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谁是最可爱的人统编版(2024)初中七年级下册课前导入2019年6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朝鲜进行国事访问,受到了朝鲜人民的盛情欢迎。其中有一幅欢迎横幅上用两种文字写着:“鲜血凝成的朝中两国人民之间牢不可破的友谊团结万岁!”课前导入同学们,1950年,美国悍然发动侵朝战争,战火蔓延至鸭绿江边,严重威胁我国安全。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奔赴朝鲜战场。在这场战争中,志愿军战士们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对这些英雄事迹的真实记录,这篇文章一经发表,便引起了全国的强烈反响。今天,让我们走进这篇课文,去感受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崇高精神,理解他们为何被称为“最可爱的人”。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对文章的感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会在阅读中提炼信息并分享自己的感悟。(重点)2、通过阅读课文,概括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理解“最可爱的人”的深刻内涵。(重点)3、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的方法,体会文中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技巧。(难点)4、感受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增强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和对祖国的热爱。(难点)背景介绍《谁是最可爱的人》是魏巍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创作的报告文学作品。1950年6月,美国悍然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将战火烧至鸭绿江边,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同年10月,应朝鲜政府请求,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开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魏巍作为战地记者,深入朝鲜战场,目睹了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事迹,深受感动,于1951年写下了这篇通讯。文章发表于1951年4月11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引起巨大轰动。毛泽东阅后批示“印发全军”,朱德称赞“写得好!很好!”。从此,“最可爱的人”这个称呼传遍全国,成为对志愿军战士的崇高赞誉。作者介绍魏巍(1920—2008),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河南郑州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诗人。他出生于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魏巍在战斗部队任职,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生活经验,这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1950年,魏巍被调入解放军总政治部,随后三次奔赴朝鲜前线采访。在朝鲜战场,他亲眼目睹了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事迹,深受感动,于1951年创作了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的代表作还包括长篇小说《东方》《地球的红飘带》,以及散文《我的老师》等。其中,《东方》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字词积累放纵(zòng)坚韧(rèn)淳朴(chún pǔ)谦逊(qiān xùn)军隅(yú)搏斗(bó)汹涌(xiōng yǒng)覆灭(fù)死尸(shī)遗体(yí)伤亡(shāng wáng)千载万世(zǎi)永垂不朽(xiǔ)豁亮(huò)溜达(liū da)字词积累军隅:军队的角落,文中指部队的驻地或营地。搏斗:激烈地对打。汹涌:水势翻腾上涌,文中形容气势猛烈。千载万世:千年万代,形容时间长久。永垂不朽:形容名声、事迹等永远流传,永不磨灭。过瘾: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什物:家庭日常应用的衣物及其他零碎用品。死尸:人的尸体。遗体:所尊敬的人的尸体。伤亡:受伤和死亡。豁亮:宽敞明亮。溜达:散步,闲走。初读课文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组织文章结构的,并简要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第一部分(1-3):开头点明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第二部分(4-14):主体部分通过松骨峰战斗、火中救小孩、防空洞对话三个典型事例,展现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国际主义精神和高尚品质;第三部分(15):结尾升华主题,强调志愿军战士的伟大与可爱,呼吁人们热爱和平、珍惜幸福生活。初读课文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起到过渡作用的句段,并分析它们是如何连接文章各部分内容的,然后填写表格。句段 作用初读课文句段 作用让我还是来说一段故事吧。 启下:从对战士们高贵品质的总体概括(第一部分)过渡到具体叙述三件感人的典型事例(第二部分)。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的仁义,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热情。 