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郴州市2024年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高一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试题卷共10页,有四道大题,共23道小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并 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科目。3.考生作答时,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须作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 无效。考生在答题卡上按答题卡中注意事项的要求答题。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 、现代文阅读( 3 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5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 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 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 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乡土社会中,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 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 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 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 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 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 ”——这类的 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 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 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 ”乡 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 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 一文不 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 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 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 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 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 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不但对人,他们对物也是“熟悉”的。 一个老农看见蚂蚁在搬家了,会 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 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 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 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 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 孝是什么 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 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 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这说明了乡土社会中 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这种办法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是无法应用的。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 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 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 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摘自费孝通《乡土本色》)材料二: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脉,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内 涵。它涵盖了乡村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多个层面,包括乡村 的建筑风格、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民间艺术等。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乡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首先,乡村人口的大量外流导致了乡村的空心化,许多传统文化的传承主体 缺失。年轻人纷纷离开乡村,前往城市谋求发展,使得乡村的传统文化无人 继承和发扬。其次,现代文化的冲击使得乡土文化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电视、 网络等现代媒体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乡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再者,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一些乡土文化被商业化、功利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对乡土文化的未来感到悲观。乡土文化具有强大 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只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就能够实现其传承与创新。 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政策,加 大对乡土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保护机制。同时,要加强对乡土文化 传承人的培养和支持,鼓励他们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乡土文化。另一方面,要推 动乡土文化的创新发展。我们可以将乡土文化与现代科技、现代艺术相结合, 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乡土文化产品。例如,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广乡土文化, 开发乡土文化主题的旅游项目,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乡土文化的魅力。此外,我们还要注重培养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通过教育、 宣传等方式,让乡村居民认识到乡土文化的价值,激发他们对乡土文化的热 爱和传承的积极性。只有当乡村居民真正认同和热爱自己的乡土文化,乡土 文化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总之,乡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当珍视它、保护它、传承它、 创新它,让乡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摘自光明日报《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乡土社会中人与人熟悉,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从心,人们 能获得一种自由。B.乡土社会中的“信任”来源于“熟悉”,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 现代社会为保障人们的利益,所以发生了法律。C. 乡土社会中孔子对“孝”的解释因人而异,这表明乡土社会没有统一的 道德标准。D. 只要采取有效措施,乡土文化就能在现代社会中完全恢复其原有的风貌 和地位。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材料一论证结构为分总,主要运用对比论证,将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进 行对比,凸显乡土社会的特点。B. 材料一通过列举孔子对“孝”的不同解释,论证了乡土社会中从熟悉里 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这一论点。C. 材料二论证结构为层进式,先论述乡土文化的内涵,接着指出其面临的 挑战,最后提出传承与创新的措施。D. 材料二在论述乡土文化面临的挑战时,运用了举例论证,使论证更具说 服力。3.材料二中作者提出“乡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这一论点,下 列选项中,最能作为论据来支撑这一论点是(3分)A.一些古老的乡土建筑因年久失修而破败不堪。B. 许多民间手工艺人坚守传统技艺,并通过创新使其焕发生机。C. 年轻人对乡土文化缺乏兴趣,不愿意参与相关活动。D. 部分乡村在城镇化进程中,盲目拆除具有文化特色的建筑。4.材料一中使用了大量的引号,请简要分析其在论述中的作用。(4分)5.材料一中提到“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而材料二则强调政 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保护乡土文化。如何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说法 请简要分 析。(5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人间史铁生“瘫痪后你是怎么……譬如说,你是—— ”记者一时不知怎么说好, 双手像是比划着一个圆球。我懂了他的意思,说:“那时我只想快点死。” “哪里哪里,你太谦虚。”他微笑着,望着我。 可我那时是真想死,不记得怎么谦虚过。“你是不是觉得不能再为人民……所以才 …… ”我摇摇头,想起了我那时写过的一首诗:轻推小窗看春色,漏入人间一 斜阳 ……“那你为什么没有…… ”记者像是有些失望了。 我说,我是命运的宠儿。他奇怪地瞪着我。“您看我这手摇车,是十几个老同学凑钱给我买的……看这弹簧床,是 个街坊给我做的……这棉裤,是邻居朱奶奶做的……还有这毛衣——那个女 孩子也在我们街道生产组干过……生产组的门窄,手摇车进不去, 一个小伙 子天天背我……”"记者飞快地记着。“最好说件具体的。”他说。我想了一会,找出了那张粮票(很破,中间贴了一条白纸)。“前些年,您知道它对一个陕北的农民来说等于什么吗 ”我说:“也 许等于一辆汽车,也许等于一所别墅;当然,要看和谁比。不过,它比汽车 和别墅可重要多了;为了舍不得这么张小纸片,有时会耽误了一条人命。”记者看看那粮票,说:“是陕西省通用的 ”“是。可他不懂。我寄还给他,说这在北京不能用。他又给我寄了回来, 说这是他卖了留着过年用的十斤好黄米才得来的,凭什么不能用 !噢,他 是我插队时的房东老汉,喂牛的 …… ”有些事我不想对记者说。其实,队里早不让他喂牛了;有一回,他偷吃 了喂牛的黑豆 ……“他说,这十斤粮票,我看病时用得着。”“看病 用粮票 !”记者问。看来他没插过队。“比送什么都管用,他以为北京也是那样。后来我才知道,他儿子的病 是怎么耽误的。我没见过他的儿子,那时他只带个小孙女一块过。”我和记者都沉默着,看着那张汗污的粮票。“现在怎么样 ”记者问我:“你们还有联系吗 ”“现在有现在的难处,要是把满街贴广告的力气用来多生产点像样的缝 纫机就好了。”记者没明白。“前些日子他寄钱来。想给他孙女买台缝纫机,他自己想要把二胡。可惜, 我只帮他买到了二胡。他说,缝纫机一定得买最好的,要不他孙女该生气了。 简直算得上是忘本了吧 ”记者笑了,吹去笔记本上的烟灰:“还是回到正题上来吧。你是怎么战 胜了 …… 譬如说 …… "“还有医院的大夫,常来家看我……还有生产组的大妈们,冬天总在火 炉上烤热两块砖,给我垫在脚下……还有……唉!