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学期(2024版)导言课 课件(共2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下学期(2024版)导言课 课件(共24张PPT)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七年级下册导言课
【2024版】

重要历史分期
回顾七年级上册所学
七年级下册概述




课标五大核心素养要求
历史课堂学习要求
公元前
2070年
公元前
476年
原始社会
1840年
中国古代史
1949年
中国
近代史
距今约
170万年
夏 商 西周 春秋
战国 秦 汉 魏晋南北朝 隋 唐 五代 宋 元 明 清
历史时间轴
中国
现代史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晚清 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重要历史分期
朝代歌
三皇五帝始 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与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王朝至此完
二、回顾七年级上册所学
南朝
史前时期
夏朝
春秋
战国
220年,曹魏
221年,蜀汉
229年,孙吴
商朝
西周
东周
秦朝
西汉
三国
西晋
十六国:北方
东晋:南方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朝
新朝
东汉
三、七年级下册概述
1.内容概述: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数百年的政权分立状态,它创建的科举制度逐渐成为后世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唐初统治者改良政治,发展生产,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太平局面。到开元年间,唐朝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发达,中外交流活跃,国力达到顶峰。此后,“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盛世景象结束。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利弊兼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先后灭亡了辽和北宋。占据江南的南宋与金朝形成南北对峙。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和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四大发明技术的成熟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结束了中国境内长期割裂的局面,重建了大一统国家,对西藏实施行政管辖,版图超出汉、唐,并为东西方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明朝大力加强君主专制,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明朝政治上的僵化和腐败,东南沿海倭寇的骚扰,导致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明朝最终在农民大起义和东北满族进逼的双重夹击下崩溃。
清朝入关后,经过一百多年的励精图治,发展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面对世界形势的剧变,清朝统治者仍旧固守旧有的对内对外政策,古老的中国已落后于世界潮流。吏治腐败加剧了社会矛盾,人口增长使人均可耕地面积减少。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前期,内部民众起事不断,外部资本主义列强虎视眈眈,清朝已经走向衰亡的边缘。中国封建社会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逐步解体。
2.朝代更迭:
朝代(政权) 起止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民族 建立方式
隋朝 581-618 隋文帝·杨坚 长安 汉族 外戚篡权
唐朝 618-907 唐高祖·李渊 长安 汉族
五代十国 907-960
北宋 960-1127 宋太祖·赵匡胤 东京(开封) 汉族 陈桥兵变
辽 10世纪初-1125 耶律阿保机 上京临潢府 契丹族
西夏 11世纪前期-1227 元昊 兴庆(银川) 党项族
金 1115-1234 完颜阿骨打 会宁 女真族
南宋 1127-1276 宋高宗·赵构 临安(杭州) 汉族
元朝 1271-1368 忽必烈 大都(北京) 蒙古族
明朝 1368-1644 明太祖·朱元璋 应天府、北京 汉族 农民起义
清朝 1636-1912 皇太极 北京 满洲族

