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龙岩市 2024~2025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二教学质量检查地理试题(考试时间:75 分钟 满分:100 分)注意:请将试题的全部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受昆明准静止锋的影响,我国西南一带常出现冻雨天气,且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图 1 为某次冻雨天气时的温度场(单位:℃),图 2为冻雨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 1-2 小题。图 1 图 21.结合上面两幅图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地为贵阳,冻雨天气概率低 B.甲地为昆明,冻雨天气概率高C.乙地为贵阳,冻雨天气概率高 D.乙地为昆明,冻雨天气概率低2.该地区形成冻雨天气与昆明准静止锋无.关.的条件是( )A.冷空气南下,锋下受冷气团控制 B.锋面存在逆温层C.暖湿气流沿锋面上升,提供水汽 D.地面增温对流强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不少河谷地带有“冬日天不寒”的独特现象。地处雪域高原的墨脱和地处金沙江畔的攀枝花 1 月平均气温均大于 13℃(昆明为 7.7℃),是冬季的“温暖之都”。下图为西南部分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 3-5 小题。3.攀枝花和墨脱成为冬季“温暖之都”共同原因是( )①地形阻挡,冬季风影响弱 ②多晴天,太阳辐射强③焚风效应,气流下沉增温 ④多云雾,保温作用强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4.与雅鲁藏布江相比,金沙江补给来源中雨水占比较低,地下水占比较高,据此可推测( )A.金沙江的径流量季节变化更小,年际变化更大B.金沙江的径流量季节变化更大,年际变化更小C.雅鲁藏布江的径流量季节变化更小,年际变化更小D.雅鲁藏布江的径流量季节变化更大,年际变化更大5.根据墨脱县的自然环境判断下列建筑中最有可能是其传统民居的是( )① ② ③ ④A.① B.② C.③ D.④英国某海岸某次暴雨过后发生了一次异乎寻常“山崩”。“山崩”前,有许多泉水从 30 多米厚的砂岩地层流出。“山崩”导致悬崖向海移动了约 15 米,同时在悬崖前面形成了一排平行于海岸、长约 1.6 千米、高约12 米的新海礁。下图为“山崩”后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 6-7 小题。6.导致本次异乎寻常“山崩”的直接原因是( )①山丘顶部岩石坚硬,重力作用强 ②上部岩石透水性强,下部岩石储水量大③地下水沿不透水界面排出,摩擦力减小 ④水平节理发育,岩石破碎多裂隙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若只考虑单一因素对新海礁面积变化的影响,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覆盖物:沉积物顶部裸露易受侵蚀,面积将缩小B.物质松散度:物质松散,易被侵蚀,面积将缩小C.高度:高于海平面,不受海浪侵蚀,面积将扩大D.波浪:海底沉积物被波浪带离海岸,面积将扩大沱沱河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局部河段在特殊的地形、水文等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发育了大量的沙洲,某些季节风沙活动频繁。下图为沱沱河局部地形。据此,完成 8-9 小题。8.下列描述符合该河段特征的是( )A.河中沙洲由风力堆积形成 B.河流自西向东流C.位于上游落差大,流速快 D.季节性洪水多发于秋季9.飞扬的风沙威胁铁路正常运行,该地风沙活动活跃的季节和有效防治措施是( )A.冬春季 铺草方格沙障 B.冬春季 植树造林C.夏秋季 设高立式沙障 D.夏秋季 建防沙网土壤呼吸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植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的 CO2量。它是衡量土壤生态系统活跃程度和土壤微生物、植物根系代谢强度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在气候暖湿化的背景下,近年来武夷山各种植被类型土壤呼吸速率呈下降趋势。下表是武夷山四种植被类型下 0-10cm 土层土壤温度和土壤呼吸速率年平均值。据此,完成 10-11 小题。植被类型 土壤温度(℃) 土壤呼吸速率(CO2/平方米·秒)高山草甸 13.5 2.2亚高山矮林 12 1.8针叶林 14.5 3.9常绿阔叶林 16 4.210.亚高山矮林林下表层土壤温度较高山草甸低的原因是( )A.树冠遮挡 B.风速更大 C.海拔更高 D.坡度更陡11.近年来武夷山各种植被类型土壤呼吸速率下降的原因是( )A.植被覆盖率下降 B.土壤温度下降 C.微生物数量上升 D.土壤湿度上升草洲是鄱阳湖水位下降后形成的具有特色的植被景观。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草洲呈现“水落滩出、水进草退”的景观格局特征。随着水位增加,草洲的数量和面积发生变化。下表为鄱阳湖湖口片区水位、面积与草洲数量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 12-13 题。水位(m) 草洲面积(km2) 草洲数量(个)7.5 119.3 169.3 40.4 2311.6 34.8 1813.5 6.6 912.结合当地环境与草洲植被生长习性相符的是( )A.生命周期长 B.耐旱 C.生长速度块 D.耐盐碱13.水位从 7.5米上涨到 9.3米,草洲数量增加的原因( )A.入湖泥沙增加堆积形成 B.草洲被上涨湖水分割形成C.草洲植被生长蔓延形成 D.