我说不好,也说不完。”(选自《史铁生散文选》)文本二:作为一种最古老、最普遍的搜集资料的方法,深度访谈法在社会科学研 究方法中的地位毋庸置疑。在新的数字化时代,由于媒介技术和手段的进步, 深度访谈法有了更便捷有效的实现途径,如更大范围的受访人群,更准确可 靠的访谈记录方法,更高效多维的资料挖掘技术,更直观生动的结论诠释方 式。但是,纵使外在千变万化,深度访谈的本质依旧没有改变,访谈仍旧是 基于对言语力量的深信,访谈者与被访者面对面互动进行意见交换和构建意义,借此探寻受访者真实内心感受的过程。因此,如何在“深”字上做文章, 高一语文试剥茧抽丝般深入受访者的内心深处,探访出受访者的真正感受,是一直以来 深度访谈方法演进亘古不变的主题。总之,深度访谈并不意味着简单的聊天。虽然有了更先进媒介技术和手 段的加持,但作为一种访谈结果严重依赖访谈者个人素养的研究方法,深度 访谈方法的改进需要“在访谈前有更多的训练和心智上的准备”;同时,更 为重要的,还需要“在访谈之后花更多的时间进行分析与诠释”。访谈能力 的培养和提高,处理访谈问题的“直觉”的培养,都需要通过一定量的访谈 练习才能够完成。(选自《深度访谈法:语言交流的力量》)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记者询问史铁生瘫痪后的想法,体现出对其经历和心理转变的探究意图。 B. 史铁生提到的粮票故事,反映出当时不同地区经济状况和认知的差异。C. 文中“命运的宠儿”是指史铁生虽瘫痪但在生活中有很多人给予帮助。D. 史铁生不愿提及房东老汉被撤换喂牛工作的事,是怕影响其形象。 7.下列对文本一的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以对话形式展开,通过记者与史铁生的问答,自然地引出回忆内容, 使故事叙述流畅且真实。B. 文中细节描写生动,如对粮票“很破,中间贴了一条白纸”的描写,增 添了生活气息和年代感。C.语言风格简洁质朴,在史铁生的叙述中,用直白的语言展现生活场景和 人物情感,具有感染力。D. 文本采用倒叙的手法,先从记者的采访开始,然后再回忆过去的经历, 这样的结构使文章重点突出在现在的采访场景。8.文中提到作者曾写过一首诗:“轻推小窗看春色,漏入人间一斜阳 …… ” 这首诗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4分)9.班主任要同学们利用假期采访一位家乡名人,读完这两则材料,你学到了 哪些访谈技巧 请简要说说。(6分)二、古诗文阅读( 3 7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材料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 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 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节选自韩愈《师说》)材料二: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 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 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 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 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 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铸、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 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 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 其所不能者人也。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 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 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 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 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节选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 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潮人之事[A]公 也[B]饮 食[C]必 祭[D]水 旱[E]疾 疫[F]凡 有 求[G]必祷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所以,指用来,表凭借、依靠,与材料二中的“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中的“所 以”意思不同。B. 也,表示句中的停顿,与《赤壁赋》中“而卒莫消长也”中的“也”用 法不同。C. 济,意为拯救、帮助,与李白《行路难》中的“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 意思不同。D. 元祐,是宋哲宗赵煦的第一个年号,“元祐五年”使用的纪年法,与《登 泰山记》中的“乾隆三十九年”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韩愈从“传道”出发,推论从师即是学道,因此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 这一段逻辑严密,概括精炼, 一气呵成,在全文中是一个纲领。B. 碑记的传统写法以叙事为主,《潮州韩文公庙碑》则主要是议论,叙事 亦以议论出之,例如第二段中用议论写出韩愈的遭遇。可以说是碑记的变体。C.孔子认为无论君子还是小人,学习了儒道都有好处。韩愈在潮州时就是 用让百姓学习的方法,把潮州变成了容易治理的地方。D. 潮州前任太守把韩愈庙出入困难的情况向朝廷反映,要求建座新庙,没 有得到朝廷的回复。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 师 说 》 )(2)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登泰山记》)14.请结合材料二内容,分析韩愈对潮州当地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深远 影响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15-16题。