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课程标准】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学习重难点】重点: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难点: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教材知识点】知识点一 人类文明的产生1.文明产生的条件【史料阅读】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和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或科学,等等。——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①早期人类生活: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人类主要依靠________和 为生,没有私有财产,也没有阶级。②农业的出现: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________、 和豆类作物,稍后,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培育出各自的农作物,如南亚的芋头,中国的 和粟,中南美洲的________和南瓜等。③畜牧业的出现:在这些地区,人类还驯养了羊、猪和牛等动物。④深远影响: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 ,________生活出现,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 。阿尔及利亚塔西利-恩–阿耶洞穴壁画这是目前所知较早的反映放牧和收割的壁画,位于阿尔及利亚的伊利齐省。该地区环境独特,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岩石洞穴壁画所在地,有壁画6000多幅。本课导入所选的两幅壁画,上一幅显示男性正在放牧;下一幅显示妇女正在收割,表明最初的农业可能与妇女有关。因为妇女长期从事采集,可能对植物的生长规律比较熟悉。壁画说明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同时起源于一个地区,只是在后来才逐步走向分离,一些不适合农业发展的地区走向畜牧业发展。(2)社会分工的发展①原因:随着 的发展,人们要求有质量更好、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②表现: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________的分工。③影响: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________和贸易;社会经济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2.文明的产生(1)私有制和剥削的产生前提条件 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有了________私有制的产生 ①过程:部落首领利用职权把一部分公共产品据为己有,________逐渐产生 ②表现:在有关原始社会后期的考古发现中,富人的房屋宽敞,墓中随葬品________;穷人的房屋狭小,墓中很少有或几乎没有随葬品剥削的产生 为争夺土地和资源,一些部落之间爆发战争,被征服者往往成为征服者的奴隶,________成为人类第一种剥削制度(2)国家的形成社会分化 私有制产生后社会分化成________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阶级对抗 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成为最早的________形式国家形成 ①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________、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 ②原来的部落首领,演变为阶级社会中国家的________ ③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________产生了知识点二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1.概况(1)古代文明区域: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于西亚的________、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 南部和爱琴海地区。(2)文明发展状况:在这些古代文明中,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把持国家权力,剥削奴隶和平民;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________。2.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地理环境: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 和 提供了充足的水源。