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家国情目录壹解读课题,了解诗人贰诵读诗歌,知晓诗意叁对比阅读,感悟诗情壹解读课题了解诗人壹解读诗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南宋] 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写诗人在秋天黎明时出门迎凉的感想。壹了解诗人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中兴四大家之一,毕生力主抗金,盼望收复失地。其诗、词、文均有成就,尤以诗作数量极丰,风格多样,各体兼备。壹创作背景《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的秋天,当时陆游已经68岁了,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贰诵读诗歌知晓诗意贰读好诗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南宋] 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rèn yuè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贰读好诗歌学习古诗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借助注释借助插图想象画面默读这两首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话的意思。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边读边与同桌讨论。学习单贰知晓诗意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借助注释和生活经验,理解诗意。指黄河。“三万里”指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指华山。仞,古代长度单位,“五千仞”形容很高。碰到天,形容极高。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青天。贰知晓诗意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借助注释和生活经验,理解诗意。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指南宋朝廷的军队。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金政权。遗民百姓的泪水已经流尽,年复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前来收复失地。贰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前两句要读得稳重有力,语速不要太快,读出中原山水的开阔、森严之感。后两句用沉痛的语气来读,“尽”和“又”稍稍加重语气,充分表达出诗中深沉的感情。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南宋] 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叁对比阅读感悟诗情叁对比阅读再读两首古诗,找到两首诗歌里都出现的一个字。从军行[唐]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南宋] 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rèn yuè诗眼叁对比阅读阅读古诗,对比“望”。“望” 谁“望” “望”什么 为什么“望” “望”的时候的心情如何《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叁对比阅读精读诗歌《从军行》,理解“遥望”。(1)是谁在遥望呢?戍边战士。(2)“望”到了什么?青海、雪山、玉门关。叁对比阅读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戊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自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三”。征戍资料叁对比阅读细读诗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感受“南望”。由“望”字,你想到了什么词?“失望”“盼望”“绝望”“希望”“期望”……说一说,从诗中你读出了以上哪个词语的心情?哪里体会到的?叁对比阅读细读诗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感受“南望”。读一读,说一说。(1)让诗人失望的是什么?(2)让诗人盼望的是什么?(3)让诗人绝望的是什么?叁对比阅读细读诗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感受“南望”。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攻入北宋都城开封,北宋灭亡,中原大好河山落入金人之手。金兵在中原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无数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宋软宗的弟弟赵构在临安称帝,统治着江南一小块江山,根本不思进取,无心收复失地,继续过着花天酒地的日子。背景资料叁对比阅读细读诗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感受“南望”。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家破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的凄凉啊!但是他们绝望了吗?“南望王师又一年”叁对比阅读细读诗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感受“南望”。(1)他们(遗民)“望”的是什么?期望王师赶走金兵,收复失地。(2)他们(遗民)“望”了多少年?一年又一年。当时金兵占领中原已经长达65年,“又一年”是整整65年啊,780个月啊!叁对比阅读细读诗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感受“南望”。(3)他们的愿望实现了吗?他们渴望的王师来了吗?没有。(4)南宋统治者在做什么呢?他们终日沉醉在莺歌燕舞中,早把中原百姓忘得一干二净。叁对比阅读尽管南宋君昏臣庸,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那报国的赤子之心至死不渝,临终之际留下一纸遗嘱《示儿》。示 儿[宋] 陆 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此时此刻,你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忧国忧民叁对比阅读这一刻,你想说些什么呢?(1)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你想说些什么?(2)面对在金统治地区里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百姓,你想说些什么?(3)面对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诗人陆游,你又想说些什么?选择一题,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兼职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目标1.认识“仞、岳、摩”等5个生字,读准多字音“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教学重难点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一、谈话导入在历史长河中,无数诗人就像夏夜繁星,各自闪耀着各自的光芒。谁能用一句话简单概括一下他。(--他是一位爱国诗人。)即使跨越千年,爱国诗也能给大家带来震撼,今天让我们走进南宋,走进陆游,去再次感受他的情怀。二、初读古诗1.学生个别读,读准字音,字正腔圆的读。2.我们常说古典诗歌有音律美,节奏美,接下来,我们来一起欣赏示范朗读《秋夜将晓出离门有感》,听的过程中注意停顿。3.齐声朗读,读出节奏。三、品读故事,感悟情感1.读懂诗歌从读懂题目开始,多媒体出示诗题,学生借助注释理解。个别发言。2.回顾理解古诗的方法(预设:借助注释;借助插图)3.多媒体出示注释,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前两句诗。听完同学的发言,你仿佛看到一条怎样的黄河?一座怎样的华山?陆游将山河写得那么壮美,那么谁来用朗读来展示?(学生个别读)4.学习后两句诗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的心情是那么自豪。那么骄傲,但接下来的这两句诗,诗人的情绪急转直下,学生齐读。提问:你从那个词感受到他的情绪急转直下吗?(泪尽)你从这个词感受到了诗人的什么情绪?(悲伤)诗人为什么会这么伤心欲绝呢?多媒体出示背景资料黄河、华山也都在金人的统治下,这是怎样的一种泪?学生补充。遗民们在金政权的统治下,等了一年又一年,他们在等什么呢?学生齐读最后一句,回顾《示儿》提问:遗民们有没有盼到王师北定的那天呢?(学生发言) 5.背诵古诗四、拓展壮美的河山是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是中华民族生存的地方,岂能拱手让人呢?同样是抗金英雄的岳飞写过这样四个大字:还我河山!(学生齐读)五、作业设计从以下四个中,任选一个。1.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 你想说什么?2.面对侵略者铁蹄下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百 姓,你想说些什么呢?3.面对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诗人陆游,你又想 说些什么呢?4.你想对谁说些什么?选择一处,把你最想说的 话写下来。板书 设计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河山 遗民雄伟壮丽 泪尽南望陷于敌手 悲痛失望满腔悲愤 热切期望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类文阅读-9 古诗三首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1.理解词语。元: 但: 无:2.诗中的“乃翁”指的是 。3.诗中作者的遗憾是: ,诗人的嘱咐是:。4.诗人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感情?答案:1.同“原”,本来。 只。 不要。2.诗人自己(陆游)3.不见九州同 无忘告乃翁4.自己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国家统一的无比渴望之情。塞下曲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1.从题材上说,这首诗是( )。A.田园诗 B.边塞诗 C.送别诗2.第二句“单于夜遁逃”描写的事件是 。3.根据古诗意思,你觉得下面哪幅图做这首诗的配图最合适?写出原因。A. B.4.试着分析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的表达效果。答案:1.B 2.单于的军队准备趁夜色逃跑,惊起了栖息的大雁飞向高空。3.A 因为本诗描写的时间是月夜,环境是大雪,从这里看图A符合诗意。4.后两句不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试的场面,引发读者的联想。:△@脑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9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设计.doc 【五下课件】古诗三首 秋夜将晓迎出篱门迎凉有感.pptx 类文阅读-9 古诗三首.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