和董传留别苏轼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注】本诗为宋代文学家苏轼由凤翔府回到长安任职时所作。董传,字 至和,洛阳(今属河南)人,当时在凤翔穷困潦倒,正准备参加科举考试。15.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开篇词序颠倒,应为“生涯裹粗缯大布”,写出诗人衣着朴素,捉 襟见肘,贫苦度日的状态。B. “瓠叶”取自《诗经 ·瓠叶》“幡幡瓠叶,采之亨之”,指的是菜肴的 简陋,诗中借指清贫的生活。C.颈联写董传虽不能像孟郊那样骑马看尽“长安花”,但有机会被那“选 婿车”包围,以致眼花缭乱。D.本诗多处引用典故,巧妙化用,将真挚的情感蕴藏在字里行间,用词凝 练,搭配新颖,典雅含蓄。16.有人论本诗,认为诗中饱含对友人的鼓励肯定之意,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登泰山记》中,描述日出之前,天边呈现五彩缤纷的景象的语句是:(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时的赫赫战功, 表现其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句子是:“(3)“长江”因其所蕴含的阔大意境和深邃情感往往备受文人青睐,频 繁地出现在古诗文中,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 1 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本小题共5小题,18分)在现代生活中食品质量问题 A ,食品安全与健康已经成为人们日益 关注的重要话题。食品安全指的是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 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这意味着食品不仅要在 质量上过关,没有受到污染和变质,(①)。食品安全是保障我们健康 的重要防线。那么,(②) 常见的因素包括:其一 ,微生物污染:如细菌、病毒、 真菌等,它们可能在食品生产、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滋生。其二,化学污染: 例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超标、食品添加剂滥用等。其三,物理污染: 像异物混入食品中,如玻璃碎片、金属颗粒等。为了保障食品安全,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在食品生产环节,生产者应当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生产标准,确保原材料的质量,采用合理的加工工艺,控制生产环境的卫生条件。 关于消费者来说,我们在购买食品时 要正规的选择渠道,查看食品的标签和保质期,注意食品的外观、气味和口感, 如有异常应避免食用。食品安全与健康 B 。不安全的食品可能导致食物中毒、肠道感染、 过敏反应等急性疾病,长期食用还可能引发慢性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等。例如,摄入过多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品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食用含有过量亚硝酸盐的食物可能致癌。此外,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健康也非常重要。我们应该做到饮食均衡, 摄入多样化的食物,包括谷类、蔬菜、水果、奶类、肉类等,以获取全面的营养。同时,要控制食物的摄入量,避免过度饮食导致肥胖等问题。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0.文中“食品安全是保障我们健康的重要防线”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表达效果 (4分)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2.请用一个因果关系的句子概括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要求:语句通顺,逻 辑严密。(4分)四 、写 作( 6 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北京时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 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材料二: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 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 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忙年歌》)材料三:许多年轻人已经不再遵循传统的春节礼仪,家庭聚会也变得越 来越少。人们更加倾向于通过手机、电脑等方式来庆祝春节,而不再亲自动 手制作传统年货。作为年轻人,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 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郴州市2024年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一、现代文阅读( 3 5 分 )( 一)现代文阅读 | (本题共5题,19分)1.【答案】D (D 项,说法不正确。材料二中提出“只要我们采取有效措施, 就能够实现其传承与创新”,但不能说乡土文化就能完全恢复其原有的风貌 和地位,因为时代在发展变化,乡土文化也会在传承中有新的发展。)2.【答案】A(A 项,材料一论证结构不是分总,而是总分。)3.【答案】B (B 项,许多民间手工艺人坚守传统技艺,并通过创新使其 焕发生机,体现了乡土文化在面临挑战时能够通过自身的调整和创新继续发 展,有力地证明了乡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A 项,体现的是乡 土文化面临的问题;C 项,表明乡土文化面临传承的困境;D 项,说的是城镇 化对乡土文化的破坏,均不能支持论点。)4.【参考答案】①强调突出,引起读者的特别关注。如给“学”和“习” 加上引号,突出强调这两个概念。②直接引用,使文章论证更有说服力。