(2)兴起过程①公元前 年左右,两河流域产生了最初的文明,约公元前2900年,两河下游的________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②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________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 。(3)古巴比伦王国① 是国家最高统治者,下有各类官员管理________和军事。②原来的城市大多失去独立地位,成为必须服从________命令、向宫廷纳贡的地方 。③颁布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该法典涉及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和借贷等多个方面,宣扬 ,维护 的利益和权威。苏美尔人的战车本图出自乌尔王室陵墓的壁画“乌尔军旗”。乌尔是苏美尔地区重要的国家,据说也是古代希伯来人的家乡。王陵距今约4500年,壁画分3层,描绘了乌尔人进行战争的情景,其中上层和下层都出现了苏美尔人使用战车的情景。但这时的战车仍是实心轮子,没有轮辐,拉车的也并非战马而是野驴。这是人类使用车轮最早的证据之一,是重要的技术突破。壁画还显示了乌尔军队装备的统一,暗示当时已经有了统一的军队组织,而且很可能是常备军。(4)文化成就① 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②在与经常泛滥的洪水斗争的过程中,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________。③苏美尔人发明了________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3.古代埃及文明(1)地理环境:东北非的埃及同样地处干旱地区,但 的定期泛滥,有利于________生产的发展,尼罗河还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2)兴起过程①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________。②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________,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3)古埃及王国① 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掌握着________、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②法老之下,设有官员分别处理政务和________。(4)文化成就①古代埃及有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________几乎和楔形文字一样古老。②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________,将一年分为三季,每季四个月,年末另加五天为节日。③ 的建造不仅体现了法老的至上权威,而且证明了埃及人在建筑和________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④尼罗河的特产莎草被加工成________,是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易错提醒】 金字塔不单纯是一个宏伟的建筑金字塔综合反映了古代埃及的经济实力、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社会发展水平。金字塔的精密程度体现了古代埃及高超的科技水平。金字塔的高峻威严体现了古代埃及王权的神圣权威。4.古代印度文明(1)兴起过程①公元前3千纪,古代印度文明诞生于________流域的大平原上。②随着________时代的来临,生产工具的进步,雨水丰沛、植被茂盛的 逐步得到开发,成为印度历史的中心舞台。③到公元前6世纪,________形成一系列国家。(2)种姓制度背景 随着国家的形成,社会阶层出现分化,________的说教为种姓制度 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特点 、职业世袭、________不平等社会等级构成 婆罗门:主掌________刹帝利:主要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________和保卫国家吠舍:大多数是普通________,少部分是富有的商人首陀罗:地位________,需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贱民:处在社会的最底层,被认为是“________”影响 种姓制度界限森严,异常牢固,这种发端于古代的制度延续下来对 印度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史料阅读】当他们分割普鲁沙时,其口为婆罗门,由其双臂造成罗惹尼耶(刹帝利),其双腿变成吠舍,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崔连仲等选译《古印度吠陀时代和列国时代史料选辑》[注释]①普鲁沙:印度神话中的原始巨人。印度神话中用人体不同部位比喻不同种姓,有什么寓意 [解读]这首诗出自四部吠陀中最早的《梨俱吠陀》,一般认为它反映了公元前2千纪后半期雅利安人进人南亚次大陆时的情况。在《梨俱吠陀》中,普鲁沙是世界尚处于混沌状态时的状态。诸神打败他后,以他为祭品,其身体的各个部位变成世界万物,包括天地和人类。但学者们普遍怀疑关于种姓制度的几句是后来婆罗门教祭司添加的,真实的年代应当在公元前1千纪。