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有为有不为 课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 有为有不为 课件+教案

资源简介

(共52张PPT)
人生之幸,就在于“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
——季羡林
“为”和“不为”是一对矛盾,“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方可保证“为必成”。因而,“有所为”而又“有所不为”,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一种智慧。我们该怎样去践行“有为”“有不为”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的《有为有不为》,了解一下季羡林先生的为人处世原则。
16 * 有为有不为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议论文的知识,理解文章的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重点)
2.感受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难点)
3.学习作者是非分明、善恶有别、进度有度的优秀美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素养)
文体知识景资料
知识备查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议论文要以理服人。常用的议论文结构形式有总分式、递进式、并列式、对照式四种,其遵循的总体原则大致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齐奘,山东临清人,学者、作家、翻译家。季羡林出生于山东省聊城市临清,自幼学习勤奋,早年留学国外,研究领域广泛,包括梵学、佛学、吐火罗文,以及中国文学、比较文学和文艺理论。他的学术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对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影响。
读一读
预习检查
zhū

lǒng
chěng
èr
cái

kuò
诉诸
屈膝
贰臣
笼统
轮廓
得逞
制裁
毅然

烦琐
贪污

suǒ


打鼓
形近字
渚( )
预习检查
诸( )
诉诸
江渚
zhū
zhǔ
多音字
预习检查
lóng
笼子

lǒng
笼统
词语解释
预习检查
【诉诸】
【屈膝】
求之于;求助于。指采取某种方式解决事端、矛盾等。
下跪,借指屈服。
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毅然】
【制裁】
【贰臣】
指在前一朝代做了官,投降后一朝代又做官的人。
用强力管束并惩处。
词语解释
预习检查
【迷途知返】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千里长的大堤,由于小小的蚂蚁洞而溃决。比喻小事不注意,就会出大问题。
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浪子回头】
【大逆不道】
封建统治者对反抗封建统治、背叛封建礼教的人所加的重大的罪名,现泛指叛逆不合于正道。
指不务正业、游荡玩乐的人改邪归正,悔过自新。
1.略读全文,概括出此文的主要观点,厘清说理思路。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
具体解释“为”与“不为”的含义。
第1、2段
第二部分
第3-7段
提出分论点
分论点一
分论点二
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
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
第三部分
第8段
总结归纳中心论点
整体感知
2.读完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中心论点。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分析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分析文中的论证方法:
引用古人的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和俗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既能增强说服力,又富有文化气息。
如第6自然段中阐述大善大恶和小善小恶的联系,富有思辨色彩,增强说服力。
第4段作者通过日常生活中公车让座的小事例来阐述小善小恶见出社会道德水平。
第5段举文天祥被元军所虏却不屈膝投敌的事例阐述大善激励爱国热情。
整体感知
合作探究
想一想:根据上述论证方法,总结归纳议论文论证方法的答题技巧。
特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答题模版:列举……的事例,真实具体地论证了……,使论证更加真实可信,增强说服力。
举例论证
合作探究
特征:①引用名人的言论,被公众所承认的道理、古语、谚语、俗语等;②多用引号标明所引用的内容,有时也会直接引用。
答题模版:引用了……的名言,具体(或充分)有力地论证了……,使论证具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
引用论证
合作探究
特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使论证更突出、更鲜明。
答题模版:把……与……进行比较,突出论证了……,使观点更明确,论证更有力。
对比论证
精读细研
套用上述的论证方法的答题技巧,想一想第5段中讲述文天祥的事迹有何作用?
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为元军所虏。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贰臣传”,“身后是非谁管得”,管那么多干吗呀。然而他却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
精读细研
运用举例论证,举文天祥被元军所虏却不屈膝投敌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大善大恶在历史上看得更清楚”,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精读细研
套用上述论证方法的答题技巧,分别说说课文第3段和第7段中的引用论证有何作用?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精读细研
直接引用中国古语,具体地阐释了善恶的关系,有力地论证
了“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形象地证明了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精读细研
季羡林先生在课文中引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意思是分别是什么?这两句话分别出自哪里?
