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2025 年1 月济南市高三期末学习质量检测地理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都市圈人口分布普遍存在“内密外疏”的“L 形”密度曲线,有学者研究认为我国都市圈人口分布存在“四圈结构”。图1为都市圈人口分布“四圈结构”及各圈层人口密度相对差异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关于各圈层人口分布特点叙述正确的是①核心圈人口密度高,密度由内向外迅速下降②过渡圈人口密度低,连接都市圈与外部地区③卫星圈人口密度在核心圈外形成第二个高峰④扩展圈人口密度较低,密度的变动相对较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提前布局人口卫星圈的基础设施与产业规划主要利于A.促进人口空间结构调整 B.缓解核心圆人口养老压力C.提高过渡圈人口集聚度 D.提升扩展圈人口吸纳能力杭州梅家坞是历史悠久的西湖龙井核心产区,同时也是位于西湖风景名胜区内的“景中村”。早期梅家坞只能吸引零散的游客,茶农缺乏主动接待游客的动力。随着区城条件的改善,茶农自发进行茶旅融合经营,实现了“产、景、村”的融合发展,成为颇具示范性的茶文化旅游村落。据此完成3—5题。3.早期梅家坞吸引游客数量少,主要因为A.茶叶知名度较低 B.位置偏僻和交通闭塞C.茶叶市场需求小 D.西湖景区游客数量少4.茶农自发进行茶旅融合经营的目的是A.拓宽茶叶销售渠道 B.研发茶叶的新品种C.提升茶叶口感品质 D.促进茶文化的传承5.相对其他产业,旅游业更易实现“产、景、村”的融合发展,在于其A.具有季节性,可有效配置农闲时期闲置资源B.依附于茶产业而存在,能促进茶产业的发展C.进入门槛低,使当地茶农快速开展旅游经营D.对地表环境破坏较小,有利于保护景区生态构建多层次的交通系统,充分发挥不同层次交通方式的优势,满足多样化的交通出行需求是超大城市的普遍选择。表1为城市常见交通运输方式的标准对比。据此完成6-7题。交通方式 运输能力/(万人次/h) 运行速度/(km/h) 建设成本/(亿元/ km) 运营成本/(万元/ km/年)城市地铁 3—5 35-60 7—10 1300低运量轨道交通 0.5-1.5 40-60 1.5-2 300快速公交 0.2-1 30 0.2-1 60表16.低运量轨道交通适合服务A.城市外围新城内部交通客流 B.郊区快速公交站点客流转运C.对时效要求较高的出行需求 D.客流量小且相对分散的区域7.为发挥不同层次交通方式的优势,超大城市交通布局适宜A.单独成网 B.多网融合 C.均衡分布 D.集聚分布随着“冰上丝绸之路”的开展,喀拉海(图2)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日益增强。该海区油气开采平台建设需要合理的设计标准,海冰是必须考虑的重要环境要素。据此完成8—9题。8.喀拉海油气资源开发的最佳时段为A.1-3月B.4-6月 C.7-9月D.10--12月9.喀拉海适宜油气开发时段盛行偏南风,对油气开发有很大益处,则其作用为A.阻碍海冰向北部北冰洋方向输送B.阻碍来自北冰洋的暖空气南下C.利于亚欧大陆冷空气进入喀拉海D.利于减少油气点附近海冰数量农田防护林的林冠可改变农田光照条件,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某科研小组在山西省吉县(36.29°N,110.63°E),以毛白杨为例建立了树冠投影模型(图3),模拟其树荫的年内投影变化,分析防护林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据此完成10—12题。10.夏季晴天正午太阳高度角(α)越大时,图中树冠A.削弱太阳辐射强度越大,投影面积越大B.削弱太阳辐射强度越大,投影面积越小C.削弱太阳辐射强度越小,投影面积越大D.削弱太阳辐射强度越小,投影面积越小11.该地二分二至日地方时9:00 到15:00单株树冠投影轨迹近似为12.为减少树荫对农作物生长产生的不利影响,该地农田防护林应尽量①东西走向成行种植 ②南北走向成行种植③及时修剪树冠枝条 ④间伐疏林降低密度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锋面雾经常发生在冷暖空气交界的锋面附近,与锋面降水相伴而生,故又称降水雾或雨雾。图4为某年1月18 日至20 日锋面雾发生前后贵阳气象站观测的近地面气象要素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13—15题。13.形成图中锋面雾的锋面类型为A.冷锋 B.暖锋C.准静止锋 D.锢囚锋14.图中锋面雾形成的有利条件是A.气温和气压的升高 B.气温和气压的降低C.气温和气压变化大 D.气温和气压变化小15.降水在此次锋面雾形成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A.增加近地面水汽含量 B.提供了大量凝结核C.促使近地面气温降低 D.促进大气层结稳定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西班牙毕尔巴鄂市(图5)曾是一座依托铁矿资源的传统工业港口城市,因资源枯竭而逐渐衰落。随着城市的规划更新,现已成功转型为文化导向型旅游城市。某研学小组对该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开展了调查研究。