前三个等级有权举行婆罗门教仪式,诵读吠陀经典;首陀罗甚至不是普鲁沙的双脚,而是双脚的衍生品,因此地位最低,不能举行婆罗门教仪式,也不能诵读吠陀经典,否则会遭到严厉的惩罚,如把熔化的锡灌人耳朵或者割掉舌头。(3)文化成就① 是印度重要的思想流派,对________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②《摩诃婆罗多》和《________》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③印度人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他们创造了 的数字,发明了“________”,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5.古代希腊文明(1)地理环境:古代希腊的中心区域是 南部和________中的部分岛屿,这里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 的兴起。(2)兴起过程①公元前2千纪,这里曾诞生________文明和迈锡尼文明;②公元前8~前6世纪,城邦逐渐发展起来。它们数量众多,典型特征是________, 直接参与国家管理。(3)著名城邦斯巴达 少数人掌握政权的 的代表雅典 ①多数公民掌权的________的典型,公民都有出席公民大会和担任公职的权利, 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②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 ,________、外邦人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奴隶缺少最基本的权利【史料阅读】平民政体指的是贫穷而又占多数的自由人执掌着政权,寡头政体指的是门第显贵而又占少数的富人执掌着政权。——[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颜一等译《政治学》[解读]古代希腊民主政体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后期随着雅典的强大而逐渐流行开来,公元前4世纪时最为流行。它来自demokratia一-词,意思是“人民的统治”;寡头政体一词源自oligarchia,由oligos和arche两个词合成,意思是“少数人的统治”。在古代希腊,多数城邦公民是穷人,在民主政体中,他们凭借人数的优势,有时会左右公民大会的投票,通过维护穷人利益的政策,因此民主政治有时也被称为“平民政治”;寡头政治则经常是由少数富豪之家把握权力,一般注意维护富人的利益。两种政体共同的特点,是都把妇女、奴隶和外邦人排除在外,施政时都维护统治者的利益,所以亚里士多德把它们都贬低为变态或堕落政体。在希腊城邦中,还有一种变态政体僭主政体,即tyranny,因为统治者独裁且只维护自己的利益,所以它被认为是最恶劣的政体。(4)文化成就①古希腊的神话、悲剧和________等,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启迪了西方的文学创作和思想。② 首创“历史”一词,在西方,他被认为是“________”。③修昔底德成为________传统的奠基人。④苏格拉底、 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________的基础。【史料阅读】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对公民的划分〔材料〕柏拉图着手设计他的理想国家时,首先规定公民所具有的四种德性(品质),即智慧、勇武、节制和正义。他认为,一个国家应有三部分人:一是护国者,有智慧之德,担当统治者;二是卫国者,有勇武之德,负责保卫;三是供养者,有节制之德,从事生产。前两个等级不得蓄有私产,也不许持有金银,他们的生活所需全由第三等级供养;而第三等级可以保有私产,经营适合他们的那种经济,但亦限制其财富的膨胀,以防止贫富过度分化。──朱庭光主编《外国历史名人传》古代部分上册【解读】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唯心论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主要作品有《理想国》《辩诉篇》《毕达哥拉斯篇》《菲多篇》《智者篇》《法律篇》等。《理想国》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在他的理想国中起关键作用的护国者是哲学家。他认为除非由哲学家来当统治者,或者让统治者具有哲学家的智慧和精神,否则国家是治理不好的,这条原则也可以推及全人类。这种所谓“哲学王”的观点,是柏拉图理想国的支柱。第一、第二等级不得拥有私产,而第三等级即供养者却可以拥有私产,这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设想而采取的措施,力求造成一个有权力者无私产、有私产者无权力的局面。他认为只要三个等级各安其位,各从其事,这样就达到了正义。正义是各等级、阶级的调和,实现正义是国家的主要职能,这便是柏拉图理想国的核心问题。(1)公民需要具有四种品质,即智慧、勇武、节制和正义。(2)理想的国家应该划分为护国者、卫国者、供养者三个等级。护国者由哲学家担任,卫国者由武士担任,供养者即农民和手工业者等劳动者。(3)第一和第二等级不得拥有私产,第三等级则可以拥有,但要防止贫富过度分化。【问题探究】20世纪,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把公元前8—前3世纪称作“轴心时代”。