精读细研
最早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是刘备临终前对儿子刘禅的遗言。刘备通过这句话教育刘禅不可轻视小事情,不要因为好事影响小就不去做,也不要因为坏事影响小就去做。这句话至今对我们修身养性仍具有指导意义。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精读细研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出自先秦时期的著作《韩非子·喻老》。原文记载为:“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再长的堤坝也可能因为小小的蚂蚁洞而崩溃,再高的房屋也可能因为细微的裂缝而被火烧毁。它用来比喻小的隐患如果不及时处理,最终可能会导致大的灾难。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精读细研
再读文章的结尾部分,说说结尾部分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精读细研
言简意骇,收束全文,巧妙回扣标题。
我的希望很简单,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 错了,就毅然回头。
“一旦”加重语气,强调了果断回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合作探究
1.先提出“有为”“有不为”的关键是“应该”,有什么作用?
这个“应该”与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判断紧
密相连。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基于整个社会长期形成的对善恶、对错的认知。比如,在社会中,诚实、友善、公正等被视为正面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决定了哪些行为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
2. 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入手阐述“有为有不为”的道理的?有什么作用?
作者是从“善”与“恶”的大小入手阐明道理的。
作用:深入浅出地告诉读者只要能分清是非善恶,自然明白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也就自然明白什么是有为有不为的道理了。
合作探究
3. “大小善”和“大小恶”有什么样的联系?
①小善小恶可发展为大善大恶,小恶积累成大恶,小善积累成大善;②小善是大善的基础,小恶会侵蚀社会道德根基演变为大恶;③倡导小善可抑制大恶,约束小恶可防止大恶。
合作探究
写作时可以选取一些琐碎但是能够说明道理的小事来写文章,以小见大,四两拨千斤。
合作探究
说一说:通过学习作者的写法,你有哪些写作心得?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内涵深刻,意蕴丰富,“有为有不为”这一观念并非简单的道德训诫,而是对人生选择和处世哲学的一种深刻解读,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和处事原则。它告诉我们应当积极追求有价值的事物,同时也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更加坚定和从容。
学后感悟
课堂小结
“有为有不为”是一种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强调在行动与自我约束之间找到平衡。在日常生活中,这意味着在面对各种选择时,我们应该根据道德和伦理标准来判断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对于社会而言,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正的大
善,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贡献。
写作特色
语言流畅,说理清晰。
课文开篇阐述“有为”“有不为”的含义,将自己的思考娓娓道来,使读者深受教会;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语言严谨流畅。
板书设计
善(有为)
大小善和大小恶是有联系的
有为有不为
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
恶(有不为)
中心论点: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了,就毅然回头。
课堂检测
A.诉诸(zhǔ)   高赋(fù)   贰臣传(èr)
B.分辨(biàn) 笼统 (lóng) 浪子回头(làng)
C.毅然(yì) 得逞(chěng) 千里之堤(dī)
D.屈膝(qī) 轮廓(kuò) 溃于蚁穴(kuì)
【解析】A项,“诸”应读zhū;B项,“笼”应读lǒng;D项,“膝”应读xī。
C
1.下列加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茏统 诉渚   大逆不道  
B.贰臣 毅然 闭目养神
C.制裁 分辨 迷涂知返
D.烦锁 得逞 浪子回头
【解析】A项,“茏统 ”应为“笼统”,“诉渚”应为“诉诸”;C 项,“迷涂知返”应为“迷途知返”;D项,“烦锁”应为“烦琐”。
B
课堂检测
2.下列字形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只要 也就 而且 但是 B.假如 也就 而且 然而
C.只要 不但 而且 然而 D.如果 不但 而且 然而
【解析】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理解和运用,需要细读句子,明确句子之间的关系“他被元军俘虏,(  )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被俘虏,投敌就能活下去,填写的是假设关系关联词语,排除A、C;“活”和“做大官”是递进关系,填写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不但”“而且”,选择D;最后英勇就义,与上文的假设形成对比,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然而”是正确的。故选D。
D
课堂检测
3.填入括号内的关联词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被元军俘虏,(  )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  )能活,(  )还能有大官可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贰臣传”,“身后是非谁管得”,管那么多干吗呀?(  )他却高唱《正气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的爱国热情。
A.听到发小终于迷途知返并干出一番大事业的消息,我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
B.我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要积极寻找解决办法,而不能悲观泄气。
C.这位老革命家高瞻远瞩,对于时政热点如数家珍,与人谈话一针见血,看待问题入木三分。
D.三轮车夫用半生的积蓄圆了300个贫困孩子的上学梦,真是个为富不仁的人啊!
