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南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年秋期高中一年级期终质量评估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1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第I卷(选择题 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学家将1959-1978年二里头遗址(夏朝晚期文化遗址)出土的遗物与邻近地区同期或略早于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遗址出土的遗物进行了对比研究,如图所示为他们据此得出的二里头遗址中各种文化因素占比情况。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夏朝时
A.文化中心位于湖北 B.存在跨区域文化交流
C.形成多元一体格局 D.政治中心不断地迁移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14页问题探究改编)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推行“食有劳而禄有功”。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明法审令,捐(舍弃)不急之官”。申不害在韩国建立“循功劳,视次第”的因功行赏制度。以上改革的目的在于
A.限制贵族特权 B.维护分封制度
C.推动特权消亡 D.确立君主专制
3.汉兴之初,汉高祖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汉武帝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与更迭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家学说的理论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4.据《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安史之乱后,奚与契丹就没有在河北地区发生大规模的骚扰。由于本身利益所在,各藩镇对此地区既勤派斥候与巡逻,也不无端寻衅去觅军功。据此可知
A.藩镇有助于解决边防问题 B.中央的权威受到严重挑战
C.官方史书的记载并不可靠 D.国家统一有赖于藩镇割据
5.(据《中外历史纲要》上57页问题探究改编)南宋学者叶适认为:“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大有不可安者。”这表明叶适主张
A.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恢复节度使制
C.适度扩大地方权力 D.崇尚重文轻武
6.明末嘉定人张鸿磐在《请照旧永折疏》中,希望政府在征收赋税时不必征收实物(粮食),可以征收折色(货币)。他的理由是:嘉定“地不产米,水不通漕”,“仅种木棉一色,以棉织布,以布易银,以银籴米,以米充兑。”这反映了当地
A.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 B.工商业市镇的高度繁荣
C.传统小农经济逐步瓦解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7.(据《中外历史纲要》上105页改编)清廷于1900年6月21日发布对外宣战诏书,但南方督抚拒不承认。6月26日,在南方督抚的授意下,上海道台与各国领事举行议谈,双方均承认“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这一事件导致
A.列强侵华方式出现变化 B.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
C.清政府统治根基的动摇 D.清政府的统治得到了加强
8.据下表可知,当时中国
1849年-1852年上海贸易发展情况表
进口 出口
年代 船只数 吨位 价值(美元) 年代 船只数 吨位 价值(美元)
1849 24 9829 757259 1849 25 9877 1358182
1850 37 15308 803818 1850 34 14464 2100506
1851 54 27634 1216922 1851 53 26697 4615533
1852 66 38760 2094971 1852 70 40592 7980747
A.洋务运动成功抵制外国侵略 B.对外贸易仍然处于入超地位
C.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上海取代广州成为外贸中心
9.(据《中外历史纲要》上111页“学思之窗”改编)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据此可知,孙中山
A.推行中体西用治国理念 B.大力宣传西方的民主共和思想
C.借传统思想来变革图新 D.认为中国革命要立足社会现实
10.(据《中外历史纲要》上119页“史料阅读”改编)1916年,陈独秀指出:“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自经此次之实验,国中贤者,宝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厌弃专制之心,因以明确······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材料旨在说明
A.袁世凯继续推行独裁专制 B.以文化觉醒否定专制政治伦理
C.北洋军阀重建了社会秩序 D.保守思想成为专制统治的根基
11.下表中的信息可以用来说明
1927年江西、福建省部分地区地租比例统计表
地区 寻邬 兴国 闽西 长汀 连城乡
田租占全部收获量的比重 50%-56% 50%-70% 60% 70% 80%
A.国民革命失败的必然性 B.农民参加革命的潜在性
C.地区经济发展的失衡性 D.实行“双减双交”的重要性
12.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开展普选制的民主选举和“三三制”的政权建设探索,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也仿照陕甘宁边区,实行民主选举。这旨在
A.践行对日持久作战方针 B.提高八路军的军事实力
C.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夯实根据地的经济基础
13.1946年7月,中共中央起草的《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等指示中指出,“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全党对此应当有充分的信心。暂时放弃若干地方若干城市,是为了取得最后胜利”;在作战中应采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法”。根据以上指示,解放军采取的军事行动是