他认为,在这一时期,中国、印度和希腊都产生了著名的哲人和思想家,他们对如何治理国家、人与人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等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见解。这个时期文化和思想上的创造,深刻影响了此后各个文明的发展。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了解他们的思想,并探讨其中一位对其所处时代的影响。[答案提示]阅读反映苏格拉底思想的著作,主要是柏拉图早期的著作如《苏格拉底的申辩》《理想国》等,了解苏格拉底的主要主张:他认为当时雅典和希腊城邦并未能使公民变得更好、片面追求平等,导致在城邦施政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主要是公民不知正义为何物。据此、他提出了自己理想的政治制度。但雅典人并未接受他的主张.反而在公元前399年将他处死。孔子生于春秋时划的社会变革时代。他顺应形势创办学校,整理文化典籍,培养了一批学生,并且就个人与国家、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有独创性的看法,对后世2000多年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儒家思想自汉武帝以后成为中国文化正统,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政治和文化。【随堂练习】1.世界古代文化中有两部著名的史诗,一部被称为“写在泥板上的英雄史诗”,另一部史诗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它们诞生的区域位于图中(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图3为阿尔及利亚的著名岩画,创作于新石器时代。画面中间双角女神祈祷丰收,四周有一片正在播种的庄稼地。它体现了( )图3A.劳动场景和艺术审美的融会 B.集体劳作和多神信仰的汇集C.无犁农业和采集经济的结合 D.女性崇拜和牛耕文化的杂糅3.根据下图可知,早期欧亚非文明的形成( )早期欧亚非文明示意图A.反映了世界文明的同步发展 B.促进了各区域经济发展C.体现了各文明体之间的交流 D.得益于适宜的地理环境4.有学者认为:不同地区各自“发明”了农业;考古证据也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期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时西亚技术尚未传播到埃及。该学者意在说明( )A.非洲湖区孕育了最初文明 B.世界文明呈多元一体的特征C.人类早期文明具有独立性 D.早期技术传播存在地理障碍5.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凡是私有财产丢失,负责保管私有财产的管理者便会受到相应处罚,并被要求对财产丢失者进行赔偿。”由此可知,古巴比伦( )A.立法注重服务现实生活 B.极力维护奴隶主的利益C.确立了“以法治国”原则 D.财产私有制度开始确立6.仔细观察下图,时空不同,文化各异。下列选项中,地域、文化成就及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A.①—《查士丁尼法典》—崇尚理性和思辨B.②—《吉尔伽美什》—赞美苏美尔英雄史诗C.③—《摩诃婆罗多》—遵循种姓等级制度D.④—《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反映阿拉伯民族历史7.考古发现苏美尔人的一块石碑上刻有一个统治者,他戴头冠,穿长褶裙,孔武有力。同时期的一枚印章上,有一个人正主持宗教仪式,手刃敌人。在同时期的雕刻中还出现了奉献产品的民众。这表明,当时( )A.两河流域进入了文明时代 B.政教合一的国家产生C.希腊文明缺乏文献的记载 D.民众深受统治者压迫8.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A 考古发现埃及距今约2600年前的墓葬中,有用纯金和宝石制成的护身符等陪葬品,共计上万件 古埃及奴隶制商品经济发达B 考古发现一块公元前3200年前苏美尔人的泥板文书 楔形文字是一种古老的文字C 伊朗考古发现波斯帝国时期武士群雕像 波斯帝国凭借武力征服西亚D 广西合浦汉墓出土一只罗马玻璃碗 罗马商人大量来华进行贸易9.古印度的《摩奴法典》规定,当婆罗门穷困时,可完全问心无愧地将其奴隶首陀罗的财产据为己有,而国王不应加以处罚,因为奴隶没有任何属于自己所有的东西,他不占有主人不能夺取的任何所有物。这表明( )A.种姓制度受到法律保护 B.财产多寡是划分种姓的依据C.法律注重维护私有财产 D.婆罗门掌握古印度经济大权10.西方考古学家在印度发现了“阿育王石柱”,石柱上有阿育王的诏谕: “今后每年地方官必来朝拜,因为这是无上正遍知出生圣地。特谕减免蓝毗尼地区税赋,仅缴收入的八分之一”。该石柱上还刻有贵霜帝国、笈多帝国的铭文。材料可直接用于研究( )A.西方的殖民历史 B.古印度帝国的治理C.印度教文化的传播 D.笈多帝国的对外扩张11.表4为世界不同地区古代文明的重要成果。这表明( )表4地区 成果两河流域 城邦治理、泥版文书、法典、学校以及帝国的实践埃及 国家治理、象形文字、金字塔、灌溉农业古罗马 共和制、拉丁文、大竞技场、罗马法、地中海帝国的一统中国 大一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科举制、四大发明A.世界古代文明发展普遍缺乏连续性 B.文明优劣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C.文明的发展以地区间的交流为前提 D.