【解析】D项使用不当,为富不仁:指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为贬义词,此处用来形容一个资助贫困孩子上学的车夫,贬词褒用,不符合语境。故选 D。
D
课堂检测
4. 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  
季羡林名言名句
1.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2.若说人生的意义,那就是对人类精神和知识的承上启下。
3.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
4.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5.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拓展探究
拓展探究
拓展阅读
季羡林
知足知不足
①中国有一句老话“知足常乐”为大家所遵奉。什么叫“知足”呢?还是先查一下字典吧。《现代汉语词典》说:“知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如果每个人都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则社会必能安定,天下必能太平。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可是社会上总会有一些人不安分守己,心存妄想,这样的人往往要栽大跟头的。对他们来说,“知足常乐”这句话就成了灵丹妙药。
拓展探究
②但是,知足或者不知足也要分场合。在旧社会,穷人吃草根树皮,阔人吃燕窝鱼翅。在这样的场合下,你劝穷人知足,能劝得动吗?正相反,应当鼓励他们不能知足,要起来斗争。这样的不知足是正当的,是有重大意义的,它能伸张社会正义,能推动人类社会前进。
③除了场合以外,知足还有一个分(fèn)的问题。什么叫分?笼统言之,就是适当的限度。人们常说的“安分”“非分”的“分”,指的就是限度。这个限度也是极难掌握的,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勉强找一个标准的话,那就是“约定俗成”。曾见冰心老人为别人题座右铭:“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言简意赅,回味无穷。我想,冰心老人之所以写这一句话,其意不过是劝人少存非分之想而已。
拓展探究
④至于知不足,在汉文中虽然字面上相同,其涵义则有差别。这里所谓“不足”,指的'是“不足之处”,“不够完美的地方”。这句话同“自知之明”有联系。
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一句老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一句话启示我们,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否则这一句话就用不着说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就拿现在来说,我所见到的人,大都自我感觉良好。专以学界而论,有的人并没有读几本书,却不知天高地厚,以天才自居,靠自己一点小聪明——这能算得上聪明吗?——狂傲恣睢,骂尽天下一切文人,大有用一管毛锥①横扫六合②之概,令
拓展探究
明眼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怜。这种人往往没有什么出息。因为,又有一句中国老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还有一句中国老话:“学海无涯。”说的都是真理。但在这些人眼中,他们已经穷了学海之源,往前再没有路了,进步是没有必要的。他们除了自我欣赏之外,还能有什么出息呢?
⑥古代希腊人也认为自知之明是可贵的,所以语重心长地说出了:“ ”中国同希腊相距万里,可竟说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话,可见这些话是普遍的真理。中外几千年的思想史和科学史也都证明了: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作出贡献。
【注】①毛笔。②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拓展探究
做人要“知足知不足”
做人首先要“知足”
做人还要“知不足”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做人要“ ”。分论点是: _____________和 。
“知足”指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懂得分场合,能掌握“分”;“知不足”指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为人类做出贡献。
拓展探究
2.结合全文,说说“知足”和“知不足”这两个词语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理由:本段的论点是“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作出贡献。”人只有了解自己,有自知之明,才能知不足,而其他两个选项与事实不符。
拓展探究
3.根据文意,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入第⑥段横线处,并说明理由。
①要相信你自己!
②要了解你自己!
③要欣赏你自己!