A.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粉碎全面进攻 B.进行外线作战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C.发起战略决战取得三大战役胜利 D.发动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14.1952年4月,周恩来说:“为了表示外交上的严肃性,我们又提出建交要经过谈判的手续。我们要看看人家是不是真正愿意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这反映新中国
A.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 B.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
C.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奉行全方位多边外交理念
15.武汉市档案馆保存的档案记载:1984年,人们对武汉柴油机厂聘请外国人格里希当厂长争议较大。有人说,中国这么大,难道就选不出一个厂长来?为什么偏要请外国人?时任武汉市市长的吴官正力排众议,在报刊发表文章:“我们许多方面还不如人家,落后就要请先生,格里希就是我们要请的先生中的一个。”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A.探索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 B.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C.更深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 D.形成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思路
16.如图是1983-200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T)和外商直接投资额(FDI)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进出口贸易总额与外商直接投资额保持同步增长
B.对外开放政策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较为快速发展
C.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外商对中国投资的步伐
D.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是我国外贸发展的主要原因
第II卷(非选择题 52分)
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秦代虽然确立了郡县制这一具有进步意义的制度,但是由于他的残暴统治,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尚未得以体现······刘邦不愿意重蹈秦短命的覆辙。······采用的是······混合体。
-摘编自李晓杰《体国经野:历代行政区划》
材料二 敦煌户籍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授田情况
户籍年代 均田户数 受足户数 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 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
高宗时期 1 0 101.0 69.0
武则天时期 4 0 143.5 102.0
玄宗时期 32 2 148.7 106.6
代宗时期 11 2 149.3 89.8
注: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勋田3000亩,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国户后的数据。
-改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材料三 因鉴于传统的本章制度积习相沿,臣工进言,非雍则泄,下情不能上达,为欲周知施政得失、地方利弊及民情风俗等,于是命文武大员于露章题达之外,另准缮折具奏,直达御前,机密简便。臣工于大小事务,凡有见闻,必须据实奏闻,内外之事,遂不能欺隐。
-庄吉发《清朝 ▲ 制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刘邦所采用“混合体”的名称并概括他采用这一体制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处的制度名称,简析该制度推行产生的影响。(5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农副产品加工业,特别是丝、棉纺织业的发达是江南经济的一大特色;华北平原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种植结构的调整,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兴起;长江中上游地区从元末起,江西开始向湖广移民,明代中叶形成第一次高潮,清代前期为第二次高潮,大规模的移民与开发过程相伴随,到清代前期已形成“江浙粮米历来仰给湖广,湖广又仰给于四川”的粮食供求格局。随着海禁的开放和长江中上游各省的经济发展,沿海、长江航运逐渐取代运河成为全国最主要的流通干线。随着棉花、烟草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花生、番薯的引种和推广,成为清代流通中的大宗商品;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呢绒制品、钟表、眼镜等洋货的输入也大为增加;而豆饼、麻饼、芦苇、荆条、桑皮、香屑等低值商品成为长距离流通中的大宗商品。明中叶以后,嘉靖万历年间已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农村集市网,至清代中叶全国集市总数至少可达22000~25000个,集市密度大体在每100平方公里1~2集,平均交易半径4~6公里。
-摘编自许檀《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轨迹探讨》
材料二 辛亥革命之后制定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此后,被任命为民国政府农林工商(后改为农商)总长的张容,在1913~1915年的任期内,主持全国农林、工商政务,编订颁布有关工商矿业、农林业、渔牧业等政策法规二十余种。据不完全统计,仅民国元年宣告成立的实业团体就达40余个;截至1915年12月,遍布全国各省区的此类实业团体达107个,据农商部的统计,仅仅在1912年和1913年,中国新成立的工厂数就分别达到2001家和1249家。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银行总数只有7家,辛亥革命后,仅中华民国元年一年间成立的银行数就达到14家。根据吴承明的研究,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国内市场的发展还很缓慢,90年代起开始显著,“而迅速扩大是在二十世纪,尤其是二三十年代”。
