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四 中国古代、近现代对外交往——中国走向世界之路【线索概览】主题一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开放性设问(1)常考设问:对外交往的发展对我们的启示。(2)参考模板①开放利于进步,闭关导致落后。②独立自主、平等互利是外交的保障。③国家利益是外交的出发点。④维护国家安定和统一是外交发展的保障。⑤外交政策要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易错易混(1)西域指今新疆和更西的地方,而非西藏。公元前60年汉宣帝设置西域都护,而不是汉武帝。(2)戚继光抗击倭寇,主要是日本殖民者,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打败沙俄。主题二 中国近代屈辱的外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外交成就1.中国近代屈辱的外交2.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成就开放性设问(1)常考设问:发展中美两国新型大国关系的看法、建议。(2)参考模板①求同存异、增强政治互信。②促进经济合作与共赢、加强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事务合作。③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坚持和平发展,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珍惜和平发展机遇期。易错易混(1)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但建交是在1979年。(2)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一、选择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1.(2024·文山模拟)以下材料论证了丝绸之路是( )2 000多年前,中国手工制造的丝绸可供迦太基和地中海周围其他城市的权贵富豪们穿戴,产自印度的调味品可以用在新疆和罗马的厨房,中亚的马匹骄傲地驰骋在千里之外的东方。A.战争之路 B.贸易之路C.变革之路 D.和平之路2.由玄奘口述,弟子撰文的《大唐西域记》记述了玄奘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的概况,包含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等。这说明了《大唐西域记》( )A.主要记载了佛学经典B.是中印友好交往的见证C.有利于文明交流的研究D.是佛教中国化的史料依据3.(2024·重庆模拟)如下柱状图说明两宋时期( )A.宰相权力的削弱 B.纸币的大量发行C.海外贸易的发展 D.商标广告的出现4.驿站,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更换马匹和休息、住宿的地方。《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从大都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按照市镇的位置,每条大路每隔大约25英里(约40千米)就有一座驿站。上述材料反映了( )A.元朝战争频繁 B.元朝交通便捷C.元朝商业繁荣 D.元朝农业发达5.近代某不平等条约第十款规定: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所属境内,如有伤害诸国人民之事,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致使清政府沦为“洋人朝廷”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6.(2024·楚雄一模)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与该思想最吻合的新中国外交智慧是( )A.反对霸权主义B.不结盟政策C.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D.“求同存异”方针7.如图是1949-2008年外国与中国建交状况曲线图。对该图的正确解读是( )A.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出现建交高潮是由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中美正式建交直接导致1972年建交高潮的出现C.1992年出现建交新高潮的原因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建交国家的不断增加体现了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高8.新加坡《联合早报》指出:“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让世界进入中国”应开始于( )A.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上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高潮C.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D.20世纪80年代,我国建立深圳等5个经济特区9.近年来,中国政府率先身体力行,通过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建设和成立“亚投行”等方式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共同发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这说明( )A.中国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合作B.中国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C.中国正在以自己的发展惠及世界D.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10.时光荏苒,风云变化,新中国的外交走过了70多年。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到20世纪60年代的“两面开弓”,再到70年代的“一条线,一大片”,直至80年代的“全方位”,90年代中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中国的外交战略大体上十年一变,经历了四个阶段。该材料印证了( )A.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发展国际关系的指导原则C.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D.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是中国的外交布局二、非选择题11.(12分)中国形象的变化是中国时代变迁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智者中国】材料一 平定准噶尔叛乱后,乾隆帝下令图绘这场军事活动。出于政治目的的考虑,将它交付法国制为铜版画。由于法国是欧洲艺术文化中心,所以此事自然会在西欧引起广泛轰动,看到清廷的军威和国威。更是清朝对外宣示主权归属、警示西方尤其是俄国的工具。——摘编自张克州《可见之不可见性:初中历史教科书图像的解读——以<平定准噶尔图卷>(局部)为例》【变者中国】材料二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摘编自陈独秀《敬告青年》【勇者中国】材料三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中,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六个阶段:①尊敬时期(18世纪);②轻视时期;③乐善好施时期;④赞赏时期(1937-1944年);⑤清醒时期;⑥敌对时期(1949-)。