这句话承上启下,总结了上文志愿军战士在战斗中对敌人的英勇无畏,同时引出下文对志愿军战士在朝鲜人民中表现出的国际主义精神的描写。它起到了从“战斗事迹”到“国际主义精神”的过渡作用。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你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的一种人,这种人有一种什么品质,他们的灵魂多么的美丽和宽广。 承上启下。它总结了前文提到的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事迹,同时引出下文对志愿军战士高尚品质的进一步阐述,为下文的“防空洞对话”部分做铺垫。朋友们,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这句话是过渡句,既总结了上文提到的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又引出下文对读者情感的引导,进一步强化了“最可爱的人”这一主题。精读课文作者在谈写作本文的体会时说:“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会是突出的。”请同学们梳理课文内容,找出作者在文中运用的典型事例,并用小标题的形式进行概括。松骨峰战斗、火中救小孩、防空洞对话(一)比较事例精读课文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作者所写的三个典型事例,并从描写对象、时间、地点、情节主体、志愿军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等角度进行比较,体会选材的典型性,然后完成下表。事例 描写对象 时间 地点 情节主题 思想感情及精神品质(一)比较事例精读课文事例 描写对象 时间 地点 情节主题 思想感情及精神品质松骨峰战斗 先头连 打仗时 松骨峰 保卫阵地 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爱国主义精神火中救小孩 马玉祥 打完仗下阵地 民房 舍己救人 国际主义精神,对朝鲜人民的深厚情感防空洞对话 志愿军战士 休息时 防空洞 谈心明志 忠诚于祖国,对和平的渴望(一)比较事例精读课文我们已经分析了三个典型事例各自的特征,现在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些事例之间的内在联系。请同学们分析这三个事例,并讨论它们在文章中的顺序是否可以互换。三个事例之间存在内在联系,顺序不能随意调换。每个事例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志愿军战士的精神品质:松骨峰战斗体现了他们的英勇无畏;火中救小孩展现了他们的国际主义精神;防空洞对话则显示了他们对祖国的深情。这些事例按顺序排列,逐步深化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一)比较事例精读课文请同学们比较这三个事例,在叙述时作者采用了哪些不同的人称和描写手法?松骨峰战斗人称运用:主要使用第三人称,客观描述战士们在战斗中的表现,增强了叙述的权威性和真实性。描写手法:侧重于动作描写和环境描写,通过具体的动作和战斗场景的描绘,展现战士们的英勇和战斗的激烈。(一)比较事例精读课文火中救小孩人称运用:同样以第三人称为主,但可能在描述战士内心活动时,短暂切换到第一人称,以增强情感的传递。描写手法:更注重心理描写和情感表达,通过战士的内心活动和对朝鲜儿童的关怀,展现他们的国际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请同学们比较这三个事例,在叙述时作者采用了哪些不同的人称和描写手法?(一)比较事例精读课文防空洞对话人称运用:更多地使用第一人称,通过直接引述战士的话语,使读者感受到他们的直接情感和思想。描写手法:主要通过对话描写,展现战士们的思想感情和对祖国的忠诚,以及他们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家人的思念。请同学们比较这三个事例,在叙述时作者采用了哪些不同的人称和描写手法?(一)比较事例精读课文松骨峰战斗: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我们已经概括出了文章中的三个典型事例,现在请同学们分析每个事例分别展现了志愿军战士的哪些精神品质。(二)分析形象火中救小孩:国际主义精神防空洞对话:爱国主义精神精读课文默读描写松骨峰战斗的段落,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战斗的激烈?找出关键语句,分析志愿军战士表现出了怎样的精神?(二)分析形象“敌人为了逃命,用了32架飞机、10多辆坦克发起集团冲锋,向这个连的阵地汹涌卷来。投掷的汽油弹把战士们的身上烧着了火,但战士们仍然不后退,带着呼呼的火苗向敌人扑去。”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精读课文(二)分析形象“整个山顶都被打翻了。汽油弹的火焰把这个阵地烧红了。”“烈士们的遗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英勇无畏,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和平的坚定信念精读课文请朗读冯玉祥火中救小孩的相关段落,思考:马玉祥为什么要去救小孩?从他的行动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二)分析形象他听到了孩子的哭叫声,孩子的哭声触动了他的心,他感到了一种责任感和同情心。他意识到,如果自己不去救那个孩子,孩子可能会因为火灾而丧生。马玉祥的行为体现了他对生命的尊重和无私的爱心。精读课文请朗读冯玉祥火中救小孩的相关段落,思考:马玉祥为什么要去救小孩?从他的行动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二)分析形象马玉祥的行为展现了他的勇敢和无私。他不顾个人安危,冲进火海去救一个陌生的孩子,这显示了他的英勇和对他人的深切关怀。他的行为也体现了他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他没有忽视孩子的哭声,而是采取了行动去救助。此外,马玉祥的行为还体现了他的国际主义精神,他把朝鲜人民的孩子视为自己的孩子,这种跨越国界的爱心和责任感是非常宝贵的。精读课文分角色朗读战士的话和作者的旁白,思考:战士们的话语表现出他们怎样的内心世界?(二)分析形象战士的话语表现出他们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他们愿意在艰苦的条件下忍受困难,以确保祖国人民的安全和幸福。