首先引用中国老话说明人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其次列举了学界有些知识分子没有自知之明的表现并指出这种人往往没什么出息;最后再次引用中国老话论述无自知之明者没有出息的原因。
拓展探究
4.简析第⑤段的论证过程。
示例:爱迪生一生共有一千多件发明创造,有些发明创造已经得到惊人的成功。他本人也是享有盛名的。但是,他从不沉醉于自己的发明,他无时无刻不在向科学的新领域攀登,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对自己的发明创造持否定态度,而不停顿地加以改进。
拓展探究
5.第⑥段中说“中外几千年的思想史和科学史也都证明了: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作出贡献。”请结合这句话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课下作业
1.继续积累关于“有为有不为”的好词好句,写到摘抄本上。
2.以“奋斗正当时,青春须有为”为题目写篇200字左右的演讲稿。
课下作业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应世无可无不可,守己有为有不为。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有为之道,先须无为。
●有所为则有所不为,有所不为则有所为。
示例: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心情。今天,我想谈谈青春有为的话题。
青春不是空洞而苍白、毫无意义的时间,而是一段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事业。作为年轻人,我们应该积极地面对自己的人生,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梦想。
课下作业
示例:
想要在青春中收获更多,不仅需要拥有勤奋努力的精神,更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负责、勇敢地去追求我们的梦想和理想!
谢谢大家!
课下作业16* 有为有不为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议论文的知识,理解文章的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感受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学习作者是非分明、善恶有别、进度有度的优秀美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梳理此文的论证思路。
2.引导学生学习此文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把握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独白:(出示课件1、2)
人生之幸,就在于“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
——季羡林
“为”和“不为”是一对矛盾,“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方可保证“为必成”。因而,“有所为”而又“有所不为”,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一种智慧。我们该怎样去践行“有为”“有不为”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的《有为有不为》,了解一下季羡林先生的为人处世原则。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介绍文体知识。(出示课件5)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议论文要以理服人。常用的议论文结构形式有总分式、递进式、并列式、对照式四种,其遵循的总体原则大致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走进作者
教师展示作者“张中行”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6)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齐奘,山东临清人,学者、作家、翻译家。季羡林出生于山东省聊城市临清,自幼学习勤奋,早年留学国外,研究领域广泛,包括梵学、佛学、吐火罗文,以及中国文学、比较文学和文艺理论。他的学术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对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影响。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1)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7)
(2)辨一辨形近字。(出示课件8)
(3)读一读多音字。(出示课件9)
(4) 释一释重点词。 (出示课件10、11)
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教师:略读全文,概括出此文的主要观点,厘清说理思路。(出示课件12)
(学生略读文章,分析归纳回答)
教师:同学们,读完课文,说说叶圣陶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说说这篇课文中心论点。(出示课件13)
(学生讨论,分析抢答)
学生抢答: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教师:同学们,请分析文中的论证方法。(出示课件14)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第4段作者通过日常生活中公车让座的小事例来阐述小善小恶见出社会道德水平。
第5段举文天祥被元军所虏却不屈膝投敌的事例阐述大善激励爱国热情。
学生:引用古人的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和俗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既能增强说服力,又富有文化气息。
学生:如第6自然段中阐述大善大恶和小善小恶的联系,富有思辨色彩,增强说服力。
(出示课件14)
教师:同学们,请根据上述论证方法,总结归纳议论文论证方法的答题技巧。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教师补充)
(出示课件15、16、17)
教师:同学们,套用上述的论证方法的答题技巧,想一想第5段中讲述文天祥的事迹有何作用?(出示课件18、19)
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为元军所虏。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贰臣传”,“身后是非谁管得”,管那么多干吗呀。然而他却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学生讨论,分析抢答)
学生:运用举例论证,举文天祥被元军所虏却不屈膝投敌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大善大恶在历史上看得更清楚”,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教师:同学们,套用上述论证方法的答题技巧,分别说说课文第3段和第7段中的引用论证有何作用?(出示课件20、21)