不同地区文明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12.斯巴达的国王作为世袭军事统帅享有特权,长老会议员仅有30人,而且终身任职,但是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对国家重大问题进行辩论,通过决议选举官员,监察国王。这说明斯巴达( )A.是古代寡头政治的代表 B.制度中有一定民主因素C.是古典民主城邦的代表 D.公民大会权力至高无上13.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个公民都是城邦的一部分。在教育儿童时,先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再及于理性方面,训练其身体,然后启发其理智。其强调教育的目的是( )A.完善雅典民主政治 B.服务国家未来发展C.实现公民地位平等 D.传播人文主义思想14.许多古代文明成就在北纬30度地区诞生,如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中国的三星堆文化区和美洲的玛雅文明遗址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文明都发源于大河流域 B.文明受地理环境影响较大C.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丰富 D.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特征15.时空不同,文化各异。下图中,地域、文化成就及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A.①——《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崇尚理性和思辨B.②——《吉尔伽美什》——继承古希腊文化C.③——《伊戈尔远征记》——反映斯拉夫民族历史D.④——《摩河婆罗多》——遵循种姓等级制度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种姓制度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在印度历史上,许多富有改革精神的统治者和思想家都在不同程度上试图消除或改革这一制度,但没有一个人成功。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被认为是最早反对种姓制度的宗教领袖,他曾抨击种姓制度和与之相联系的婆罗门教,力倡“四姓平等”。但即便是在佛教最盛时代,种姓制度也没有销声匿迹,它不仅仍在一般民众中起作用,而且深刻影响了印度佛教本身,印度佛教教徒也按种姓分成不同的集团。印度历史上统治王朝不断更迭交替,外来文化冲击一次接一次,但种姓制度一直没有灭亡。——摘编自尚会鹏《种姓与印度教社会》材料二印度学者维兰德拉·辛格指出,印度种姓制将亲族、地位、等级、职业、阶级、人种(文化)以及权力等都协调地组织为一体,创造出一个强大、错综完整的分层体系。这个体系十分适合早期国家组织治理下的农业生产,因为它严格地区分了主要生产资源的所有者和非所有者。——摘编自张红《试析印度的原工业化及其中断》(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种姓制度对古代印度社会的影响。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550年,埃及服饰的发展相对稳定。一般来说,埃及人会穿一种短裙申提(schenti,最初仅供法老穿用),这种服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仅限上层阶级穿用。服饰的布料多采用亚麻纤维,由于亚麻织物凉爽、轻便,适合埃及的气侯。各神殿中的祭司浮雕形象在或长或短的申提外面常穿一件三角形或金字塔形的国裙;伊西斯神殿中的托勒密二世浮雕头裁王冠,王冠的圆柱形基座后部向上延伸,托起了两个花冠,红色花冠代表下埃及,上部的白色花冠代表上埃及,基座和两个花冠三者共同构成一个王冠的整体。——摘自梅利莎·利文顿编著,宋炀译《世界服饰史图典·古代到19世纪的时尚》材料二15世纪以来,服饰时尚的领导者集中在日益辉煌的欧洲宫廷,包括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寻国。欧洲男性服饰凸显肌肉发达、肩膀宽大,女性服饰呈现丰胸、细腰、矮小、圆臀特点,这种造型观念是基于人体解剖学制衣的理念,摆脱了哥特的直线型风格。男女服饰面料都比较豪华,女士往往还佩戴华丽的珠宝首饰。欧洲人对服装的迷恋还体现在服装类书籍的发展之中,仅1560年至1601年间,意大利、法国、佛兰德斯和德国就出版了十几本服装类书籍,这些书籍是木版画作品集和雕版印刷品,其中有很 欧洲的服饰,也有一些涉及近东,非洲甚至新大陆地区的服装。——摘编自黄士龙《中西服饰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埃及服饰文化所体现的文明内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世纪以来欧洲服饰发展的趋势,并简析其原因。(3)综合以上信息,运用唯物史观谈谈你对服饰文化的认识。【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写在泥板上的英雄史诗”是指古代两河流域的《吉尔伽美什》,《荷马史诗》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其出现于古希腊,在图中位于①④,选择C项符合题意。2.