停顿(4)找生读,生评价读正确 读流畅 声音洪亮 读出节奏(5)齐读3.回忆学习古诗方法,借助方法理解文言文大意,找生交流三、体会人物品质(一)想象画面1.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你仿佛看到了一群怎样的孩子?从哪里看出来的?预设:(1)一群活泼、快乐的孩子。从“群儿戏于庭”这一句看出来的。(2)理解“戏”,圈画(3)拓展:一群孩子在庭院里捉迷藏呢?文言文里该怎么说: (群儿捉于庭)一群孩子在操场上踢球。(群儿踢于场)一群孩子在庭院里跳舞。(群儿舞于庭)(4)师总结:是啊!按照我们平时说话都说谁在哪儿玩,而文言文却说:戏于庭。(游戏于庭院里)看来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语言的表达上不大一样。2.此时此刻,你仿佛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足跌,没水中)3.危急时刻,你们又看到了一群怎样的孩子?预设:(1)惊慌失措,非常着急的一群孩子。文中哪一句告诉我们他们着急,惊慌?———众皆弃去4.孩子们为什么着急?他们都惊慌失措,都要去干什么?有的去__________有的去__________有的去____________相机板书:众 弃 去5.对比这群儿童,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司马光?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预设:看到了司马光持石击瓮的画面。请你讲具体一些。相机板书:光 持 击最后,孩子终于得救了。6.你们仿佛又看到了什么情景?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二)讲故事,体会人物品质1.出示评价表,用自己的话讲故借助注释,把故事讲清楚加上想象,把故事讲具体加上动作,把故事讲生动2.评选你心目中“星光美德人物”。司马光真乃_______之人也,只因________。(第二个空用原文回答)3.背诵文言文,(1)镂空背诵文言文群儿( ),一儿( ),( )没水中。众( ),光( ),水迸,儿( )。(2)借助插图背诵文言文(3)齐背诵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迁移运用,自学文言文《文彦博树洞取球》,理解故事大意。2.布置作业基础作业:大声诵读这篇文章,读出节奏并背诵课文。加强作业:大声诵读这篇文言文,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拓展作业:推荐阅读---《少年英才》。这本书介绍了 13 位杰出少年的成长故事,课下可以找找资料来看一看。【板书设计】司马光(智 勇)众 弃 去光 持 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