如“我 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 ”,真实地展现了乡土 社会中人们的交流方式,增强论述的真实性和可信度。③特定称谓,让语言 表述更加准确。如: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土气”是对乡土社会特 点的一个特定称谓。评分细则: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满分,大意对即可。5.【参考答案】①材料一中说“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是因为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人们依靠在长期接触中形成的规矩 和礼俗来规范行为,信任来源于熟悉,不需要依靠法律来保障。②而材料二 中强调政府出台政策保护乡土文化,是因为在现代社会变迁过程中,乡土社 会受到冲击,“熟悉性”逐渐减弱,乡土文化面临诸多挑战,如传承主体缺失、 文化被边缘化、商业化等。③为了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需要政府 通过政策手段进行干预,建立保护机制,这并不矛盾,而是反映了乡土社会 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评分细则: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需要结合两则材料,深入理解乡土社会在传统和现代不同情境下的社会运行机制和文化保护需求,解释两种说法的合理性。(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16分)6.【 答 案 】D (史铁生是出于对房东老汉的尊重与复杂情感而未提及,并 非怕影响其形象)7.【答案】D (文本一采用的是顺叙的手法,从记者采访开始,然后顺着 对话逐步展开回忆内容,并不是倒叙)8.【参考答案】①当记者询问作者是讲述如何战胜困难的时候,作者并没有直接回答, 而是提到这首诗。不仅避免了直接回答的生硬,还自然引出下文讲述周围人 对自己的帮助和自己的感激之情。②通过“轻推小窗”和“漏入人间一斜阳”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在困境 中对生命和春天的渴望与向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表现作者人生态度的转变。评分细则:每点2分,共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9.【参考答案】①善于引导与倾听:记者通过提问引导对话,同时也给予了“我”充分 的空间去表达,展现了良好的倾听素养。②及时回应,灵活应变:记者在面对“我”提到的细节(如粮票、房东 老汉的故事)及时回应,继续追问;对“我”回避或不明确回答时,能够灵 活调整提问方式,继续挖掘信息。③提问具体且深入:记者通过提出具体的问题,如“最好说件具体的”, 鼓励“我”提供更具体和深入的细节,这使访谈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评分细则: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二、古诗文阅读( 3 7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10.【 答 案】B DF (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11.【答案】A (意思相同,都是用来,表凭借。)12.【答案】D( “向朝廷反映”错误,原文“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 “欲”意为“想要”。)13.【答案】(1)我学习的是道,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 (关键词 “师”、“庸”各1分,“先后生于吾”状语后置1分,句意1分)(2)逐渐看见云中立着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词“稍”、“樗辅”、“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定语后置、“……者……也” 判断句,各1分)14.【答案】①教育方面:韩愈委派进士赵德为师,使潮州士人开始重视文行,影响 到普通百姓,当地文化教育得到发展。(提到委派赵德为师1分,阐述对教 育的影响1分)②社会风气方面:韩愈的到来使潮州的社会风气变好,当地民众信服韩 愈所倡导的理念,按照孔子的教导行事,“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 使也”,社会更加和谐有序。(提到社会风气变好1分,结合文中语句阐述1分)③文化传承方面:潮州百姓对韩愈十分崇敬,为其立庙祭祀,并且在元 祐五年成功新建韩文公庙,这种对韩愈的尊崇体现了其对当地文化传承的深 远影响。(提到立庙祭祀或新建韩文公庙体现文化传承1分)【材料二译文】自从东汉以来,道德丧失,文风败坏,佛、道等邪说一齐出现。经历了 唐代贞观、开元的兴盛时期,依靠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等名臣辅佐, 还不能挽救。只有韩文公从普通人里崛起,在谈笑风生中指挥古文运动,天 下人纷纷倾倒追随他,使思想和文风又回到正路上来,到现在已经有三百年 左右了。他的文章使八代以来的衰败文风,得到振兴,他对儒道的宣扬,使 天下人在沉溺中得到拯救,他的忠诚曾触犯了皇帝的恼怒,他的勇气能折服 三军的主帅:这难道不是与天地化育万物相并列,关系到国家盛衰,浩大刚 正而独立存在的正气吗 有人曾经议论过天和人的分别,以为人是什么事都能做的,只有天不容 许人作假。智慧可以欺骗王公,却不可以欺骗小猪和鱼;实力可以得到天下, 却不可以得到平常的男人和平常的妇女的心。所以,韩公的一片真诚,能够 拨开衡山的乌云,却不能挽回唐宪宗的迷惑;能够驯服鳄鱼的凶暴,却不能 消除皇甫罅、李逢吉的诽谤;能够在南海的人民中得到信任,建庙祭祀,世 代相传,却不能使自己在朝廷上有一天的安身。大概由于韩公能感动的是天, 他不能感动的是人啊!起初潮州人不知道学习,韩公命进士赵德做他们的老师。从此以后,潮 州的读书人,都专心学习文章和品行,影响到一般平民,直到现在,潮州号称容易治理的地方。孔子的话是可证实的,“君子学习了儒道就能够爱护人民,小人学习了儒道就能够容易使唤。”潮州人奉事韩公,饮食必去祭祀,水灾旱灾瘟疫,凡是有要求,必定到那里祈祷。 可是庙在刺史公堂的后面, 人民认为出入艰难。前任太守想把这个情况向朝廷反映,建座新庙,没有结 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此地做官。凡是教育读书人、治理人民的措施, 完全以韩公作为老师。人民已经心悦诚服,他就发出命令说:“愿意新建韩 文公新庙的,听便!”