【答案】A【解析】据材料“画面中间双角女神祈祷丰收,四周有一片正在播种的庄稼地”可知画面表现了一个掌握五谷丰收的女神,四周是一片正待播种的庄稼地,被画得很小的许多人物似乎正在春耕和播种,显出一片繁忙的劳动景象,从岩画的构图来看,说明古代非洲艺术家已懂得突出主题,学会用多层次的方式来展现生活的描绘方法了,做到了艺术审美和劳动场景的融合,故选A项;岩画中只涉及到了双角女神,“多神信仰”无法得出,排除B项;材料“正在播种的庄稼地”说明种植农业而不是采集农业,排除C项;岩画中间的是双角女神形象,体现了对神权的崇拜并不是女性崇拜,岩画中也没有牛耕的信息,排除D项。3.【答案】D【解析】据地图信息可知,早期亚欧非文明诞生于温带地区,且文明区内多有大河及海洋,自然条件较为优越,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各大文明出现的时间,无法体现其同步发展,排除A项;文明形成可以反映当地经济发展,但经济发展在地图上无从体现,排除B项;人类最初的文明相互之间联系甚少,且地图中没有它们相互交流的信息,排除C项。4.【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不同地区各自发明了农业,西亚、东非独立的发明了炼铁,这明人类早期文明具有独立性,故选C项;西亚地区孕育了最初的文明项,排除A项;材料所述史实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元性,但未表现出相互交流融为一个文明主体的趋向,未体现“一体”特征,排除B项;各地独立的发明农业和技术并非是技术传播障碍导致的,而是各地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排除D项。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注重保障“人”的私有财产,这说明古巴比伦立法注重现实生活,故选A项;拥有私有财产的人不一定是奴隶主,也可能是平民,因而不能说古巴比伦极力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以法治国”,不能说明确立了该原则,故排除C项;材料只能说明维护财产私有制度,但不能说明财产私有制度开始确立,故排除D项。6.【答案】B【解析】从地图可以得出,②所在地区为两河流域,根据所学,两河有流域古代的文化成就有《吉尔伽美什》,它是赞美苏美尔英雄的史诗,故选B项;①对应的地区应该是古代埃及地区,对应的文化是金字塔,《查士丁尼法典》代表的罗马帝国的文化,排除A项;③对应的地区是阿拉伯文明,而《摩诃婆罗多》是古印度文化的代表,排除C项;④对应的地区古代印度地区,而《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代表的是古代希腊文化,排除D项。7.【答案】A【解析】根据“统治者”“宗教仪式”“奉献产品的民众”等信息可知,当时的苏美尔人中出现了等级层次和宗教、赋税等类似内容,说明出现了早期国家形态,进入了文明时代,故选A项;政教合一的国家体现在政权和教权合二为一,有宗教仪式不代表教权强大,排除B项;石碑上的内容也属于文献记载,排除C项;民众受统治者压迫要从阶级矛盾方面体现,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8.【答案】B【解析】被发现的这块公元前3200年前苏美尔人的泥板文书,是楔形文字的主要载体,故选B项;纯金和宝石制成的护身符等上万件陪葬品,不能说明古代埃及实施了奴隶制,也不能说明其商品经济发达,排除A项;仅凭武士群雕像不能说明波斯依靠武力扩张,只能说明波斯帝国具有尚武精神,排除C项;仅凭一只罗马玻璃碗不能得出大量罗马人来华贸易的结论,也有可能通过其他外商以间接的方式进入中国,排除D项。9.【答案】A【解析】据材料“《摩奴法典》规定,当婆罗门穷困时,可完全问心无愧地将其奴隶首陀罗的财产据为己有”可知,婆罗门的特权被写入法律,说明种姓制度受到法律保护,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划分种姓的依据是血缘,排除B项;据材料“可完全问心无愧地将其奴隶首陀罗的财产据为己有,而国王不应加以处罚”可知,法律维护的是婆罗门的利益,并不维护首陀罗的财产,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婆罗门主要掌握宗教祭祀,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据材料“今后每年地方官必来朝拜,因为这是无上正遍知出生圣地”“特谕减免蓝毗尼地区税赋,仅缴收入的八分之一”可知阿育王的诏谕表达了自身对佛教的虔诚,也反映了阿育王注重减轻百姓负担,有利于人们对阿育王时期古印度帝国治理的研究,故选B项;阿育王时期的古印度孔雀王朝是由印度人建立的统一王朝,排除A项;阿育王信奉佛教,也积极推广佛教,排除C项;阿育王是古印度孔雀王朝时期的君主,排除D项。11.【答案】D【解析】据材料“世界不同地区古代文明的重要成果”“泥版文书、法典”“象形文字、金字塔”“共和制、拉丁文、罗马法”“科举制、四大发明”,结合所学可知两河流域、埃及、古罗马以及中国孕育出不同特色的文明,体现出古代世界文明的多元特征,故选D项;“世界古代文明发展普遍缺乏连续性”,表述绝对,并且中华文明发展具有连续性,排除A项;世界文明无优劣之分,说法错误,排除B项;古代各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排除C项。1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巴达公民大会名义上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王位世袭,国王垄断了军事统帅权,官员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对国王进行监察,虽然实权掌握在国王和长老会手中,公民大会权力较小,但其制度中有一定的民主因素,故选B项;寡头政治指的是由少数人掌握政权的一种统治形式,材料中斯巴达制度中有一定民主因素,排除A项;雅典是古典民主城邦的代表,排除C项;斯巴达公民大会名义上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实际上权力很少,排除D项。