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九章 浮力 实 践 调研我国造船与航海方面的成就(教案)2024-2025学年度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第九章 浮力 实 践 调研我国造船与航海方面的成就(教案)2024-2025学年度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九章 浮 力
实 践 调研我国造船与航海方面的成就
1.物理观念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我国造船与航海方面的成就.
(2)在制作小船模型时,对之前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2.科学思维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能力.
3.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等方法探究物理现象的能力,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4.科学态度与责任
(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形成尊重事实、注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了解我国科技的发展,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对浮力等知识的掌握.
难点: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新知探究
1.问题缘起
用多媒体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图片.船是人类伟大的发明,是重要的水上交通运输工具,船的发展史也从某方面体现了人类的科技进步.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我国在造船与航海方面的成就.
2.活动方案
本活动涉及与浮力、船舶设计、水上交通、船业史实等有关的知识.
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古代和近年来船舶的发展及成就.了解我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为世界的航海史作出了哪些贡献,请同学们完成一篇调研报告.
学生分组进行查阅,共同完成调研报告.
远古时代,我国先民就造出木筏和独木舟,这些船以人力或流水的力量为动力.
商代出现木板船,并发明了风帆.
秦汉时期,船体更加大型化,出现了楼船等,航海活动开始从近海走向远洋.汉武帝时期汉使南航,出访东南亚和印度诸国,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隋唐时期,中外商船频繁航行于中国、日本、印度和阿拉伯之间.宋元时期,罗盘和水密舱开始应用于航海,使得中国帆船可以长年在海上航行,航线已经可以横跨印度洋远抵东非延岸.
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之间,郑和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前后到访过三十多个国家,这是中国古代造船业和航海事业的巅峰时期.郑和航海所使用的船舶都是大型的木质帆船,以风力为动力,其中最大的长148米,宽6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舶.
造船业是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一八六五年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创建,揭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历史.
近年来,中国在造船与航海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2025年1月7日,福建舰圆满完成第六次海试,返回上海造船厂.
教师通过学生的调研报告,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和近年来船舶的发展中不同类型船舶的设计特点及其对浮力等知识的应用.选择一个参考样例,做一艘有动力的小船,综合考虑船体造型、材料选取、驱动装置等方面.
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收集资料,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和整理.然后收集材料,设计制作步骤,动手制作.
教师进行巡回指导,提醒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安全,谨慎使用工具等.
3.交流评价
引导学生分享关于我国造船与航海方面成就的调研报告,从科学性、可读性、信息是否详实等方面进行评价.并展示自己的小船模型,评价小船的动力性能、稳定性与艺术性.
各小组代表进行分享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教师进行点评.
4.拓展研究
教师引导同学们查阅资料,调研全球变暖可能对航海业的影响,撰写一篇小论文.
学生查阅资料,进行调研,撰写小论文.
教师挑选优秀论文进行点评.
三、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练习.
体会浮力知识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学生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了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了解我国造船和航海的历史图片和资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