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邓稼先》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邓稼先》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1课《邓稼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并理解文中生字词,如“元勋、奠基、选聘”等。
2. 了解人物传记的特点,把握文章结构和内容。
3. 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默读、精读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 分析文中关键语句,品味语言的简洁性与表现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邓稼先的杰出贡献和崇高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梳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概括其精神品质。
2. 体会作者对邓稼先的深情,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
1. 领会作者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的意图。
2. 感悟文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生字词、人物传记知识及文章背景,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2. 问题引导法:提出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思维能力。
3.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促进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1. 播放一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视频,蘑菇云腾空而起,伴随着震撼的声响。视频结束后,教师充满激情地说:“同学们,1964年10月16日,这是一个让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日子。在我国西部荒漠,一朵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这一声巨响,震惊了世界,也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有了更强的话语权。而这背后,有一位默默奉献的英雄,他就是邓稼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杨振宁先生为他撰写的传记——《邓稼先》。”
2. 展示邓稼先的照片,简单介绍他是我国杰出的核物理学家,为我国核武器研制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被原子弹爆炸的壮观场景所震撼,积极聆听教师对邓稼先的介绍,对学习课文产生浓厚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创设生动的情境,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为学习课文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二)知识讲解(3分钟)
1. 介绍作者杨振宁:“同学们,本文作者杨振宁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与邓稼先有着深厚的情谊。他们曾一同在美国留学,之后虽身处不同国家,但友谊从未间断。”
2. 讲解人物传记的特点:“人物传记主要是记载人物生平事迹。它可以全面系统地展示人物一生,也可以选取重要片段来突出人物某方面特点。我们今天学习的《邓稼先》,就是杨振宁先生为展现邓稼先的伟大一生而创作的。”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聆听教师讲解,了解作者与人物传记的相关知识,为理解课文做好知识储备。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作者与人物传记的特点,有助于学生从更专业的角度去解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写作目的和结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 教师提出默读要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同时思考文章写了邓稼先哪些事迹,这些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2.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阅读情况,适时给予指导。
3. 默读结束后,教师通过PPT展示生字词,如“元勋(xūn)、奠基(diàn)、选聘(pìn)、谣言(yáo)、背诵(sòng)、昼夜(zhòu)、昆仑(lún)、挚友(zhì)、可歌可泣(qì)、鲜为人知(xiǎn)、至死不懈(xiè)、鞠躬尽瘁(cuì)、当之无愧(kuì)、家喻户晓(yù)、锋芒毕露(lù)、妇孺皆知(rú)”,进行详细讲解,包括字音、字形、字义,并举例说明词语的用法。讲解结束后,让学生进行词语听写练习,巩固所学。
4.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圈画出的邓稼先的事迹,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同学们找得都很准确,文章写了邓稼先接受使命研制原子弹、隐姓埋名工作、在艰苦环境中工作、面对核辐射危险坚持工作、成功设计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等事迹。这些事迹分别表现了他的勇敢担当、无私奉献、吃苦耐劳、身先士卒、卓越的科学才能等品质。”
学生活动:
1. 按照教师要求认真默读课文,圈画生字词,思考问题。
2. 参与词语听写练习,认真书写,巩固生字词。
3. 积极分享自己找到的邓稼先的事迹,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完善自己的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默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生字词的学习,为学生理解课文扫清障碍。总结邓稼先的事迹和品质,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为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做准备。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5分钟)
1. 体会作者情感
- 问题引导:教师提问:“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邓稼先饱含深情。请大家精读课文,找出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并说说这些语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学生表现预期:学生认真精读课文,积极寻找相关语句。有的学生可能会找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并分析出作者对邓稼先默默奉献的敬佩之情;有的学生可能会找到“稼先逝世以后,我写了不少怀念他的文章。可是我知道, 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体会到作者对邓稼先坚定选择和高尚品质的赞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评价,肯定学生的思考成果,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对邓稼先有如此深厚的情感?”各小组围绕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并适时给予指导。
- 小组汇报: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有的小组可能会说因为邓稼先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且具有高尚的品质,所以作者敬佩他;有的小组可能会提到作者与邓稼先的深厚友谊,让作者对他有着特殊的情感。教师对各小组的汇报进行总结,强调作者不仅是对邓稼先个人成就和品质的赞美,更是对他所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群体的敬意。
2. 分析对比手法
- 实例展示:教师指出:“文章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了对比,同学们请仔细阅读相关段落,思考作者这样对比的意图是什么。”
-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对比的内容和作用。教师引导学生从两人的性格、为人处世等方面进行对比。
- 小组汇报:各小组代表发言,有的小组可能会说通过对比,突出了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的性格特点;有的小组可能会认为对比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更适合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体现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教师对各小组的观点进行总结归纳,明确对比手法的作用是更鲜明地展现邓稼先的形象,突出他的精神品质。
学生活动:
1. 精读课文,认真寻找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深入分析并积极发言分享。
2.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倾听他人观点,完善自己的想法。
3. 认真分析对比手法,在小组讨论中充分交流,代表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精读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情感,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培养学生分析文本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5分钟)
1. 教师引导:“同学们,邓稼先为我国的核武器事业奉献了一生,他的精神激励着无数中国人。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像邓稼先一样默默奉献的人,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请大家想一想,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和大家分享一下他们的故事。”
2. 邀请几位学生分享身边默默奉献者的故事,其他学生认真倾听。
3. 教师总结:“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他们和邓稼先一样,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分享身边默默奉献者的故事,倾听他人分享,从不同的故事中感受奉献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发现身边美好品质的能力,进一步深化对奉献精神的理解。
(六)课堂小结(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邓稼先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让我们回顾一下,我们从哪些方面了解了他呢?”引导学生从邓稼先的生平事迹、精神品质、作者情感以及对比手法等方面进行回顾。
2. 教师总结:“通过学习《邓稼先》,我们了解了他为我国核武器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感受到他无私奉献、勇于担当、忠诚爱国的崇高精神。希望同学们能以邓稼先为榜样,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3. 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学生在阅读、讨论、发言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如能够深入思考问题、积极分享观点等,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如部分学生在分析语句时还不够细致,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回顾本节课内容,倾听教师总结,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思考如何改进提升。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强化对文章重点内容的记忆,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评价学生表现,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努力方向。
(七)布置作业(2分钟)
1. 以“我心中的邓稼先”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你对邓稼先的认识和感受。
2. 搜集其他为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的资料,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设计意图:写作作业帮助学生加深对邓稼先的认识,锻炼书面表达能力。搜集资料的作业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信息搜集能力。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