-摘编自朱荫贵《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后中国经济出现的变化。(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862-1880年清政府创设的部分教育机构
创设时间 名称 创设者 性质
1862年 京师同文馆 奕诉、文祥 外语
1863年 上海同文馆 李鸿章 外语
1866年 福建船政学堂 左宗棠、沈葆桢 军事
1876年 福州电报学堂 丁日昌 技术
1880年 天津水师学堂 李鸿章 军事
-摘编自王卫《近代学堂的兴起与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材料二 近者日本胜我,亦非其将相兵士能胜我也,其国遍设各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也。吾国任举一政一艺,无人通之······请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乞下明诏,遍令省府县乡兴学,乡立小学,令民七岁以上皆入学,县立中学,其省府能立专门高等大学,各量其力皆立图书仪器馆,京师议立大学数年矣,宜督促早成之,以建首善而观万国。”若其设师范、分科学、撰课本、定章程,其事至繁,非专立学部,妙选人才,不能致效也。
-摘编自康有为《请开学校折》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分析该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教育改革主张的特点。(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上述材料是某同学梳理的1978-2022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改革开放促民族复兴”的大事记年表,但是内容不完善。请为以上时间段补充一件“大事”,并结合所学知识为该“大事”写一段解说词。(要求:明确写出时间及对应的“大事”,解说词阐释合理)
2024年秋期高中一年级期终质量评估
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5BABAC6-10DCCDB11-15BCABA16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
17.(14分)
(1)混合体:郡国并行制。(1分)
原因:郡县制的优越性尚未得以体现;刘邦不愿意重蹈秦短命的覆辙。(1点2分,2点共3分)
(2)问题:受足田的户数不足;每户未受田亩数较多。(每点1分,共2分)原因:人口繁衍;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掌握的土地不足。(每点1分,共3分)
(3)名称:奏折。(1分)
影响: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获取信息;提高决策效率;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每点2分,任答2点4分)
18.(14分)
(1)主要特点:区域经济得到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商品流通范围和规模扩大;商品种类和数量增加;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全国商业市场较为发达。(1点2分,任答4点8分)
(2)变化:经济政策法规的不断充实;民族工业短暂繁荣(发展迅速;短暂春天);出现兴办实业的热潮;商业和金融业不断发展;国内市场发展速度加快。(任答3点6分)
19.12分
(1)历史现象: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多种类型的新式教育机构。(2分)
原因:内忧外患局势的加剧;洋务运动的实践需求;西学东渐的思想影响;洋务派官员的积极推动。(1点2分,任答2点4分。)
(2)特点:以救亡图存为出发点;借鉴国际教育模式(向西方学习);主张全面系统规划教育发展;主张设立专门机构;强调教育应具有普及性。(1点2分,任答3点6分)
20.(12分)
示例一大事:1992年,南方谈话。(3分)
解说词: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同时国内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为进一步明确改革开放目标,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1992年邓小平南巡并发表了一系列讲话,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南方谈话解决了困扰着人们的“市场是姓社还是姓资”等一系列问题,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力地推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条件。(9分)
示例二大事: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分)
解说词: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8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对外开放的措施。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中国迫切需要加入世贸组织,融入全球化进程。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中共十五大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为加入世贸组织提供了条件。经过多轮谈判,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吸引了外资,促进我国经济增长,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更深层次的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同时也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9分)
(示例仅做参考,示例之外的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