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体现了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爱护。“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可是我在这里蹲防空洞,祖国的人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啊,他们就可以在马路上不慌不忙地走啊……”精读课文(二)分析形象他们的话语还透露出一种坚定的信念,即他们的牺牲和努力是有意义的,是为了更大的利益和长远的和平。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下去。“我在这里流点儿血不算什么,吃这点儿苦又算什么哩!”……“一块‘朝鲜解放纪念章’,我们愿意戴在胸脯上,回到咱们的祖国去。”精读课文(二)分析形象通过作者的旁白,我们进一步了解到战士们不仅在行动上表现出英勇和牺牲精神,而且在品质上也是纯洁、高尚、坚韧、刚强的。他们的气质淳朴谦逊,胸怀美丽宽广,这些特质使他们成为了“最可爱的人”。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你们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一种人,这种人有一种什么品质,他们的灵魂多么地美丽和宽广……精读课文请同学们寻找课文中那些充满情感的段落,尤其是那些运用了抒情和议论手法的部分。请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段落,并从人称的使用、句式构造以及修辞技巧等方面,分析它们是如何产生强烈的抒情效果并引起读者共鸣的。(三)品味语言第一段中,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向读者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第二段通过设问的方式,明确指出:“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这样的提问激发了读者的思考。精读课文(三)品味语言第三段针对部分读者对战士了解不多的情况,运用一组排比句来赞颂志愿军战士,这组排比句充满了作者对志愿军战士崇高思想境界的热烈赞颂,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有助于感染读者。第八、十二、十四段在叙述了三个主要事件之后,进行抒情和议论,起到总结的作用。第八、十二段使用“朋友”“你”来称呼读者,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并通过连续的发问引起读者的思考,特别是反问句“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吗?”明确表达了对志愿军战士的赞颂。精读课文(三)品味语言第十四段的抒情和议论比第八、十二段更进一步,情感流露也更充沛,通过反复手法和感叹句的结合,如“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更强烈地表达了对志愿军战士的赞颂。精读课文(三)品味语言第十五段首先用六个“当你……的时候”组成一组排比句,描绘了工人、农民、学生、干部等不同身份的人在祖国和平环境中的生活图景,使不同身份的读者都感到亲切自然。然后概括描述了祖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引导读者认识到这种幸福生活是志愿军战士用艰苦奋斗、流血牺牲换来的,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胜利成果,表达了对志愿军战士们崇高的敬意和无限的感激之情。最后,将人们对祖国、对领袖、对志愿军战士的崇敬、热爱之情融合在一起,提出“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照应开头,进一步点明中心。课堂小结本文通过作者魏巍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描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英勇事迹,展现了志愿军战士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本文通过松骨峰战斗、火中救小孩、防空洞对话等典型事例,赞颂了志愿军战士的可爱和伟大,表达了对他们的深深敬意和感激之情,同时强调了和平生活的珍贵和对英雄的崇敬。课后作业1、以 “我心中最可爱的人” 为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作文,选取身边的一个人,通过具体事例表现其可爱之处。2、推荐阅读魏巍的其他作品,如《东方》,进一步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和志愿军战士的伟大精神。课程结束统编版(2024)初中七年级下册第7课 谁是最可爱的人(教案中的答案具体见课件)【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对文章的感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会在阅读中提炼信息并分享自己的感悟。(重点)2、通过阅读课文,概括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理解“最可爱的人”的深刻内涵。(重点)3、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的方法,体会文中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技巧。(难点)4、感受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增强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和对祖国的热爱。(难点)【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学准备】师:准备教学课件PPT、投影仪等。生:提前预习,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同学们,1950年,美国悍然发动侵朝战争,战火蔓延至鸭绿江边,严重威胁我国安全。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奔赴朝鲜战场。在这场战争中,志愿军战士们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对这些英雄事迹的真实记录,这篇文章一经发表,便引起了全国的强烈反响。