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青春之光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7 青春之光 教案

资源简介

15. 青春之光
【教学目标】
1.略读全文,梳理文本内容,概括人物事迹,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2.掌握多种叙述方式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等多种写作方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人物高尚的精神品质,传承无私奉献、不懈追求的青年风采。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及人物通讯的常用表达方式。
2.学习人物高尚的精神品质,传承无私奉献、不懈追求的青年风采。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略读文章,梳理故事情节。
2.找出文章中描写黄文秀的句子,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3. 分析黄文秀的人物形象,学习黄文秀的奉献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独白:同学们,“人生一瞬,转眼百年”,如何在有限的生命行程中,体现自我,实现自我,让生命变得精彩,让生命价值绽放夺目光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认识和理解不同,对待生命和行走的方式自然也就不同。今天,我们就走进《青春之光》,寻那缕最美的青春朝霞。
板书课题:15 青春之光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进作者
教师展示作者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祝红蕾,女,七十年代生于山东临朐县。已出版散文集《清欢过红尘》《在一只碗里过一生》、小说集《金波的星期九》。先后获得山东散文三十年创作新锐奖、沂山全国文学大奖赛二等奖、首届延安文学奖等文学奖项。被评为齐鲁文化之星,山东十佳青年散文作家。
(2)课本知识
教师讲解涉及这课的背景资料,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黄文秀同志生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干部。201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她自愿回到百色革命老区工作,主动请缨到贫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她自觉践行党的宗旨,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装在心间,带领群众发展多种产业,为村民脱贫致富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汗水。2019年6月17日凌晨,黄文秀同志在突发山洪中不幸遇难,献出了年仅30岁的宝贵生命。
2019年6月,习近平主席对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7月1日,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追授黄文秀“时代楷模”称号;7月17日,中华全国总工会授黄文秀同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9月,荣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敬业奉献模范”;9月25日,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2020年5月17日,被评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2021年2月25日,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黄文秀“七一勋章”。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1)读一读生字词。
(2)析一析多音字。
(3) 释一释重点词。
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教师:请同学们略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每一个片段的故事情节。
(学生略读课文,分析提取回答)
学生:排除千难万险制定全村脱贫路线图。
学生:千方百计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学生:回忆音容犹在,青春永恒光照千秋。
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教师追问:同学们, 说说原文的小标题与自己概括的故事内容相比,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原文中的小标题采取人物原话,更有真实性,凸显主人公黄文秀的精神光辉。
教师:同学们,品读文章主体部分,思考文章采取了哪些描写手法塑造黄文秀怎样的形象特征?
(教师出示句子,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清秀的圆脸,个头不高,扎马尾辫,戴一副黑框眼镜。
学生:外貌描写。一位小巧玲珑、文文弱弱的女孩子形象跃然纸上。
教师:她能担负起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重任吗?周昌站在心里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学生:黄文秀的文弱与他人的质疑形成对比,侧面烘托黄文秀的内心的坚定。
教师:“走出去之后,肯定有一部分人要回来的,我就是那个要回来的人。”
学生:语言描写。这句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恶劣的自然条件及沉重的脱贫任务非但没有吓退黄文秀,反而让她更加坚定,折射出黄文秀对党忠诚、对事业热诚、对群众真诚的青年党员风采。
教师:从她留下的日记里,可以读到这样一句话:“长征中,战士死都不怕,在扶贫路上,这点困难怎么能限制我前行
学生:语言描写。直接引用主人公日记中的语句,真实再现人物意志坚强、不愿服输的性格特征。
教师:这些屯子分散在山坳里,山高路陡,上门一趟十分不易。
学生:环境描写。突出环境之恶劣及扶贫面对的困难之大,侧面烘托黄文秀的勇敢坚强。
教师:人家去田里干活儿,她就去帮忙;哪位老人行动不便,她卷起袖子就帮着打扫院子。她还学会了桂柳话,走到哪里都和村民们熟络地打招呼。
学生:动作描写。通过列举在驻村入户开展的一系列帮扶工作,突出黄文秀的热心真诚,勤劳能干。
教师:2018年白坭村砂糖橘大丰收,产量高达90万斤……仅电商服务站就售出了2万多斤,带动每户增收2500元……这一年,班统茂和他带动的四户果农户均收入10多万元,全村村民收入达200多万元。
学生:通过列举大量真实的数字,简洁、明了的突出了百坭村脱贫攻坚取得的重大成果,肯定了黄文秀在脱贫攻坚战斗中的巨大贡献。
教师:班氏会呆呆的站着,五雷轰顶一样……
……白坭村最南端者乐屯的韦乃情伤心地哭了。
班统茂泪如泉涌……
孩子们蹲在文秀宿舍门口,抱着膝盖,久久不肯离去……
学生:通过铺叙黄文秀去世后村民们回忆她的点点滴滴音容笑貌突出她的贡献之大,影响之深远。从侧面说明黄文秀在百坭村工作期间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以及务实为民的真挚情怀。
教师补充:同学们,我们来总结黄文秀的精神品质。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细读课文,深入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语言特色。
2.体会文中的务实为民、甘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分析了黄文秀的人物形象。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次细读课文,深入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语言特色。
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
教师:同学们,文章开头运用语言描写有何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分析回答)
学生勾画语句:
“灌溉200多亩农田的水渠被洪水冲断了!”
