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毛坦厂中学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地理考生注意:1.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本卷命题范围:人教选择性必修 1。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2024 年 9 月 22 日,某摄影师拍摄到港珠澳大桥(113 °E,22 °N)上的悬日景观,晚霞映照在 港珠澳大桥之上,宛如蛟龙入海,气势磅礴(右图)。据此完成 1~2 题。1.该照片拍摄时,北京时间最接近是A.17:32 B.17:40C.18:28 D.19:20 2.照片中飞机的飞行方向是A.向北 B.向南C.向西 D.向东“魔鬼塔 ”耸立在美国西部怀俄明州的平原上。研究表明,5000 万年前,怀俄明州还位于海 平面下,岩浆活动形成火山颈,后经过一系列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如今的模样。下面左图为岩石 圈物质循环图,右图为“魔鬼塔 ”的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 3~4 题。3.构成图示地貌的岩石类型及代号分别为A.岩浆岩、甲 B.沉积岩、乙 C.变质岩、丙 D.岩浆岩、丁4.关于“魔鬼塔 ”的形成过程,描述正确的是A.海底沉积——地壳抬升——岩浆侵入——外力侵蚀 B.海底沉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C.岩浆侵入——海底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D.地壳抬升——海底沉积——岩浆侵入——外力侵蚀下面图(a)为某日 08 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 图 (b)显示④地 24 小时内风 的变化。据此完成 5~6 题。5.图(a)中A.①比③云量少 B.①比②风速大C.②比③气压低 D.②比④气温高6.锋通过④地的时间可能为A.早晨 B.下午 C.傍晚 D.中午每年 5 月下旬,印度各地会出现高温热浪天气。观测数据显示, 当地时间 2024 年 5 月 28 日,印度最高气温达 49.9℃ , 5 月 29 日,气温飙升至 52.3℃ , 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 水平。 下图为南亚地区夏季风进退时间示意图。据此完成 7~8 题。7.南亚地区夏季盛行风向及其控制时间最长的地区分别是A.西南季风 ① B.西南季风 ②C.东北季风 ③ D.东北季风 ④8.导致印度 5 月下旬高温天气多发的气压带或风带最可能是A.盛行西风带 B.东南信风带 C.赤道低压带 D.副热带高压带图里河位于大兴安岭西侧,地处我国东北多年冻土区南界附近, 自 1990 年以来, 图 里河流域冻土出现退化现象,整个流域径流量呈减少趋势,但冬季径流量有所增加。下表 为图里河 1990—2020 年各季节径流量占比数据。据此完成 9~10 题。项目 年份 各季节径流量占比(%)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1990 22 51 24 32000 24 53 19 42010 22 47 24 72020 27 46 22 59.图里河的主要补给类型为A.地下水补给 B.雨水补给C.湖泊水补给 D.冰雪融水补给 10.导致 1990——2020 年图里河冬季径流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地下水补给增多 B.积雪融水增多C.河流结冰期延长 D.河流蒸发量减少海—气之间进行广泛的水热交换,深刻影响着全球环境及其变化。下图为北太平洋海 域全年日均向大气输送的热量等值线(单位: × 0.484w/m )图。据此完成 11~12 题。11.受沿岸洋流影响,图中甲海域的特征是A.雨雾天气发生较多 B.浮冰和冰山广布C.盐度比周围海域低 D.渔业资源较匮乏 12.甲海域向大气输送热量较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太阳辐射 B.洋流性质C.海陆轮廓 D.海水密度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示意图。据此完成 13~14 题。13.如图所示各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单一性 B.复杂性C.整体性 D.差异性14.该地区最可能位于我国A.青藏高原 B.东北平原C.黄土高原 D.东南丘陵雪线是指在气候变化不大的若干年内,最热月积雪区的下限,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 等的平衡线。雪线是一种气候标志线,其分布高度主要取决于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条件。下 图为根据我国气象台站观测资料模拟的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 15~16 题。15.下列对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特点描述正确的是A.西部地区—北高南低 B.全国—西南高,东北低C.青藏地区—内高周低 D.全国—东南高,西北低16.图中雪线最高区域雪线高的主要原因是A. 日照强 B.坡度陡 C.降水少 D.海拔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小题,共 52 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 分)地质剖面图反映了地质构造运动过程,在地层中整合接触是指新老地层平行且年代 连续分布,假整合接触是指新老地层平行但年代不连续分布。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1)指出假整合面的位置,并说明判断依据。 (6 分)(2)说明甲岩石的类型,并简述其成因。 (6 分)(3)判断图中断层与褶皱形成的先后顺序,并说明判断理由。 (6 分)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 分)北部湾位于中国南海西北部,东临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临广西壮族自治区,西临越 南,与琼州海峡和中国南海相连,被中越两国陆地与中国海南岛所环抱。北部湾海水性质 和海水运动,在冬季和夏季时,差异明显。北部湾渔业资源丰富,是我国四大渔场之一。 下图为北部湾不同季节洋流分布图。(1)推测 B 图洋流运动的季节,并简述形成过程。 (6 分)(2)判断 A 图中甲洋流的性质,并简述形成原因。 (6 分)(3)阐释甲、乙洋流在北部湾渔场形成中的作用。 (6 分)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 分)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下图 为亚洲局部地区示意图, 图中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自然带,其中④自然带对应的植被目前正遭受大面积砍伐。(1)指出图中①和④对应的自然带,并说明④自然带对应气候类型的成因。 (6 分)(2)简述图中④→③→②→①自然带更替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4 分)(3)从整体性角度,说明④自然带的植被破坏对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6 分,列 举三点)毛坦厂中学期末考试 ● 高二地理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 , 每小题 3 分 , 共 48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A D B A D A D B A C B C D B C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小题 , 共 52 分。17 . ( 1)位置:③与④之间 。 ( 2 分)依据: ③与④之间岩层相互平行;但中间的岩层缺少了三叠纪的地层 , 地层年 代不连续分布 。 (4 分)( 2) 类型:变质岩 。 ( 2 分)成因:该岩石首先形成了沉积岩 , 后岩浆侵入甲所在岩层;产生了高温高压 , 使得 与岩浆接触地带的 沉积岩产生变质 , 形成变质岩 。 (4 分)( 3 )先后顺序 :褶皱形成早于断层 。 ( 2 分)理由 : 断层两侧同一岩层发生明显错位;断层两侧没有形成独立 完整的褶皱构造 。 (4 分)18. ( 1)冬季 。 (2 分)北部湾海域冬季受东北风影响 , (2 分)同时受亚欧大陆和海南岛的阻挡形成逆时针环流 。 ( 2 分)(2)寒流 。 (2 分) 夏季 , 北部湾海域盛行西南风 , (2 分)受离岸风吹拂 , 表层海水减少 , 底层海水上泛补充 , 由于底层海水水温 低 , 形成寒流 。 (2 分)( 3)洋流循环运动 , 引起海水搅动 , 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类 。 (2 分)甲 、 乙洋流运动引起北部湾海水有升降 变化 , (2 分)使得生 物群落和环境多样化 , 利于多种鱼类生存 。 (2 分)19 . ( 1 )①-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 分)④-热带雨林带;( 2 分)成因: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 盛行上升气流 。 ( 2 分)(2)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 ( 2 分)主要影响因素:热量 。 (2 分)( 3)植被破坏 , 导致生物栖息地减小 , 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减少 , 导致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 , 不利 于缓解全球变暖趋 势;植被减少 , 造成土壤(水土)流失加剧;涵养水源作用减弱 , 造成河流洪涝灾害发生的 频率增加 。 (每点 2 分 , 任答三点即可6 分 ,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