——摘编自袁明《略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兼议“精英舆论”》【强者中国】材料四 2014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演讲时指出:“我们要共同建设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朋友多了,路才好走。我们应该通过坦诚深入沟通,增信释疑;应该秉持和而不同理念,尊重彼此对发展道路的选择;应该坚持互利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共同发展;应该变赢者通吃为各方共赢,共同做大亚太发展的蛋糕,共同促进亚太大繁荣。”——统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中国形象”所起的历史作用。(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独秀强调“中国形象”的核心思想。(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④阶段和第⑥阶段“中国形象”形成的政治背景。(4分)(4)材料四体现了新时期怎样的“中国形象” 请举例说明中国“坚持互利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共同发展”。(4分)专题四 中国古代、近现代对外交往——中国走向世界之路【线索概览】主题一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开放性设问(1)常考设问:对外交往的发展对我们的启示。(2)参考模板①开放利于进步,闭关导致落后。②独立自主、平等互利是外交的保障。③国家利益是外交的出发点。④维护国家安定和统一是外交发展的保障。⑤外交政策要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易错易混(1)西域指今新疆和更西的地方,而非西藏。公元前60年汉宣帝设置西域都护,而不是汉武帝。(2)戚继光抗击倭寇,主要是日本殖民者,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打败沙俄。主题二 中国近代屈辱的外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外交成就1.中国近代屈辱的外交2.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成就开放性设问(1)常考设问:发展中美两国新型大国关系的看法、建议。(2)参考模板①求同存异、增强政治互信。②促进经济合作与共赢、加强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事务合作。③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坚持和平发展,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珍惜和平发展机遇期。易错易混(1)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但建交是在1979年。(2)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一、选择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1.(2024·文山模拟)以下材料论证了丝绸之路是( B )2 000多年前,中国手工制造的丝绸可供迦太基和地中海周围其他城市的权贵富豪们穿戴,产自印度的调味品可以用在新疆和罗马的厨房,中亚的马匹骄傲地驰骋在千里之外的东方。A.战争之路 B.贸易之路C.变革之路 D.和平之路【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远销到欧洲,印度的调味品通过丝绸之路销售到中国和罗马,中亚的马匹通过丝绸之路销售到东方,说明丝绸之路促进了不同地区的贸易往来。2.由玄奘口述,弟子撰文的《大唐西域记》记述了玄奘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的概况,包含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等。这说明了《大唐西域记》( C )A.主要记载了佛学经典B.是中印友好交往的见证C.有利于文明交流的研究D.是佛教中国化的史料依据【解析】《大唐西域记》记述了玄奘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的概况,包含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等。这说明了《大唐西域记》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有利于文明交流的研究,故C符合题意;A、B、D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主旨,排除。3.(2024·重庆模拟)如下柱状图说明两宋时期( C )A.宰相权力的削弱 B.纸币的大量发行C.海外贸易的发展 D.商标广告的出现【解析】根据题干图示“两宋市舶司收入”可知,从977年到1159年,市舶司的收入增加,图示反映了宋朝时期海外贸易的繁荣发展。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4.驿站,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更换马匹和休息、住宿的地方。《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从大都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按照市镇的位置,每条大路每隔大约25英里(约40千米)就有一座驿站。上述材料反映了( B )A.元朝战争频繁 B.元朝交通便捷C.元朝商业繁荣 D.元朝农业发达【解析】元朝疆域辽阔,为了加强同各地的联系,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每条大路每隔大约25英里(约40千米)就有一座驿站,这反映了元朝交通便捷。5.近代某不平等条约第十款规定: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所属境内,如有伤害诸国人民之事,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致使清政府沦为“洋人朝廷”的条约是( D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解析】《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沦为“洋人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6.(2024·楚雄一模)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与该思想最吻合的新中国外交智慧是( D )A.反对霸权主义B.不结盟政策C.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D.“求同存异”方针【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体现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它促进了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7.如图是1949-2008年外国与中国建交状况曲线图。对该图的正确解读是( D )A.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出现建交高潮是由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中美正式建交直接导致1972年建交高潮的出现C.1992年出现建交新高潮的原因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建交国家的不断增加体现了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高8.