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秘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学科素养诊断试题高一历史2025.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图1为出土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斟酒器--细颈袋足陶篱分布图。这反映出当时图1A.早期国家地域幅员辽阔 B.中原文化辐射四方C.存在多元一体文明格局 D.手工业生产专业化2.战国时期,各思想流派之争和派内之争,把无数问题提到了思想家的面前,迫使他们把思维的触角延伸到各个领域,因此他们的著作大都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如《荀子》一书不过十余万字,但囊括了哲学、政治学、经济、教育、军事等多方面的内容。这表明百家争鸣A.加速了地主阶级的崛起 B.迎合了富国强兵的需求C.是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 D.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发展3.唐初设立三省六部制,三省各司其职;后又置政事堂,“使两省(中书省、门下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再后来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了一体化趋势。这些变化A.明确了六部职责 B.提高了工作效率C.强化了中央集权 D.消除了腐败现象4.投壶活动,兴起于先秦,集礼仪、娱乐、体育于一体(如图2所示),在宋代盛行全国。司马光专门修改了投壶规则并强调了修改的初衷:“投壶者不使之过,亦不使之不及,所以为中也;不使之偏颇流散,所谓正也;中正,道之根也。”这反映出当时图2A.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B.注重道德教化手段的革新C.国家文化体育政策开明 D.政治理念在社会领域渗透5.表1是中国历代人口变化统计表。明清时期的人口变化主要源自A.农业经济的发展 B.高产作物的引进C.赋税制度的改革 D.商品经济的发展6.表2为《清圣祖实录》中关于康熙帝对修筑长城看法的记载,据此分析康熙帝不再修补长城的主要原因是表2材料一 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古诸部,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材料二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A.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B.稳定的满蒙民族关系C.历史经验教训的警示作用 D.修德安民的民本政策7.19世纪中期,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对量天尺(测远近)、海图、察天筒、风铳、千里镜、显微镜、自来火等作了描述,称这些为“西洋奇器”。最后五卷辑录了有关地球天文等科技知识的内容,而且还提供了很多图解和示例让中国人能够直观地了解学习。魏源的做法A.开启了“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 B.旨在反思中国落后的科技体制C.丰富了洋务运动“自强”的内涵 D.是对西方列强侵略挑战的回应8.图3是1916年3月1日《民国日报》刊载的漫画。描绘了一位年迈的统治者从一群泥人将军中拿起两位仔细端详,并喃喃自语道:“这两头的将军,究那(哪)一头靠得住?”图片左下方配有文字“泥人泥块出张所”。该漫画折射出当时图3A.专制独裁统治基础薄弱 B.护国战争取得最终胜利C.北洋军阀割据日益加剧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9.1928年中共六大确定的土地政策中,仍主张土地公有,农民只有使用权。1930年,中共湘鄂西特委制定的《土地问题决议案大纲》明确规定:“土地国有,此时只是宣传口号,而不是实行口号,所以,土地不禁止买卖。”这一变化A.得益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B.加速了土地改革的发展C.利于工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D.反映了土地革命的倒退10.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讲到,在现阶段的中国,人民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是领导力量,工农联盟是基础力量。这体现了A.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B.持久抗战的思想C.建立联合政府的理论 D.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11.解放战争时期,豫西民间儿歌传唱“刘邓大军过黄河,大军打俺门前过。俺给大军端碗水,大军还俺一条河。”歌曲反映了A.基层民主建设卓有成效 B.革命统一战线牢不可破C.战略决战时机已经成熟 D.革命队伍受到群众欢迎12.表3所示是1949年与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单位:亿元)1957年与1949年相比,可以推知表3年份 工业总产值 轻工业 重工业1949 140 103 371957 784 405 379A.我国工业布局进一步优化 B.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C.“一五”计划促进生产力发展 D.变革了社会的生产关系13.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在1978年初制订了一份“农业作业组生产合同”,准备实行包产到组的生产责任制,被村支书称为“走资本主义道路”,最终被地区革委会下达指示坚决制止。这折射出A.改革开放受到一定阻力 B.人民公社体制已被打破C.农民对农村改革的探索 D.拨乱反正步伐亟需加强14.图4为1982年上海《文汇报》的一篇报道。该报道旨在A.提高营业员思想道德品质 B.倡导社会主义建设新风尚C.宣传上海改革开放新成就 D.推动商业管理体制的改革15.20世纪90年代,中国同东南亚各国关系进入全面发展时期。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一东盟各方面关系全面加强。中国一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广泛共识。2021年11月,习近平指出:“中国一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我们摆脱冷战阴霾,共同维护地区稳定。我们引领东亚经济一体化,促进共同发展繁荣。”这表明区域间的合作A.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B.改善了全球治理体系C.促进了国家均衡发展 D.改善了东盟治理机制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1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周代的封建是以奴隶和氏族制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它的作用,是以地方关系融铸各氏族的血缘关系。西汉的封建,则是建基于郡县制之上,其作用,只是以此作为中央与地方行政机构之连系的纽带而已。所以同样的封建,前者在历史的发展中,演着主要的任务;后者则变成了历史的赘疣。--摘编自翦伯赞《秦汉史》材料二 西汉庞大的帝国体制,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体系。正如任何复杂系统,其中核心与边缘、上层与底层,以及不同平行的次级系统之间,都会有不断的调适过程······秦代祚命短促,汉代不断以此为戒······核心与边缘之间的势力消长,也常为汉代历史的重要课题。强干弱枝,常是中央政府的策略。--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代和西汉所采取的措施,并就周代和西汉“封建”的作用谈谈你的理解。(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面对核心与边缘之间的势力消长,西汉是如何强干弱枝的。(6分)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的映像:民国女子职业教育材料一表4民国时期女子职业教育发展概况表时间 事项1913年 教育部公布了《实业学校令》,规定“女子职业学校得就地方情形与其性质所宜,参照各项实业学校规程办理”。这是政府正式承认女子职业教育的开始。