活动一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亚班德伊巴拉地区占地34.85万平方米,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资源的枯竭,该地码头和工业纷纷外迁,逐渐走向衰退。随着码头和工业的外迁,在城市更新中亚班德伊巴拉地区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1)分析在城市更新中亚班德伊巴拉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原因。(6分)活动二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发现,20世纪末,毕尔巴鄂在亚班德伊巴拉地区废弃工业码头修建了世界上著名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博物馆建成后,一些画廊门店纷纷搬离了原来位置。(2)简述在古根海姆博物馆建成后部分画廊搬迁到博物馆附近集聚的目的。(6分)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灾害链一般指由原生灾害触发而引发后续一系列次生灾害的过程。冰—岩崩灾害链常发生于高寒山区,由冰崩、岩崩、泥石流、堵江、堰塞湖、溃决洪水等一系列灾害组合而成(图6)。我国藏东南雅鲁藏布江流域是冰——岩崩灾害高发区。近年来该地区气温升高、降雨增加,对冰—岩崩灾害的加剧有显著推动作用。(1)指出与冰——岩崩灾害链形成相关的地形因素。(2分)(2)将下列冰——岩崩灾害链演化过程中的各环节序号填写在图示方框中。(6分)①冰湖溃决 ②洪水 ③崩塌 ④冰川泥石流 ⑤冰岩碎屑流 ⑥堵江成坝溃决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水下扇是断陷湖泊中一种重要沉积地貌,类型多样。水下扇一般完全位于水下,主要分布于相对水体较深区域,其沉积物源分为陆域物源与水域物源两大类型。图7示意我国某地水下扇及附近区域图。(1)指出形成水下扇的主要地质构造类型及地壳运动方向。(3分)(2)与甲水下扇相比,指出乙水下扇沉积物的物源和厚度特点,并说明理由。(6分)(3)结合材料,从发育过程角度,尝试定义“水下扇”。(6分)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碳通量是碳循环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表示生态系统通过某一生态断面的碳元素的总量。碳埋藏是指将有机碳长期地存储在地球表面下沉积物中的过程。海岸带生态系统包括红树林、盐沼湿地和海草床等,其单位面积固碳能力是陆地生态系统的10倍以上。图8为海岸带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示意图。(1)从纵向和横向碳通量角度,说明植物和潮汐在海岸带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的作用。(8分)(2)有观点认为近年来随着碳排放增加,导致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会增加海岸带碳埋藏量。请你对此观点加以解释。(6分)2025 年1 月济南市高三期末学习质量检测地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B A B A D C B C D B D A C D A二、非选择题16.(1)码头和工业区占地面积大,其搬迁为城市更新提供充足土地资源;且土地价格低、拆迁成本低,投入低;位于市中心附近,交通便利,人流量大;靠近河流,环境优美,有利于打造滨水景观。(2)靠近博物馆有利于扩大画廊客源市场;利用博物馆的品牌效应,提升知名度;集聚便于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降低成本;加强信息交流与协作,获得规模效益。17.(1)坡度、坡向、高差。(2)(3)气温升高加剧冰川融化,使冰-岩体更易崩塌;降雨增加,使冰-岩体重量增加,摩擦减小,更易下滑;气温升高使冰雪融水量增大,加之降雨增加,雨水与冰川融水汇聚在一起,形成更大的水流,对沿途碎屑物的侵蚀、搬运、堆积加强,从而加剧冰-岩崩灾害。18.(1)地质构造类型:断层;地壳运动方向:水域地壳相对下降,陆域地壳相对上升。(2)与甲相比,乙水下扇物源既有陆域物源也有水域物源,厚度较小。理由:与甲相比,乙水下扇远离湖岸且沉积区域高差小。(3)水下扇是指发育于断陷陡坡凹陷带的深水中,邻近的陆域物源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堆积形成的扇状堆积体,或陆域物源和水域物源通过重力流水道二次搬运后堆积而形成的扇状堆积体。19.(1)纵向碳通量: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到植物体内,形成碳输入;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形成碳输出。横向碳通量:潮汐运动带来海洋中的有机碳,部分有机碳被植物截留,形成碳输入;植物残体与凋落物等有机碳沉积到海岸带,潮汐运动将其带入海洋中,形成碳输出。(2)随着海平面上升,海水向陆地方向入侵,使海底沉积物的面积扩大,厚度增加,同时海岸带生态系统向陆地迁移过程中,不断提供有机碳,使更多的有机碳被埋藏到更广、更厚的沉积物中,并且海岸带湿地的厌氧环境抑制有机碳的分解,有机碳不断积累,使碳埋藏量增加。PAGE第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