学生:语言描写式开头是一种生动、直观的写作手法,它通过直接呈现人物的语言或对话,将读者迅速带入故事情境之中。这种开头方式能够立刻塑造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情绪状态以及故事背景,使读者在阅读的起始阶段就能对人物和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通过人物的语言,作者还能巧妙地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心,从而促使他们继续阅读下去。
教师:同学们,第 8 段中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分析回答)
学生勾画语句:
宿舍窗外青山含黛,静谧的夜里传来声声虫鸣,初来乍到的第一书记却无法入眠。
学生:通过描写夜晚的静谧,渲染了乡村夜晚的安静气氛,声声虫鸣与下文黄文秀无法入眠的焦急心情相映衬。
教师:同学们,黄文秀“三顾班庐”,试着归纳出班统茂的心理活动。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预设1:第一次: 黄文秀太年轻,不相信黄文秀书记有办法帮百坭村脱贫致富。
预设2:第二次: 班统茂怕担不起“产业带头人”这一名号。
预设3:第三次: 班统茂被黄文秀的真诚所打动。
教师:同学们,第24段中,黄文秀将汽车仪表盘里程数25000公里比作“我心中的长征”,有何深意?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预设:25000 公里扶贫路是黄文秀的“长征”,充分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和基层干部的使命担当,体现了黄文秀对党忠诚、爱党爱国的政治品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信念以及心系群众、担当实干的为民情怀。
教师:)同学们,第 38 段“路灯的光洞穿了山村暗夜,正如黄文秀的青春之光点燃了这片土地上的希望”,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预设:①山村暗夜与黄文秀的青春之光形成鲜明对比,深化主旨;
②作者对黄文秀的敬佩之情得以升华;
③与标题《青春之光》相照应。
教师:同学们,谈谈你对第 39 段黄文秀在入党申请书写下的话的理解。
“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出贡献。”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预设:这是黄文秀人生信条的高度概括,揭示了她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高尚的情操,表明了她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决心。这句话不仅是对她个人品质的赞美,也是对所有共产党员和有志之士的号召,鼓励大家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奋斗。
教师:同学们,人教社组织专家评委对参评的众多文学稿件匿名评选的时候,本文以大多数票胜选,列举胜选的理由有哪些。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预设:①使用小标题的形式,使事件清晰明白,重点突出。开头采取倒叙的形式,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注意。结尾由黄文秀入党申请书里面的句子和在扶贫攻坚战中做出牺牲的人数点明黄文秀和这些群体牺牲的巨大意义,升华主题。
②引用人物原话和大量真实的数据,增添说服力和感染力。
③倒叙和顺叙结合,铺叙和细节并呈,使人物更加立体真实。
三、课堂小结
1.这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归纳一下主题。
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文章从5年前黄文秀遭遇暴雨山洪的牺牲现场追忆,回顾了黄文秀到百坭村担任第一书记,将百坭村变成脱贫攻坚的热土,让家家户户都有了致富产业的奋斗历程。写出了她把个人“小我”融入祖国“大我”,努力追求“无我”,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的品质,赞美了她勇于牺牲、成就大我的精神。
2.同学们,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
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时代呼唤青年一代的担当。少年时代就应树立起来的宏伟志向、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对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引导中显得尤为重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不断增强自己的综合素养,青少年应树立更远大的人生理想,为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
3.我们一起明晰一下这课的写法,即体会它的写作特色。
预设: 文章用笔细腻,情感真挚。
用文字的力量再现黄文秀的“青春之光”,带大家重走一遍黄文秀走过的“长征路”,让青春之光照亮更多的人。
预设2: 将真实的案例与文学结合。
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思考;同时,这也为学生们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素材,使他们更容易理解生活中的社会责任与个人使命。
板书设计:
七、课堂检测,当堂反馈
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那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再要求学生巩固。
八、知识迁移,拓展延伸
1. 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黄文秀颁奖辞
有些人从山里走了,就不再回来,你从城里回来,却再没有离开。来的时候惴惴,怕自己不够勇敢,走的时候匆匆,留下最美的韶华。百色的大山,你是最美的朝霞,脱贫的战场,你是醒目的黄花。
2.阅读《云端再见》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九、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学校宣传栏“青春之光”专题长廊除了黄文秀之外,还需要几位增添几位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青年人物,请列举几位并为专题写不少于100字左右的序言。
示例:青春者,生命之华;青年者,国家之魂。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青春的力量,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他们把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抛洒热血,贡献全部力量。他们,将被历史永远铭记。
【教学反思】
学习本课应在抓住小标题和提示性句子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文章细腻的语言和真挚情感的流露。本课宜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预习作业】
1.预习《有为有不为》一文,利用工具书,疏通本课重点字词句,为学习本文做准备。
2.运用略读方法,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有为有不为》的思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