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一教案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高二地理备课组课题: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标解读】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核心素养】1.综合思维:结合案例,能够从地方综合的角度,认识不同区域之间自然环境要素的分布差异,并分析影响差异的因素。2.区域认知:通过案例,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认识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并能提出科学决策的依据。3.人地协调观:通过案例,能够从“地对人的影响”的视角,认识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备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利用自然的意识。4.地理实践力:能独立开展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收集和处理信息,观察、概括自然带的空间分布,综合分析、比较地域分异规律。【教学重点难点】1.能结合图表,正确分析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重难点)2.能结合区域实际,分析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与人类活动关系。(重点)【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媒体】 希沃白板【教学课时】 9课时【教学过程】第七课时【新课导入】堪察加火山群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北端,气候冷湿,火山锥各坡的降水差异小。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火山锥的林线(森林分布上限)升高、雪线(终年积雪下限)有所降低。此外,其他干扰也影响林线和雪线高度。例如,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若干年内该火山锥的林线与雪线高度往往发生显著变化。一般情况下,与阴坡相比,该地火山锥阳坡林线与雪线怎么变化?【自主学习】一、非地带性规律地球表面并不是所有地理事物都符合地带性的分布规律,如海陆分布、岩石组成、地质构造、地形起伏等,在地球上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它干扰或破坏了地带性分布规律,造成地域分异的地方性差异,这种现象叫作非地带性现象。非地带性现象很少呈带状分布,而多呈斑块状分布。1.自然带的理论地带性分布规律2.非地带性规律的判断方法:若在实际自然带分布中,某自然带的分布与上图所示理论分布不符,则为非地带性规律。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60°N以北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其分布纬度范围与图示大陆西岸温带落叶阔叶林理论不一致,则是非地带性分异规律。自然地带成因记忆法(1)一种气候类型形成一种自然地带: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高山植物区。(2)两种气候形成一种自然地带: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都形成了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一种气候形成多个自然地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形成了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4)气候相同但因地势的高低和降水量的不同而自然地带不同:在热带季风气候区内,地势低、降水多的地区为热带季雨林带,如恒河平原和印度半岛的西海岸;地势高、降水少的地区为热带草原带,如德干高原。【思考交流】探究一 非地带性规律下图为非洲自然带分布图1.甲岛并不位于赤道附近,但其东侧却形成热带雨林景观,试分析其原因。(区域认知)提示:从纬度上看,甲岛绝大部分位于热带地区。其东侧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加上受沿岸马达加斯加暖流的影响,降水十分丰富,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在此气候条件下形成雨林景观。2.说明乙地位于赤道附近,没有形成热带雨林,而形成热带草原景观的原因。(地理实践力)提示:乙地地处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相对低,气流的上升势力较弱,缺乏热带雨林气候形成的条件。而受赤道低压与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在此气候条件下形成热带稀树草原景观。【针对性训练】下图为我国北方部分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略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甲、乙、丙三地的自然景观依次是( )A.森林、草原、荒漠 B.草原、荒漠、森林C.森林、荒漠、草原 D.荒漠、草原、森林2.引起自然景观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从东向西降水减少 B.从东向西降水增多C.从东向西气温升高 D.从东向西海拔增高【板书设计】【作业布置】学生课后完成《高中同步导练》课时作业【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