13.【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儿童时循序渐进,通过习惯到理性再到理智,对于儿童的教育目标是使其能够成为城邦的一个合格的公民,因为他认为“每个公民都是城邦的一部分”,对公民的教育最终是为了推动城邦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强调对儿童的教育最终服务于城邦发展,但城邦的发展并不局限于民主政治,排除A项;教育可以启发儿童理智,但其无法实现公民地位平等,能够实现公民地位平等的是雅典的民主制度,排除C项;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儿童时注重培养儿童的理智,但其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应民主政治的合格公民,而非为了传播人文主义,排除D项。14.【答案】B【解析】许多古代文明成就在北纬30度地区诞生,这表明特定的地理环境推动了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即文明受地理环境影响较大,故B项正确。人类文明的产生环境较为复杂,包括河流、海洋等,不能一概而论文明都发源于大河流域,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丰富,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文明并非呈现出多元一体特征,故D项错误。值得注意的是,D项中的多元一体是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能,如果考生对此混淆,容易受到干扰项的干扰。15.【答案】D【解析】④为古印度,史诗《摩河婆罗多》集中反映了古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印度出现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故选D项;①为古埃及,古希腊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西方史学的经典之作,古希腊哲学崇尚理性和思辨,排除A项;②为古代西亚,《吉尔伽美什》生动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没有继承古希腊文化,排除B项;③为阿拉伯,创作于12世纪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反映了古代斯拉夫民族的历史、传说和风土人情,排除C项。16.【答案】(1)原因:种姓制度以古印度农业发展模式为根基;种姓制度适应了稳定社会统治秩序的需要;婆罗门教和印度教对其神圣性的诠释;种姓制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2)评价:种姓制度的长期实施,客观上有利于印度社会结构的稳定;较好地协调了神权和王权(世俗权力)的矛盾;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各行业劳动力的数量;推动了印度本土宗教的发展;造成了古代印度社会结构的固化,阻碍了阶层流动;使印度农业文明难以孕育革命性的变化;导致社会不公长期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众的思想解放。17.【答案】(1)文明内涵:相对稳定的文明环境;人们稳定保守、自信乐观、关注来世的心理状态;古埃及文明深受地理环境影响;古埃及实现了统一;等级森严;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法老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神权色彩浓厚,手工业和建筑业等水平较高。(2)趋势:追求奢华;服饰造型人性化;人们热衷服饰时尚,审美能力提高。原因:王权强化,民族国家兴起,宫廷王室引领服饰时尚;文艺复兴发生,人文主义提升人的地位探索人的奥秘观念,推动制衣理念的转变;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生活水平和制衣技术,丰富了服饰种类;文化艺术领域兴盛,印刷术传入和发展,客观推动服饰业繁荣;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直接推动了服饰的传播。(3)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服饰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存在的反映;人类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服饰文化的变迁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表现;人类文明发展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每个时代的服饰特征具有特定时代的特点,体现了文明的多样性;人类社会发展由孤立分散逐渐发展为整体,服饰的传播体现了人类文明的交融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