今天,让我们走进这篇课文,去感受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崇高精神,理解他们为何被称为“最可爱的人”。二、检查预习1、背景介绍。(课件P5)《谁是最可爱的人》是魏巍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创作的报告文学作品。2、作者介绍。(课件P6)魏巍(1920—2008),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河南郑州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诗人。3、字词积累。(课件P7-8)放纵(zòng)坚韧(rèn)淳朴(chún pǔ)谦逊(qiān xùn)军隅(yú)搏斗(bó)……军隅:军队的角落,文中指部队的驻地或营地。搏斗:激烈地对打。汹涌:水势翻腾上涌,文中形容气势猛烈。千载万世:千年万代,形容时间长久。……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组织文章结构的,并简要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课件P9)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2、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起到过渡作用的句段,并分析它们是如何连接文章各部分内容的,然后填写表格。(课件P10-11)句段 作用四、精读课文(一)比较事例1、作者在谈写作本文的体会时说:“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会是突出的。”请同学们梳理课文内容,找出作者在文中运用的典型事例,并用小标题的形式进行概括。(课件P12)松骨峰战斗、火中救小孩、防空洞对话2、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作者所写的三个典型事例,并从描写对象、时间、地点、情节主体、志愿军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等角度进行比较,体会选材的典型性,然后完成下表。(课件P13-14)事例 描写对象 时间 地点 情节主题 思想感情及精神品质3、我们已经分析了三个典型事例各自的特征,现在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些事例之间的内在联系。请同学们分析这三个事例,并讨论它们在文章中的顺序是否可以互换。(课件P15)三个事例之间存在内在联系,顺序不能随意调换。4、请同学们比较这三个事例,在叙述时作者采用了哪些不同的人称和描写手法?(课件P16-18)(二)分析形象1、我们已经概括出了文章中的三个典型事例,现在请同学们分析每个事例分别展现了志愿军战士的哪些精神品质。(课件P19)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2、默读描写松骨峰战斗的段落,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战斗的激烈?找出关键语句,分析志愿军战士表现出了怎样的精神?(课件P20-21)“敌人为了逃命,用了32架飞机、10多辆坦克发起集团冲锋,向这个连的阵地汹涌卷来。投掷的汽油弹把战士们的身上烧着了火,但战士们仍然不后退,带着呼呼的火苗向敌人扑去。”“整个山顶都被打翻了。汽油弹的火焰把这个阵地烧红了。”“烈士们的遗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3、请朗读冯玉祥火中救小孩的相关段落,思考:马玉祥为什么要去救小孩?从他的行动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课件P22-23)4、分角色朗读战士的话和作者的旁白,思考:战士们的话语表现出他们怎样的内心世界?(课件P24-26)“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可是我在这里蹲防空洞,祖国的人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啊,他们就可以在马路上不慌不忙地走啊……”“我在这里流点儿血不算什么,吃这点儿苦又算什么哩!”……“一块‘朝鲜解放纪念章’,我们愿意戴在胸脯上,回到咱们的祖国去。”(三)品味语言请同学们寻找课文中那些充满情感的段落,尤其是那些运用了抒情和议论手法的部分。请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段落,并从人称的使用、句式构造以及修辞技巧等方面,分析它们是如何产生强烈的抒情效果并引起读者共鸣的。(课件P27-30)第一段中,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向读者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第二段通过设问的方式,明确指出:“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这样的提问激发了读者的思考。……五、总结1、课堂小结。(课件P31)本文通过作者魏巍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描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英勇事迹,展现了志愿军战士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本文通过松骨峰战斗、火中救小孩、防空洞对话等典型事例,赞颂了志愿军战士的可爱和伟大,表达了对他们的深深敬意和感激之情,同时强调了和平生活的珍贵和对英雄的崇敬。2、课后作业。(课件P32)1、以 “我心中最可爱的人” 为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作文,选取身边的一个人,通过具体事例表现其可爱之处。2、推荐阅读魏巍的其他作品,如《东方》,进一步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和志愿军战士的伟大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7课《谁是最可爱的人》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下册.pptx 第7课《谁是最可爱的人》配套教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