1914年 江苏省在无锡设女子职业学校一所、在江宁设女子工艺学校一所;湖北省在武汉设女子职业学校一所;四川省设立了女子工艺传习所和女子蚕业讲习所;山东设省立女子职业学校等。1915年 女子职业学校开始多起来,达到14所,在校生数量为1169人,毕业生为364人,且开始设立了不同的科目。1917年 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三届年会上通过的《职业教育进行计划案》中的第四条即为“促进女子职业学校”。1918年 全国中学校长会议又通过《女子中学应附设简易职业科并须扩充女子职业案》,其中提出应借鉴日本高等女学校中附设实科的方法,在中学校中设立简易技艺科、蚕业科、园艺科、商业科等。--据《教育公报》、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整理材料二泰西女学与男子并重,人生八岁,无分男女皆须入塾,训以读书、识字、算术等事,可效法西方广筹经费,增设女塾。--郑观应《女教》吾南通之女子,乡居者大抵能以耕织佐生计,城市则习淤逸而愈贫,昔尝忧之,而未有策也,前清宣统三年江宁开南洋劝业会,意固将以国有一切农工商业与海外殊风异俗之伦相见,而因以通市,求一存百种之利。--张謇《追悼女工传习所余沈所长演说》况女子二万万,全属分利,而无一生利者。惟其不能自养,而待养于他人也。故男子以犬马奴隶畜之,于是妇人极苦。--梁启超《论学校》现代生活以经济为命脉,而个人独立主义,乃为经济学生产之大则,其影响遂及于伦理学,儒家鼓吹“夫为妇纲”,妇女依赖男子生活,完全违背现代生活和社会原则。--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历史映像·女子职业教育”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8.(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历史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重要节点,中国共产党用好变与不变的辩证法,牢牢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伟大斗争中赢得了胜利。表5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内容 出处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所有······竹本山归苏维埃政府所有。 《兴国土地法》凡合法土地所有人在法令限制的范围内,对于其所有土地有自由使用、收益和处分之权。在土地未经分配区域,土地仍为原合法所有人所有。 陕甘宁边区修订《土地条例》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中国土地法大纲》(1)分别说明材料中三个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行土地政策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的“变与不变”。(6分)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1986-1992年,“西北风”歌曲的兴起以及中国摇滚的诞生,表明中国本土歌曲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获得了长足发展。1986年,随着《信天游》《黄土高坡》等“西北风”系列歌曲的流传,节奏鲜明,语言直白淳朴,以北方乡土文化为创作核心,重视对土地和生命的关照。中国本土歌曲的另一种力量的崛起,《一无所有》是中国当代音乐史上第一首摇滚歌曲,由摇滚歌手崔健自己创作并演唱,首次亮相是在1986年中国百名歌星向“让世界充满爱--献给国际和平年”大型演唱会上。--改编自陆正兰《改革开放40年来歌曲创作与发展》(1)根据材料,指出改革开放初期歌曲中体现的时代特色。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的该现象的原因。(6分)(2)结合材料二,指出20世纪80年代后期歌曲发展趋势。谈谈你对改革开放以来歌曲演变的启示。(6分)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学科素养诊断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2025.1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 C 2.D 3. B 4. D 5. A 6. A 7. D 8. A 9. C 10.D11. D 12. C 13. C 14. B 15.A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16.(14分)(1)措施:周代:分封制;西汉:郡县和分封并行制。(4分)认识:周代--巩固了统治,扩展了疆域;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了不同地域文明的交融,促进华夏认同。(任答其中一个角度即可)西汉-诸侯王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隐患。(4分)(2)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北击匈奴,设河西四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管理西域,设西域都护府。(任答三个角度6分)17.(14分)(1)信息的提取与阐释(12分)从女子职业教育的背景角度:如,甲午战后,列强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农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日益破产;新文化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妇女解放;女子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等。(任答三个角度6分)从女子职业教育的特点角度:如,政府重视;群体参与广;先进知识分子引领;职业教育范围广泛等。(任答两个角度3分)从女子职业教育的影响角度:如推动思想文化革新,解放思想;推动了经济建设,适应社会转型的需求;提高了女子参与社会生活的技能,扩大了就业范围等。(任答两个角度3分)(2)层次要求:(按照不同层级对每个角度的阐述进行评价,表述成文2分)层次1: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简单联系,并加以简要说明;层次2:能结合时代背景,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密切联系,并在概括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完整充分的阐释说明。18.(15分)(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长期对峙;巩固苏维埃政权;顺应革命形势的发展;扩大政权基础的需要等。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战争形势发展;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配合正面战场;赢得抗战胜利的需要等。解放战争时期: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动员广大民众支援战争;战略反攻开始;践行党的土地政策等。(9分)(2)“变”:在革命不同阶段,中同共产党根据形势变化调整民主革命的路线、方针策略。(2分)“不变”:在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初心不变,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复兴;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复兴的坚强领导,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任答两个角度4分)19.(12分)(1)时代特色:热爱家乡;艰苦奋斗;家国情怀;歌颂祖国山河。(2分)原因:改革开放的深化;党和政府的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对外交往的扩大。(任答两个角度4分)(2)趋势:歌曲创作的多元化;以北方乡土文化为创作核心,重视对土地和生命的关照;西北风的崛起,摇滚歌曲的兴起。(任答两个角度4分)启示:文艺创作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经济发展为文艺创作提供物质基础;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加强文化交流。(任答一个角度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