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文言寓言故事—自相矛盾zì xiāng máo dùn◎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目录壹复习激趣,初识“矛”“盾”情境诵读,夸耀“矛”“盾”想象内心,深思“矛”“盾”拓展积累,回味“矛”“盾”贰叁肆复习激趣,初识“矛”“盾”壹猜一猜《司马光砸缸》《守株待兔》猜一猜《精卫填海》《铁杵磨针》揭示课题《自相矛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先贤圣哲的智慧闪烁着光芒,读文言文,增长智慧、给人启迪。初识“矛”“盾”矛:古代战争中善于攻击的长柄兵器。盾:古代打仗时善于 防御的盾牌。作者简介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又称“韩非子”。代表作品:《韩非子》。其中著名的寓言故事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老马识途》等。fú其人弗能应也fú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吾盾之坚 wú字音多音字夫fūfú农夫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在文言文中用于句首或句末表示语气指成年男子,丈夫。丈夫书写指导书写时不要漏了第二笔点。里面是个“目”。书写指导 yù笔画较多,把握笔画的长短变化和间距。上半部分的最后一笔要变为捺。书写指导 wú笔画较少,先关注笔画组合的协调性,再确定每一笔在方格中的书写位置。情境诵读,夸耀“矛”“盾”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语气。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yùyù wúfúfú读通句意,读好停顿,读出节奏。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卖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人坚固刺破锋利、锐利·没有什么称赞有一个卖盾牌和长矛的楚国人,夸耀他的盾牌说:“我的盾牌坚固得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破。”卖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人坚固刺破锋利、锐利·没有什么称赞又夸耀他的长矛说:“我的长矛锋利得什么东西都能刺破。”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有的人用怎么样·不无言以对应答上文:有的人说:“用您的长矛刺您的盾牌,会怎么样呢?”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存在句意:刺不破的盾牌和什么都能刺破的长矛, 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朗读指导读出卖者夸耀他的盾和矛时的得意心理读出围观者质问中所带的嘲讽语气读出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语气想象卖者无法回答时的尴尬和窘态想象内心,深思“矛”“盾”叁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根据路人的提问,会出现几种可能性?请填写在下表内。可能性 盾 矛可能性1……不可陷之盾 PK 无不陷之矛可能性 盾 矛 结论可能性1 盾陷 矛完好 盾质量不好可能性2 盾完好 矛不利 矛质量不好可能性3 盾完好 矛完好 矛没有刺破盾可能性4 盾陷 矛不利 盾和矛质量都不好学习活动一:想象内心,了解路人思维吾盾之坚,___________吾矛之利,___________路人听后心生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活动二:想象内心,了解楚人思维_______________,何如?楚人听后“弗能应也”,他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一句是议论,揭示课文寓意,点明楚国人自夸海口将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的境地。拓展积累,回味“矛”“盾”肆有一楚人,曰:“吾欲发明万能溶剂,以溶天下万物。”或曰:“_________?”其人弗能应也。挑战:尝试用文言文表达,完成《新自相矛盾》。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相矛盾”的事例,并思考:同学们所说的事例,哪些是真正说明自相矛盾的?课后用自己的话向家人讲述这个故事,讲完后请家人打星。并背诵课文。根据文意,把故事的过程讲清楚;(★)通过想象,加上人物的思维过程;(★★)联系生活,讲述从中懂得的道理。(★★★)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兼职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5 自相矛盾[教学目标]1.认识“吾、弗”等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4.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教学重难点]1.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重点)2.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难点)[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 课时目标1.认识“吾、弗”等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大意。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1.图片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两幅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猜一猜分别对应哪一个成语?预设:守株待兔、刻舟求剑。(2)揭示课题。守株待兔和刻舟求剑都是由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说起寓言故事,同学们并不陌生,它往往通过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自相矛盾》。(板书课题:自相矛盾)2.理解课题中的“矛”和“盾”。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矛”和“盾”:矛和盾是古代用来进攻和防御的武器。矛多用来进攻,盾则用来防御。二、朗读课文,把握停顿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提出要求:结合已有的文言文学习经验,自由阅读课文。边读边了解课文大意,试着在句中停顿处做记号。2.认识作者、作品。