新加坡《联合早报》指出:“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让世界进入中国”应开始于( D )A.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上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高潮C.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D.20世纪80年代,我国建立深圳等5个经济特区9.近年来,中国政府率先身体力行,通过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建设和成立“亚投行”等方式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共同发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这说明( C )A.中国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合作B.中国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C.中国正在以自己的发展惠及世界D.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解析】据“中国政府率先身体力行,通过上海合作组织……方式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共同发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中国正在以自己的发展惠及世界,C正确。10.时光荏苒,风云变化,新中国的外交走过了70多年。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到20世纪60年代的“两面开弓”,再到70年代的“一条线,一大片”,直至80年代的“全方位”,90年代中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中国的外交战略大体上十年一变,经历了四个阶段。该材料印证了( C )A.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发展国际关系的指导原则C.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D.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是中国的外交布局【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论外交策略怎么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外交策略要围绕国家利益这个核心点出发。二、非选择题11.(12分)中国形象的变化是中国时代变迁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智者中国】材料一 平定准噶尔叛乱后,乾隆帝下令图绘这场军事活动。出于政治目的的考虑,将它交付法国制为铜版画。由于法国是欧洲艺术文化中心,所以此事自然会在西欧引起广泛轰动,看到清廷的军威和国威。更是清朝对外宣示主权归属、警示西方尤其是俄国的工具。——摘编自张克州《可见之不可见性:初中历史教科书图像的解读——以<平定准噶尔图卷>(局部)为例》【变者中国】材料二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摘编自陈独秀《敬告青年》【勇者中国】材料三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中,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六个阶段:①尊敬时期(18世纪);②轻视时期;③乐善好施时期;④赞赏时期(1937-1944年);⑤清醒时期;⑥敌对时期(1949-)。——摘编自袁明《略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兼议“精英舆论”》【强者中国】材料四 2014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演讲时指出:“我们要共同建设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朋友多了,路才好走。我们应该通过坦诚深入沟通,增信释疑;应该秉持和而不同理念,尊重彼此对发展道路的选择;应该坚持互利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共同发展;应该变赢者通吃为各方共赢,共同做大亚太发展的蛋糕,共同促进亚太大繁荣。”——统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中国形象”所起的历史作用。(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独秀强调“中国形象”的核心思想。(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④阶段和第⑥阶段“中国形象”形成的政治背景。(4分)(4)材料四体现了新时期怎样的“中国形象” 请举例说明中国“坚持互利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共同发展”。(4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平定准噶尔叛乱后,乾隆帝下令图绘这场军事活动”“更是清朝对外宣示主权归属、警示西方尤其是俄国的工具”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清朝时期巩固边疆平定准噶尔叛乱的军事活动,该“中国形象”所起的历史作用是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等。第(2)题,根据材料二“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第(3)题,根据材料三第④阶段赞赏时期(1937-1944年),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和中国同属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阵营;第⑥阶段敌对时期(1949—),这一时期是新中国成立时期,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二战后美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1950年,中国人民同朝鲜人民一道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第(4)题,根据材料四“我们要共同建设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朋友多了,路才好走”可知,新时期的“中国形象”是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坚持互利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共同发展”的例子有实行改革开放,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等。答案:(1)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等。(2)民主与科学。(3)第④阶段:美国和中国同属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阵营;第⑥阶段: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美国实行冷战政策、朝鲜战争。(4)互信包容、合作共赢。说明:实行改革开放,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四 中国古代、近现代对外交往——中国走向世界之路 - 学生版.docx 专题四 中国古代、近现代对外交往——中国走向世界之路.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