(学生讨论,分析抢答)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学生:直接引用中国古语,具体地阐释了善恶的关系,有力地论证了“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学生:形象地证明了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教师:同学们,季羡林先生在课文中引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意思是分别是什么?这两句话分别出自哪里?(出示课件22、23、24)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预设:最早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是刘备临终前对儿子刘禅的遗言。刘备通过这句话教育刘禅不可轻视小事情,不要因为好事影响小就不去做,也不要因为坏事影响小就去做。这句话至今对我们修身养性仍具有指导意义。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预设:“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出自先秦时期的著作《韩非子·喻老》。原文记载为:“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再长的堤坝也可能因为小小的蚂蚁洞而崩溃,再高的房屋也可能因为细微的裂缝而被火烧毁。它用来比喻小的隐患如果不及时处理,最终可能会导致大的灾难。
教师:同学们,再读文章的结尾部分,说说结尾部分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出示课件25)
(学生齐读)
学生:我的希望很简单,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 错了,就毅然回头。
教师:(出示课件26)
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教师:同学们,先提出“有为”“有不为”的关键是“应该”,有什么作用?(出示课件27)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分析)
预设:这个“应该”与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判断紧密相连。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基于整个社会长期形成的对善恶、对错的认知。比如,在社会中,诚实、友善、公正等被视为正面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决定了哪些行为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
教师:同学们,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入手阐述“有为有不为”的道理的?有什么作用?(出示课件28)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作者是从“善”与“恶”的大小入手阐明道理的。作用是深入浅出地告诉读者只要能分清是非善恶,自然明白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也就自然明白什么是有为有不为的道理了。
教师:“大小善”和“大小恶”有什么样的联系?(出示课件29)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小善小恶可发展为大善大恶,小恶积累成大恶,小善积累成大善。
学生:小善是大善的基础,小恶会侵蚀社会道德根基演变为大恶。
学生:倡导小善可抑制大恶,约束小恶可防止大恶。
教师:同学们:说一说,通过学习作者的写法,你有哪些写作心得?(出示课件30)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写作时可以选取一些琐碎但是能够说明道理的小事来写文章,以小见大,四两拨千斤。
五、课堂小结
1.这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归纳一下主题。
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出示课件31)这篇文章内涵深刻,意蕴丰富,“有为有不为”这一观念并非简单的道德训诫,而是对人生选择和处世哲学的一种深刻解读,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和处事原则。它告诉我们应当积极追求有价值的事物,同时也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更加坚定和从容。
2.同学们,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
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1:(出示课件32)“有为有不为”是一种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强调在行动与自我约束之间找到平衡。在日常生活中,这意味着在面对各种选择时,我们应该根据道德和伦理标准来判断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对于社会而言,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正的大善,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贡献。
3.我们一起明晰一下这课的写法,即体会它的写作特色。
预设1:(出示课件33)语言流畅,说理清晰。课文开篇阐述“有为”“有不为”的含义,将自己的思考娓娓道来,使读者深受教会;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语言严谨流畅。
板书设计:(出示课件34)
六、课堂检测,当堂反馈
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那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再要求学生巩固。(出示课件35-38)
七、知识迁移,拓展延伸(出示课件39—48)
1. 季羡林名言名句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若说人生的意义,那就是对人类精神和知识的承上启下。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
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2. 阅读季羡林《知足知不足》,完成习题。
八、布置作业,课后巩固(出示课件49-52)
1. 继续积累关于“有为有不为”的好词好句,写到摘抄本上。
示例: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应世无可无不可,守己有为有不为。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有为之道,先须无为。
●有所为则有所不为,有所不为则有所为。
2. 以“奋斗正当时,青春须有为”为题目写篇200字左右的演讲稿。
示例: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心情。今天,我想谈谈青春有为的话题。
青春不是空洞而苍白、毫无意义的时间,而是一段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事业。作为年轻人,我们应该积极地面对自己的人生,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梦想。
想要在青春中收获更多,不仅需要拥有勤奋努力的精神,更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负责、勇敢地去追求我们的梦想和理想!
谢谢大家!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作者通过一些事例让我们懂得了有为有不为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对教学内容准确把握,并学会分析议论文的论证过程和论证方法。但对于季羡林先生主张的有为有不为的处世原则,学生目前只能够从内容的层次理解,在实践中运用还需要长时间的体会才能深入理解。
【预习作业】
1.预习《短文两篇》,利用工具书、课下注释疏通本文大意。
2.预习《陋室铭》、《爱莲说》,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