(1)提示学生关注课文注释①。(2)课件出示补充资料:①韩非子又称韩非,是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善于运用浅显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警策世人。②《韩非子》是收录战国时期哲学家韩非及其弟子的作品集。其中记载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启迪了人们的智慧,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3.正音辨形,带领书写。(1)引导学生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和写字需要注意的问题。识字方面,提示学生:“吾”的读音易和“语”或“悟”混淆,“弗”的读音易和“佛”或“费”混淆。多音字“夫”,“夫”字指“成年男子”“丈夫”时读第一声,在文言文中用于句首或句末表示语气时读第二声。文中用在句首,表示将发表议论,因此应读“fú”。写字方面,提示学生:书写时不要漏了“矛” 的第二笔点;“盾”字里面是个“目”;“誉”字上半部分的最后一笔要变为捺。此外,“矛”和“吾”的笔画数较少,要注意笔画组合的协调性,“誉”的笔画数较多,要注意把握笔画的长短变化和间距。(2)选取三个易错字,讲解笔画顺序,带领学生书写。① “矛”:共有5画,笔画顺序为: 横撇/横钩、点、横撇/横钩、竖钩、撇。② “盾”:共有9画,笔画顺序为: 撇、撇、横、竖、竖、横折、横、横、横。③ “誉”:共有13画,笔画顺序为: 点、点、撇、横、撇、捺、点、横、横、横、竖、横折、横。4.朗读课文,把握停顿。(1)课件出示句子,指名朗读。①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② 其人弗能应也。③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相机指导:第一句“鬻”读“yù”,结合注释理解“鬻”是指“卖”;第三句“夫”用在句首,表示将发表议论,因此应读“fú”。(2)课件出示停顿示例。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3)教师范读。提示:学生边听边在课本上划分节奏。(4)指导学生自主练习朗读,提示:读准字音,注意停顿。三、结合语境,理解词意1.引导学生回顾理解文言文的方法。预设:借助注释、查阅工具书、反复朗读、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猜意思……2.初步理解文意。(1)指导学生结合这些方法,再读文章,自主理解文章大意。(2)组织学生交流,合作理解文章大意。3.结合现代汉语,理解字词。(1)课件出示第一组句子,让学生说一说“坚”“应”“利”的意思。① 吾盾之坚② 其人弗能应也。③ 吾矛之利(2)指名回答。预设:“坚”是坚固;“应”是应答;“利”是锋利。(3)引导学生继续思考,这三个词的解释有什么特点?预设:这些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意思相对应。(4)小结: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可以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来解释。4.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1)课件出示第二组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誉”“弗”“立”的意思。①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② 其人弗能应也。③ 不可同世而立。(2)理解“誉”的意思。① 指导学生查字典,查一查“誉”在字典中有哪些义项?预设:“誉”在字典中的意思有:称赞、赞美;名誉、声名。② 读一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结合“陷”的注释,试着翻译这句话。预设: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什么可以刺破它。③ 相机点拨:从楚国人说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在夸自己的盾。这里的“誉”也就是指“称赞”。(3)理解“弗”的意思。① 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一读这个楚国人和和围观者的对话,猜测意思。② 相机点拨:这句话是指这个楚国人回答不上围观者的问题,“弗”的意思就是“不”。(4)理解“立”的意思。1 提问:结合前文,说一说“不可同世而立”的东西是什么?预设:是“不可陷之盾”和“无不陷之矛”。2 组织学生交流,思考“立”的意思。预设:“不可陷之盾”和“无不陷之矛”这两种事物是矛盾的,不可能同时存在,所以“立”的意思是“存在”5.小结:在理解文言文时,我们不仅可以结合现代汉语来理解意思,也可以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来猜测大意。四、总结所学,布置作业1.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熟读了课文,而且知道了在理解文言文意思时,除了借助注释,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理解文章的大意。2.布置作业:熟读《自相矛盾》。第2课时◆ 课时目标1.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2.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3.背诵全文。一、复习检查,引入课堂1.指导学生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相机指正。2.本堂课我们将走进人物,感受他们的内心想法,并展开合理的想象,讲一讲“自相矛盾”这个故事。(板书课题:自相矛盾)二、讲述故事,合理想象1.逐句翻译,弄清文意。(1)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2)课件依次出示句子及注释,指名学生翻译,教师相机指正、补充。1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预设: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刺破它。”2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预设: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东西都可以刺破。”3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预设: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4 其人弗能应也。预设:那个楚国人回答不出来。