五代十国
西夏
北宋

西夏
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隋朝
唐朝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3.教材内容:
4.单元预览:
本阶段时间界限为581年到907年,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繁荣与开放”,特别是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交融、对外交往、社会习俗各方面都体现了繁荣和开放的特点。隋朝的建立,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此后隋唐两朝的政权较为稳定,科举取士扩大了统治基础。唐前朝出现了盛世现象,但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此后五代十国相继割据,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唐朝前期经济发展迅速,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均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发展。大运河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到唐朝时期,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创作成就斐然,且中国对外文化交流频繁,与日本、新罗、天竺产生了频繁的文化交流。唐朝的统治者基本都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与交融。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统一与灭亡
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第3课 开元盛世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7课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隋朝建立后,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时间政权分立的局面。隋朝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创立科举制,对后世影响深远。继起的唐朝,前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在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呈现出繁荣、富强、开放的盛世景象,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强大国家。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由盛转衰,政治日趋腐败连年的战争和日益沉重的赋役,使社会矛盾激化,最终爆发以王仙芝、黄巢为首的农民大起义,加速了唐朝的灭亡。唐亡后的五代十国时期,仍然处于割据势力膨胀、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同时也开启了再次统一的进程。
本阶段时间界限为960年到1368年,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采取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与此同时,周边民族先后建立的辽、西夏、金等政权,与宋朝并立。北宋灭亡后,南宋占据江南,与金朝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两宋时期,各民族之间在更大范围内交融,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科技发明取得重大成就,文学艺术硕果累票。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疆域空前辽阔,各民族间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东西方交流得到加强,对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第10课 金与南宋对峙
第11课 元朝的统一
第12课 宋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对外交流
第14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采取崇文抑武方针,维护政权的稳固和社会安定。周边各族先后建立的辽、西夏等政权,与北宋并立。北宋灭亡后,宋室南渡,在江南建立南宋,与北方的金形成南北对峙局面,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北方民族蒙古建立的元朝灭亡南宋,完成全国统一,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局面。宋元时期,各族在更大范围内交融,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国内外贸易繁荣,国际交流得到加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这一时期,科技成就巨大,文学艺术成果丰硕,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本阶段时间跨度从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明朝大力加强君主专制,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明朝政治上的僵化和腐败,东南沿海倭寇的骚扰,导致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明朝最终在农民大起义和东北满族进逼的双重夹击下崩溃。
清朝入关后,经过一百多年的励精图治,发展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面对世界形势的剧变,清朝统治者仍旧固守旧有的对内对外政策,古老的中国已落后于世界潮流。吏治腐败加剧了社会矛盾,人口增长使人均可耕地面积减少。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前期,内部民众起事不断,外部资本主义列强虎视眈眈,清朝已经走向衰亡的边缘。中国封建社会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逐步解体。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
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明初统治者进行一系列改革,大大强化了皇权,明朝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是我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明朝后期,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明政权最终在农民大起义和东北满洲势力的双重夹击下崩溃。清朝统一全国后加强君主专制,并对西藏、新疆、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等进行有效管辖。面对世界形势的巨变,清朝统治者故步自封古老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四、课标五大核心素养要求(2022版)
1.唯物史观
(1)含义: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有必要集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必须以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会知道唯物史观是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2)考察要点:能够认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知道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知道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知道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知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知道在阶级社会中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学习,结合史实进行阐述和说明。
2.时空观念
(1)含义: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任何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存在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可能对史实有准确的理解。
(2)考察要点:了解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初步掌握计算历史时间和识别历史地图的方法,并能够在历史叙述中运用这些方法,能够将事件人物现象等置于历史发展的特定或总体进程及具体的地理空间中加以考察,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其地位和作用。
3.史料实证
(1)含义: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和解读,并在学习和探究活动中加以运用。
(2)考察要点:了解史料的主要类型,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提高对史料的十多能力,能够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学会根据可信,史料对历史进行论述,初步形成中证据的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4.历史解释
(1)含义:以史料为依据客观的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所有历史叙述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只有通过对史料的收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描述历史揭示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才能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2)考察要点:能够初步区分历史叙述中的事实与解释,能够客观叙述和分析历史,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理解和辨析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尝试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加以论证,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
5.家国情怀
5.家国情怀
(1)含义: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和社会责任,学习和探究历史,还应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放眼世界,以服务于国家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2)考察要点: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国情,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崇尚英雄气概,传承民族气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1.课前预习,熟悉内容。
五、历史课堂学习要求
2.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做好笔记,落实基础。(理解知识和初步记忆)
注意
事项
①笔记序号化(1/①/a )
②标注关键词
③知识点划线,大段文字可以用括号
④在相应位置补充拓展知识
3.保质保量,完成练习,巩固知识。
4.课后背诵,加深记忆。(在理解中记忆)
5.保留资料,定期浏览。(准备历史资料夹)
历史学习方法强调
1.预习一定要做好,课堂才能跟得上;
2.课上笔记很重要,莫等复习再焦躁;
3.课后练习及时做,巩固知识很重要;
4.课后改错要利用,错误知识要记牢;
5.课后复习串框架,单元知识成系统;
6.历史时间成线路,朝代更替记心中;
7.地理疆域不忽略,课本地图来帮忙;
8.课本史料要分析,熟能生巧做题易;
9.关键词语要勾画,正答率才会攀升;
10.分条作答逻辑强,你不得分谁得分!
新学期寄语
让我们以本学期的历史学习为起点,用好奇的眼睛观察历史的长河,用智慧的头脑思考时代的变迁。在探索的过程中,或许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但请相信,每一次的努力都不会白费,它们都将化作你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愿你在历史的海洋中自由徜徉,感受那些穿越时空的故事,体验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愿你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在思考中收获成长,用历史的眼光审视现在,用未来的梦想指引前行。加油,未来的历史学家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