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九章 浮 力第四节 物体的浮与沉1.物理观念(1)知道物体的浮沉现象,能从受力分析的角度判断物体的浮沉状况.(2)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运用它解释浮沉现象.(3)知道密度计、潜水艇、热气球、轮船的工作原理.(4)通过浮沉条件的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2.科学思维经历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体会物体漂浮、上浮、下沉、悬浮的原因.3.科学探究(1)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能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2)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的,了解潜水艇怎样实现上浮、下沉的.(3)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4.科学态度与责任(1)认识浮力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重点:上浮、下沉、漂浮、悬浮的分析与判断.轮船、潜水艇、热气球的工作原理.难点:物体处在上浮、漂浮、悬浮、下沉的不同状态下,浮力、重力、密度的比较.密度计的工作原理和浮力的应用.一、新课导入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提出:物体的浮与沉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要想知道答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物体的浮与沉”.二、新知探究1.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实验现象,学生观看后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回答下列问题:师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浮沉可能跟什么力有关?生:1.重力和浮力.教师展示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进行受力分析.分别让瓶子上浮、下沉、悬浮,对其进行受力分析,比较重力的变化.师生互动归纳总结: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沉主要取决于它所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当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当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处于悬浮或漂浮状态.师2.思考一个实心物体浸在液体中,你能否根据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对物体的浮沉作出判断?生:2.平时常见到木头、泡沫等在水中会上浮;石块、金属块等在水中会下沉.因为不同物质密度不同.猜测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跟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有关.师生互动总结:浮沉条件漂浮 F浮=G V排ρ物悬浮 F浮=G V排=V物 ρ液=ρ物上浮 F浮>G V排=V物 ρ液>ρ物下沉 F浮简单的说,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和沉,取决于所受的浮力和重力的合力情况.还可以通过改变液体和物体密度来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师3.悬浮与漂浮有何不同?生:3.悬浮物体全部浸入;漂浮物体部分浸入.教师强调:漂浮、悬浮是平衡状态,上浮、下沉是非平衡状态,沉底是平衡状态,但受到重力、容器底的支持力和浮力.演示迷你实验室:让鸡蛋浮沉,教师启发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回答:师4.将鸡蛋放入清水中,观察鸡蛋的浮沉情况。向杯中逐渐加盐并小心搅拌,观察鸡蛋的浮沉情况.如果往容器中加水,再次观察鸡蛋的浮沉情况.你能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吗 生:4.鸡蛋在清水中会沉底,但随着不断加入盐并搅拌至溶解,鸡蛋会逐渐上浮,这是由于加入盐后,溶液的密度增大;盐水的密度大于鸡蛋的密度,从而使鸡蛋上浮并最终浮在水面上;如果此时往容器中加水,能再次观察鸡蛋会下沉至悬浮或者沉底状态.2.浮沉条件的应用师5.根据所学知识,请同学们预习并尝试总结浮沉条件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生:5.密度计、潜水艇、热气球、轮船等.教师根据生活中的实例以及多媒体课件对沉浮条件的应用进行讲解,启发学生将物理应用于生活,并从生活中发现物理.三、课堂小结四、课堂训练1.关于浮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上浮的物体一定比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B.沉在容器底部的物体一定不受浮力C.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在煤油中可能悬浮D.没入水中的物体在水中的位置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2.如图所示,A、B两物体静止在水中( C )A.两物体受到的浮力一定相等B.两物体受到的浮力不等,A物体受到的浮力大C.两物体的密度不等,B物体的密度大D.两物体的重力不等,B物体的重力大3.(双选)用同一支密度计测定不同液体的密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D )A.密度计漂浮的越高,所受的浮力越大B.密度计漂浮在不同液体中,所受的浮力都相等C.密度计排液体积越大,液体密度越大D.密度计漂浮的越高,液体密度越大4.质量相等的实心铝球和铁球放在水中,铁球受的浮力 < 铝球受的浮力;若把它们都放在水银中静止时,则铁球受的浮力 = 铝球受的浮力.(均选填“>”“<”或“=”)5.两个体积相同的铁球分别放置在水和水银中,受到的浮力谁大?答案:在水银中.五、布置作业完成相关练习.在本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浮力初步知识和生活经验作为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做到在实验(演示实验、学生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对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思考,找出原因,得出结论.这种实验探究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知识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帮助学生获取新知识,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另外,在突破难点上,采取将大问题化解成几个小问题,以提纲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概括,这样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让学生尝试到获取新知识的轻松、喜悦.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交流讨论,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和开展学生实验,体验物体的浮沉条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进一步让学生领略了物理知识的有趣和有用,加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