5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预设:不能被刺破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破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2.合理想象,揣摩楚国人的心理。(1)让学生找一找写楚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的句子。预设: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结合文意,想象楚国人说话的神态和语气。提问: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句话?为什么?预设:洋洋得意、自吹自擂的语气,因为楚人卖矛和盾时满口夸耀,夸大其词。(3)引导学生揣摩此时这个楚国人的心理活动,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可能在想什么?(4)组织学生交流。预设:如果我告诉大家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破我的盾,那就说明我的盾坚不可摧,这样大家都会来买我的盾了。如果我说我的矛非常锋利,可以刺破任何东西,大家听了也会来买我的矛。这样,我的矛和盾都可以卖上好价钱!3.合理想象,揣摩围观者的想法。(1)让学生找一找写围观者提出质疑的句子。预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2)提问:读这句话时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为什么?预设:这是围观者对楚国人的反问,要读出怀疑、质问的语气。(3)组织学生交流。提问:如果你是这个围观者,你会想什么?预设:这个人满口大话,不可信,我倒要看看他如何自圆其说。(4)组织学生继续交流。提问:面对围观者的质疑,这个楚国人可能会有什么表现?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此时的楚人。预设:尴尬、难堪、哑口无言、张口结舌……4. 引导学生串联故事内容,试着讲一讲这个故事,争取把故事讲得生动、具体。相机出示: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大声吆喝:“快来看!快来看!此地有举世无双的矛和盾啦!”众人听他这么吆喝,都围了过来。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这盾坚固得很,无论你拿什么兵器来都戳不穿它。”接着,他又挥舞起长矛,夸耀说:“我这矛锋利无比,无论怎样坚硬的盾都能戳穿。”人群中就有人问道:“那拿你的矛刺向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周围的人听了纷纷向楚国人投去疑惑的目光。那个楚人张口结舌,无从回答。什么都无法刺破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破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5.小结:我们可以通过想象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走进人物内心,理解人物想法,在不改变原文的基础上,把故事讲得更加生动、具体。三、揭示道理,领悟寓意1.理解“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1)提问:围观者是如何问这个楚国人的?他为什么要这样问?在文中找一找这句原文。预设:围观者问的是“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因为“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2)追问:面对他人的质疑,楚国人意识到了什么?思考“弗能应也”的原因。预设:这个楚国人说任何东西也无法刺破自己的盾,又说自己的矛可以刺破任何东西,他意识到自己说的话前后冲突了,因此被别人质问后,他无言以对。2. 理解本文寓意。(1)组织学生交流。学了这篇寓言,你有什么感悟?预设:说话做事要前后对应,不要像这个楚国人一样自相矛盾。(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历,交流类似“自相矛盾”的事情。四、总结所学,布置作业1.总结:本堂课我们通过想象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来理解人物想法,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此外,也知道了说话做事要前后对应,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2.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自相矛盾》。[教学板书]楚人:誉盾——物莫能陷誉矛——于物无不陷旁人疑问: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经过勿言过其实应实事求是自相矛盾弗能应结果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类文阅读-15 自相矛盾疑邻窃斧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掘于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其邻之子非变也,已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1)视其行步(2)掘于谷而得其斧2.翻译下面的句子。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答案:1.(1)看 (2)挖2.后来,再观察邻居家的孩子,就觉得他的动作态度、一言一行都不像偷斧子的人了。3.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人们带着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会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节选自《列子·汤问》第七章1.用“\”画出下面句子的停顿。我 以 日 始 出 时 去 人 近,而 日 中 时 远 也。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中的“此”指的是(用原文回答)3.两小儿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是什么?4.两小儿为什么笑孔子?答案:1.我 以 /日 始 出 时 /去 人 近,而/ 日 中 时 /远 也。2.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3.他们的判断角度不同,一个从大小角度看,一个从温度角度看。4.因为孔子回答不出他们的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5 自相矛盾 教学设计.doc 【五下课件】第15课 自相矛盾.pptx 类文阅读-15 自相矛盾.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