人民欢喜地奔向庙地,在潮州城的南方七里选择了一 块地方,一年就把庙建成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答案】A(A 项,结合注释和诗歌内容可知,首句叙述的是董传的 生活状态,赞美他身穿简陋的粗布衣服,但是满腹诗书,气质超群。)16.【参考答案】①首联直接赞美友人虽生活贫苦,却饱读诗书、富有才华。 ②颔联化用“槐花黄、举子忙”的唐谚,肯定友人跟随举人考取功名的做法。 ③最后两联运用孟郊和择婿车的典故,并想象友人考试高中得意姿态,表达 对友人登科、金榜题名的信心和鼓励。(6分。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答案】 (1)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2)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评分细则:6分。每空1分,有错字、漏字,该空不给分。第3小题如有 其他答案,符合要求即可给分。三、语言文字运用( 本题共5小题,18分)18.【答案】A.层出不穷 B. 息息相关评分细则:2 分。每空1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19.【 答案】对于消费者来说,我们在购买食品时要选择正规的渠道,查 看食品的标签和保质期,注意食品的外观、气味和口感,如有异常应避免食用。评分细则:4分。找出一处并修改正确2分,共4分。第一处句式杂糅, 将“关于”改为“对于”;第二处语序不当,将“正规的”和“选择”互换。20.【参考答案】①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食品安全”比作“重 要防线”。②这句话生动形象地突出了食品安全对于保障我们健康的关键作 用和重要地位,使表达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评分细则:4分。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写出“比喻”给1分,分析给1分,内容概括给2分,共4分。21.【参考答案】①还要在营养成分上满足人体的需求②哪些因素会影响 食品安全呢评分细则:4分。每空2分,大意对即可。22.【 参考答案】因为良好的饮食习惯有益健康,所以要饮食均衡、多样, 控制食物的摄入量。评分细则:4分。句式1分,内容3分,大意对即可。 23. 【审题分析】本次作文由三则材料组成,围绕“春节”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呈现传 统春节文化在当下的境遇,旨在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变迁进行深入思 考。材料一:春节申遗成功表明我们对中华民族传统与文化的重视,而且这 一传统节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这是值得骄傲的大事。材料二:《忙年歌》不仅表达了对过年的期盼,还详细描述了腊八节后 的春节准备活动,整个过程充满了节日的气氛和传统习俗,满是烟火气与仪 式感。反映民众对生活热爱、对团圆祈愿,凸显传统春节独特韵味与人文内涵。材料三:反映了年味减淡的现象,尤其是对青年人而言,传统佳节逐渐 被遗忘、传统节日的影响力逐渐弱化,引发担忧,毕竟传统仪式凝聚家族情感、 传承文化密码。综合:呼唤传统节日回归,保护并振兴传统节日。守正创新,妥善处理 传统节俗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在充分尊重礼敬传统的基础上因时而变,通过 返本开新,进一步突显传统节日的“特殊性”,增强对于广大民众的吸引力, 重燃年轻人对春节文化热情,借习俗传承民族精神根脉,在时代浪尖护传统 春节远航。写作时需紧扣材料,权衡古今,理性发声,为春节文化存续寻良策。【参考立意】1.守护春节仪式,传承文化根脉2.让春节在时代浪潮中“新”火相传 3.从心寻年味,以行续传承4.重拾春节仪式,唤醒文化认同【作文评分标准】一等(20~16分) 二等(15~11分) 三等( 1 0 ~ 6 分 ) 四等( 5 ~ 0 分 )基础等级 内容 20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主题明确 内容较充实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思想基本健康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当思想不健康感情虚假表达 2 0 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语病多字迹潦草难辨发展等级 特征 2 0 分 深刻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有文采 略有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个别内容较好个别语句较精彩个别地方有新意说明:、基础等级评分,“题意”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 涉及的范围。选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 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二 、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 按等评分。1 . 深刻:(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2)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3)观 点具有启发作用2.丰富:(4)材料丰富(5)论据充足(6)形象丰满(7)意境深远3 . 有文采:(8)用词贴切(9)句式灵活(10)善于运用修辞手法(11) 文句有表现力4.有创意:(12)见解新颖(13)材料新鲜(14)构思新巧(15)推理 想象有独到之处(16)有个性特征三、名句引用不合要求的,酌情扣分。四、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字扣1分;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 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分。五、套作、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 “发展等级”不给分。高一语文答案第6页(共6页)PAGE第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