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力的合成
1.物理观念:
(1)认识合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2)了解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
(3)能运用力的合成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科学思维:
(1)能够使用等效替代法构建二力合成的模型.
(2)能够通过实验推理出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3.科学探究:
(1)能根据等效替代的思想设计出探究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的实验方案.
(2)能在和同学的交流中反思自己实验方案的不足.
4.科学态度与责任:
(1)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2)善于从生活中的疑问发现物理学的魅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1.重点:
让学生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认识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情况.
2.难点:
(1)合力的概念.(2)同一直线上同方向的二力合成,同一直线上反方向的二力合成.
教学用具
橡皮筋、滑轮、细绳、钩码、多媒体课件.
一、新课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举例1:许多船帆作为驱动的动力能使船航行,一个发动机作为驱动的动力同样能使船航行.
分析:船受到的动力不同:大量船帆驱动的多个力,发动机驱动的一个力.
作用效果相同:船在大海中航行.也就是:一个发动机对船的作用效果与大量船帆对船的作用效果是一样的.
举例2:一群蚂蚁能拖动树叶,两只手指可以随意挪动树叶.
分析:树叶受到的力不同:一群蚂蚁对树叶施加的多个力,两只手指对树叶施加的作用力.
作用效果相同:树叶移动.也就是:两只手指对树叶的作用力与一群蚂蚁对树叶的作用力在效果上是一样的.
二、新知探究
通过观察知道:作用效果相同时,物体所受到的一个力和多个力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一)合力
1.合力
如果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与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那么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2.分力
组成合力的每一个力叫分力.
3.力的合成
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
练习1:下列生活现象中,假设左右两图作用效果完全相同,大人施加的力与两个小孩各自施加的力,相对而言哪个是合力?哪个是分力?
大人施加的力是合力,每个小孩施加的力是分力.
练习2:
每匹小毛驴施加的力是分力,一匹马施加的力是合力.
思考:图中的车受到拉力和推力的作用,并且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那么,推力和拉力的合力是多少呢?说说你的猜想.
正在下沉的潜水艇受到浮力和重力的作用,这两个力方向相反,那么重力和浮力的合力又是多少呢?
说说你的猜想.
(二)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
实验器材:橡皮筋、细绳、滑轮、钩码
实验设计:
(1)利用橡皮筋在拉力F的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的特点,设计实验.
(2)根据合力的定义,在作用效果相同条件下,实验中的橡皮筋的伸长是相同的,并做好记录.
进行实验:同方向F1和F2的合力
反方向F1和F2的合力
实验数据与分析:
(1)当F1与F2方向相同的情况下,F1、F2和F之间的大小与方向的关系.
(2)当F1与F2方向相反的情况下,F1、F2和F之间的大小与方向的关系.
实验 F1 F2 F
F1与F2 同向 大小:2N 大小:1N 大小:3N 方向:向右
方向:向右 方向:向右
F1与F2 反向 大小:4N 大小:1N 大小:3N 方向:向右
方向:向右 方向:向左
实验结论:
(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F合=F1+F2
(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
F合=F1-F2
之前思考的问题:车受到的合力是F合=F1+F2;正在下潜的潜水艇受到的合力是F合=G–F浮
交流与讨论:
1.运动员是如何运用合力的?这也属于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吗?
——靠步调一致,奋力划浆来增大合力的.受到的合力越大,前进的速度就越快.
2.你是否想过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为零时,情况会怎样呢?
物体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训练
1.如图所示,正方体金属块重20N,F恒为5N,则支承面所受到的压力分别是:Fc= 15N ,Fd= 25N .
2.重2N的墨水瓶静止放在水平桌面上,它受到桌面对它的支持力的大小是 2N ,它受到的合力是 0N .
3.要提起一个质量为5kg的行李包,你至少要用多大的力 50N .(g取10N/kg)
4.(双选)关于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D )
A.合力一定大于任何一个分力
B.合力可能小于某一个分力
C.合力不可能小于任何一个分力
D.合力可能大于某一个分力
五、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练习.
《物理课程标准》强调:物理课程应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本节课设计时我就是以这一理念为依托,让学生带着生活中的疑问去经历物理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整个过程,经历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及众多策略的最优化,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和真正的自主学习,从而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作用,这又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