湖滩被上涨湖水淹没形成北京时间 2024 年 10 月 30 日 4 时 27 分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40°58'N,100°17'E)成功发射,国内众多天文爱好者纷纷走到户外用镜头记录这一过程。神州十九号计划于 2025 年 4 月下旬返回陆地。下图是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飞行轨迹图。据此,完成 14-16 题。14.在纽约(西五区)留学的小明想准时收看飞船发射的全过程,他打开直播的时间宜在当地的( )A.10月 29日 15:00前 B.10月 29日 9:00前C.10月 30日 15:00前 D.10月 31日 9:00前15.神州十九号驻留太空期间,酒泉卫星发射塔的正午影长变化为( )A.逐渐变短 B.先变短后变长 C.逐渐变长 D.先变长后变短16.小明想要通过网络直播连续观看飞船飞行的过程,下列城市天文直播的组合最有助于实现该想法的是( )A.酒泉-兰州-西宁-乌鲁木齐 B.酒泉-银川-石家庄-青岛C.酒泉-西昌-广州-文昌 D.酒泉-呼和浩特-长春-哈尔滨二、综合题。(52 分)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玛旁雍错被藏民誉为“圣湖”(湖面海拔 4588 米),曾与拉昂错(湖面海拔 4574 米)为同一古咸水湖,后因气候变化、内外力作用等因素演化为两个湖泊。如今玛旁雍错已成为淡水湖。下图为玛旁雍错水系图。(1)推测古湖演化分离的可能原因。(6分)(2)说明玛旁雍错成为淡水湖的过程。(8分)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某同学在台湾省东北部新北市旅游时被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烛状石所吸引。这种石头呈柱状或塔状,其基部较宽,顶端有一突起形似“烛芯”(为岩层中较坚硬的石灰质球形结核),整块岩石宛如点燃的蜡烛。经调查,了解到这种地貌是由于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形成。下图为烛状石景观。(1)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特征,说明烛状石形成过程中所受到的侵蚀作用类型。(6分)(2)有观点认为“烛芯”未来会与基座岩石分离,试分析其判断依据。(6分)(3)若想要进一步研究烛状石的分布规律,可以准备哪些考察工具?收集哪些地理资料?请各列举至少三种。(6分)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材料一 随着全球气候的逐渐变暖,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社会经济以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图 1 为 1901-2002 年全球陆地年平均温度变化趋势分布图。图 1材料二 大气环流是三维的,任意方向流动的环流均可分解为沿经纬平面流动的经向环流和纬向环流。虽然大气运动以纬向运动为主,但经向运动对大气中热量的交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纬度间的温度梯度是影响经向环流强弱的重要因素,二者呈负相关性。图 2 是大气环流与气温变化的反馈过程示意图。图 2(1)根据图 1,描述全球陆地年平均温度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6分)(2)根据图 2和大气环流知识,分析北半球中高纬温度变化显著的原因。(8分)(3)简述全球变暖对我国新疆地区农业生产环境的影响。(6分)龙岩市 2024~2025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二教学质量检查地理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D A D C C B B A A D C B A D B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17.(14分)(1)(6分)湖床中部地壳抬升,出露水面,将湖泊一分为二;冰川携带碎屑物堆积于古大湖中部分割湖泊;湖泊补给水源减少,大湖面积萎缩,湖泊水位下降,中部湖床出露水面。(每点 2分)(2)(8分)玛旁雍错和拉昂错之间有河流连接;玛旁雍错湖面海拔较拉昂错高,湖水从连接河流流入拉昂错;盐分被外流湖水带出;随着气候变暖冰川融水增加,入湖水量增加,湖水盐度下降。(每点得 2分)18.(18分)(1)(6分)海浪侵蚀(1分):位于沿海易受海浪拍击和海水溶蚀(1分);流水侵蚀(1分):地处台湾岛东北部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1分);风力侵蚀(1分):沿海地区,多大风天气,风力侵蚀作用显著。(1分)(2)(6分)“烛芯”岩性较坚硬,抗蚀能力强(或基座岩性较“烛芯”软,抗蚀能力弱);岩性差异导致差异侵蚀,“烛芯”底部形成凹槽;底部凹槽利于储水,风化、溶蚀持续时间长。(每点 2分、共 6分)(3)(6分)工具:记录本、卷尺、定位系统、地图、无人机、相机、地质锤、放大镜、罗盘等。资料:地理位置、气候状况、岩石类型、地质构造、海岸形态、海水运动状况、海水性质等。(工具和资料各3分、共 6分)19.(20分)(1)(6分)①气温变化表现出很强的区域性特征;②全球大部分地区平均温度增加,少数地区平均温度降低;③北半球中高纬大陆升温较其他区域显著。(每点 2分、共 6分)(2)(8分)①全球变暖导致北半球中高纬增温;②中高纬地区与极地间温度梯度增加;③大气环流的纬向性增强,经向性减弱;④中高纬地区与极地热量交换不畅(极地南下冷空气受阻),进一步加快中高纬地区增温。(3)(6分)①气候变暖(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②冰雪融化增加,区域水资源增加;③极端天气增加;④病虫害加剧。(任答 3点得 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